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三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一、高三作文教学的现状
  1.重视练习数量,忽视有效讲评。有的教师坚信这样的说法:作文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因此,他们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练习数量,并不十分重视讲评工作。为了达到训练的量,甚至提出“每天一小练,每周一大练”的要求,学生对此苦不堪言。而每次写作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一般不作深层的分析,只是模拟高考打一个分数,然后无关痛痒地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说一下总体情况。比如每次作文讲评都是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整体讲评一下,最多再印发一些优秀习作。缺少针对本次习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的专题讲评,作文教学的效度和信度不言而喻。

2.强化文化积累,淡化有效输出。学生写作时往往感觉材料枯竭,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工作。有些教师总结了近几年高考作文的高分规则,比如语言要整散结合,材料要广博、要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学生在积累上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有的学生甚至积累了厚厚几本。但在考试时,不少学生仍然不知所措,抓耳挠腮,不知写什么。其实,正是由于有了大量输入而缺乏质的输出的训练,积累的内容在学生的本子上才一直处于静态,不能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3.强调文采铺陈,忽视思想意蕴。受高考作文美文化倾向的影响,许多学生热衷于写所谓的“美文”。于是,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为文造情,堆砌华丽词语,编织工整句式,串联古诗文名句,排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李清照等文化名人,唯独缺少实质性内容。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多用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甚至规定开头结尾必用;平时还要求学生背诵高考范文、经典段落。写作主体的缺席,写作生活的淡化,正是当下写作教学的硬伤,也是高三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难以超越的最大瓶颈。其实,再美的语言也有其使用的环境,忽略语境盲目地套用高考作文或时文中的优美片段,只能得其形却难得其神韵。质朴无华的语言同样具有艺术的魅力。一味回归古代,浅层次复述经典,用华丽的语言外壳包裹苍白的情感和思想,必将使作文教学陷入无奈的困境而不能自拔。

4.强调趋同构思,忽略个性发挥。由于距离高考越来越近,因此,高三作文的复习训练更讲求实效性。为了快速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成绩,有的教师便采用“入格”训练。比如,有人认为高考议论文容易得高分,因此平时在作文训练时便更多地偏重于议论文训练。对于议论文,教师更多地从篇章结构上加以指导,形成了议论文写作的固定模式。比如,文章要分五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三段每段用一句话作为分论点,每段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结尾用排比总结。大多数学生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样的文章最保险,拿个基本分估计不成问题。但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大家都这样构思行文,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相悖的。

二、提高高三作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回归感性,表达性灵。“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对于作文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任何文章都应当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人生经验的表达。因为体验生命,文章才有灵魂。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文”,正是强调了真性情才是文章的关键。很多学生一下笔就是秦皇汉武、李白杜甫,材料铺天盖地而来,自己的思想全被名人事迹淹没。文章是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抒写情感的,所以,写文章,先要有想反映的生活,想表达的观点,想抒发的感情。一旦学生最本真的性灵得以张扬,那种源自天性的写作能力就能得以正常甚至超常的显现和发挥。

前不久,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题目为“懂你”。其中有一篇是写父亲的,当我将这篇习作读给学生听的时候,不少学生潸然泪下。下面摘录其中的一个片段:

我常常想象你的背影:在工地啃着馒头,甚至连一杯开水也没有,晚上回来狼吞虎咽的样子;在烈日炎炎下辛勤工作,晚上不能洗澡,还要窝在车上睡的样子;胃痛时紧紧抓着身上衣服却无家人在身旁的样子;大冬天只穿一件单薄的外套,瑟瑟发抖,却咧着青紫嘴唇安慰我的样子……

父亲,我终于读懂了你,读懂了你沉默背后无奈的心境,读懂了你的心酸苦楚,读懂了你对我的深沉的希望。是你用辛勤的汗水为我撒播五彩的灿烂;是你用无尽的希望默默伴我走过一路的风雨;是你用坚定的信念,在异乡苦苦撑起希望的航灯,照我前行。

这样富有感情的文字,怎能不打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几个镜头,展现出父亲辛劳持家的背影,再用排比的形式表达出“我”对父亲发自肺腑的感情。这样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倾泻于作者的笔端,也浸透到了读者的心里。

2.呼唤思想,凸显个性。由于过分地强调学生对素材的积累,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迷失了自我,只有素材的堆砌。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对素材的演绎,根本不是自己性灵的袒露。学生因为囿于高考作文的规定,写作时缩手缩脚,生怕写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之后被视为另类。于是,大多数学生都追求四平八稳式的作文样式,包括观点的表达和结构的安排,呈现出严格的范式,而许多教师也将此作为高三作文训练的宝典加以落实。学生在这样的模式化训练中怎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呢?

事实上,我们的阅读积累,不能仅是为了满足于找几个名人的事例,为写作补充一些素材,而必须将素材性灵化。只有让自己有所震撼,阅读主体的心灵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写作的敏感度才会提高。也就是说,要让素材真正浸润着阅读者的情思,这样的素材才能真正成为写作的源泉;否则就是一潭死水,缺乏生机。

因此,我在指导学生作积累的时候,并不满足于让学生摘抄优美段落,而是要求学生在看书的时候,读到真正打动自己的内容时,仔细地品味,读到真正让自己感动了,然后再抄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感想体悟。这样的文字才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到写作时才会真正为自己所用,不至于出现事例与观点不一致的现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要求正突出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写作导向。而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许多试题也都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表达自我,引发考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让考生在自然与人文中游弋,在科学与发展中探索,在社会与人生中寻觅。这种导向的变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在复习训练中,再也不能让学生凭借几个名人来打造空洞无物的文章,而应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鼓励其独立思考,表达真知灼见,积累生活的智慧,力争使他们写出深刻而富有灵性的文章。

3.分类讲评,注重实效。由于高三阶段的特殊性,教师如果在作文讲评时还是采用大范围的讲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经过中学几年的作文训练,作文可能出现了一个瓶颈,很难有新的突破,而且作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也很难超越。我在教学中,尝试进行了分类讲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操作程序是:每次批改时,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如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然后按出现的问题归类。这样逐步分类后,全班的作文就会被分为几组,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评,效果较好。

比如,对于一次习作“懂你”,我就进行了如下分组:

A组(9篇)记叙文。写“我”读懂了父爱、母爱。有三篇情感真挚,但还有6篇一般化,不能打动人。讲评重点:怎样用细节描写打动人。

B组(10篇)记叙文。写的是“我”读懂了亲人、朋友的爱。但文章的表达重点不一样,有的重点写家人怎样关怀“我”,或写朋友怎样帮助“我”,“我”的情感表达仅在结尾时一笔带过,显得突兀,而有两篇则在构思上处理得较好。讲评重点:如何把握文章的重点。

C组(13篇)议论文。都运用了分论点组织行文,但分论点的表述和层次有待重新思考。讲评重点:如何多角度分析题意,巧拟分论点。

D组(11篇)议论化散文。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写作的素材,但有的学生仅是对这类名人事迹作了一些介绍,缺乏深度的挖掘,没有能真正做到“懂”。讲评重点:如何切准题意对素材进行深度挖掘。

E组(10篇)记叙或议论。这类文章中有的语言空洞,不够形象生动,表达上也有一定的问题。我选择将几篇语言一般的和语言较好的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体悟式讨论。讲评重点: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文采。

在讲评起始阶段,我把学生分成这样五组,并将讲评的重点告诉各组,让小组成员先进行讨论,然后形成小组意见,与教师交流。这样,讲评就有了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讲评课的实效。当然,对本次习作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比如在审题立意上,不少学生忽略了“懂”的内涵,仅仅停留于表面,讲评时也须指出。

                                                     作者:李春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指导探究
借助新思维导图进行议论文发散思维训练
写作教学过程指导心理
耒阳二中语文课题组议论文写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典型课例 《巧用分析法,说理更深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