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师素质与学校风气

老师素质与学校风气

学校的风气不仅与领导的作风有关系,而且与学校的教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素质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派下来的校长绝对不是脓包,应该是政府官员中的佼佼者。但是,政府官员与校长还是有相当距离的,做好一个校长,需要教师这个群体创造的文化环境来熏陶他。如果学校老师各干其事,没有非分的想法,校长也会尊重教师,尊重学校本身的规则;相反,如果老师群体中有一部分想通过不名誉的手段获得名誉的位置,必然会抄小路走近道来靠近校长,一心一意地迎合校长,给校长一个自己很会当校长的错觉,用不了多久,校长就会闭目塞听,刚愎自用,成为一个时代的弃儿。   

任何两个相关的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的。校长的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对学校的影响是巨大的,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在当下的行政化的条件下,上级对学校的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上级把学校当成一个企业单位,只要升学率还可以,学校没有出现恶性事件,就认可校长。政府根本就没有教育的大局观,因为,从中央到地方尚缺乏一个对学校的正确评价机制。所以,校长的监督主要还是靠单位的老师群体。教师群体的素质是是校长成长的关键。    

教师的群体素质最基本是教学业务水平。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的性别结构影响影响着这个群体的整体水平,青年教师多的学校,有很重的老师培训任务,需要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引领,更需要青年老师在岗位上钻研磨练。如果学校的评价以单一的短期考试来评价,这样就会助长短期行为的发生,在应试的条件下,青年老师投入体力较多,落实较好,成绩会好。特别是女教师比例较大的情况下,竞争就更为激烈。这种竞争之下,教师的业务水平就会等同于辅导考试能力。青年教师开始就进入无趣的考试竞争之中,提高素质也只是考试环节的熟练程度,他们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自身的权利需要就比较低,监督校长更是想都不敢想。中青年教师大多数,男教师比例占多数的学校,对校长的监督就可能形成良性。中青年教师对于教学的熟练程度高,有相当的空闲时间去想长远的事情,许多人也担当着一定的中层或者学校职务,对整个教育教学的认识比较深刻,就有可能形成独立的成熟的意见。如果能够把这些正确的认识利用起来,就可能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对于校长的成长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校长由于是空降,缺乏一个成长过程,他们对教育教学一知半解,停留在初级阶段,而中青年教师中的优秀者,他们有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对于教育教学的认识更接近本质。如果校长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虚心地接受他们的观点,就可能进入成长的中级阶段。领导就是知道自己不是处处比别人强,但知道什么意见是对的人。只有校长的思想与教师中最优秀者合拍,校长才能起到引领作用。一个校长的成功首先是一个教育的思想者,其实才是实践者。只有成长起来的校长才不会气极败坏,而是气定神闲,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成长起来的成熟的校长表现在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规划,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不断向大目标迈进,不断增强目标的现实性。还表现为每个中层和员工各安其事,形成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价值感。没有成长起来的校长总是不断下一些莫明其妙的命令,政策进退失锯,没有章法。如果是这样,也只能从这个学校没有强大的教师群体中来找原因。强大的教师不仅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还会为自己的工作环境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仅会接受一些既成的事实,还是创造更美好的事实。强大的教师会让学校的组织真正发挥其作用,党团组织,教职工大会组织,教研组,小型的文化组织都会对校长产生好的影响。相反也是最糟糕的是,教师群体的水平参差不齐,而能力低者欲望特别大,他们就会利用学校管理的漏洞和人性的缺陷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学校出现大量的机会主义者和利已主义者,江湖习气代正常的学术气氛,团团伙伙,山头林立。校长利用利益和权力来搞分化瓦解,分配平衡,下属也靠权术来周旋。教育和社会烟水迷茫,不分彼此,学校也就死亡了。

55条班规:全美最佳教师奖得主,是唯一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的小学老师

【和谐园家庭教育】罗恩-克拉克,是一位令大家非常喜欢和欣赏的美国教师,他仅廿八岁,却是全美最佳教师奖得主,是唯一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的小学老师,已荣获(全美最佳教师奖)。他任教过的学校,学生都来自最贫困的家庭,学校的资源也不丰富。但凭着他的热情与教学理念,只要被他教过的学生,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气质也会变得彬彬有礼。那么让我们通过他的55条班规也来领略一下他的教育魅力,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示:  1、与大人应对,要有礼貌,有分寸;
  2、与人互动,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3、别人有好表现,要替他高兴;
  4、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
  5、自己有什么好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6、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也回问他问题;
  7、打喷嚏、咳嗽都要说对不起;
  8、不可以有不礼貌的小动作;
  9、别人送你任何东西,都要说谢谢;
  10、接到奖品和礼物,不可以嫌弃;
  11、用小小的贴心,为别人制造惊喜;
  12、改同学试卷时要特别谨慎;
  13、全班一起念课文时,要看着正念的一字一句;
  14、以完整的句子回答所有的问题;
  15、不要主动讨奖品;
  16、每天都要作完作业;
  17、换科目的时候,动作要快、要安静,要守秩序;
  18、做什么事都要有条理
  19、老师在指定作业的时候,不要叫苦;
  20、别的老师来代课,也要守班规;
  21、课堂上发言,或起身,应该讲规矩;
  22、不可以上课上一半,起身去倒水;
  23、见到每个老师,都要说某某老师好;
  24、注意洗手间的卫生,把身边的病原减少到最少;
  25、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6、不要帮同学占位子;
  27、同学受罚的时候,不要看着他;
  28、对作业的问题,可以打电话来我家,我没接的话,你可以留言,但只要留一次就够了;
  29、用餐要讲究礼仪;
  30、吃完饭,自己的垃圾自己处理;
  31、接受别人的服务要惜服;
  32、坐车要坐好,别打扰司机;
  33、认识新朋友,要记住对方的名字;
  34、吃自助餐,或与人同桌,取菜不可贪多;
  35、别人掉东西,请弯腰去帮他捡;
  36、进门时,如果后面有人,请他扶住门;
  37、别人碰到你,不管有没有错,都要说声对不起;
  38、进行校外教学时,无论到哪一个公共场所,都要安安静静;
  39、去参观别人的地方,要不吝于赞美;
  40、全校师生开会的时候,不要讲话;
  41、接电话的言谈要得体;
  42、一趟校外教学结束,要谢谢所有随行的老师和家长;
  43、搭乘电梯时,要站右边,请赶时间的人走左边;
  44、列队行进时不要说话;
  45、不可以插队,但看到别人插队时不可以大呼小叫,让老师知道就好;
  46、看电影时不要说话;
  47、不可以带玩具到学校来;
  48、有谁欺负你,让老师知道;
  49、自己的理想自己要坚持;
  50、要乐观,要享受人生;
  51、别让别人有遗憾;
  52、从错误中学习,继续向前迈进;
  53、不管如何,一定要诚实;
  54、抓住今天;
  55、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做最好、最好的人。

没有爱,世界会冻僵

王开岭

中国是个苦难型国家,让人生气的事太多,所以鲁迅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远大于胡适。就我个人而言,对鲁迅是热爱,对胡适是钦敬。当“胡适”太多时,我喜欢提鲁迅;当“鲁迅”太盛时,我愿意谈胡适。当然,真正的他们这个时代都没有,只有学徒和随从。

一个大变革时代,最需要这样几种人:改革派、保守派、理想家、实业家。其比例和组合,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格局和走势。自古以来,中国人往往不是太实就是太虚——要么只顾坐而论道,缥缈得走了形;要么只顾低头觅食,极端物质化。我们缺少真正的理想主义实践。文人往往思想力很强,而行动力太弱。有次我去江苏海门,离那儿不远的南通,百年前出过一位名人,叫张謇,清末状元、立宪派、工商业巨子、教育家、慈善家、地方公共事务领袖。这是个让我激赏的人物,在当地媒体采访时我说,他是“穷人的榜样、富人的榜样、文人的榜样、理想主义者的榜样”。谈现代中国的社会乌托邦,绕不过他。

从国民精神上讲,现在到了太实的时期,很物质、很物理、很生理的“实”。尤其在当下,收益分配不合理,贫富悬殊,道德失陷,公信力降低,人的生存成本和压力空前巨大。像《蜗居》中刻画的那样,一套住房就让你人生透支,一辈子没别的心思了。人人都焦虑,都有饥饿感,注意力被牢牢绑架在“物质”大风车上。不仅百姓,连精英知识分子也把心智全浇灌在硬话题上,诸如经济战略、制度设计、权力问责、数据分析、技术和学术建设,精神家园这类软话题似乎大家都顾不上。虽然我有务虚的习惯,但不研究这么宏大的问题,我只说感受,甚至直觉。

我个人以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最缺的几样元素是:爱的意志、法的精神、现代理性、宗教心灵、生命美学、形而上哲学、不利己的自然观。法的精神,尤其宪政精神和法律实践,我觉得是当务之急,应成为上下共识和改革的基础。宗教心灵,未必是信徒式的,我更倾向于那种有“宗教感”、有宗教意绪的心灵状态。但宗教力量也有缺点,它主要通过让人敬畏(“惧”)来劝导善良,所以我希望有一种更广泛和主动的爱的意志,通过愉悦的“爱”来让人上升,就像史怀哲医生的那种爱,它超越狭隘伦理和世俗神学,是从里向外散发的一种气息、一种温度、一种没有外力逼视的内心秩序,从而让灵魂更舒适,也更容易秉持和传导。

一切还不能照搬西方的,尤其在心灵方面,要建立适合东方人精神体质的生命哲学,东方的形而上,单靠几本圣贤书不行,搬西方著作也不行。而且,我们最大的麻烦还不是学说,而是日常所秉持的精神,是听从内心召唤的那种执行力,是基因和细胞意义的随身携带、终生服役。这些问题我一般不多想,想多了就有“天色已晚”的感觉,我们缺的太多了。之前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期间,我每天去办公室拿起新闻串联单都看到好几条相关新闻,坦白说,心情极糟糕。那么多政府扯皮、争吵、推卸责任、拉帮结伙,大搞厚黑政治,殊不知天快塌了,这就是人类的极端利己主义——每个人都在乘坐的船上凿洞,这可是唯一的船啊!每个人都声称爱自己的孩子,可有谁打算给后代留下一点可怜的资源呢?莫非每个人都指望自己的孩子打败别人的孩子,从而占有那最后的一滴水、一点空气、一寸立足之地吗?

一个“爱”字,鼓吹容易,秉持难。尤其在社会矛盾激化、公平和正义羸弱之时,你一味地讲“爱”,连自己都觉得脸红。但你看当下的精神空气,除了腐烂、虚无和颓败像灰尘飘来飘去,还充满戾气和刀具的影子。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基础是靠暴力革命打下的,政治江山是这样,意识形态也是这样,那么,民间土壤和空气中,就不可避免地残留这种农药,染上这种菌群。所以,在条件成熟时,消解斗争哲学的任务非常必要,要去仇恨化,去敌视性,因为中国人缺乏微笑,缺乏信任,缺少谅解。因此,我希望中国的文学、艺术、媒介,多重视一下爱,多一点温暖和光,尤其多一点“无条件的爱”。这不是粉饰太平,因为我们要活下去,没有爱,世界就是冰冷的,人会被冻僵。

过多的奢谈意义不大,若选择起步点,那就从“法”和“爱”开始吧。中国民间正出现越来越多的公益团队和爱心组织,这是最让我欣慰的一个迹象。它们是这个时代的维生素。

谁偷走了夜里的“黑” 

王开岭 

1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魆魆的夜? 

儿时是有的,小学作文里,我还用过“漆黑”,还说它“伸手不见五指”。 

从何时起?昼夜的边界模糊了,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犹如墨被稀释……渐渐,口语中也剥掉了“黑”字,只剩下“夜”。 

夜和黑夜,是两样事物。 

夜是个时段,乃光阴的运行区间;黑夜不然,是一种境,一种栖息和生态美学。一个是场次,一个是场。 

在大自然的原始配置中,夜天经地义是黑的,黑了亿万年。即使有了人类的火把,夜还是黑的,底蕴和本质还是黑的。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这是《诗经·庭燎》开头的话,给我的印象就是:夜真深啊。 

那会儿的夜,很纯。 

一位苗寨兄弟进京参加“原生态民歌大赛”,翻来覆去睡不着,为什么?城里的夜太亮了。没法子,只好以厚毛巾蒙面,诈一回眼睛。在他看来,黑的浓度不够,即算不上夜,俨然掺水的酒,不配叫酒。 

习惯了夜的黑,犹如习惯了酒之烈,否则难下咽。 

宋时,人们管睡眠叫“黑甜”,入梦即“赴黑甜”。意思是说,又黑又甜才算好觉,睡之酣,须仰赖夜之黑:夜色浅淡,则世气不宁;浮光乱渡,则心神难束。所以古代养生,力主“亥时”(约晚10点)前就寝,惟此,睡眠才能占有夜的深沉部分。 

现代人的“黑甜”,只好求助于厚厚窗帘了,人工围出一角来。 

伪造黑夜,虚拟黑夜……难怪窗帘生意如此火爆。

2

昼夜轮值,黑白往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乃自然之道、人生正解。 

夜,是上天之手撒下的一块布,一座氤氲的罩体,其功能即覆护万物、取缔喧哗、纳藏浮尘,犹若海绵吸水、收杂入屉。无夜,谁来叫停芸众的熙攘纷扰和劳顿之苦?何以平息白昼的手舞足蹈与嘈沸之亢?夜,还和精神的营养素——“寂”“定”“谧”相通,“夜深人静”意思是:夜深,心方静远……而这一切,须靠结结实实的“黑”来完成:无黑,则万物败露,星月萎殆;无黑则无隐,无隐则无宁。 

所以我一直觉得,黑,不仅是夜之色相,更是夜的价值核心。 

黑,是夜的光华,是夜的能量,是夜的灵魂,也是夜的尊严。 

“不夜城”,绝对是个贬义词。等于把夜的独立性给废黜了,把星空给挤兑和欺负了。它侵略了夜,丑化了夜,羞辱了夜,仿佛闯到人家床前掀被子。 

将白昼肆意加长,将黑夜胡乱点燃,是一场美学暴乱,一场自然事故。无阴润,则阳萎;无夜育,则昼疲。黑白失调,糟蹋了两样好东西。 

往实了说,这既伤耗能源,又损害生理。我一直纳闷为何现代鸡发育那么快?真相是:笼舍全天照明,鸡无法睡觉,于是拼命吃。见光吃食,乃鸡的秉性,人识破了这点,故取缔了黑,令其不舍昼夜地膨胀身子。 

现代鸡是在疯狂的植物神经紊乱中被速成的。它们没有童年,没有青春,只有起点和终点。人享用的,即这些可怜的被篡改了生命密码的鸡,这些一声不吭、无一日之宁的鸡。毕其一生,它们连一次黑夜都没体会,连鸣都没打过。 

我想,应给其重新起个名:昼鸡,或胃鸡。 

无黑,对人体的折磨更大,可谓痛不欲生。据说逼供多用此法,不打不骂,只用大灯泡照你,一两日挺过去,第三天,你会哭喊着哀求睡一会儿,哪怕随后拉出去枪毙。

3

黑夜,不仅消隐物象,它还让生命睁开另一双眼,去感受和识别更多无形而贴心的东西。 

成年后,我只遇上一回真正的夜。 

那年,随福建的朋友游武夷山,在山里一家宾舍落脚。夜半,饥饿来了,大伙驱车去一条僻静的江边寻夜宵。 

吃到一半,突然一片漆黑,断电了。 

等骚动过去,我猛然意识到:它来了,真正的夜来了。 

亿万年前的夜,秦汉的夜,魏晋的夜,唐宋的夜……来了。 

此时此刻,我和一个古人面对的一模一样? 

山河依旧?草木依旧?虫鸣依旧? 

是,应该是。那种弥漫天地、不含杂质、水墨淋漓的黑,乃我前所未遇。 

星月也恢复了古意,又亮又大,神采奕奕。还有脚下那条江,初来时并未听到哗哗的流淌,此刻,它让我顿悟了什么叫“川流不息”,什么叫“逝者如斯”,它让我意识到它已在这儿住了几千年…… 

我被带入了一幅古画,成了其中一员,成了高山流水的一部分。 

其实,这不过是夜的一次显形,恢复其本来面目罢了。 

而我们每天乃至一生的面对,皆被改造过的不实之夜。 

几小时后,灯火大作,酒消梦散。 

21世纪又回来了。 

这是一次靠“事故”收获的夜。

对都市人来说,这样的机会寥寥无几。第一,你须熄掉现代光源,遭遇或制造一次停电。第二,你须走出足够远,甩掉市声人沸的跟踪,最好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否则一束过路车灯、一架红眼航班,即会将梦惊飞。 

所以,这是运气。

4

夜的美德还在于,其遮蔽性给人生营造了一种社会文化:个体感和隐私性。 

如果说,白昼之人,不得不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演绎集体生活模式,那么,黑——则让人生从“广场状态”移入角落状态,夜——成了除住宅空间外更辽阔的私生活舞台。所以,“夜生活”即同义于“私生活”。 

我向来觉得,生活的本质即私生活,私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白天,人属于人群,不属于自我,正是夜,让世界还原成一个个私人领地和精神单元,正是黑的降临,才预示着生活帏幕的拉开。 

但棘手的是:现代之夜的“黑”,明显减量了,不足值了。 

现代生活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向是:愈发的白昼化,愈发的广场性。风靡各地的“灯光工程”、“不夜工程”、无孔不入的摄像头,即为例证。 

凡诱惑之物,必成为一种资源,进而孕育一份产业。 

终于,有人瞄上了“黑”,并把它变成巧克力一样的东西—— 

2005年,北京商务区开了一家名为“巨鲸肚”的黑暗餐厅,顾名思义,这是个伸手不见五指的人造空间。该餐厅分亮光区和黑暗区,客人先在亮区点餐,将手机、打火机、表链等发光品交存储,再由佩夜视镜的侍者引入暗区。 

一时间,该餐厅生意火爆,预订期长达一周。说是进餐,不如说猎奇,因为没人把吃当回事,据说饭菜并不可口,大家消费的是黑——绝对的、久违的、正宗的、业已消逝的“黑”。 

我想,谁要打造一栋类似“夜未央”的诗意空间,肯定更卖座。 

我也会去消费。夜如何其?夜未央,夜未央……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点不厌光,相反,我深爱星月之华、烛火之灿。 

夜里,微光最迷人,最让人心荡漾。 

我厌倦的是“白夜城市”“不夜工程”,它恶意篡改了大自然的逻辑和黑白之比,将悦目变成了刺眼。 

对“黑”的偏见和驱逐,这个时代有点蠢。 

我觉得,人类应干好两件事—— 

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 

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转摘:

老师素质与学校风气

学校的风气不仅与领导的作风有关系,而且与学校的教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素质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派下来的校长绝对不是脓包,应该是政府官员中的佼佼者。但是,政府官员与校长还是有相当距离的,做好一个校长,需要教师这个群体创造的文化环境来熏陶他。如果学校老师各干其事,没有非分的想法,校长也会尊重教师,尊重学校本身的规则;相反,如果老师群体中有一部分想通过不名誉的手段获得名誉的位置,必然会抄小路走近道来靠近校长,一心一意地迎合校长,给校长一个自己很会当校长的错觉,用不了多久,校长就会闭目塞听,刚愎自用,成为一个时代的弃儿。   

任何两个相关的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的。校长的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对学校的影响是巨大的,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在当下的行政化的条件下,上级对学校的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上级把学校当成一个企业单位,只要升学率还可以,学校没有出现恶性事件,就认可校长。政府根本就没有教育的大局观,因为,从中央到地方尚缺乏一个对学校的正确评价机制。所以,校长的监督主要还是靠单位的老师群体。教师群体的素质是是校长成长的关键。    

教师的群体素质最基本是教学业务水平。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的性别结构影响影响着这个群体的整体水平,青年教师多的学校,有很重的老师培训任务,需要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引领,更需要青年老师在岗位上钻研磨练。如果学校的评价以单一的短期考试来评价,这样就会助长短期行为的发生,在应试的条件下,青年老师投入体力较多,落实较好,成绩会好。特别是女教师比例较大的情况下,竞争就更为激烈。这种竞争之下,教师的业务水平就会等同于辅导考试能力。青年教师开始就进入无趣的考试竞争之中,提高素质也只是考试环节的熟练程度,他们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自身的权利需要就比较低,监督校长更是想都不敢想。中青年教师大多数,男教师比例占多数的学校,对校长的监督就可能形成良性。中青年教师对于教学的熟练程度高,有相当的空闲时间去想长远的事情,许多人也担当着一定的中层或者学校职务,对整个教育教学的认识比较深刻,就有可能形成独立的成熟的意见。如果能够把这些正确的认识利用起来,就可能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对于校长的成长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校长由于是空降,缺乏一个成长过程,他们对教育教学一知半解,停留在初级阶段,而中青年教师中的优秀者,他们有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对于教育教学的认识更接近本质。如果校长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虚心地接受他们的观点,就可能进入成长的中级阶段。领导就是知道自己不是处处比别人强,但知道什么意见是对的人。只有校长的思想与教师中最优秀者合拍,校长才能起到引领作用。一个校长的成功首先是一个教育的思想者,其实才是实践者。只有成长起来的校长才不会气极败坏,而是气定神闲,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成长起来的成熟的校长表现在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规划,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不断向大目标迈进,不断增强目标的现实性。还表现为每个中层和员工各安其事,形成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价值感。没有成长起来的校长总是不断下一些莫明其妙的命令,政策进退失锯,没有章法。如果是这样,也只能从这个学校没有强大的教师群体中来找原因。强大的教师不仅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还会为自己的工作环境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仅会接受一些既成的事实,还是创造更美好的事实。强大的教师会让学校的组织真正发挥其作用,党团组织,教职工大会组织,教研组,小型的文化组织都会对校长产生好的影响。相反也是最糟糕的是,教师群体的水平参差不齐,而能力低者欲望特别大,他们就会利用学校管理的漏洞和人性的缺陷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学校出现大量的机会主义者和利已主义者,江湖习气代正常的学术气氛,团团伙伙,山头林立。校长利用利益和权力来搞分化瓦解,分配平衡,下属也靠权术来周旋。教育和社会烟水迷茫,不分彼此,学校也就死亡了。

55条班规:全美最佳教师奖得主,是唯一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的小学老师

【和谐园家庭教育】罗恩-克拉克,是一位令大家非常喜欢和欣赏的美国教师,他仅廿八岁,却是全美最佳教师奖得主,是唯一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的小学老师,已荣获(全美最佳教师奖)。他任教过的学校,学生都来自最贫困的家庭,学校的资源也不丰富。但凭着他的热情与教学理念,只要被他教过的学生,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气质也会变得彬彬有礼。那么让我们通过他的55条班规也来领略一下他的教育魅力,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示:  1、与大人应对,要有礼貌,有分寸;
  2、与人互动,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3、别人有好表现,要替他高兴;
  4、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
  5、自己有什么好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6、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也回问他问题;
  7、打喷嚏、咳嗽都要说对不起;
  8、不可以有不礼貌的小动作;
  9、别人送你任何东西,都要说谢谢;
  10、接到奖品和礼物,不可以嫌弃;
  11、用小小的贴心,为别人制造惊喜;
  12、改同学试卷时要特别谨慎;
  13、全班一起念课文时,要看着正念的一字一句;
  14、以完整的句子回答所有的问题;
  15、不要主动讨奖品;
  16、每天都要作完作业;
  17、换科目的时候,动作要快、要安静,要守秩序;
  18、做什么事都要有条理
  19、老师在指定作业的时候,不要叫苦;
  20、别的老师来代课,也要守班规;
  21、课堂上发言,或起身,应该讲规矩;
  22、不可以上课上一半,起身去倒水;
  23、见到每个老师,都要说某某老师好;
  24、注意洗手间的卫生,把身边的病原减少到最少;
  25、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6、不要帮同学占位子;
  27、同学受罚的时候,不要看着他;
  28、对作业的问题,可以打电话来我家,我没接的话,你可以留言,但只要留一次就够了;
  29、用餐要讲究礼仪;
  30、吃完饭,自己的垃圾自己处理;
  31、接受别人的服务要惜服;
  32、坐车要坐好,别打扰司机;
  33、认识新朋友,要记住对方的名字;
  34、吃自助餐,或与人同桌,取菜不可贪多;
  35、别人掉东西,请弯腰去帮他捡;
  36、进门时,如果后面有人,请他扶住门;
  37、别人碰到你,不管有没有错,都要说声对不起;
  38、进行校外教学时,无论到哪一个公共场所,都要安安静静;
  39、去参观别人的地方,要不吝于赞美;
  40、全校师生开会的时候,不要讲话;
  41、接电话的言谈要得体;
  42、一趟校外教学结束,要谢谢所有随行的老师和家长;
  43、搭乘电梯时,要站右边,请赶时间的人走左边;
  44、列队行进时不要说话;
  45、不可以插队,但看到别人插队时不可以大呼小叫,让老师知道就好;
  46、看电影时不要说话;
  47、不可以带玩具到学校来;
  48、有谁欺负你,让老师知道;
  49、自己的理想自己要坚持;
  50、要乐观,要享受人生;
  51、别让别人有遗憾;
  52、从错误中学习,继续向前迈进;
  53、不管如何,一定要诚实;
  54、抓住今天;
  55、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做最好、最好的人。

没有爱,世界会冻僵

王开岭

中国是个苦难型国家,让人生气的事太多,所以鲁迅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远大于胡适。就我个人而言,对鲁迅是热爱,对胡适是钦敬。当“胡适”太多时,我喜欢提鲁迅;当“鲁迅”太盛时,我愿意谈胡适。当然,真正的他们这个时代都没有,只有学徒和随从。

一个大变革时代,最需要这样几种人:改革派、保守派、理想家、实业家。其比例和组合,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格局和走势。自古以来,中国人往往不是太实就是太虚——要么只顾坐而论道,缥缈得走了形;要么只顾低头觅食,极端物质化。我们缺少真正的理想主义实践。文人往往思想力很强,而行动力太弱。有次我去江苏海门,离那儿不远的南通,百年前出过一位名人,叫张謇,清末状元、立宪派、工商业巨子、教育家、慈善家、地方公共事务领袖。这是个让我激赏的人物,在当地媒体采访时我说,他是“穷人的榜样、富人的榜样、文人的榜样、理想主义者的榜样”。谈现代中国的社会乌托邦,绕不过他。

从国民精神上讲,现在到了太实的时期,很物质、很物理、很生理的“实”。尤其在当下,收益分配不合理,贫富悬殊,道德失陷,公信力降低,人的生存成本和压力空前巨大。像《蜗居》中刻画的那样,一套住房就让你人生透支,一辈子没别的心思了。人人都焦虑,都有饥饿感,注意力被牢牢绑架在“物质”大风车上。不仅百姓,连精英知识分子也把心智全浇灌在硬话题上,诸如经济战略、制度设计、权力问责、数据分析、技术和学术建设,精神家园这类软话题似乎大家都顾不上。虽然我有务虚的习惯,但不研究这么宏大的问题,我只说感受,甚至直觉。

我个人以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最缺的几样元素是:爱的意志、法的精神、现代理性、宗教心灵、生命美学、形而上哲学、不利己的自然观。法的精神,尤其宪政精神和法律实践,我觉得是当务之急,应成为上下共识和改革的基础。宗教心灵,未必是信徒式的,我更倾向于那种有“宗教感”、有宗教意绪的心灵状态。但宗教力量也有缺点,它主要通过让人敬畏(“惧”)来劝导善良,所以我希望有一种更广泛和主动的爱的意志,通过愉悦的“爱”来让人上升,就像史怀哲医生的那种爱,它超越狭隘伦理和世俗神学,是从里向外散发的一种气息、一种温度、一种没有外力逼视的内心秩序,从而让灵魂更舒适,也更容易秉持和传导。

一切还不能照搬西方的,尤其在心灵方面,要建立适合东方人精神体质的生命哲学,东方的形而上,单靠几本圣贤书不行,搬西方著作也不行。而且,我们最大的麻烦还不是学说,而是日常所秉持的精神,是听从内心召唤的那种执行力,是基因和细胞意义的随身携带、终生服役。这些问题我一般不多想,想多了就有“天色已晚”的感觉,我们缺的太多了。之前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期间,我每天去办公室拿起新闻串联单都看到好几条相关新闻,坦白说,心情极糟糕。那么多政府扯皮、争吵、推卸责任、拉帮结伙,大搞厚黑政治,殊不知天快塌了,这就是人类的极端利己主义——每个人都在乘坐的船上凿洞,这可是唯一的船啊!每个人都声称爱自己的孩子,可有谁打算给后代留下一点可怜的资源呢?莫非每个人都指望自己的孩子打败别人的孩子,从而占有那最后的一滴水、一点空气、一寸立足之地吗?

一个“爱”字,鼓吹容易,秉持难。尤其在社会矛盾激化、公平和正义羸弱之时,你一味地讲“爱”,连自己都觉得脸红。但你看当下的精神空气,除了腐烂、虚无和颓败像灰尘飘来飘去,还充满戾气和刀具的影子。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基础是靠暴力革命打下的,政治江山是这样,意识形态也是这样,那么,民间土壤和空气中,就不可避免地残留这种农药,染上这种菌群。所以,在条件成熟时,消解斗争哲学的任务非常必要,要去仇恨化,去敌视性,因为中国人缺乏微笑,缺乏信任,缺少谅解。因此,我希望中国的文学、艺术、媒介,多重视一下爱,多一点温暖和光,尤其多一点“无条件的爱”。这不是粉饰太平,因为我们要活下去,没有爱,世界就是冰冷的,人会被冻僵。

过多的奢谈意义不大,若选择起步点,那就从“法”和“爱”开始吧。中国民间正出现越来越多的公益团队和爱心组织,这是最让我欣慰的一个迹象。它们是这个时代的维生素。

谁偷走了夜里的“黑” 

王开岭 

1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魆魆的夜? 

儿时是有的,小学作文里,我还用过“漆黑”,还说它“伸手不见五指”。 

从何时起?昼夜的边界模糊了,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犹如墨被稀释……渐渐,口语中也剥掉了“黑”字,只剩下“夜”。 

夜和黑夜,是两样事物。 

夜是个时段,乃光阴的运行区间;黑夜不然,是一种境,一种栖息和生态美学。一个是场次,一个是场。 

在大自然的原始配置中,夜天经地义是黑的,黑了亿万年。即使有了人类的火把,夜还是黑的,底蕴和本质还是黑的。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这是《诗经·庭燎》开头的话,给我的印象就是:夜真深啊。 

那会儿的夜,很纯。 

一位苗寨兄弟进京参加“原生态民歌大赛”,翻来覆去睡不着,为什么?城里的夜太亮了。没法子,只好以厚毛巾蒙面,诈一回眼睛。在他看来,黑的浓度不够,即算不上夜,俨然掺水的酒,不配叫酒。 

习惯了夜的黑,犹如习惯了酒之烈,否则难下咽。 

宋时,人们管睡眠叫“黑甜”,入梦即“赴黑甜”。意思是说,又黑又甜才算好觉,睡之酣,须仰赖夜之黑:夜色浅淡,则世气不宁;浮光乱渡,则心神难束。所以古代养生,力主“亥时”(约晚10点)前就寝,惟此,睡眠才能占有夜的深沉部分。 

现代人的“黑甜”,只好求助于厚厚窗帘了,人工围出一角来。 

伪造黑夜,虚拟黑夜……难怪窗帘生意如此火爆。

2

昼夜轮值,黑白往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乃自然之道、人生正解。 

夜,是上天之手撒下的一块布,一座氤氲的罩体,其功能即覆护万物、取缔喧哗、纳藏浮尘,犹若海绵吸水、收杂入屉。无夜,谁来叫停芸众的熙攘纷扰和劳顿之苦?何以平息白昼的手舞足蹈与嘈沸之亢?夜,还和精神的营养素——“寂”“定”“谧”相通,“夜深人静”意思是:夜深,心方静远……而这一切,须靠结结实实的“黑”来完成:无黑,则万物败露,星月萎殆;无黑则无隐,无隐则无宁。 

所以我一直觉得,黑,不仅是夜之色相,更是夜的价值核心。 

黑,是夜的光华,是夜的能量,是夜的灵魂,也是夜的尊严。 

“不夜城”,绝对是个贬义词。等于把夜的独立性给废黜了,把星空给挤兑和欺负了。它侵略了夜,丑化了夜,羞辱了夜,仿佛闯到人家床前掀被子。 

将白昼肆意加长,将黑夜胡乱点燃,是一场美学暴乱,一场自然事故。无阴润,则阳萎;无夜育,则昼疲。黑白失调,糟蹋了两样好东西。 

往实了说,这既伤耗能源,又损害生理。我一直纳闷为何现代鸡发育那么快?真相是:笼舍全天照明,鸡无法睡觉,于是拼命吃。见光吃食,乃鸡的秉性,人识破了这点,故取缔了黑,令其不舍昼夜地膨胀身子。 

现代鸡是在疯狂的植物神经紊乱中被速成的。它们没有童年,没有青春,只有起点和终点。人享用的,即这些可怜的被篡改了生命密码的鸡,这些一声不吭、无一日之宁的鸡。毕其一生,它们连一次黑夜都没体会,连鸣都没打过。 

我想,应给其重新起个名:昼鸡,或胃鸡。 

无黑,对人体的折磨更大,可谓痛不欲生。据说逼供多用此法,不打不骂,只用大灯泡照你,一两日挺过去,第三天,你会哭喊着哀求睡一会儿,哪怕随后拉出去枪毙。

3

黑夜,不仅消隐物象,它还让生命睁开另一双眼,去感受和识别更多无形而贴心的东西。 

成年后,我只遇上一回真正的夜。 

那年,随福建的朋友游武夷山,在山里一家宾舍落脚。夜半,饥饿来了,大伙驱车去一条僻静的江边寻夜宵。 

吃到一半,突然一片漆黑,断电了。 

等骚动过去,我猛然意识到:它来了,真正的夜来了。 

亿万年前的夜,秦汉的夜,魏晋的夜,唐宋的夜……来了。 

此时此刻,我和一个古人面对的一模一样? 

山河依旧?草木依旧?虫鸣依旧? 

是,应该是。那种弥漫天地、不含杂质、水墨淋漓的黑,乃我前所未遇。 

星月也恢复了古意,又亮又大,神采奕奕。还有脚下那条江,初来时并未听到哗哗的流淌,此刻,它让我顿悟了什么叫“川流不息”,什么叫“逝者如斯”,它让我意识到它已在这儿住了几千年…… 

我被带入了一幅古画,成了其中一员,成了高山流水的一部分。 

其实,这不过是夜的一次显形,恢复其本来面目罢了。 

而我们每天乃至一生的面对,皆被改造过的不实之夜。 

几小时后,灯火大作,酒消梦散。 

21世纪又回来了。 

这是一次靠“事故”收获的夜。

对都市人来说,这样的机会寥寥无几。第一,你须熄掉现代光源,遭遇或制造一次停电。第二,你须走出足够远,甩掉市声人沸的跟踪,最好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否则一束过路车灯、一架红眼航班,即会将梦惊飞。 

所以,这是运气。

4

夜的美德还在于,其遮蔽性给人生营造了一种社会文化:个体感和隐私性。 

如果说,白昼之人,不得不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演绎集体生活模式,那么,黑——则让人生从“广场状态”移入角落状态,夜——成了除住宅空间外更辽阔的私生活舞台。所以,“夜生活”即同义于“私生活”。 

我向来觉得,生活的本质即私生活,私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白天,人属于人群,不属于自我,正是夜,让世界还原成一个个私人领地和精神单元,正是黑的降临,才预示着生活帏幕的拉开。 

但棘手的是:现代之夜的“黑”,明显减量了,不足值了。 

现代生活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向是:愈发的白昼化,愈发的广场性。风靡各地的“灯光工程”、“不夜工程”、无孔不入的摄像头,即为例证。 

凡诱惑之物,必成为一种资源,进而孕育一份产业。 

终于,有人瞄上了“黑”,并把它变成巧克力一样的东西—— 

2005年,北京商务区开了一家名为“巨鲸肚”的黑暗餐厅,顾名思义,这是个伸手不见五指的人造空间。该餐厅分亮光区和黑暗区,客人先在亮区点餐,将手机、打火机、表链等发光品交存储,再由佩夜视镜的侍者引入暗区。 

一时间,该餐厅生意火爆,预订期长达一周。说是进餐,不如说猎奇,因为没人把吃当回事,据说饭菜并不可口,大家消费的是黑——绝对的、久违的、正宗的、业已消逝的“黑”。 

我想,谁要打造一栋类似“夜未央”的诗意空间,肯定更卖座。 

我也会去消费。夜如何其?夜未央,夜未央……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点不厌光,相反,我深爱星月之华、烛火之灿。 

夜里,微光最迷人,最让人心荡漾。 

我厌倦的是“白夜城市”“不夜工程”,它恶意篡改了大自然的逻辑和黑白之比,将悦目变成了刺眼。 

对“黑”的偏见和驱逐,这个时代有点蠢。 

我觉得,人类应干好两件事—— 

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 

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优秀校长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 日志 - 郭太生 - 中国教育新闻网互动社区-桃李网 - P...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教师地位的尴尬
称呼
培育优秀教师群体是学校发展的机缘
【榜首】开学第二问:如何当好“教学领导”?肯定不是随堂听听课那么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