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诗的原理四十六(怎样理解知识)

四十六、怎样理解知识

学会认识知识、对待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只有正确理解知识,才提得上把握知识。认识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基本要求是,通过这个过程以明白什么是什么,其具体是非曲直在哪里,然后明白怎么正确对待。

对待知识,是指该吸收哪些知识,不吸收和远离那些东西,进而保证以什么来充当继续认识世界的基础。对待是在认识前提下所表现出的应有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意味出发错误,一切都将错误,并且很难挽回,

这就不难领会,知道什么,怎么知道,与采取什么态度,是正确继续认识世界的基本出发点,关乎着是否成功认识世界并能否形成认识的良性循环。认识总需要各种知识和原理做支撑,这就决定了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人的态度,同知识本身及其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一般情况下,对是非曲直的认识,总是从先学习而后再到实践取证的结果,这一方面是因为,什么知识即使再怎么客观,与人联系起来就有了属性问题,这是一个被什么人使用,为什么人服务,利于什么人的性质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不可能天生就知道什么是什么,也就意味要从接受一定的灌输开始,一旦缺少了相应灌输,或灌输不当,不免注定了某种天生缺陷。

这可以揭开当今教育体制机制下,各种教育矛盾产生的因由。比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大量文而不化现象,为什么知识多、学历高,也会出现不能贡献于人的认识、良知、人性、道德、操守等现象。

这实际提示了,缺乏必要的灌输,以及应试教育把知识导向死记硬背的生吞活剥,是造成知识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推手,也不得不承认,一个时期以来各方面教育的漏洞百出与造出来的人带有先天缺陷是有着直接联系的。

对待知识和把握知识之间,是理解。知识只有理解了,才能运用,也才说得上把握。理解,是弄懂道理并能够解释的意思,是在明确是非曲直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能够合理且准确的分析,正是在分析的过程中,才有了对实践验证的需求,人也才能有主动愿望并乐意让实践检验所学。

知识是自然存在的,人对知识的创造,实际是对知识的发现,毕竟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任何主观创造,再怎么有一时蒙人的可能,哪怕可一时当做对人类的贡献,都最终很难成为知识。

比如,“地心说”与“日心说”比较起来,后者一旦被人类发现,前者便不再是知识,如果再抱着“地心说”的理论不变,就意味以伪知识认识世界,就很难有认清世界的那一天。

因人的主观局限,也因为人对客观世界不可能一下子都认识清楚,注定了认识世界永远是进行时,永远处于认识再认识的进程中,就允许认识出现偏差,乃至完全错误,但也因此给了人不断完善自我的空间,因而任何否认这个空间,任何不能及时完善自我的态度,都显然是不合理的,也不可能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知识永远是客观的,意味人类对其只有认识与不认识的权利,而没有把主观上的瞎编乱造当知识的权利,更没有凭主观便随意解读和滥用知识的权利。

这又提示了,像有些人那样,一听讲道理、讲规律、讲分析,就以为不是知识,就觉得与知识无关,或干脆认为是没用的知识,然后便厌烦乃至反感,接着又害怕分析,不懂分析,其结果不仅从主观上,让知识成了没有原理,没有道理,没法阐述的东西,也从客观上,让知识实际处于了从死记硬背而来,又同样以死的东西而去的恶性循环里。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不能认为知识也会有作用,知识在其中是貌似的,实际上所看到的循环,是死的知识被人主观所带来的后果在不断重复,而知识本身应有的联系并没有循环起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说,只有在人是自私自利的,或急功近利的情况下,包括好大喜功,虚荣浮躁,虚伪狡诈等等,就一定是这样的,因为人的态度的极端就是主观认识的极端。

任何程度的主观都有极强的暗示作用,一旦出现过度主观就必将表现为把“以自我为中心当做主要意识,造成的是“一切为我服务”的思想重新泛滥,说到底,这有着古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意识根源。

这种意识,在当今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特别显现出了不应有的生命力,非但造成了各种腐朽思潮沉渣泛起和死灰复燃,也使现代社会发展与人类总的进步规律,出现了极其不相称的一面。

在这一面里,知识越远离道理,越脱离原理,越容易让知识少有制约和束缚,而被人盗用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就有了“不按常理出牌”的说法,但终归对知识的滥用,还是经不起道理和原理来揭穿的。

于是不难明白,这样的人为什么总害怕分析,害怕质询和刨根问底,逃避原理追踪,躲着道理走,宁可借口满嘴,也不情愿承认不求甚解和一知半解造成的浅浮,实际是自我维护心理作祟,因为根本拿不出应有的经得起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依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B)心学就是教我们如何客观认识事物
写诗的原理六十(怎样用洞察力看问题)
怎样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构建自己的“知识仓库”
知识是什么?道理是什么?知识和道理有什么深层次的联系?本质区别又是什么?
【办公同事】职场女性沟通礼仪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