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教育文章需要做个有心人
 作者:霍同长

   昨晚,我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自己的个人空间里收到一个字条:“霍大师好,昨日我们附小的红梅校长,带领全校教师学习了您的作品《从柴静的成长看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文。感叹霍老师笔触的精致。特来拜会。”留下纸条的是城区小学的胡老师。

   看到这样的话语,心里暖暖的。一是我对胡老师还不熟识,给我的留言肯定出于真心;二是胡老师是离我身边不远的人,她就在我县的一所名小学任教,相对我们农村小学,胡老师所在的城区小学,是我们一直仰慕的,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质量;我的一位同学,因为当初在师范学校表现优异,就被留在城区这个学校,当时,全体师范毕业生留城的只有两名。她们的学校,能够在教师业务学习会上,学习一个不知名农村小学教师写的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个概率很小的事,文章真正能够被同行推荐阅读,有我像名师杨红梅校长解读,这更是无比幸运的事。

    凌晨起来,脑子里第一个念头:还是想写段文字给她们吧,表示一下我的感激。写什么?有心做个教育人?还是教育需要有心人?反正就是这个理儿。文章需要有心人来写,文章也需要有心人来读;就是这样极为朴素的道理。想到《从柴静的成长看教师的专业成长》那篇文章能够发表,能够在同行中得以传播,想到能够得到一些身边的老师给予的赞誉,真要搜集原因,那肯定得益于平时教师要做个勤于思考、勤于笔耕的人。想到自己一心念着教育文字,花去不少闲暇的时间,一心一意地做文字,这也算得上是个执着用情的教育人吧。

    当时,我读到胡老师的纸条,没有多少犹豫,我的回复是:

   “呵呵,看来你们的杨校长真的用心良苦啊!这篇文章“歪打正着”:我没有给《教育文汇》投稿,而是《教育文汇》编委从我的新浪博客“杏坛听雨”上摘录下来的。感谢那位王编辑给予的推荐!她还在我的博客上发来纸条,征求我的意见,同意后才有可能刊登。这次能够在《教育文汇》第三期(文化版)上看到自己的文字,内心着实激动。文的这篇作品能够出世,好在王编,也纯属偶然啊。《从柴静的成长看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上面好多文字是随我性情来写的。写柴静,实际上还是有着自己的影子。真的。所以,我是借名人说着一些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当然好在王编心细,给我的原文做了好多修正,还给了小标题,让原文的思想更突出。大家就是大家,对于文字的功夫和眼光都很敏锐,这是我一时三刻难以企及的。你们杨校长也很心细,特此打了电话祝贺,还征求了我的意见,要了我的此文文档,言说要带领自己学校教师学习的。不好意思!人,为拜见你们;文,到先有礼啦。呵呵!谢谢胡老师,感激阅读,感激及时告知!有空来农村学校指导、玩玩。欢迎啊!”

     其实,不投稿,文章也能发表,类似的例子我倒真有几个。一个是2013年第17期《半月谈》上的一篇文章《校长很忙》。这篇文章发表,压根我就不知道。那天,我住的邮电局大院的韦师傅喊我:“霍老师,有个汇款单!”我业余时间喜欢爬格子,但大都是在新浪网上写着博文。要说投稿子,《教育文汇》是我钟爱的杂志。我接过他递来的汇款单:汇款数额:40元;汇款单位:《半月谈》杂志社。我当时有点懵:我没有给这家杂志社投过稿呀?号称“中华第一刊”的全国大品牌、政治性很强的刊物,我怎敢有此奢望?但汇款单证据确凿,是邮递给我的。这篇文章《校长很忙》我是写过,可能是我记不清哪次投的。后来,我在自己的邮箱里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这样的投稿记录。我确信:这篇文章是我发表的一篇博文,不知是《半月谈》哪位编导的慧眼相中,给予采用的。他(她)没有留名字,虽然是区区几十元,我快乐了好几天,甚至记得一辈子。

   还有一次,是《中国青年报》给予我的机会,就在前几天。那位我刚刚认识不久的李编辑给我寄来《特级教师参评记》样稿。我的原创博文名字是《特级教师评选小记》。因为那次我有幸参加了本县的“小学特级教师评选”,可是走了麦城。当时心里有着一些想法,我就形成自己的文字,照样发来一篇博文。这是我的习惯,一些教育思考,一些心得领悟,都要组织文字,留下一些“教育痕迹”,这样的意识,是我在2012年注册新浪博客正式有的。几年下来后,才让自己惊讶,也让自己感动。我在新浪网上发表推荐首页的文章就有500多篇,近100万字的文章。后来我把这篇文章也作为“教育日志”发表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运用平台”上,还作为“优秀日志”被推荐。同样没有想到的是,李编辑相中了此文,征询我的意见:能否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用了您的真名会不会对您今后的工作有影响?我当然求之不得:写文,就是要给人看的;写文,就是要真情实感。这是我写作的原则。我同意了她的看法,于是不久,《特级教师评选记》出现在2015年4月13日《中国青年报》“教育周刊”上。

   能够发表一些教育文章,能够认识一些教育有识之士,我内心真的激动。想到自己的文章有着美丽的遇见,它们无比幸运地遇到知音,遇见伯乐,才得以重获青春和生命。这些编委不图名、不为利,甚至那些文章不再他们的视线范围,他们完全可以不加理会。但事情不是这样,他们确实能够走出去,走到最低层的草根教师阶层,有所发现,并把自己的发现付诸行动。这里面的好多细微我肯定不知道,但我能感觉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看见正能量,教育需要亮点,他们正在看见。是的,只要你做,只要你用心去做,他们会看见,教育会看见,教师也会看见。我想,我的有些文章,会比我走得要远。只要我用心用情地写,用心用情地去教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个教育人,如若点燃内心那盏灯,教育的天空会有自己的亮色,辉煌无比。 

 作者:霍同长

   昨晚,我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自己的个人空间里收到一个字条:“霍大师好,昨日我们附小的红梅校长,带领全校教师学习了您的作品《从柴静的成长看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文。感叹霍老师笔触的精致。特来拜会。”留下纸条的是城区小学的胡老师。

   看到这样的话语,心里暖暖的。一是我对胡老师还不熟识,给我的留言肯定出于真心;二是胡老师是离我身边不远的人,她就在我县的一所名小学任教,相对我们农村小学,胡老师所在的城区小学,是我们一直仰慕的,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质量;我的一位同学,因为当初在师范学校表现优异,就被留在城区这个学校,当时,全体师范毕业生留城的只有两名。她们的学校,能够在教师业务学习会上,学习一个不知名农村小学教师写的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个概率很小的事,文章真正能够被同行推荐阅读,有我像名师杨红梅校长解读,这更是无比幸运的事。

    凌晨起来,脑子里第一个念头:还是想写段文字给她们吧,表示一下我的感激。写什么?有心做个教育人?还是教育需要有心人?反正就是这个理儿。文章需要有心人来写,文章也需要有心人来读;就是这样极为朴素的道理。想到《从柴静的成长看教师的专业成长》那篇文章能够发表,能够在同行中得以传播,想到能够得到一些身边的老师给予的赞誉,真要搜集原因,那肯定得益于平时教师要做个勤于思考、勤于笔耕的人。想到自己一心念着教育文字,花去不少闲暇的时间,一心一意地做文字,这也算得上是个执着用情的教育人吧。

    当时,我读到胡老师的纸条,没有多少犹豫,我的回复是:

   “呵呵,看来你们的杨校长真的用心良苦啊!这篇文章“歪打正着”:我没有给《教育文汇》投稿,而是《教育文汇》编委从我的新浪博客“杏坛听雨”上摘录下来的。感谢那位王编辑给予的推荐!她还在我的博客上发来纸条,征求我的意见,同意后才有可能刊登。这次能够在《教育文汇》第三期(文化版)上看到自己的文字,内心着实激动。文的这篇作品能够出世,好在王编,也纯属偶然啊。《从柴静的成长看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上面好多文字是随我性情来写的。写柴静,实际上还是有着自己的影子。真的。所以,我是借名人说着一些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当然好在王编心细,给我的原文做了好多修正,还给了小标题,让原文的思想更突出。大家就是大家,对于文字的功夫和眼光都很敏锐,这是我一时三刻难以企及的。你们杨校长也很心细,特此打了电话祝贺,还征求了我的意见,要了我的此文文档,言说要带领自己学校教师学习的。不好意思!人,为拜见你们;文,到先有礼啦。呵呵!谢谢胡老师,感激阅读,感激及时告知!有空来农村学校指导、玩玩。欢迎啊!”

     其实,不投稿,文章也能发表,类似的例子我倒真有几个。一个是2013年第17期《半月谈》上的一篇文章《校长很忙》。这篇文章发表,压根我就不知道。那天,我住的邮电局大院的韦师傅喊我:“霍老师,有个汇款单!”我业余时间喜欢爬格子,但大都是在新浪网上写着博文。要说投稿子,《教育文汇》是我钟爱的杂志。我接过他递来的汇款单:汇款数额:40元;汇款单位:《半月谈》杂志社。我当时有点懵:我没有给这家杂志社投过稿呀?号称“中华第一刊”的全国大品牌、政治性很强的刊物,我怎敢有此奢望?但汇款单证据确凿,是邮递给我的。这篇文章《校长很忙》我是写过,可能是我记不清哪次投的。后来,我在自己的邮箱里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这样的投稿记录。我确信:这篇文章是我发表的一篇博文,不知是《半月谈》哪位编导的慧眼相中,给予采用的。他(她)没有留名字,虽然是区区几十元,我快乐了好几天,甚至记得一辈子。

   还有一次,是《中国青年报》给予我的机会,就在前几天。那位我刚刚认识不久的李编辑给我寄来《特级教师参评记》样稿。我的原创博文名字是《特级教师评选小记》。因为那次我有幸参加了本县的“小学特级教师评选”,可是走了麦城。当时心里有着一些想法,我就形成自己的文字,照样发来一篇博文。这是我的习惯,一些教育思考,一些心得领悟,都要组织文字,留下一些“教育痕迹”,这样的意识,是我在2012年注册新浪博客正式有的。几年下来后,才让自己惊讶,也让自己感动。我在新浪网上发表推荐首页的文章就有500多篇,近100万字的文章。后来我把这篇文章也作为“教育日志”发表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运用平台”上,还作为“优秀日志”被推荐。同样没有想到的是,李编辑相中了此文,征询我的意见:能否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用了您的真名会不会对您今后的工作有影响?我当然求之不得:写文,就是要给人看的;写文,就是要真情实感。这是我写作的原则。我同意了她的看法,于是不久,《特级教师评选记》出现在2015年4月13日《中国青年报》“教育周刊”上。

   能够发表一些教育文章,能够认识一些教育有识之士,我内心真的激动。想到自己的文章有着美丽的遇见,它们无比幸运地遇到知音,遇见伯乐,才得以重获青春和生命。这些编委不图名、不为利,甚至那些文章不再他们的视线范围,他们完全可以不加理会。但事情不是这样,他们确实能够走出去,走到最低层的草根教师阶层,有所发现,并把自己的发现付诸行动。这里面的好多细微我肯定不知道,但我能感觉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看见正能量,教育需要亮点,他们正在看见。是的,只要你做,只要你用心去做,他们会看见,教育会看见,教师也会看见。我想,我的有些文章,会比我走得要远。只要我用心用情地写,用心用情地去教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个教育人,如若点燃内心那盏灯,教育的天空会有自己的亮色,辉煌无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想的教师,最起码要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
特级教师王栋生:学校、校长、教师安静下来,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
名师谱
这8位名师强烈建议:开学后这些事老师万万不可做
【教育随笔】让教师赢得专业的尊重
教师第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