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的心境经历了什么变化东坡哲学的三重境界
“乌台诗案”毁掉了苏轼的仕途,但却成就了一个苏东坡。
入狱一百零三日以后,苏轼仿若历经一梦,从绝望悲叹“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一度渴望“致君尧舜”的苏轼陷入无尽的悔恨和落寞之中。
承蒙当朝士大夫们不断上书解救,苏轼终于免于一死,落得个贬往黄州的结局,却也算是万幸了。绝处逢生的苏轼不由得感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的文学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总的可以概括为“东坡哲学。”
大图模式
东坡哲学之淡然世事
在黄州,苏轼带领家人在城东的一块坡地上开垦菜园,以补贴家用,东坡居士的称号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开垦菜园看似生计所为,但苏轼无疑在一挥一锄中开始了对自己生命的重新打理。
乌台诗案以前,苏轼是一个锐意进取的豪迈志士,他热衷仕途,想要在政坛上有所作为。他积极参与朝政的种种纷争,针砭时政和讽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同时也不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或者渴望施展政治才能的愿望。
他在《吴中田妇叹》中抨击时政给百姓带来的不幸说“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在《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抨击朝廷滥征百姓,垄断买卖的弊端说“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
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苏轼在这一时期热心于针砭时政,因为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便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大图模式
所以这一时期他的诗歌表现为“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以及渴望报效朝廷的政治渴望。
但是乌台诗案给苏轼造成巨大打击,使他看到官场斗争的残酷和黑暗,在一百零三天的牢狱生活中,苏轼几近徘徊于死亡边缘。
这促使苏轼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新的看法,当然最重要的是经历这一番遭遇后,苏轼的心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个变化并非一蹴而就,在贬往黄州的早期,苏轼的精神上展现出一种落寞的失意,但是他又不愿自甘堕落的生活。
所以这时候他既写“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来抒发人生的起伏变幻,又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身处迷局中的仿徨。
此外他又打算振奋起来,所以也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诗句,应该说这时候苏轼的心境正发生着充满摇摆的波动。
毕竟乌台诗案带来的打击还没有从苏轼的心中淡化,而黄州也还没有成为苏轼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州,苏轼远离政治和喧闹,生活场景从繁华大都市转变为乡村自然,他终日沉湎在山水之中,躬耕于东坡之地。
大图模式
失意、落寞和浮躁的心境随着一耕一锄的生活收获了恬静,在第三个年头,在对人生感到几度春来几度秋的仿徨后,苏轼终于能够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心态上的淡然,是面对人生波澜起伏的境遇变化时淡然视之的豁达。
当他漫步在赤壁古战场时,不由得想起当年周瑜诸葛亮在此纵横捭阖的故事。然而如今物是人非,苏轼更感到人生无常,因此对人生逐渐放下了执念,他写“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可是当年,同样对着月亮,苏轼却很矛盾的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实际上并不难发现苏轼早年思想上既希望施展政治才能,但又不愿与官僚们同流合污的分歧。
但在黄州经历一番心境变化后,从最初在《寒食帖》中写倍感凄凉的“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到离开黄州时苏轼却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其实这证明苏轼的心态已经能够淡然的审视世事变化,乌台诗案中心境得到提升的不仅是苏轼,还有他的好友王巩。
大图模式
他受到牵连,被贬往最远的岭南,苏轼对此一直深感羞愧。
数年后当他们再次相遇时,苏轼却发现王巩神色焕发,性情豁然,再加上王巩和歌姬宇文柔奴的一段佳事,不由得让苏轼记载这件事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足见在经历这一番磨难后,苏轼和他的好友都获得了心境的淡然和豁达。东坡哲学之恬静山水
苏轼后期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应该说这是由于佛道思想的超然和豁达迎合了苏轼的心境需求。
让苏轼将自己的心境追求投向佛道思想中,而这却无疑和乌台诗案以前的苏轼大不相同。
在乌台诗案以前,苏轼是那个“试问,何日遣冯唐”的求仕于政治的文人,他渴望“致君尧舜”,并且“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一种生活执念,不管是他渴望施展政治才能还是针砭时政,苏轼对世俗功名事业的热心实际上恰恰违背了他自己内心的渴望。
苏轼无疑是矛盾的,这在早期就显现了出来,他既豪迈,但又兼备文人的清高。
他早年挥洒“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情壮志,但是又感到自己难以适应勾心斗角的官场规则,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大图模式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终于化解了内心的矛盾,不再执着于功名事业,也不再担忧自己“高处不胜寒”,而是接受这种“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的田园生活。
这是他放下了对生活的“我执”之念,从而在田园大自然中寻求到了生活的恬静和平淡。
考察苏轼的文学风格就会发现他经历了三段式的变化:
第一阶段是乌台诗案以前渴望“致君尧舜”的豪迈和固执;第二阶段是乌台诗案后的失意、矛盾和振作;第三阶段是心境成熟后恬静淡然,空灵隽秀。
这三个阶段涵盖了苏轼的一生,展现了苏轼的心境从固执到放下,再到淡然的一个变化过程。
就犹如唐代禅宗大师提出的人对于世俗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苏轼在经历对人生的固执,和落空起伏之后,终于放下执念,面对人生的风雨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的种种坎坷过去和未知的未来也只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淡然视之。
大图模式
可以说这是一种超脱,但其实也是认识到了生活的本真。
最后,苏轼在看到这生活的本真和真相后,在认识到种种的虚妄和生活不必的执念后,以及在经历生活的种种坎坷和艰难以后。
他终于意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可以说苏轼的“东坡哲学”自此完成了一个圆满的提升,如果说“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对人生风风雨雨的态度,那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则是苏轼完成了对生活真相的认识。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逆行而上的苦旅,每个人都是这苦旅中的行人,那么我的坎坷难道是生活刻意打压的不公吗?
不是的,每个人都是这苦旅中的苦行僧。
想来当苏轼写下这句诗歌时,他的心境已经变得成熟、豁达和淡然,面对人生的种种坎坷皆能淡然视之,从容应对,正所谓“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这正是东坡哲学的精髓之处。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轼深夜醉酒被锁门外,却没想一首千古词作就这样横空问世
苏轼与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
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担任黄州团练副使,收获巨大,成就了自己
苏轼的诗词在“乌台诗案”前后的变化
苏轼被贬黄州,除了东坡种地,还写下了人生最孤独的一首词
苏轼:随遇而安,人生处处是风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