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审美赏析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是词人罢官闲居上饶时所作。“西岩”在今江西上饶市南六十里。这个地方的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钟,中空而悬石如螺,有滴水缘石垂落,水气清冷,为游览胜地”。全词如下: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词作上片首先写道:“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偃蹇”即高耸的样子。而在这里,由“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之意。在《左传·哀公六年》中就有“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之句。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中说:“偃蹇,骄敖(傲)也。” “怜”即宠爱,喜欢。白居易《白牡丹》中写道:“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其中的“怜”即为“喜欢”。这里,词人辛弃疾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骄傲、傲慢,并说从此以后又有谁会来喜欢你?这里,词人通过写山来间接地表现了自己闲居的孤独、寂寞的情怀。接着写道:“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生”即语助词。“岁晚”即年终时节,也就是寒冬腊月之时。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时节到了寒冬腊月,十分寒冷,此时的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单,于是它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这里,词人运用了移情手法,把情感移到无情之物上,借以表现情感。这正如辛弃疾在《贺新郎》中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或者如李白因朋友远去而在《独坐敬亭山》中所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样;或者如杜甫因为“国破山河在”而在《春望》中写道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这里,赋予水光山色以情感,竞来与人相娱了。上片中的四句,通过“招不来”和“劝我溪边住”的对比,可以说,围绕一个“独”来写,但词人感觉到的是独而不孤,这里有多情的“山水”嘛。这样,上片的描写就为下片抒情打下基调。
  词人在下片写道:“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意思是说,山头上挂着一轮明月,其实月亮原本在天上。上句“来”是表示时间的,具有时间感,下句“处”是表示空间的,具有空间感。这里,时空结合,不但诗意延伸,而且意境深远。词人在上片中通过“劝我”的青山而表现了青山的多情,而今原在九天高处的明月也在山头出现,似也视我为知己了。这样写,不但把物我融合起来表现出恬淡自适情怀,而且突出了自己独处而不孤独,真有词人辛弃疾自己在《鹧鸪天·博山寺作》中写道的“一松一竹是真朋友,山花山鸟是好兄”一样所表现出来的厌倦世俗的尔虞我诈,渴望回归自然的情怀。所以,词人最后写道:“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入”即潜入。“去”即离开。这里,词人不说清溪映月,却说月潜入清溪,而它只到听我读完《离骚》方才回转。词人引用屈原的《离骚》,是有用意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里,我们不妨这样认为,词人写青山明月这些自然之景,就是用来暗示自己高洁的品行,而借读屈原的《离骚》,是用来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词作卒章显其志,意蕴深厚。在含蓄不尽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在艺术上,首先,移情手法的运用,拉近了物与人的距离,提高了抒情效果。其次,典故手法的运用,提高了词作的深沉内涵,表达了词人的情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唐宋词:辛弃疾“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情感厚重而含蓄!
辛弃疾《生查子 独游西岩》鉴赏
辛弃疾词赏析
〖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辛弃疾篇》169首<101-120>
屈原《离骚》缅怀屈原 文征明书屈原《离骚》,为文征明86岁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