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山东二路9号讲述上海的历史和外滩的变迁

中山东二路9号,上海市档案馆。原为法国邮船公司,建于1936年,中法实业公司设计,钢筋混泥土结构,现代派风格。

中山东二路9,坐西朝东,面向黄浦江,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建筑外形呈长方形,简洁流畅,是法租界外滩第一座现代化商业建筑。大楼顶部作台式造型,立面强调竖线条构图,外墙为水刷石饰面。

中山东二路9原名法国邮船公司大楼,大楼建成后,曾分层出租给中法工商银行、百利洋行等金融贸易机构使用,荷兰驻沪总领署、瑞典公使馆也曾设于此。1949年后曾为上海市机电设计院等单位的办公楼。2004423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在改建修缮后的中山东二路9号正式开馆。

上海档案馆拥有240万卷的丰富馆藏档案,保存了完整的上海城市记忆。

上海档案馆大楼位于外滩建筑群组成的天际线的“端点”。

  它的斜对面就是外滩的标志性建筑外滩信号塔。

将上海档案馆放在这幢大楼中真是一个绝好的安排。它好像是一个老人站在这一“端点”来讲述外滩的变迁、上海的发展,如同是在书写一部上海历史长卷的“序言”。

  上海市档案馆入口高两层,大台阶,门洞框为黑色磨光大理石。

  台阶的两侧是汉白玉浮雕壁画。
  汉白玉浮雕壁画《传承文化》。画面中心为手持竹简的中国古代史官形象,周围辅以结绳、甲骨、金文、竹简、书写等历史上不同的档案载体,寓意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代史官,包括像司马迁等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档案工作者,通过不同的档案载体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存作出了贡献。
  汉白玉浮雕壁画《弘扬文明》。画面中心为现代女性档案工作者形象,周围辅以摄影、摄像、微缩胶卷、电脑、互联网等景物,展现了我国当代档案工作者以科学技术武装自己,终于职守的精神面貌,寓意档案工作者弘扬文明的历史重任和档案事业蒸蒸日上的繁荣前景。
  上海市档案馆底层大堂。
  《城市记忆——上海近代历史发展档案陈列》是档案馆的常设展出。
 外滩的南段延安东路以前是上海的一条河浜,叫洋泾浜,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线。后来小河被填成一条马路。《档案陈列展》中展出的照片记录了填没洋泾浜施工时的情景。
  档案馆中陈列着一份中英双方于1845年共同签订的《上海土地章程》抄件。根据章程,英国人获得在租界内租地造屋的权利。

这个被视为上海租界“根本大法”的章程划定了租界界址:南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至李家廠(今外滩33号处)、东至黄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1846年确定),面积约830亩,每亩年租金仅1500文。

中国封建王朝向来有普天之下莫非皇土之说,那么所有的土地,理论上都是皇帝的。所以不能买卖,当时的说法是永租,就是说,划了一块830亩的土地给洋人永租。章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的出现。

从上海开埠起的一个世纪内,外滩一带的黄浦江面总是地停着外国的军舰,它们是在保护外国侨民的安全,这些战舰就是侵略者傲慢,也是中国人的耻辱。

冒险家的乐园——外滩的罪名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就发生在英租界的外滩公园。

……

  上海是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地方。

外滩是上海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码头。和章太炎一样,许多中国人通过这里去往更广阔的世界。1872811,包括詹天佑在内的30名学童在这里启程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这是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此后一代一代的留学生从这里奔向世界各地。他们中间有胡适、鲁迅、周恩来、竺可桢、陈望道等,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的人物。

在离外滩不远的一条石库门弄堂里,从安徽来到上海的陈独秀,创办了日后震动中国思想文化的《新青年》当这份刊物迁到北大所掀起的思想文化的波澜,竟使北京成了新旧文化争论的中心。191910月《新青年》又回到上海,不久,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1920年4月一个年轻人带着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全译本,来到上海《新青年》社,他叫陈望道。在日本念书时,他读到《共产党宣言》,这是他回国后依照日文版完成的译稿。《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一年,在一座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民居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早开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共产党诞生在灯红酒绿的冒险家乐园这不奇怪吗?

1927113,一艘发自广州的客轮驶进黄浦江,鲁迅和许广平经过一个星期的海上颠簸,从广州来到上海。四个月前,胡适也来到上海。1927年先后来到上海的知识分子有徐志摩、闻一多、郭沫若、茅盾、林语堂、沈从文,除了这些不期而至的客人,那时上海已经居住着大批知识分子:蔡元培、张元济、郁达夫、戴望舒等等。这些都是今天影响很大的大名鼎鼎的学术大家和大师,都云集在上海。

鲁迅和许广平到上海的第五天就从位于今天外滩附近的共和旅馆搬到虹口的景云里,住进23号。起初,鲁迅并没有打算长住,只是想看看再做打算。不料,由此鲁迅将自己的生命最后时光,留在了上海。这一条小小的弄堂当年住着鲁迅、矛盾、叶圣陶、冯雪峰、柔石等文化名人。

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一片泥滩,后来泥滩上出现了第一座洋房,再后来泥滩变成了外滩。在上海道台看来没有价值的泥滩,最终耸立起远东最华丽的建筑群。       

  上海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这是清乾隆帝朱批记录了江海关盈余情况的奏折。乾隆帝的朱批是“知道了”。

这里不得不讲一讲掌管外滩13号中国海关长达45年的赫德。

  赫德,英国人,大清王朝雇佣了这个洋人掌管自己的海关,他不仅把大清海关管理得井井有条,还主持制定了《中国海关管理章程》。他当海关总务司的最初时候,中国海关的年收入大概是500万两银子,当他离开的时候这个数字已到3400万两银子,成了清朝的最主要的收入。更让人惊奇的是,赫德主持下的海关成为当时混乱、腐败不堪的大清王朝一个最清廉的地方。
  外滩真正回到人民手里,是在一百多年后。
  1949524人民解放军的先头部队攻入上海市区。老百姓一觉醒来上海已经解放。看到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睡在马路上。
  这是一个新纪元。
  站在上海档案馆的楼顶俯瞰今日的外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失的上海地标明起与市民见面(13.5.8)
宋先生带你游外滩(1)
老上海明信片(29)
社会实践活动记录12篇
重磅!外滩建筑百年等你来鉴赏!
上海市档案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