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稿有感:  如何在虚构中写出感情

王往

我想,首先要把你打算写的素材放在你熟悉的背景中、你出生之处、你工作之所、你生活了多年的地方,一旦有好素材放进去,除了得心应手外,你能写出独特的气味,这独特的气味也是感情之一;二是要将人物在心中仔细掂量,形成眼前的画面感。你几乎熟悉到他/她的脚步声,他/她在你下笔之前已经“活了”;三,将小说中人物的诉求(对爱恨情仇的诉求等)变为你的诉求,将他/她变成你,你和他们是不分的。

一旦你和他们建立了感情,你就不会煞费苦心地去编离奇的不靠谱的故事,
你就将深入他们的内心,去寻找表现他们感情的细节,去写微妙的有个性的心理状态。
    大量的来稿中,作者和笔下人物是游离的,是有阻隔的。

感情其实是一种经验(所谓情感经验),那么这种经验一定是作者先生于心的,一定要投射到人物身上。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表现的感情是有价值取向的。

宽容/慈悲/对自由的追求/对弱者的同情/真诚的悔过/等等是永远的谱世价值观。如果你的内心并不认同这些价值观,为了“崇高”去强行表现,也是不行的,你总会露出小的/陕隘的境地。

多读书,增强人文精神素养,会让你的作品境界提升。

比如泰戈尔的诗和散文,比如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汪的小说和散文语言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那种老知识分子所散发出的士大夫的人文精神),比如纪伯伦的散文诗……

我们说感情,归根结底说的就是爱。但如何爱?爱的要旨是什么?作为一个作家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教育,是缺失爱的教育,千年以来强调的是礼,是规矩,是等级。我们的爱在建立在“服从”这一原则下的,如君民,如师生如父子等等 。我们对爱的理解,缺乏宗教般的高度。我们读苏童的《拾婴记》《西瓜船》看看,表现的是一种宗教般的情感。那种爱那种感情是没有国别没有民族之分的,也是没有阶级之分的。海子的诗之所以引起共鸣和轰动,并有一些成为经典,也是因为吸收了宗教般的情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流传广矣,然而谁知道它的内在精神?谁注意了其中的这一句:“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这“陌生人”就是众生,就是诗人的境界,就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人文精神就是站在一定高度上,站在爱(感情)高度上对待你的人物,将他/她的艰难,心境,视同如你的境遇。这不是高调 ,也许你在生活中做不到,(做不到,也是你的艰难)但是你得有这种意识,你得给你的人物以精神上的“声援”和支持。

我们如何将感情融入人物,投射到人物身上?

除了刚才讲的“大道理”以外,我们还要将人物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平衡”处理。你的人物恶贯满盈,毫无人性,到最后想要读者同情和宽容,你都没有办法处理得妥帖。(电影《窃听风暴》,讲一个坏人最终帮助好人的故事,在前面讲了他如何坏,但是也讲了他讲义气,不忍心杀他的哥们,故意放哥们走了,要知道上级若是知道,他犯的是纵容的杀头之罪,这个情节安排就是为了平衡,让观众相信他后来变成好人是有内在逻辑的。)

你对你的人物要有足够的心理分析,才能做到理解他/她,从而为之设计情节。足够的心理分析,也就是体贴,就像我以前说的一个观点:爱上你的人物,这样你才能注入感情。

我们通常说的,小说是写人的,可以理解为:小说是写人的感情的。小说是有别于传记的,也有别于通俗故事的,不仅要有人,更要有人的感情。每个词语,每个情节背后都应该有作者的情感投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命中的背影
小说和散文的语言表述究竟有何区别?
诗歌、小说、散文的开头
蒋承勇|《新爱洛伊丝》与人性抒写
浅谈西方油画艺术的魅力,世界名画里风华绝代的人物油画欣赏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