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寓言篇》解说(5·3)

5·3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

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

曰:“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

【解说】

1、 这一章,知道以下几点就全懂了:两个“再”字连用是表示两种情况并举,相当于“又……又……”;“洎亲”和“及亲”义同,都是“能同时侍奉父母”的意思(“洎”与“及”同音同义);“釜”和“钟”都是容量单位(一釜是六斗四升,一钟是六釜四斗);“县”通“悬”,牵挂义;末句中的“相”字可以不要,如果不是衍字,就要这样解释:作者加这个字,是想附加鸟雀蚊虻“是有意地从他面前飞过,惹他注意”这样一个意思。——弟子提出那问题的根据,是认为曾子(曾参)那样说,乃表明他是只想尽孝,决不贪财的,所以问的是:像曾参这样的(不贪财又没有了父母)的人(“若参者”),该说是毫无牵挂了吧?这表明他说的“罪”字是指“被县着(牵挂着)的东西”,因而是借作“坠”:“坠”作名词就是指垂挂之物。又,孔子的话共有三层意思,三层之间是何关系,就靠自己领会了。我的译文是根据我的领会做出的。

2、 这一章的“思想”,全落在孔子(仲尼)回答弟子之问所说的第二句话上,那句话的正面的、肯定的意思是:人“有哀”,就意味着他“有所牵挂”。但细加分析,此话的真意又是:“有牵挂”和“有哀”是一回事,因此,人要“去哀”,唯一的途径是做到“无牵挂”。这就是庄派的主张了。这里,孔子又被“道家化”了。

【辨析】

1、 “及亲”,《今注》和《方注》注释为“父母亲在世上”、“当双亲在世时”,故“吾及亲仕”句,两书翻译为:“我父母在时做官”“我当双亲在世时做官”。后面的“不洎(亲)”,两书却翻译为:“而不及奉养双亲”、“但却来不及奉养他们了”。——我以为,这个“不一致”意味着“这里有误解”。我的解释则能贯彻于两个“及(洎)亲”。据此可知:原文作者说“及亲”和“不洎(亲)”,其着眼点不是“父母在世还是不在世”这个时间差别,而是“能不能在做官的同时又侍奉父母”这个“能否得兼”的差别。又,将“及亲”解释为“同时顾及双亲 ”,不但说得通,比之于解释为“双亲还在世”,还显得更有“训诂根据”一些吧?

2、 “无所县其罪乎”句,《今注》注曰:“意指无所系于禄网”,翻译为:“可以说没有受禄网所系的过错了吧?”《方注》未作注,译文则差不多:“可以说是没有为利禄所系累吧?”——我敢说:是因为没能找到“罪”字的满意的解释,两位注家才做出了“如此不堪”的注释和翻译。

译文

曾参第二次出来做官时,心情较前一次有所不同说:“我头次出来做官可以同时侍奉父母所以尽管俸禄只有三釜,但心里很快乐;后一次俸禄变为三千钟,但不能侍奉父母了,所我心里很悲伤。

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像曾参这样的(只求尽孝决不贪财的)人,该可以说是没有牵挂的人了吧?

孔子回答说:(他)已经在牵挂着啊!一个没有牵挂的人,会有哀伤吗?真正无所牵挂的人他看三釜也好,三千钟也好像是看雀儿蚊虻从他面前飞过一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孝经》经典名言名句及译文
3.用现在的心态对待现在,而不是用过去的心态对待现在
仲庙与“止”“章”之争
爹娘重要,还是领导重要?
廿四孝之百里负米
百孝篇(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