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押韵与格律入门[读书笔记]


“诗歌押韵与格律”是个老话题,早先读王力教授的,有些细节感觉吃不透,经过数年的实战练习,感觉深入一些了,这读书笔记既是心得也是小结。有关近与古体、旧与新韵、旧与新诗的争论尚未完结,今后再续读书笔记。

合辙押韵

【合辙押韵】合辙和押韵说的是同一个概念,即在诗词曲赋中,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叫做押韵。在歌词曲赋中往往称押韵为“合辙”。李白的《静夜思》除了第三句的月字外,其他几句的最后一个字“光”,“霜”,“乡”的韵母都是“ang”,这就叫押韵。

只要你会汉语拼音,能够分清声母韵母,就会合辙押韵。请注意,并不是每句话的末尾字都押韵,只要在韵脚押韵就行。押韵的特点归纳如下:在句尾使用同一个韵的字,通过周期性循环,达到一种品读舒畅、踏实圆满的艺术效果。它是句子节奏和音韵的回归。

【韵脚位置】什么是“韵脚”?简言之,就是需要押韵的那个字。常见的格律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4句的叫绝句,韵脚在1、2、4句的尾字。8句的叫律诗,韵脚在2,4,6,8句的尾字。

现代诗、散文诗文体虽然比较自由,然而,只要是诗歌,就应该押韵。它们的韵脚,一般都是句号前的那个字,或者说押偶数那个字2,4,6,8。组成韵脚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只要发音相似就可以。

【十三辙】22个韵母有13种韵,统称“十三辙”。为了方便记忆,有人编了一个顺口溜:“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13个字,一个字代表一种韵。俏 ao 佳 a 人 en inun 扭 iu ou 捏ie ve 出 u 房 ang 来 ai 东 ong enging 西 i v 南an 北 ei ui 坐 uo o e 。其中有2或3个韵母的,都可以作为这个韵来使用。

押韵方法

一、【押韵模式】

 1、【首句平收入韵式】:首句最后一字是平声,须入韵。又有平起、仄起之分。

所谓【平起】即起句第二个字是平声。如:“霜陶玉骨净娟娟,素裹芳心绚影前。香散逐风飘槛外,情涵乍泄一丝妍。”[陶]平起[妍]平收入韵。

所谓【仄起】即起句第二个字是仄声。如:“暖霭摇花季序催,君山托翠驾春回。千竿泪竹千重忆,一点痴心一寸灰。“[霭]仄起[灰]平收入韵。

2、【首句仄收不入韵】:首句最后一字是仄声,不入韵。也有平起、仄起之分。

【平起】如:“红尘几许知难辨,紫阙千番梦不还。痛饮清风推健笔,高歌好雨兆乡关。”[尘]平起[辨]仄收不入韵。

【仄起】如:“碧草茵茵妆阁秀,铅华淡淡女儿红。文蓬日盛轩亭竹,不慕蓬莱慕字僮。”[草]仄起[秀]仄收不入韵。

二、【押韵要求】

1、关于押韵位置。押在每个偶数句的句末。

2、关于首句入韵。首句仄收不入韵,平收须入韵。

通常五言首句不入韵者多,七言首句不入韵者少。首句入韵不入韵与首联是否对仗有关。首联对仗,则首句仄收不入韵;首联不对仗,则首句平收须入韵。若首联既不对仗首句亦不入韵,效果不好大打折扣,尤其是七绝。

3、尽量押平声韵。一般只用平声韵。极少仄韵的,那属于不规范类。

4、要求一韵到底。除了首句押韵可借邻韵外,其它韵脚不可用邻韵的字,否则就是“出韵”,出韵的诗不能算标准的格律诗。

三、【常见韵病】

1、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勉强凑合。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变“流”为“浮”字,便为凑韵。

2、落韵。即出韵。如通体全押一东韵,其中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用于今体则不可。

3、重韵。一字两义而并押之。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词;“干”为干涉之义,又作干戈解。

4、倒韵。将二字颠倒将就凑韵。如变“前后”为“后前”。

5、哑韵。韵押字的声音,听起来不响亮。

6、僻韵。又名险韵。偏僻的韵难以凑合。

7、同义韵。如花葩,芳香,忧愁,重复则生厌。

8、字同义岐。实字虚用,虚字实用,误用则易出韵失黏。

声律用韵

一、【格律的概念】

中国古代诗歌格式、音律,应遵守的准则。其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其中近体诗格律体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但其中的绝句以及词赋曲,一般不需要对仗。古体诗相对更为宽松,用韵要求不严格。所以,讲格律,主要针对近体诗。

二、【近体与古体之区别】

近体又称格律,古体又称古风。二者区别有句法、用韵、平仄三方面。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五、六、七,乃至杂言(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少则两句,多则几十上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多于八句为排律。

【用韵】:古体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允许换韵;近体只能用一个韵,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偶数押韵,也可以奇偶数都押。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平声收尾则押,仄声收尾不押。五言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古体可平可仄;近体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体与近体最大的区别是,近体讲究平仄,古体不讲,唐以后讲究平仄,未成规律。

三、【近体诗声韵】

【新旧用韵】古音旧韵以《平水韵》为代表,今音新韵以普通话为标志。古代不同韵的,现在没差别。古人同一韵的,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现代人写近体诗,用今韵;若读近体诗,只得多背诵。

在普通话中,四声中的入声已经消失,入声的消失导致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变成平声如“福”字。现代人根据现代四声写旧体诗,需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用普通话读旧体诗,不妨读成去声。

【基本句型】近体诗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构成律句的基本句型: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按首尾平仄是否相同,又分两种句型: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首尾平仄不同】平起仄收,仄起平收。

七言诗只是在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二或四种基本句型。

【声韵规律】这些句型的声韵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

如何变通?牺牲不太重要的单数字,保住重要的双数字,和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平仄可以灵活,二、四、六必须严格。

近体格律

【粘对及其规则】 两句为一个单位,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称为邻句。构成规则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

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句型不单调。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仄起首不押,仄起首句押,平起首不押,平起首句押。

【孤平和拗救】某些情形如【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其一三五必须论。第三个字可以不论,用仄用平都可以,但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变成仄平仄仄平。这样一来,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乃近体诗大忌。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那就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仄平平仄平,这样就避免了孤平,救活了拗句,这叫作【拗救】。

“孤平”,专对平收句(押韵句)而言,如果是仄收句,尽管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可以用。

【避免三平调】还有一种情况,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型中,第一字可平可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如果用了平声字,变成仄仄平平平,于是在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三平调】,无法补救,拗救,必须尽量避免。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所以说,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对仗】律诗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可对可不对。排律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最后一联可不对。

【对仗的特点】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不允许。实际上,除非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相同字出现。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代对代,虚对虚。若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同类的词(主要是名词)相对,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是词义同类的动词或形容词相对。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有些是借用同音字形成工对,又叫借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才能写好诗》(下)
传统诗词理论学习
《诗词格律》要句
七天学格律(下)
中国古代诗词常识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有关名词术语的解释_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