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
       早在1968年,毛主席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记得当时我们应该是在1969年夏天就毕业,但不知何因,拖了一个学期,改为在1970年初毕业,离开学校下放农村。至今,正好是50周年。

       在农村的那段难忘经历,早已深深镌刻在我们的生命之中,不可磨灭。正是对那段时光的永久眷念,无法释怀,我们下放在同一个小队的几个同学,先后回去过好几次了。

        这不?又想回去看看了。老同学突如其来的一个电话,又将自己心底那份眷念顿时涌上心头。说走就走吧,这次和以前不一样,我们这次将自己夫人也带上,让她们好好看看我们当初吃苦锻炼的地方。屈指一数,这次回去已经是我第五次回去了。

      清早出发,天气晴朗,高速公路上车辆非常少,一览无遗。我们也按捺不住激动兴奋的心情,急切的盼望早点抵达目的地。一路顺利,大约三个多小时,我们抵达了枣阳县新市区,现在是枣阳市新市镇。

       当年村里的小伙伴,后来的村主任,早已在那里等候我们,见面自然是一番寒暄问候,让人惊讶的是,村主任是开着小车到镇上来迎接我们的。由此可见如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该是多么惊人。

       村主任带我们来到了镇上一个农庄,安排我们午餐。非常丰盛的菜肴,非常热情的接待。我们相互回忆当年的情景,不时发出由衷的笑声。席间,突然想起当年喝酒时划拳猜枚,当即就重现,只是多年没搭理过此事,很快就败下阵来。坐在一边,饶有兴趣的静观他们继续划拳。

       午后,我们驱车前去小队,我们的小队,处在鄂西北与河南省交界处,地处桐柏山脉,一个极其偏远的小山村。距离镇上大约12里路。当年全是步行来回,现在好了,村村通公路,开车可以直达村里。一路上的景色,将对过去的回忆唤起,付庄,彭庄,大文庄,洛河北。。。这条路,也不知走过了多少回;当年,一驾牛车将我们从镇上接到村里,后来,我们经常去镇上赶集,几年后,还是一驾牛车将我送到镇上。。。。。

       没多久就到了村里。“近乡情更怯”,时隔40多年了,当年的壮年汉子,如今也是七老八十了,看了一下村主任的老丈人老两口,老丈人当年是使唤牛的好把式,老丈母娘是村里裁缝,心灵手巧。如今年事已高,面对我们的微笑,依稀难认了。带着我们的夫人,观看了当年我居住的茅草小屋所在地,如今一切荡然无存,已是房东家的院落和猪圈。

       我们又来到了水井前,这口水井特别有名,因井而使得这个村子叫做“曹井”。井水清澄透明,略带甜味,夏天我们做活时,不管有多远,都会安排劳力挑水去喝。现在农户都是用电将井水抽到家里,再也没有过去用木桶挑水回家了。

       沿着井边一条小路,我们慢慢走上小山岗,那是我们当年4人一起居住的地方。登高望远,四周全是桃林,翠绿的叶子缀满枝头,由于已是四月间,桃花早已凋落,核桃大的桃坯已经在绿叶丛中时隐时现,听老乡说,6月底桃子就要成熟,看样子,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了。

       我们又来到村子西边的一口水塘,那里是我们当年经常光顾的地方,这口水塘是水库的过水塘,且是砂石为底,水特别清澄,夏天我们常常在这里游泳,水塘对面,就是我们的自留地,有时候将自留地浇水后,顺势跳入水塘里,酣畅的游一番。

       当年我们四人居住的小屋,早已夷为平地。我们前面回来时,多次在此合影留念。门前那个小水塘,依旧还在,只是水塘边那颗硕大的柿子树,早已没了踪影。

       听说当年下放知青再次返回村里,老乡们纷纷赶来探望,端茶送水,搬来桌凳,让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场景。

       时间在我们愉悦的交谈,甜美的回忆中飞快的流逝,我们告别了村民,回到了镇上,大家一起晚餐,然后我们就在镇上一个宾馆安排了住宿。

      次日凌晨,迷迷糊糊中,一阵雄鸡高唱,将我从睡梦里唤醒。久违了的那种感觉,多年未曾有过。

       起来后,外出过早,顺便闲逛一下镇上的集市贸易。首先,我们想品尝的就是挂念许久的胡辣汤,其次,就想吃吃当地的油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油条头)。油条头到处都看到了,但就是没有看到胡辣汤。无奈,只有到一家小餐馆里,称了一斤油条头,喝了稀饭就咸菜。问了一下小店老板,老板说现在都没有做胡辣汤的,大概只有北边(河南方向)还有。可能是油条头非常合胃口,四个人,一斤油条头很快就下肚了,赶紧又去要了半斤。

       吃罢早餐,沿着街边慢慢行走,打探路边摊的行情,很多都是卖蔬菜和菜苗的。我们感受了一下当年赶集的情形。

       没多久,村主任他们就开车来到了镇上,按他们安排,今天上午去桐柏山下的白竹园寺森林公园游览。那个地方距离镇上大约20来公里,以前是林场,后来改为森林公园了。我们前几次回来时,都说想去这个地方看看,结果没去成。

       这里已经开发成熟了,40元门票,我们60岁以上,享受半票。进了园区大门,一条山道蜿蜒而上,路两边全是竹林,空中雨丝似无却有,纷纷扬扬,欲湿人衣。我没打伞,只想让自己沐浴在这春雨中,清新透彻的空气,荡涤心脾。

       我们一行人慢慢行走在山路上,没多久,就来到了一个景点“古槐救主”。一柱古老苍劲的槐树,树干中已是空空如也,可以躲藏一个人。

       接着上山,依旧穿行在翠绿的竹林里,来到了古庙——竹园寺。寺庙门前两棵古老的大树,一棵银杏树,一棵古槐树,树龄都在千年之上了。白竹园寺面积不大,现在在寺庙后面,又新修建了两座大殿,尚未完全竣工。

      出得景区,来到一处餐饮店午餐。这里是山区,饕餮野味大餐,有野猪肉,有野兔肉,有山涧溪流中的野生小鱼,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菜,野菌。。。。。。

       当年下放时候曾经来过这里,当时是生产队组织劳动力到这里来偷运木材,为躲避林场检查,我们没敢走大路,而是翻山越岭,走山间小路,运回队里,加工成型后卖出,换购口粮。往事真是不堪回首,让人唏嘘不已呀!

      午后,我们便与老乡们挥手告别,匆匆踏上归程。

       印象中,第一次回队里大约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吧,那次是我一个人回去的。记得当时是因为我的大哥要结婚了,当时都是自己准备木料,请木工来打家具,我就想到下放队附近的山里有木料,因为当年还进山里偷运过木料。所以就写信给大队明学书记,请他帮忙,组织人员去山里扛木料出来,然后我去想办法运回武汉。

         明学书记非常热心快肠,接到我的信后,没多久就把我委托的事情办好了,队里的汉子们听说是给我帮忙,一个个干劲冲天。得知消息后我立马请假坐火车赶回队里,在生产队仓库里,看到了非常优质的木料。可这多木材如何才能运回武汉呢?当时公路上设立有许多林场检查站,没有正规的运输木材许可证,那一律没收的。动脑子想办法,找关系,最后还是没有办成。 

       第二次是和后来去了深圳的L君一起去的,我们坐火车往返,在那里没有过多停留,时间大概是在80年代初吧。

       第三次是2000年左右吧。深圳的L君回武汉探亲,开车约我一起去了他当年工作过的青山地区,可能是突然触动了他心底多年的情愫吧,他提议我们回枣阳插队地方去看看,于是我们约上同队同学J君一起开车回去。
       就在乡政府附近(以前的公社所在地),我们向路边人问路,路边人问我们去曹井找谁?我们说找李明学,路人说,都死了上十年了。我们三人一楞,就瘫坐在车里,半晌没说出话来。大约有一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各自都埋头完成自己的学业,从事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同时也都组建了家庭,一直在忙碌,中断了和队里的联系。现在抽时间回来,却没想到我们的明学书记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沉默了许久,我们还是回到了队里,明学书记的弟弟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来到了村庄北边山丘上,明学书记的墓前。我们屏住呼吸,默默祭奠,将我们带来的烟和酒分别燃烧和浇洒。离开的时候,我们忍住万分悲痛的心情,相互说,我们再也不回来了。

       其实,这只是伤心时候说出的话,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心里依旧怀念着那里,牵挂着那里。

       2010年,一个偶然机会,我们又相约返回了那个魂牵梦萦的小山村。这一次,我们带了相机,将全部过程都拍摄了下来。下面就是那次返乡的照片。

       谨以此篇献给人生长河中那段难以忘怀的青葱岁月!献给当年一起相依相伴的伙伴们!虽然50年一纵即逝,但正是有了那段磨砺和锤炼,才有了后来我们彼此在各自事业里打拼,创建属于自己的天地。

       永远难忘的那个——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肖庄乡洛北村曹井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微型小说|选举
友人好文转载:知青插队回忆之一
连载 | 《绿色记忆》之:赃物哪去了? | 作者:刘月凯
小说百练:雪落无声(赵国洲)
连日高温,今儿到沙田港海边走走!
北京一村主任孙女满月800人赴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