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审美赏析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元年(1038)进士,签判武成军,累迁大理寺丞、起居舍人。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之中知谏院。神宗初,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反对与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后闲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摘自《中国文学500题》中相关部分内容)。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他的词作也不多,遗留下来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而“不淫”的优良传统。《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司马光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自己爱上一位漂亮的舞妓(跳舞的女子)而产生的深深思念,以及思念不得而产生的怅惘之情。全词如下: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词作开始写道:“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挽就”即挽成。这两句写宴会上所遇舞妓不同寻常。在词人笔下,舞妓打扮并不是那样的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挽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这样的外貌描写,更突出了舞妓头发和脸庞,简洁而不简单,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舞妓的纯净纯真之美。

接着写道:“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轻盈”指女子柔软纤细的体形,或者轻盈优美的动作。“飞絮游丝:即游动的蛛丝,飘盈的柳絮。往往用来比喻不由自主,随风而倒的轻浮之人。但词人这用来比喻来去不定的舞妓。上两句是静态描写,而这两句紧承而来,写了舞妓那优美的舞姿。词人说,青烟翠雾一样的罗衣,朦朦胧胧地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她的舞姿如同柳絮游丝那样柔和纤丽,不断飘忽。这里从动态的角度描写了舞妓的姿态美,特别是词人借助舞妓的“轻盈”体态,并用比喻修辞格,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其美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了。

下片写对词人对舞妓的恋情。词人首先写道:“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争”即“真”。上句的意思是说,相见真不如不见。词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相见时难别亦难”,甚至分别后更加相思。下句来得更猛,词人说,人还是无情的好。为什么这样说?词人说,一个人无情就不会为情而痛苦。词人通过这两句看似无情的话,强调了对舞妓深沉的爱。我们要注意,在一些解析书上,还特别说明了,这两句不但是写情感的佳句,而且证明了司马光不是假道学,更是有真率的感情人。   

最后两句写道:“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这里紧承而来,在情感上一“合”进一步强化了席散酒醒之后的思念与怅惘的深情。词人说,歌舞宴会散了,酒也醒了,已经是下半夜了,那斜月照在深深的庭院里,一片寂静。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实则暗示了自己寂寞、凄楚以及怅惘之情,也更进一步表现出了对舞妓的思念。可以说,这样的写法自然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境界。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篇幅短小,内容丰富

这首小令仅仅四十余字,把自己对舞妓的惊艳、钟情到思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并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

其次,描写细腻,突出特征

对舞妓的描写,词人三言两语突出人物形象特征。比如,词人首先描写发髻、脸粉,略加点染即可,然后又描写体态、舞姿,突出了舞妓的舞艺美,最终描绘出了一个美丽而善舞的美女形象。

再次,以景结情,蕴含深情

以景结情,蕴含深情这主要表现在最后两句。词人写了自己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在月斜人静的时候,归结写道“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词人种种复杂的感受和情感都尽在这景语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030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宋·司马光: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司马光的《西江月》到底为谁写?原来他心中的意难平,并非普通人
司马光的《西江月》,相见争如不见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品一首词,忆一位君子;思一段情,悟几分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