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浮生六记》
朋友日前发了张图片给我,是册《浮生六记》书籍的封面照,问我读过没有?并说,书写得好,尤其对芸娘的知性与温雅称道不已。我说,读过。只是没有细读。当然对书中所述闺中记乐、闲中记趣大概有些印象。沈三白与陈芸的浪漫爱情与生活点滴真实而自然,细腻而风雅,着实让人称羡,连国学大师林语堂、俞平伯等也连连称道,俞称之为“俨然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林语堂甚至亲自翻译成英文,介绍给外国读者,迅速在国外传播。尤其认为书中芸娘形象感人,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我接触此书并不算早,先是由一些介绍的文字中稍有了解。记得董桥先生有篇《三白小记》,对其所述的沈三白似有些印象,后来知其所述沈三白即《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时,越发激起我对沈复的兴致,找了些资料来读,也算是有些粗略的了解。后又读了汗漫关于沈复的文章。读着读着,感觉自己读的书太少了。便又在网上看了些相关的文字,决意淘了本书再来细读一番。网上的版本太多,多到让你眼花缭乱。我读古典,喜欢读原文,不喜读别人转译的文字,书纵使有翻译与注释,但读原文的感觉很不一般,尤其用词遣句,精微到你叹为观止的地步,觉得特别的爽,那原汁原味的文字就像慢慢咀嚼的橄榄,让你回味无穷。
那天去朋友办公室闲坐,他递给我一个小布囊,没作任何介绍,我一时不知何意,便说,是什么?他笑笑说,你闻闻。我近鼻轻吮,一股细脉清气,淡然而逸。轻轻一捏,感觉是什么叶子之类,便说,有一股淡然清气,不知是什么。他轻轻一笑,说,是茶叶。我家门口有几棵荷花,荷苞晚收早放,将细碎茶叶用布包包裹,傍晚时分夹入花苞,茶叶在花苞中吸取莲花清气,早晨取出,茶叶便有如吸入天地精气,沁人心脾。我哈哈一笑,说,你这是学沈三白媳妇的做法。不觉连连称妙!读《浮生六记》一书,大多都对这段描述记忆深刻。我说,古代文人在与大自然相处之中总喜欢找些比较特别的方式。记得袁枚在随园之中也有收集芭蕉晨露的习惯,还将此露收集起来,赠与友人共享。他说:日饮芭蕉花露鲜,采来常与雀争先。琼浆何必千年计,一滴甘时一刻仙。
读《浮生六记》,喜欢沈、陈二人闺中的生活点滴与细枝末节,尤其贫贱夫妻百事哀,读来尤觉感人。陈芸的知书达礼、明辨是非、多才多艺、夫唱妇随让很多的现代男人感慨万千。尤其那个时代的爱情从一而始、始而终,与时下婚前财产、婚后协议、互相监督、互不信任形成强烈的对比。婚前就在闺房之中为爱人藏粥,后又是食粥分手,生活中的点滴事宜多少有些让人猜想不透。沈三白一生没有太多奢望,只求夫妻平安,家境平和,但生活对他好像是在开着玩笑似的,“好妻不久,好命不长”,仿佛他在很早的时候就能觉察出其中的个味。他一生做着幕僚,偶尔涉足商贾,也常常是蚀本而归,没有大富大贵;一个文弱书生,却处处遭人算计,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是如此。芸娘一句:“求亲不如求友”倒成了至理名言。由于芸娘的离去,他的生活和精神一下子崩溃。我想,纵使到了晚年,他的纸言片语再没有留存,他个人的存在,也如梦一般,倏忽地来,倏忽地去,也不难想像,他那穷困潦倒的样子。由此我想到了晚年的张岱,经历了国破家亡、人生变故之后,唯一能寄托的就是文字,他只存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肯出来。憾在沈复生前,此书并未刊行,只有抄本流传。最终只留下前四记残本,后二记亡佚。像《红楼梦》的缺憾一样,让世人慨叹不已,林语堂先生后来说到中国文学的缺憾时就说还应包括《浮生六记》的抱缺。
沈三白是那个时代的典型文士,喜欢浪漫的生活,具有高雅的情操,我尤其喜欢书中的闲中记趣与浪游记快,文字干净透亮,心境起伏平和,但文字的背后作者的心境与情绪却是波光浪影,起伏不平。后来很多的文学大师对沈复的行文风格作出高度评价。俞平伯到了晚年,再为《浮生六记》作序时,深情不减:“沈复习幕经商,文字非其专业。今读其文,无端悲喜能移我情,家常言语,反若有胜于宏文巨制者,此无他,真与自然而已。言必由衷谓之真,称意而发谓之自然。我觉得,俞老先生此序言,也道出了作文之法则:“真与自然”。与时下的流行文风――鸡汤盛行,文字碎片,言不由衷,虚乏浮躁等等相比,尤显得难能可贵。
沈复与陈芸都喜欢李白的那句话:“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成了这本书名的由来。他们在闺房之中一段有名的对白也非常有趣。沈曰:初不料陈淑珍(芸的字)乃李青莲知己。芸笑曰:妾尚有启蒙师白乐天先生,时感于怀,未尝稍释。沈曰:何谓也?芸曰:彼非作《琵琶行》者耶?沈笑曰: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余适字三白,为卿婿,卿与“白”字何其有缘耶?芸笑曰:白字有缘,将来恐白字连篇耳。相与大笑。可见他们在一起不仅诗情画意,而且幽默异常,两情若此,其趣可嘉。
怪不得后来那么多的文人对沈陈之间的爱情艳羡不已。我朋友发这张图片来,我能理解他的用意,其艳羡的程度也是不浅。我觉得,对于沈复,让我更称道的是,他那无意之中记下的过往,让二百多年后的我,看到了一个与当前的隔远时代行走的知识分子形象,那形象独特而孑然,那背影灰暗而淡远,紧紧贴着那个时代,印嵌在那个时代的天空背景下清晰又朦胧。
2018.8.27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姑苏雪 | 浮生几度沧浪水,静看沈复与芸娘
秋读《浮生六记》之残句
再读《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为何频登畅销书榜
小闱品读|沈复《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芸娘快乐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