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诗的原理六十八(怎样看合理认识与智慧的联/系)

只有合理的认识,才能让素质因素,或自内而外,或自外而内,同样合理地联系起来。自内而外是主动的,如学习,自外而内是干预的,如教育,不管哪种联系都是修养不可少的,都会促成应有的本领和修养。

合理认识就是人的素质可塑性的表现,也是修养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合理认识,就不可能显现出相应的可塑性,修养也无法提及。

合理认识,既是活的素质因素,也是使人的素质,如知识,变活的主要利器,这个利器概念上同样是合理认识的结果,实际是合理的认识再认识的反映,行为上则是从外因吸取营养而转化成内因的结果,这又是可造就的反映。

相比之下,文而不化则是未能将外因转化成内因的现象,表面看与外因发生了联系,实际上外因还是外因,并没有使内因发生变化,所以就谈不上外因对内因给予了什么营养。

修养,至少以有所教化之得为标志,然后才有成为素质的可能,如果连营养都得不到,便只能意味自行干瘪枯槁,又使什么谈得上修养和可造就?

合理认识作为人脑从感性到理性反映客观世界的唯一触角,起到了把内因与外因联系起来的重要媒介作用,因而是合理的认识成就了人的修养,也成就了人的可造就的素质。

合理认识就是符合规律的认识,也是看得见规律的认识,除此什么样的认识都离不开主观臆断,就免不了犯主观主义,而主观主义恰恰是违背规律的,是要不得的。

如果把要不得的东西当成合理认识,那么相应而来的“素质”一定是值得怀疑的,进而就证实了其修养也是所谓的“修养”,不一定走的是正确的路。

这提示了,同样是可谓“有修养”的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派别,有的甚至水火不容,实际是认识不同造成的。这也提示了,修养不一定走同样的路,但认识之于规律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因暂时认识局限而有学术分支的不同,却不允许把扭曲规律当做合理认识。

合理认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总需要一定形成过程,包括学习、实践和探索,所以对合理认识要辩证地看,这也是修养的意义。

修养的本质是利于人性,其过程可能发现得了客观规律,也可能发现不了客观规律,总之目的是奔着规律去的,这本身就符合人性及其探索规律,也就允许走弯路,唯故意走弯路,故意顽固不化,故意标新立异,则是违背人性和探索规律的,自然离修养相去甚远。

比如,唯心和唯物就是两大对立的派别,但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不断证实,唯心显然是扭曲规律的,从科学上讲是说不通的,但从历史上讲,传统唯心在唯物观出现以前都是文化宝藏的奠基石,有着对普遍人性修养的巨大贡献,而且很多一直根深蒂固到今天,依旧对人性有着贡献,这便是说得通的。

真正说不通的,是那些从来无益于人性修养的东西,如禁锢思想、落后观念、封建迷信等,都是站在科学的立场所要剔除的,也是站在修养立场所要排斥的,特别是在今天依然出现不利于科学进步,也不利于人性修养,而发明新的唯心论现象,则绝对是不应允许的。例如形形色色的邪教,以及不良思潮和观念。

这些现象非但不是对传统唯心的有益继承,而是拉历史倒车,是彻底反动于科学,反动于人性修养,发动于人类发展方向的。

合理认识并非有了学习和实践就必然注定了的,没这么简单,合理认识既是主动探索的结果,也是探索中所凝聚出来的智慧。

智慧属于认识现象,也是对认识的超越,具有一定神奇色彩,是应人类需要解释和解决问题和现象才有的一种精神特质,具有总是因探索才有智慧的特点,总的目标是走向科学性,其过程因总与探索有关,不一定非以科学为量度不可,毕竟科学也是在发展中的,尚不能解释一切问题和现象。

智慧的基本性质,是以对社会和人性的维护、发展和修养等价值为标志,体现为对人类的贡献,因而有着新旧高低,落后和先进等层次和质的区别。

智慧有客观智慧和主观智慧之别,唯物与唯心是智慧与智慧及其相互较量最主要的分水岭,也有主观唯物和客观唯心现象。都是探索认识过程中的必然。从人类发展历程看,科学是人类最客观的智慧,也是最合理,最可证明的智慧。

由此可知,学习和实践仅仅是认识的一般基础,既不能用夸大一般基础的做法来偷换智慧的概念,也不能借此用智慧来偷换合理认识。

合理认识意味智慧,但智慧不代表就一定是合理认识。合理认识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既以实事求是为准绳,又承认智慧的差异,是这样才有了合理认识,也体现了认识的探索性和过程性,因而合理认识总是相对的合理认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合理认识。

这样说,既不意味对实践的否定,也不意味对真理的否定。合理认识来自于实践不假,但人的智慧差异也是客观事实,不可言彼而不言此,如果割裂开来就还是得不到合理认识。

同样,真理是永恒的,不可不谓绝对的合理认识,但也有依据不同客观性质而来而去的特点,本质上的属性依然是原理、道理等规律性认识和这样的知识,因而最怕生搬硬套,生搬硬套本身就是不合理认识,在不合理认识下,真理也会成为谬误。

这提示了,合理认识永远无法脱离对具体情形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和一分为二这三大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运用,实践如此,真理亦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唯物论是最大的哲学歧途,物质与意识究竟是啥关系
唯心还是唯物
唯心与唯物认识的和谐,是对人类世界观的价值融会  原创:天涯书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唯物 唯心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对撞:为何科学管理的思维与体系出现在西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