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庚桑楚篇》解说(1·1-4)

1·1-4庚桑子曰:小子来!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 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 者也。

【解说】

1、 这最后一段比较长,明显有两层意思:“且夫二子者”句之前的几句,是正面阐述老子之道启示的保命全性之法,也是直接回应弟子的劝导。这部分少有难解词语,只需知道这几点就可以读懂了:“函”通“含”,“介”相当于“独”,“罔罟之患”是指遭到罗网;“砀”是借作“荡”,此指被水冲走;“全其形生”的“形”指肉体生命,“生”是借作“性”。——末句“不厌深眇而已矣”,可翻译为:也不过是不厌恶也即安于长期处在十分偏远之地罢了。注意:“不厌深眇”是呼应与综合前两句说的“不厌高”、“不厌深”(“眇”是高远义),所以此句是比拟前两句说:人为了保命全性。也同样如此。

2、 “且夫”句之后的话,则是针对弟子说的宽慰话中竟有“自古尧舜已然”句,乘机大批尧舜的做法。这部分要注意的是:

“且夫”是发语词,提示另起话头,此处可翻译为“至于(说到)”,从前文可知“二子”是指尧舜二人,从后文看,这个“子”字不含敬意,相当于“人”;后面的“者”字只是表示语气的停顿,让听话人注意下面的话。

“是其于辩也”句不好讲,我的体认是:这是针对弟子说的“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而发,并且认定,要求对人作“贤、能、善、利”之分而区别对待之,这是尧舜的做法;所以此句乃是前置的条件分句,意思是:如果肯定他们将人区分为“贤、能、善、利”的做法,那就……。注意:头上的“是”字是动词,相当于“肯定”、“认为……是正确的”;“其”是指代尧舜;“辩”通“辨”;“于辩”是“关于'贤能善利’之辩的做法”的压缩表达;末尾的“也”字是用来提示还有下文,同时表示疑问的语气,故可译作“的话”。

接下用“将”字领起的主句好懂了,明显是说:人们那就会胡来,以致把墙垣推倒种植蓬蒿了。这是对尧舜之道的尖刻批评和嘲讽。

再下面几句可以从译文获解,我就只提示这几点了:“相轧”、“相盗”的“相”是相互义;“之数物者”的“之”字是指示代词,相当于“此”,“物”在这里是指“做法”;“正昼”是指大白天;“日中穴阫”是说光天化日之下也敢在人家的墙壁上打洞以行窃:“日中”即中午,“阫”即墙壁;“穴”是用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3、 千万注意以下两点:

“简发而櫛”开头的三句,是承接上句对尧舜的批评,又把他们对人作等级区分以区别对待的做法,比喻为梳头之前先选择头发(“简”是选择义,“櫛”是梳理义),煮饭之前先区分一下米粒的档次(此“数”字不是指计算数量,而是指区别等级),并得出结论说:既然如此,那就是不愿一视同仁地对待众人,哪还谈得上济世呢?应该说,这批评是合逻辑的。

从“民之于利甚勤”句起,到“日中穴阫”句为止,又是一个条件复句:头一分句是个假设,(可以认为前面省略了一个“若”字),其中的“利”字是“牟利”义,“甚勤”是“过分尽心尽力”的意思(“甚”表示比较时,是超过、过分义);后四句是陈述假设条件一旦形成社会就将陷入怎样局面。——这无疑是作者的一种认识、一个关于“人心=人性”的观点,他之所以要说这个意思,则是因为前文说“之数物者(即对人作贤能善利之分以区别对待)不足以厚民”,其实更是说,那样“有区别地待民”只会鼓励人们努力争取成为比别人更强的人,于是进而指出:这结果自然导致“民之于利甚勤”,以致终于使社会陷入后文描述的绝境。据此可知,在这里,“利”不是特指“物质利益”,而是对“贤能善利”的概括。

4、这一章有个问题:从开头几句介绍庚桑楚“北居畏垒之山”后的作为看,特别是从“居三年,畏垒大穣”句,和畏垒之民对他的评论与准备为他“尸而祝之,社而稷之”看,他似乎是、理当是在“畏垒之山国”做君主的;也只有确认这一点了,才能解释他得知畏垒之民想敬奉他为圣人后,他为什么就“南面而不释然”,并且是“不释然于老聃之言”(因为这说明他是在为自己违背了老子关于“功成而弗居”、“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等教诲而心有不安,而这种不安只能是真想实行“无为而治”却未完全“达标”的君主的不安)。但原文既不道明庚桑楚是君主,还给读者以他是“尸居环堵之室”的隐者的印象。——该怎样看待这个矛盾?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还是他的疏忽造成的?对此,我真给不出一个回答。

【辨析】

1、 前一部分末尾的长句,《今注》》的译文是:“全形养生的人,敛藏自己,也是不厌深远罢了。”《方注》的是:“保全形体和本性的人,为藏匿自身,也是不会厌恶深远的。”——同我的译文比较一下吧。

2、 后一部分中“是其于辩也”领起的复句,《今注》和《方注》的译文分别是:“像他们这样的区别贤名善利,正如妄自穿凿垣墙来种植蓬蒿艾草一般。”“他们区别贤能善利,就好像胡乱毁坏垣墙而种植蓬蒿那样愚蠢。”——如果我的理解正确,就说明两书作者完全没有读懂这个复句。

3、 “简发而櫛”以下三句,《今注》未作注释,只是翻译为:“简择头发来梳,数点米粒来煮,察察然又怎能够救世呢!”《方注》的译文稍有不同,但意思没有差别。——这译文恐怕译者自己也读不懂。

4、 “民之于利甚勤”领起的复句,《今注》和《方注》的译文分别是:“人民贪利心切,弄得有子杀父,臣杀君,百日抢窃,正午挖墙。”“百姓殷切企望营利,于是就会发生子杀父,臣杀君,大白天行盗,晌午挖穿墙壁的事。”——很明显,译者没有看出这是条件复句,就把“条件”当实情来处理了,这曲解、误解有多严重啊!

【译文】

庚桑楚说:年轻人,过来!口能含车的巨兽,若是孤零零地离开山野,就不能免于罗网的灾祸;口能吞舟的大鱼,一旦被水波荡出水流,那就小小的蚂蚁也会使它困苦不堪。所以鸟兽不,鱼鳖不恶水深。同样地,善于身全性的人,也不过是善于隐蔽自己不厌恶也即安心久处偏远之地罢了。至于说到尧舜这两个人,他们哪里值得称赞和褒扬啊!要是肯定他们对人作贤、能、善、利之分的做法的话,那么人们就会胡来,以致做出把墙垣推倒种植蓬蒿的荒谬行为而且,对人作那种区分,就像是对头发做了选择后再梳头区分了米粒的档次后再煮饭,这样地不能对众人一视同仁,哪还谈得上救呢?实际上,举荐贤才就会相互倾轧;任用智者,民众就会相互:所以种作法,是决不足以促使众趋向淳厚的民众求利之心要是过分,还必将出现子杀,臣弑君人们敢于大白天为盗,光天化日之下在人家墙上打洞行窃的局面。我告诉你,天下大乱的根源,必定产生于尧舜时代,其流弊和遗患更一定会留存于千年之后。千年之后,将会出现人吃人的情况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亢仓子》卷1《全道》诗解1全形性人藏身深渺自然而然任智民盗《庄子》杂篇卷1庚桑楚
南華真經副墨卷之六 寞字集 雜篇 庚桑楚 第二十三(2)
《孟子》第14章 尽心下(译文)| 儒家思想
十三、尽心章句上
《易经》导读(四十二)——第19卦《临》卦(下)
庚桑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