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审美艺术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在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以及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官军”指唐王朝军队。 “收”即收复。“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其审美艺术如下。

一、运用描写,明快奔放

“描写就是运用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的形态、状貌、神采和动态等方面的特征作细致、逼真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何立《写作词典》学苑出版社)也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描绘出人物的特征。我们都知道,杜甫诗歌的风格以沉郁顿挫著称的,而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表现出明快、豪放的风格来,这与诗人运用描写手法是分不开的。在诗歌中,诗人一开始就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如果从描写的角度来说,诗人首先运用了白描手法。鲁迅在《作文秘诀》中说白描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这里,仅仅一句诗就把事件表现出来,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接着就运用了七句诗,诗人就尽情地予以细致地描写,表现了听到收复失地后的喜悦之情。可以说,诗人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到“喜欲狂”而“放歌”、由此而想到“还乡”。这样在层层推进的描写中,表现出诗人此时此刻因情感过久受到压抑突然释放的一种状态——似如那滔滔江水,喷涌而出,一泻千里之势。所以,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二、衬托手法,情意浓郁

衬托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也称为“烘托”。在《陌上桑》中,诗人为了表现罗敷的美,就运用这种“烘云托月”的衬托的写法。在运用上,衬托包括有正衬与反衬两种。前者就是利用同事物相似的其它事物作为陪衬,后者就是利用同事物相反或者相异的其它事物作为陪衬。在陪衬中,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更显示出其审美意蕴。杜甫这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出了第一句在叙事外,其余七句都在抒情。在抒情时,诗人就特别注重了正反衬托的手法。就反衬来说,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用妻子的“愁何在”与自己“喜欲狂”形成反衬(对比),也就是用往日的忧愁(通过妻子来表现)与今天喜悦(自己)对比。这样,诗人以今日的喜悦突出了往日的辛酸困苦,也用往日的痛苦表现出今日的快乐,从而更好地提高了艺术表达效果。再看看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诗人又运用了正衬(正面烘托),把诗人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那瞬间的喜悦心情与“青春”美好的景物联系起来,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表现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三、词语选用,提升情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来表情达意,使得诗歌具有一定的形象感、画面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就杜甫的是诗歌《登高》来说,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每句中的意象都很多,在密集的组合中,不但形象生动,画面感强,而且意境开阔,也给人一种凝重、压抑的感觉。但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歌中,诗人却运用了很多的动词、虚词。全诗五十六个字,多数就是动词和副词。如,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在这联也是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流水对),仅仅十四个字中,却用了“即”、“从”、“便”、“向”等虚词和“穿”、“下”等动词。诗人借助散文中常用的虚词,不但把“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些地名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画面,形成一个开阔的空间,而且运用渗入动词,也描绘出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急速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表现出诗人急切回乡的心情,也暗示了“喜欲狂”、“好还乡”的深切情感,也提升了诗歌的情韵之美。

四、由实及虚

诗歌理论说,“诗歌是一种由‘虚’与‘实’的结合而成的艺术意象或者艺术意境。”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实体描写,并充分发挥想象,实现对“虚”的感受,从而进入艺术境界。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就注重运用了“虚实结合”方法。这首诗歌写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忽听官兵捷报,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它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诗人通过“放歌”、“纵酒”之后,急忙与妻儿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在此,诗人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这最后就是虚写。可以说,虚写很妙,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可以说,虚实结合,不但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且很好地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年安史之乱,杜甫到底经历了什么?网友:你看他诗歌里写了啥
欣赏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6首)
必背古诗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272首
【唐诗三百首】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