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第三十章解说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物壮而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上章讲不可用“为之”的方法求取本国人民的拥戴,这一章似乎是承接这个意思,说:也不可以用战争威胁的方式强使别的国家追随自己。所以本章应该是很好懂的,可注家们也解说错了好几处。

【解说一】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

这起首句是个条件复句,意思是:(如果是)以道辅佐君主,(那就)理应劝导君主不要以军事实力、战争威胁的手段强迫他国追随自己。因为这明显是对君主身边的大臣们(“佐人主”者)喊话,而他们作为“臣下”并不是“以兵强天下”的主体或决策者。——注意:“人主”即“君主”,用“人主”的说法,是要突出这个要义:他是主人,你辅佐他是要帮他谋取实利,就不能反而害了他”,他若以兵强天下,那是走在危险的路上,你不劝阻,就是害他,就有失臣道了。“兵”是“纸上谈兵”这说法中的“兵”,指“军事”,可引申为“军事力量”,再引申为“战争(威胁)”。从接下的两句看,此处当是在后一意义上使用的。“强”是及物动词,强迫义;“天下”是“天下各国”的代称(就如上章用“天下”代指“天下人”。“不”在这里不是表示否定,而是表示禁止,相当于“毋”、“勿”、“不要”。从语法上说,此句前半句后最好加个“者”字,此句就明显是条件复句,表达假言命题了(此“者”字相当于今天说的“的话”),申明一个应然之理了,就显得思想深刻一些了,因为假言命题最适合于表达规律,直言命题只是陈述事实。又,在王本,此句前半句末就有个“者”字。

辩析

这一句,《今注》的译文是:“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 《译注》的,以及任先生的,几乎全同。——且不说这“兵”是否指“兵力”,“强”是否“逞强”义,把“用道辅助君主的人”(即“臣下”)说成是“逞强”的主体,肯定有违老子思想。

【解说二】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1、这几句是说明不可“以兵强天下”的理由:先概括地说“其事好还”,然后作具体申说。——“其事”就是指“以兵强天下”这件事:“其”在这里相当于“这种”;“还”是“以牙还牙”这说法的“还”,回报、报应的意思;“好”是表示几率高的副词,指明后面动词表达的那事“很容易发生”。又,从这后文说的“其事”明显是指用兵打仗,可证头句说的“兵”确是指“战争”。

2、接着“其事好还”说的四句,是具体说明怎么个“还法”:军队经过的地方,会没有人烟,变成荆棘丛生的荒地,而且马上会是饥荒之年 。可见老子是把战争造成的不良后果看作是一种“报应”,亦即对发动战争者的“惩罚性回报”。这无疑是深刻的。——正在打仗的军队叫“师”;“处”是指暂时居留之地,这里自是指军队驻扎过的地方;“荆棘生焉”是状写那里人都死了或跑了,一片荒凉(“焉”兼有“于”和“此”的含义,相当于“在那里”);“大军”是借指“大战”;“凶年”即“荒年”。

辩析

1、这几句话谈不上有大误解,只是译文会有优劣之分。倒是有个问题值得讨论,那就是:“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一句,早就有人考证说:“当别属古语,非同出《老子》”。帛书本出土后,发现果无此句。该如何处理?我先是以为,加上此句非但无损于文义,还使得“其事好还”句说得更加有道理了。所以我保留了这一句。但后来进而想:大战的战场多半不是在发动战争的国家境内,而是在他的敌国境内,作为“报应”的饥荒却多半不是发生在作为战争罪魁祸首的国家里,而是发生在受害国里,这样说“报应”,说“其事好还”,则太不公平,简直荒唐。因此,这一句是否还是删去的好?请读者思之。

2、这五句话,《今注》的译文是:“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还报。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就长满了[大战过后,一定会变成荒年。]”——《译注》的是:“发动战争很快就会遭报应。军队驻扎的地方,就会荆棘丛生;打了大仗之后,必有荒年。”

【解说三】,毋以取强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这一段比较难懂,我的理解是:

1、整个这一段,是说万一战争未能避免,终于打起来了,那时又该怎样对待;所以充当第一句主语(话题)的“善者”不是指人,而是指事,即是指对待已然发生了的战争应该抱的态度:这“善”字是正确、妥善的意思。——开头说依道行事就不要企图用战争手段去达到目的,接着申明这样说的理由(战争的回报、报应一定不好),继而交代万一未能避免,则该怎样对待已成现实的战争;这样说十分自然,极有逻辑性。按这理解,谓语“果而已矣”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果”是动词,“有了结果”的意思,这里当然等于说“达到目的了”;“已”是停止义;“而”相当于“就”,故而全句是说:战争万一未能避免,终于打起来了,也要一经达到目的就马上停止。

2、第二句没有独立意义,是对第一句的“而已”做个补充,说:不可因此更加逞强。注意:到此句为止,一直是对发动战争的一方说话,这时,他们则是已经达到目的也即取胜的一方,有“取强”的“资本”了,所以才说了“而已”后还追加此句。——此句的“毋”字相当于头句中的“不”;“以”是副词,表示程度加剧,相当于“益发”(即是借作“益”:音同通假)(《吕氏春秋·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取”是择取、选择义;“强”指强暴态度。

3、接下的四个“果”字句,是又对“毋以取强”作具体的申说(“取强”的意思太笼统了),所以都是“勿什么”(“勿”与“毋”同义、相通)。“勿矜”、“勿伐”、“勿骄”好懂,我不解释了,只说两点:这四句中的“而”字都是表示转折,相当于“却”;第四句的“得”字相当于“贪”(《论语·季氏》:“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居”是地位义(《逸周书·芮良夫》:“克忧王愆,以保尔居。”)“毋得已居”是说:不要贪恋已经获得的地位。——此段末句没有新意,只是将上述“四勿”概括为“不强”:这个“强”字是逞强、恃强的意思。

辩析

1、这段话,王本的文字有重要差别:头两句作“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不得已居”句末尾无“居”字,末句作“果而勿强”。——当代注家多从王本,所以我不对他们的注译做辩析了。

2、《今注》在注中列举了前代注家对“果”字的三种训释:“救济危难”、“完成”、“胜” ;给出的前后四句的译文是:“善用兵的人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是了,不借用兵力来逞强。……达到目的却处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 ——《译注》的,头句作“善用兵者达到目的就行”,另三句意思无别。

【解说四】物壮而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最后三句,是针对前文全部内容而发的“评论兼警告式的感叹”。——可想而知,这感叹一定同本章起首句有所呼应,是为了彰显那句话的内容和价值,因此也就应该从“这个方面”去体认这三句话。

1、一般说来,想以兵强天下的君主,多半是因为他确已有了相当的实力,换言之,他已“壮”了。这头一句说“物壮”,必是暗指这个情况。所以这个“物”字同上章“物或行或随”句的“物”字一样,也是指人;“壮”有“旺盛”、“强健”、“成年”等义,这个“壮”字兼有这些意思。——按上文所说,“他”若真地以发动战争的方式去实现“强天下”的目的,是必遭报应的,一定很快走向反面,衰亡下去。这就是此句说的“而老”。可见“老”字在这里是“衰落”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其中“老”字就是“壮”的反义词);“而”是表示前后两个情况时间相距很近,即是“寒往则暑来”这说法中的“则”字(王本就作“则”),可译作“即”、“很快就”。

2、人在正当“壮”的时候马上就老,这是不正常的,不合规律的,所以下句说“是谓不道”:这个“道”字显是用作动词,“合乎道”的意思。——返回去看,这“是谓不道”句是对上句所说作评论,但不仅仅是从合不合客观规律的角度对“物壮而老”的现象作定性,同时又是揭示、肯定它对人而言的残酷性,从而也就蕴含“人应设法”避免的启示。

3、末句“‘不道’早已”何义?我的理解是,这一句不是申说“不道”必定会怎样,而是教诲人该怎样对待它,所以句义是:对于“不道”现象,自当及早预防之。——“不道”还是上句说的“不道”,但这里是指“不道”这个现象了;“已”字是由“停止”义引申来的废止、免去的意思(《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早”相当于“及早”或“早该”。按这理解,此句对于君主来说,等于重申开头说的“不以兵强天下”啊!

辩析

就我所见,没有哪位注家读懂了本章末句,所以给出的这三句的注释和翻译一律不通。

1、任先生的译文是:“事物壮大了必然走向衰老,这就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必然很快死亡。”《今注》的是:“凡是气势壮盛的就会趋于衰败,这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消逝。”——显然都认为末句“不道早已”是条件句,表达假言命题。这样,三句作为一个句群,还有意思吗?译文前两句可说是给“不合乎道”下定义,你用“被定义项”替换后句中的“不合乎道”,就看出这两个“不通”之所在了。

2、《译注》这三句的译文是:“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亡,因为它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加速死亡。”沈先生的是:“假如刚到壮年却已衰老,这就叫‘不道’,‘不道’导致过早夭亡。”——《译注》的,“本身”没有问题,但明显同原文几乎“搭不上”;沈先生的,同上引的两个没有大的区别。

译文

以道辅佐君主,就应劝导君主不要企图用战争威胁的方式强行要求天下各国追随自己。

(要知道,)战争这种事是很快就有报应的:军队到过的地方,一定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凉之地,而且战争过后,必是荒年。

(所以,)万一战争未能避免,终于打起来了,那时的正确态度则是:一经达到目的就立刻休战,决不(因为打赢了就)更加逞强。达到目的了并不就骄傲起来,达到目的了并不就炫耀胜利,达到目的了并不就更加欺侮别人,达到目的了并不贪恋已经得到了强势地位:这就叫做“虽达目的但不逞强”。

人的生命也好,事业也好,刚到壮盛之时就走向衰落,这确实不合于道。但问题是:对这不合于道的现象,应该在它尚未到来时就加以预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原文及译文
第三十章 故善者果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反对战争——《道德经》第30章
《道德经》第三十章 兵者不祥,勿以兵强
赵妙果连载763:老子反战而不畏战;不轻易动武,但也不忽视国防
管窥《道德经》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