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竹韵格律学堂】第三十五课(解读词牌·阳关曲)
主讲/ 边义
辽阳边义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继续由我为大家进行词律解析之《阳关曲》,又名《阳关》,《小阳关》。
[本调序语]
《 钦定词谱》卷一载:“本名《渭城曲》。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又加按语曰:“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破阵曲》也。潘慎《词律辞典》驳论《钦谱》,认为《小秦王》非《阳光曲》,《词律》因秦观说,不录《阳关曲》,而以《小秦王》列调。以致造成混乱,颇具见地。
此调原为送行曲,亦《折杨柳》之类,本名《渭城曲》。因其辞借用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七绝《渭城曲》入词,而名声大噪。王维词原名《送元二使安西》,为送别词。其辞为“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后入乐府,当作送别曲习用歌词。并把诗中各句在每遍曲中反复重叠演唱。有重叠三次以上者,故又有《阳关三叠》等多种变化。所谓三叠、四叠,皆曲调与唱法之花色。
关于此调在传唱中的诸多演化,从明代田艺衡《阳关三叠》图谱中说载资料可见一斑,今举其大略:“正体三叠”唱法,“一叠”唱法为第一句叠:“渭城朝雨邑轻尘,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叠”唱法为第二句叠:“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叠”唱法为第三句叠:“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另有四叠唱法为:第一叠即唱王维原辞;第二叠唱作:“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更尽一杯酒,阳关无故人”。第三叠唱作:“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第四叠唱作:“渭城朝雨浥轻尘,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称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还有“连环三叠”、“依依三叠”、“贯珠三叠”、“一串珠三叠”、飞花三叠”、“飞花滚三叠”等多种唱法。如“飞花滚三叠”唱法为“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不能一一列举。
总之,是如此类推的反复变化,只此四句歌词变换花样的演唱,其中任何一句都可分解开来,分着四言句、三言句以致二字句,与七言句交错、重叠、反复唱两次以致三次、四次。由此可见,《阳关曲》在当时流传之热,演唱之盛。
[选解提要]
《 阳关曲》乃以王维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入词最典型之词例。研习此调,从中可见律诗绝句配曲演唱后转化为词调的前期演化状态。重点阐述词律与诗律之继承与分野。
[谱例]
渭城朝雨浥轻尘,(七言准律句)
客舍青青柳色新。(避孤平,三用平)
劝君更尽一杯酒,(准律句,古风尾)
西出阳关无故人。(准律句古风尾)[谱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句式解说]
王维此词浑同一首“失粘体”七绝。所用虽皆七言律句,而其平仄变格方式却与七律皆然不同。按《钦谱》所标,除第二句之第一字可变化,其余各句之平仄声几乎皆“固化”不变,称之为“准律句”。此恰为词律与诗律有别之处,其中第三句需避孤平。第四、五句习用“平仄平”“仄平仄”之“古风式句尾”。此盖与演唱所用曲调相关,也与此词演唱中约定俗成相关。
“准律句”为王力先生于诗律中所用术语,指徒有律句格式,其中第一、三、五字却又不按律句常规变格者。
[标谱说明]
按《钦定词谱》所标,此调平仄限制极严,通篇二十八字,只是第二句第一字不拘平仄,余皆“一字不易”。其按语曰:“宋苏轼词三首,其第二句,一首云:‘银汉无声转玉盘’,一首云:‘才到龙山马足轻’,则此词客字可平也。至第三句,仄平仄仄仄平仄,苏词三首皆然,若平仄一误,即非此调”。
[附例]
苏轼《阳关曲》三首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南旧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本调律析]
(1)、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之诗《送元二使安西》,原为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所写一首七言律绝,送别地点渭城,故又别称《渭城曲》。后来此诗被编入乐府,入《阳关曲》,并演化出《阳关三叠》等多种调式,辗转传唱,名声愈噪。其在诗为七绝,配曲传唱则为词。这恰好为我们探讨诗律与词律之间渊源和异同,提供了绝好素材。为深入理解诗律与词律之继承与异化,下面,便就王维此词,从诗律和词律两个不同角度,加以解析。
(2)、 王维此诗由四个七言律句组成,第二、三句平仄未粘,故为“失粘变体”七绝。
假若按诗律变革方式,其平仄变格谱当为:
渭城朝雨浥轻尘,
中平中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一三可变)
客舍青青柳色新。
中仄平平仄仄平(须避孤平,一可变,三常变)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中平中仄中平仄(平起仄收式,一三五不论)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仄平平中仄平(须避孤平,一可变,三常变)
而词中实际标谱并非如此,原因就在于,一些音位被“固化”了。
如:
第一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在七律中,其基础句型格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称作“平起平收式”。末字平声押韵。这种句型,本属“一三不论”,第一三字不拘平仄,故王维按内容需要第一字“渭”由平变仄,第三字“朝”由仄变平。皆属常规变格。其所以要这样变化,来源内容所需。“渭城”为专用地名,“朝雨”乃写实。
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基础句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在诗律中称作“仄起平收式”,与前句的“平起式”恰好相互对仗,构成一副律联。在诗律中,这个句型有个特殊要求,要“避免孤平”,即,第一字可以不拘平仄,而第三字则必须保持平声不变,否则便触发“孤平大忌”。王维此句,皆依原格未作变化。
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基础句型原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在诗律中称作“平起仄收式”。末字仄声不押韵。在诗律中,这个句型属“135不论”者,其第1、3、5字皆可不拘平仄,王维此诗第一字“劝”即属由平变仄,第三字“更”仄声未变,第五字“一”入声,属由平变仄。从而末三字由“平平仄”变为“仄平仄”。乃古风中习见句尾格式,故称为“古风式句尾”。在诗律中,这种变化称为“特殊变格”。
第四句,“西出阳光无故人”,基础句型原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在诗律中称作“仄起仄收式”。与第二句完全相同,亦须避孤平,第三字不可变,第一字可变,“西”字即属由仄变平。王维写的很巧,第五字“无”也由仄变平,这样末三字形成“平仄平”格式,也是“古风式句尾”。与上句末三字“仄平仄”恰好形成平仄对应、相互契合关系,这种“仄平仄”与“平仄平”上下对应格式,极富于跳跃跌宕感,便使送别之际的难舍难分、曲折矛盾心情,得到充分体现。
王维此诗充分运用诗律中之“常规变格”,及古风式句尾之“特殊变格”等多种手段,写得声韵流畅,达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极高境界,无愧于流传千古之名篇绝唱。正因如此才被视为送别诗作之典范,收入乐府唱词中,并被谱成的《阳关曲》。以致演化为阳关三叠、四叠等多种调式,久远传唱。
(3)、 以上是从诗律角度所作平仄律解说。从以上解析可知,王维此诗本来是按七律变格方法写成的。其中除“避孤平”句型之第三字有所限制外,其余句中第一三字之平仄变化,本来是自由不拘的。王维此诗也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给与他以选词用语的自由余地。从而写出脍炙人口的好诗。但是,此诗一旦入词后,其平仄格式则被完全固化。多数句式皆成为一成不变之“特殊定式”,成为词律有别于诗律的典型词调之一。
按《钦谱》所言,此调之词格严到极点,若一字之声“平仄一误,即非此调”。此亦绝非虚妄,我们将王维《阳关曲》,与苏轼所写《阳关曲》三首加以比较,便一目了然。苏轼词共三首十二句一百一十二字中,只有两个字之平仄声与王维词有别,即,王维词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第一字“客”为仄声,而苏轼“银汉无声转玉盘”中“银”字改用平声。另句“才到龙山马足轻”句中“才”字改用平声,其余一百一十字,皆依王维词原格照填。《钦谱》也正是据此,通篇只此二字平仄可变。
(4)、 苏轼乃诗词大家,既谙诗律又精词律,作为豪放派词风倡导者,其词作多有破格出新之处,何以对此调如此拘谨,几乎达到亦步亦趋地步?《钦谱》是以苏轼三首词相校,定其不变。只讲其然未讲其所以然,等于说没人便故不变。此论难服。我以为,所以不便有两层原因。
其一:名家名篇效应,约定俗成之故。如前所述,其诗原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之手,即便从七言诗角度看,也写的诗味极浓,意境甚佳,平仄声配合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其被选作送别曲儿传唱及源于此。后来又被用于《阳关三叠》,从“本调序语”所引各种唱法看,无论将诗句如何切分四言、三言以至二言,皆能句句合韵上口,且含义明确。这绝非偶然,若非达到炉火纯青地步,也不会成为千古绝唱。
其二:声诗入词,传唱耳熟之故。此诗声韵本佳,入词配曲,自然上口悦耳自唐迄宋,已经为歌妓、乐工所唱熟。其平仄声韵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很敏。当时按其调仿填新词时,往往要与大家已经听惯熟耳之平仄声去运用。否则,人们便会感到韵味不合。就如京剧同一个段子,麒麟童周信芳所用唱腔和咬口,包括擦声,人皆耳熟能详,谁不那么唱,稍有走韵,老票友立即察觉不对,某些调中某些音位的平仄声之所以被固定僵化,道理即在于此。
当然,某些冷调冷词,仿填者少,因无可校而未标平仄变化者除外,设或,不是王维此诗入词,设或,传唱并非如此之热之广,那么,,其按调仿填者,其可变之处,未必只有两处。王维在写此诗时,顶多是与“声诗”有些瓜葛,绝不会料到百年后,宋人会如何以词律要求于他。
(5)、 定式如此僵化,利弊如何?我以为弊多利少。g即以此调言,王维之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功在诗律,而非因其入词之故。自此为降,仿其格式所填者,真正称得上好词者,廖廖无几,便是明证。即便苏轼属填三首,与其他词篇相较,也算不得上佳之作。何以如此,禁锢过严之故。二十八字之调二十六字之平仄声皆被限定。填写起来,选词用语必受极大局限。这种状况也包括其他类似词调在内。有些词调,包括出自名家笔下制度曲,一旦限制过严,便从而成为冷调。
与此相反如《沁园春》、《浣溪沙》、《浪淘沙》、《一剪梅》、《卜算子》、《念奴娇》、《满江红》、《贺新郎》等诸多词调,其中特殊局限之处较少,多数句式皆可按常规变格,仿填者多,所出现知名篇佳作也多。
(6)、 从这个意义上讲,形成这种状况,与历来修补方法之局限性不无关系。如影响最大之《钦定词谱》一书严格按“同调同体互校法”而立谱,有其严谨性一面,但却过分强调了某些调式之一声不变。其实,有些调式,虽无同体之词可校,但其中一些5言、6言、7言律句,本属常规句式,大可按同类句型之常规变格而加以借鉴,但却一刀切,统统定位一字不易之“准律句”,打入冷宫。这是造成诸多冷调之重要缘起。即如这首如此脍炙人口之《阳关曲》,在《钦定词谱》“悉宜遵之”一声禁令下,后人鲜有再敢问津者。
(7)、 每当涉及其中个别字句平仄变格时,有个极大阻碍,古调古曲成为最强盾牌。说那个字必用平声或仄声,依据便是按当时词调,其平仄必当如此云云。《钦定词谱》在谈及《赤枣子》、《捣练子》、《桂殿秋》诸词时,为强调其平仄声“一字不易”时便说:“平仄之间,皆昔人音律所寓,填者宜悉遵之”。试问,古谱既以鲜存,怎知按古谱用平用仄即为和韵?而今所谓古谱,只不过敦煌洞窟中一点支离破碎手抄残卷,多以缺头少尾,面对这么多词调,很难说那便是“必平必仄”的根据。从后人真正能够有效继承出发,无论五言、六言、七言,还应以常规变格为主导才是。至于某些词调中某些特殊定格,我们读起来确实韵味特殊者,又当别论。
(8)、 我以为,时代不同,条件不同,对词调平仄变格理应重新加以审视。唐宋时代,词乃配曲合调而演唱之诗,无论以诗配曲而成词,或按曲填词以合调,总之,必须诗与调合,声与乐合,必有局限。而今其曲不存,所余者只是句式之平仄格式。
当今所谓词律,实即平仄声韵之律,攫其要点主要有五:
一是长短句是排序,单调或双调之结构格局。
二是句式平仄或律或拗不同句型。
三是不同押韵方式或平或仄或通押、转换、错叶。
四是叠句叠韵之特殊方法。
五是文字对偶要求以及虾须格、双拽头之不同起式特征。
以上五端,它实际已经属于律诗之一种,成为脱离乐曲限制之阅读文学了,就像现存之那些汉魏乐府歌词一样,无论当时来源民歌谣辞、宫廷雅颂,还是嵇康、陆机等文人之手。我们今天读曹操之《短歌行》或曹丕之《燕歌行》,只是作为四言诗和七言诗来读,区分其句式长短之气势,体会其平仄韵之抑扬顿挫而已,而不能从当时所用曲调上察知其何以此平彼仄之缘故。今天读唐宋词作,也情同此理。
(9)、 按事物发展规律,一成不变者只是一时或暂时现象。变化则是永恒的。昔时不可变者,今时未必不可变。不要说此调,出于词中鼻祖李白之手的《忆秦娥》,原本是十六字,后来不是又有三十八字四十字、四十一字、四十五字以及平韵格等十四体吗?就像《念奴娇》那么热调,宋代迄今名家之作不也没有完全亦步亦趋,一丝不苟地原格照搬,而有十三种体式之变化吗?《钦定词谱》所收八百二十六调就有一千四百八十种另体。设若都是一字不苟,这么多变体从何而来?除乐曲变化因素外,显然不能排除字数添减,句式摊破分合等在内。更何况某句平仄声之变。于不改字句大体前提下,平仄声变格,无曲调之约束,又有更多自由,此即可变与不可变之辩证。
时间关系,今晚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陪伴。下节讲杨柳枝及欸乃曲。
2017-10-17  舞蝶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谒金门 》词律简介
词律与词谱的关系(二)|| 马帮诗歌
闲话填词五:词的情趣美与词牌的格调
古风词: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雨霖铃(柳永谱)]
什么是词牌,词谱,词律,阕,片等?什么叫填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古绝唱,古今第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