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律诗讲义
当前位置:首页 >论诗与文史 > 详情
山野闲人杨绍安 男  67岁
四川 成都市 彭州市
注册日期:2020-08-06
最近登录:2021-06-30
粉丝人数: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闲人闲话2/321
群中应对之一2/176
春联1/139
四川省楹联学会“春联征稿”0/263
绝律诗讲义0/516
题同学毕业照(步贺铸韵)2/70
端午即事0/39
端午二O二一0/40
儿童节追忆0/56
登丹景山三首1/38
×
快速跳到
→ 作品正文
→ 发表评论
【原创】绝律诗讲义
山野闲人杨绍安 发布于2020-11-23 23:30   点击:515   评论:0
本文简明扼要介绍了绝句律诗的名称、句式、平仄、粘联、对仗、格律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初学者较快掌握近体诗的写作知识。
本文是专为彭州市老年大学诗词楹联班学员编写并赠送的内部辅导学习资料。成稿于2020年重阳节。作者:山野闲人杨绍安
一    绝律诗的名称含义
诗分古体诗、近体诗和新体诗。三种诗体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古体诗又叫古典诗、旧诗,简称古诗。它主要有古风和乐府两种形式。它盛行于唐代以前。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它是使用律句的诗,盛行于唐宋时期,延续到现在的诗体。新体诗也叫“格律诗”、“新诗”和“自由诗”,是“五四”以后发展起来的新诗体,它不限句数、字数和韵字,是现代诗歌的主要特征,我们把它称为“现代诗”更确切一些。
由于不与新诗的“格律诗”意义混淆,我们把近体诗统称为“绝律诗”。在论到“格律”一词时,我们不谈诗体,只说绝句和律诗规定的格式。
绝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律诗又包括长律),它们都是合律的、有一定格律的诗。
所谓“格”,指绝句和律诗的固定格式,绝句和律诗都有句数、句式、字数、声调、用韵、对仗、粘联等文字上的要求。
所谓“律”,就是规矩与法度。要作绝句或律诗,就要符合前面格式上的要求。违背这些要求(哪怕一项),都不被认为是绝律诗。再则,“律”,也指诗所蕴含的声律和韵律。因为诗是有韵的文体,可以吟诵和歌唱,有其特定的音韵美。
我们说,创作的绝句或律诗是否“合律”,就是说这首绝句或律诗是否符合它所固有的格式与和谐的音律之美的完美结合。
绝律诗定型的共有三十二种体裁:八种五绝、八种七绝、四种五律、四种七律、四种五言长律和四种七言长律。
不论是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或长律,不论是平韵、仄韵或变体,都有“平起用韵”、“平起不用韵”、“仄起用韵”、“仄起不用韵”四种平仄格式。
(一)绝句
绝句,简称“绝”。正确的称呼叫“律绝”。因为它是符合律句要求的四句体小诗。绝句包括五言、七言两种诗体体裁。有人把绝句称为“截句”认为它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的诗”。其实,五言早于七言,绝句早于律诗,所以“截句”之说是不妥的。
绝句全诗四句,使用规定的律句。每句五个字(五言)的叫“五言律绝”或“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七言)的叫“七言律绝”或“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每首绝句虽然只有四句,每一句、每一字在意义的表达上都给予了最大的容量。同时四句诗又肩负着“起、承、转、合”的诗体结构与章法运用。(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绝句的前两句一般是写景咏物,后两句是抒情言志。
1、五言绝句
它有四种平韵格律和四种仄韵格律。全诗四句,每句五字,共二十字,二~三个韵字(以△表示平韵、以▲表示仄韵,后同)。举例如下:
(1)(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
(2)(唐)顾况《忆鄱阳旧游》:
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楚客断肠时,月明松子落。
▲                                   ▲
2、七言绝句
它有四种基本平韵格律和四种变体格律。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共二十八字,二~三平韵。
例: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                                                 △
(二)律诗
律诗,它是从绝句发展而来的,是绝句平仄句式的交替、叠加而成的诗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唐诗中,律诗还有不常见的“六律”(也叫“三韵小律”每首六句),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在本文中只讲近体诗的五言、七言律诗。
律诗全诗共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起着“起、承、转、合”的诗体结构和章法。五言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也叫“排律”(律诗铺排延长之意),长律又分“五言长律”和“七言长律”两种。
1、五言律诗
它有平起用韵、平起不用韵、仄起用韵和仄起不用韵四种平韵格律。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四~五平韵。
例:(唐)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折楼兰。
△                                     △
2、七言律诗
它有平起用韵、平起不用韵、仄起用韵和仄起不用韵四种平韵格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四~五平韵。
例:(唐)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
3、五言长律
它有平起用韵、平起不用韵、仄起用韵和仄起不用韵四种格律。每句五字,使用“平”韵。每种格律前八句与五律相同,延续部分按照“相粘”、“相对”的规定进行,直至全诗结束。
例:(宋)无名氏《霜隼下晴皋》:
九皋霜气劲,翔隼下初晴。风动闲云卷,星驰白草平。
△                                    △
棱棱方厉疾,肃肃自纵横。掠地秋毫迥,投身逸翮轻。
△                                     △
高墉全失影,逐雀作飞声。薄暮寒郊外,悠悠万里情。
△                                     △
4、七言长律
它有平起用韵、平起不用韵、仄起用韵和仄起不用韵四种格律。每句七字,使用平韵。每种格律前八句与七律相同,延续部分按照“相粘”、“相对”的规定进行,直至全诗结束。
例:(唐)杜甫《题郑十八著作虔》: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
△                        △                                                 △
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
△                                                 △
贾生对鵩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可念此翁怀直道,也沾新国用轻刑。
△                                                 △
祢衡实恐遭江夏,方朔虚传是岁星。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                                                 △
二    绝律诗的句子结构
句子结构包括句型结构和平仄结构。
(一)、绝律诗句子的句型结构
1、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其音节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两种句型结构。
(1)“二二一”句型。
例:(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  依山  尽,黄河  入海  流。欲穷  千里  目,更上  一层  楼。
(2)“二一二”句型。
例:(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  作  人杰,死亦  为  鬼雄。至今  思  项羽,不肯  过  江东。
2、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其音节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两种句型结构。
(1)“二二二一”句型。
例:(唐)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  故国  周遭  在,潮打  空城  寂寞  回。
淮水  东边  旧时  月,夜深  还过  女墙  来。
(2)“二二一二”句型。
例:(唐)赵嘏《江楼旧感》:
独上  江楼  思  渺然,月光  如水  水  如天。
同来  望月  人  何处?风景  依稀  似  去年。
绝律诗句型结构,在律句中,根据词的音节(单音节或双音节)搭配,是交替使用的。句型的交替使用,可以使诗具有跌宕起伏的韵律美。
但必须指出,1、五言律句前面两字和七言律句前面四字都是双音节的“二字”词,至于后面三个字或是“一二”式,或是“二一”式,根据出句需要决定。2、绝律诗除首联用韵的外,每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的句型结构一致,不一致就叫“失对”。在律诗中,失对是不容许的。
(二)绝律诗句子的平仄结构
不论绝句或律诗(包括长律),它们句子的平仄结构是按照“平仄相间”的规定组成的。对于对句,除用韵的出句外,其平仄正好与出句相反。它们各自按照平仄搭配组成的句子就叫“律句”。
五言和七言的律句各有四种基本的平仄结构句型(句式):
1、五言律句出句和对句规定的四种平仄句式:
(1)出句:平平平仄仄
对句:仄仄仄平平 (第三字不得用“平”)
(2)出句:仄仄平平仄 (第三字作“仄”第一字必须作“平”)
对句:平平仄仄平 (第一字作“仄”第三字必须作“平”)
至于用韵的出句与对句,依然使用上面的韵句,只不过它们的韵句是反过来使用的:
(1)出句:仄仄仄平平 (第三字不得用“平”)
对句:平平仄仄平 (第一字作“仄”第三字必须作“平”)
(2)出句:平平仄仄平 (第一字作“仄”第三字必须作“平”)
对句:仄仄仄平平 (第三字不得用“平”)
2、七言律句出句与对句规定的四种平仄句式:
(1)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若第三字作“仄”,第一字或第五字必须作“平”)
(2)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五字不得用“平”)
至于用韵的出句与对句,依然使用上面的韵句,只不过它们的韵句同五言一样,也是反过来使用的。例:
(1) 出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若第三字作“仄”,第一字或第五字必须作“平”)
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五字不得用“平”)
(2)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五字不得用“平”)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若第三字作“仄”,第一字或第五字必须作“平”)
不论绝句、律诗或长律,都是按照上面这四种平仄格式的句子交替使用的。它们各自首联的出句,决定了这首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用韵”还是“不用韵”。
1、“平起不用韵”句式:
五言:(出句)平平平仄仄          (对句)仄仄仄平平
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不用韵”句式:
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七言:(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起用韵”句式:
五言:(出句)平平仄仄平         (对句)仄仄仄平平
七言:(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用韵”句式:
五言:(出句)仄仄仄平平         (对句)平平仄仄平
七言:(出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七言的绝句或律诗,除首联外,后面其它各句,按照“一粘二对”(每联第一句“粘”上联末一句;每联第二句“对”本联上一句)的要求选择使用平仄相反的律句。
需要注意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律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一、三字位置“可平可仄”,但后三字一般不作变动;第二、四、六字位置上的平仄不能变动。
特别是末尾有“仄平平”的句子,不论五言或七言,倒数第三字的平仄不可变动,否则犯“三平调”;其次,每个律句中,五言的第二、四字,七言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变动了这些位置上的平仄,就不是律句,而成为“拗句”了。拗句,就是不合律的句子。在诗中应尽量避免拗句出现。补救拗句是很麻烦的事情。
总之,五言每句都要有两个以上的“平”声字,七言每句都要有三个以上的“平”声字。
三    绝律诗的平仄声调
诗是人们在劳动中产生的。诗从产生到定型,都是与歌连在一起的。所以在人们的意识中,都把诗和歌统称诗歌。按照它们的历史发展来说,先有歌而后有诗。远古时期,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为达到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创造了人类语言(声音)。歌就是人们在生活中表达、传递思想感情的载体。随着历史的发展,为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在生存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人类创造了文字,并将其记录下来。用文字记录歌,即成为诗。按照它们的形式来说,歌是用语言表达内容,供人们唱和(Hè,附和);诗则是用文字表达内容,供人们阅读。这就是歌与诗的区别。诗也依照劳动的节奏变化而产生激扬顿挫的音色。这种音色就是声调。
我们作绝句、律诗和填词,是与古汉语分不开的。同时,作诗作词,声调是基础,好比修房造屋的立柱,是最起码的基本的因素。
声调,总的划分为平声和仄声。在《平水韵》中,将声调归纳为一百零六部。平声排在韵部之首。这是为了方便作绝律诗时翻拣韵字。其余的全部列为仄声。
1、平声
平声,在现代语中指阳平和阴平两种声调;在《平水韵》中分为为平声上卷和平声下卷。其实上卷和下卷没有音理上的差别,只是因为平声字韵部多,共30个,人为地将它们分为上、下两卷,各15个韵部。
2、仄声
仄声,指现代语中的上声和去声。而它们在古汉语中又分为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入声被分配到平、上、去三声中了)。在《平水韵》中,将上声分为29部,去声分为30部;入声分为17部。
3、入声
至于入声,在古汉语中比较独立,所以单独列为17部。在正常情况下,入声作仄声使用。
入声在绝律诗中非常重要。它就像一个调节器,用以弥补汉语词语平仄声调在诗句中不协调的问题。古人就有“以入代平”的用法,而且比比皆是。
但是,“以入代平”只能在诗句中间“可平可仄”的地方合理使用,如果一味地用“入”声代“平”,会使诗句显得呆板、平仄不协调。同时,切忌不能用入声字来作诗的韵字。若作韵字使用,其入声又回归到它的仄声字范畴了。绝、律诗是不允许押入声韵的。虽然有少数仄韵诗出现,那是“旁门左道”,是文人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始终不能代表正格的绝律诗;诗词中的所谓“变体”、“别体”、“又一体”、“变调等”也是一样。
根据我的研究,用四川话中的彭县话更好理解:以“臣”字作图解(见右图):
例1:以a音为例:妈、麻、马、骂、抹。
“妈”在普通话中作阳平;在彭县话中作上平;
“麻”在普通话中作阴平;在彭县话中作下平;
“马”与“骂”,都是仄声,它们在普通话和彭县话的读音上正好相反。
而“抹”,则是入声。
例2:以○音为例:窝、鹅、哦(疑问词或叹词)、饿、屋。
“窝”在普通话中作阳平;在彭县话中作上平;
“鹅”在普通话中作阴平;在彭县话中作下平。
“窝”“鹅”都是平声。
“哦(疑问词或叹词)”与“饿”,都是仄声,而它们在普通话和彭县话的读音上正好相反。
而“屋”,则是入声。
凡汉字的尾音与“抹”、“屋”的尾音相同或相似,那这个字就是“入声”字。
自创口诀如下:
(一)普通话阴平变上平;(二)普通话阳平改低平;(三)普通话上声作去声;(四)普通话去声转上声;(五)入声不平不仄逢中行。
四    绝律诗的平仄协调
现在来讲协调声调。为了要想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激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就必须要将诗句声调进行平仄搭配,从诗语上说,就叫“协调平仄”。
协调平仄就是将平仄相间(间,间隔)。前面第二讲中,我们列出的绝律诗句子的平仄结构可以看出:绝句、律诗各有四种平仄句式。不管每首绝律诗的句数是四句、八句或更长,都是按这四句交错排列的。
五言律句每句开头的双音节是不能分割的,或“平平”,或“仄仄”,是“二”的结构;第二个音节与第三个音节相互使用,或“二一”,或“一二”。对句与出句的句型一致,平仄相反。
七言律句前四个字是两个双音节词,为“二二”结构;后三个字的结构或是“二一”,或是“一二”。对句与出句的句型一致,平仄相反。
例:五言:(1)出句:仄仄 平平 仄,   或 仄仄 平 平仄,
对句:平平 仄仄 平。   或 平平 仄 仄平。
(2)出句:平平 平仄 仄,   或 平平 平 仄仄,
对句:仄仄 仄平 平。   或 仄仄 仄 平平。
七言:(1)出句: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或 平平 仄仄 平 平仄,
对句: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或 仄仄 平平 仄 仄平。
(2)出句:仄仄 平平 平仄 仄,     或 仄仄 平平 平 仄仄,
对句:平平 仄仄 仄平 平。     或 平平 仄仄 仄 平平。
上面是平仄“正对”的例子。至于首句用韵的,五言出句与对句前两字平仄相反,七言出句与对句前四字平仄相反。
五言、七言的“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是从“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变化来得。由于它们是不用韵的句子,,末尾是“仄”,所以将倒数第三字作“平”,符合“平仄相间原则”;五言的“仄仄仄平平”和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是用韵的句子,末尾必须用“平”。如果按照“两字一相间”的规定,就是“仄仄平平平”和“平平仄仄平平平”,它们后边就各有三个“平”声字,这样就犯了“三平调”的错误。为避免“三平调”,将倒数第三字作仄,同样符合“平仄相间”原则。又与它的出句(不用韵的句子)形成“平仄对仗”的关系。
我们通过上面律句可以看出:七言句是在五言句前面增加一个双音节的“平平”或“仄仄”而成的律句。
五   绝律诗的平仄互补
一句律诗,五言有两个双音节词和一个单音节词、七言有三个双音节词和一个单音节词,并按照平仄相间原则组成的。在一句律诗中,五言的第二、四字和七言的第二、四、六字是“字眼”,是诗的骨架,好比房屋的立柱,是不能随意动摇的。评判一首诗的诗句是否合律,都是以第二、四、六字为依据和标准进行的。所谓“挑字眼”,就是评判这些位置上的平仄声调是否合律。
汉语的词汇从一字到多字,其平仄声调相互交错。一些词语在诗律中容易受限,如现代汉语“共产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马列主义”、“革命到底”、“历史辩证法”、“历史价值观”等都无法协调平仄。特别是句子末尾的三个字,有“二一”(一个双音节词加一个单音节词)和“一二”(一个单音节词加一个双音节词)两种句式,平仄也有“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四种声调,有些连绵词和外来词也是无法协调平仄的。
古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如第二、四字同“平”或同“仄”,都无法入诗。
古人在长期的作诗实践中,将创作诗词时怎样使用词语平仄声调,总结出了“一三五不论”的写作经验。同时,为了不违背绝律诗的声韵美,又提出“二四六分明”的写作规定。
(一)“一三五不论”
“一三五不论”:“不论”,是指在五言律句的第一、三字和七言律句的第一、三、五字位置上,规定用“平”声字的可以用“仄”声字;规定用“仄”声字的可以用“平”声字。
五言、七言律句每句的第一字都不拘平仄,七言的第三字在许多情况下也不拘平仄。这样一来,作诗在使用字、词时,音节上的平仄运用就自由多了。
但它对五言、七言律句后三字来说,这里是用韵(对句)与韵字相对(出句)的地方(首句用韵者除外),但它还是要按律句进行,尽量不改变原句的平仄。
“一三五不论”,对五言不用韵的句子(末一至二字是仄声)是适合的。对它们不但“不论”,而且五言可以用四个“仄”声字,七言可以用六个“仄”声字,但在下一句相关位置上要用平声字补救。
但是,“一三五不论”对用韵的律句(对句)是不适合的。五言用韵的对句有“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平”两种对句;七言有“平平仄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两种对句。如果将五言的“仄仄仄平平”和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各句倒数第三字换成“平”声字,与后面两个平声字加到一起,在句末就出现了三个“平”声字(“仄仄平平平”和“平平仄仄平平平”),这就犯了“三平调”(也叫“三平尾”、“下连三”)的错误;如果把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它们各自倒数的第五字“平”换成“仄”,除去韵字外,全句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样就犯了“孤平”的错误。
“三平调”和“孤平”都是诗家作近体诗的大忌。
避忌“三平调”,就是在五言的“仄仄仄平平”和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用韵句倒数第三字位置,不论任何情况和理由,都不能将“仄”换成“平”。
若出现“孤平”的句子,则必须要在前面一、三字“可平可仄”的位置上用平声字予以补救,也叫“自救”。所以,我们在创作绝律诗时在“可平可仄”的位置上尽量多用平声字为好。
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不在犯“孤平”之列,但也不可将第三字作“平”。
(二)“二四六分明”
“二四六分明”,是指在一律句中,五言除第一字七言第一、三字可“平”可“仄”外,五言句的第二字、第四字,七言句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都必须按律使用“平”或“仄”。因为这是诗的“字眼”,是诗声韵结构的主要位置,必须要按照律句的平仄进行。
“二四六分明”在正常情况下,五言第二字、第四字,七言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讲究“分明”是正确的。但在五言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两组“变格”句的句子里,恰巧变的是是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的平仄。但这种句子,又必须在下句“对句”相同位置予以补救。
(三)以入代平
入声,是仄声的一种。入声字的读音特别急促重浊。由于它特殊的声调,有别于其它仄声声调,因而自成一体。在协调律句的平仄中,入声是一个中性声调,起着平仄声调调节剂的作用。
古入声字,在唐代及以前都是独用。到了宋代,就有了“派入三声”的用法,即入声字因合律需要,分别可作平声、上声、去声使用。
入声字可以在律句出句的某一位置使用。在第一、三、五字位置上,若规定用“平”,它就可以代替“平”声,这就叫“以入代平”;若在第二、四、六字位置上规定用“仄”,那它的性质就回归到它的“仄”声了。
现举个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崔颢的《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句:“鹤、一、不、复”四个都是“入”声字。若按“入声为仄”排列,就是“平仄仄仄仄仄仄”,这是不合律的;若用“以入代平”去解释,就成为了“黄(平)鹤(平)一(平)去(仄)不(平)复(平)返(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似乎又“合情合理”。
“以入代平”,给诗句协调平仄带来了更宽泛的空间。
但律句的对句(用韵的句子),还是要按照固有的平仄使用律句。不然,对出句形成的拗句将无法进行“补救”。
入声的韵部和韵字虽然不多,但它可作为平 、上 、去、入四声使用的特点,被广泛地运用在诗词写作之中。
六   绝律诗的粘联要领
“粘”、“对”是近体诗的重要格律之一。粘:粘连,粘合。此指把联与联之间的平仄进行交替搭配,使全诗成为一个声韵结合的整体。
其相粘的方法是:在绝句第二联(绝句只有两联),律诗第二、三、四联,长律直至末尾各联的出句中,五言前二字、七言前四字要与它们各自前一联对句相应位置上的平仄要相同。这样,就把前后两联的平仄紧密地粘合起来了,所以叫作“粘”。
评判一首诗是否合“粘”,看下联出句的开头与上联对句的开头,五言看两字,七言看四字,如果平仄一样,就合“粘”。特别是用韵的出句,不论绝句还是律诗,首、末两句平仄完全相同就合“粘”。
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粘”的规律,现选取五言、七言律诗中“平起入韵”的两种格式,举例如下(在音节上加着重号的字为上下两句相粘连的平仄关系):
五言律诗:
1、平平仄仄平,(出句)
2、仄仄仄平平。(对句)
3、仄仄平平仄,(出句,与上句相粘,前两字平仄相同)
4、平平仄仄平。(对句)
5、平平平仄仄,(出句,与上句相粘,前两字平仄相同)
6、仄仄仄平平。(对句)
7、仄仄平平仄,(出句,与上句相粘,前两字平仄相同)
8、平平仄仄平。(对句。它与首句平仄相同——合粘)
七言律诗:
1、平平仄仄仄平平,(出句。第五字不可作“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句)
3、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与上句相粘,前四字平仄相同)
4、平平仄仄仄平平。(对句。第五字不可作“平”)
5、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句,与上句相粘,前四字平仄相同)
6、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句)
7、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与上句相粘,前四字平仄相同)
8、平平仄仄仄平平。(对句。第五字不可作“平”。它与首句平仄相同——合粘)
从上面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出,A:2与3(绝句只是2与3)、4与5、6与7,它们就是粘联句关系。B:1与8又是粘联关系,由于它们都是“平起用韵”句,平仄完全一样。
在应粘的地方,也有不尽相粘的情况。其一,五言律句的第一字,七言律句的第一、三字位置上的声调可平可仄,平仄不可能完全相粘(相同)。在正常情况下,五言律句第二字、七言律句第二、四字的平仄必须相粘。因为二、四、六字位置是“字眼”,我们常说“抠字眼”,就是指这几个地方的平仄关系是否符合要求。其二,在五言出句第二、四字同平或同仄,七言出句第四、六字同平或同仄的特殊情况下,其平仄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属于相粘的类型。
绝句、律诗的平仄之所以要有上述相间、相对和相粘的格律要求与讲究,为的是避免音节、句子、每一联的单一和重复,使之有更多的变化。
绝句、律诗的平仄不相间,叫“错了平仄”;平仄不相对,叫“失对”;平仄不相粘连叫“失粘”。错了平仄、失对和失粘的诗,即使诗意很好,也不被认为是“绝句”或“律诗”。
七   绝律诗的用韵规则
韵,原是从口语中来的。古人作诗也是依据当时的语言用韵,没有特别的规定。把同韵的字排在句末,不仅便于阅读和记忆,而且富有乐律之美。而把同韵的字放在每句(或隔句)句末,则是韵文体的独特风格。
韵,是诗的特点,无韵不成诗。诗的用韵,只按《平水韵》的30个平声韵部的韵字用韵;“上、去、入”三声通作仄声,与律句的平声相间隔和用在不押韵的地方。由于“入声”介于平仄之间,也有押入声韵的,算是例外。
自从隋代陆法言作《切韵》一书以来。南宋时期,平水人王文郁把《切韵》韵目逐步归并为一百○六个韵目。后人称为《平水韵》。《平水韵》归并后的平声韵韵目为30个;上声韵目为29个;去声韵目为30个;入声韵目为17个。
从此,《平水韵》就成为历代近体诗的传统韵书了。现在通用的“平水韵”韵书是《诗韵合璧》。
《平水韵》根据唐代规定的同用、独用来归并《切韵》,对作诗、赋时检韵有了很大方便,但又因此受到束缚(主要与封建考试制度有关),自唐代到清代突破的程度都非常微弱。无论绝句、律诗,即使韵部、声调相邻近,也不准用来互押(如“一东”不能与“二冬”互押、“十一真”不能与“十二文”互押等等),都是按《平水韵》一韵到底的。只有可押可不押的地方,可用临近的韵。韵押错了叫“落韵”或“出韵”。落韵或出韵的诗,即使诗意很好,也不被认为是好诗。诗在句首用韵时,往往借用临韵字来押韵,算是例外。
在唐宋时,也有人打破近体诗(绝句、律诗)不用临韵的束缚。
例:(唐)李商隐《七律·茂陵》: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                        △                                                 □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储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                                                 □
注:符号△表示前一韵部,□表示后一韵部。
在这首七律中,“梢、郊”是下平声“三肴”的韵,“翘、娇、萧”属下平声“二萧”的韵。所以,本诗属“临韵通押”。
宋代以后,近体诗过多地在首句借用临韵韵字押韵,受到诗家批评。
诗韵的平声共30个韵目。从“一东”到“十五删”的15个韵目,称为“平声上卷”或“上平声”;把“一先”到“十五寒”的15个韵目,称为“平声下卷”或“下平声”。其实,“上平”“下平”没有音理上的原因。
平声韵部的区别方法是:记着从“一东”到“十五寒”的30个平声韵目,凡是切语下面(韵母和声调相同)归并在这的,都是平声;其余的通作仄声。
特别强调的是,作绝句和律诗,是以《平水韵》的平声韵字为标准(在现行刊物中,都是要求用《平水韵》的平声韵字)的。
古人是以诗文论才学的。古代基本都是韵体文,包括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用韵的
历代韵书名目繁多。但有一点,都是把平韵放在前面。这是为了方便作诗翻拣韵字而特意编排的。
在绝律诗中,要求有三条:1、使用《平水韵》;2、必须用平韵(30个平韵的某一部韵);2、必须一韵到底(使用同一韵部的韵字),中途、末尾都不得换韵(即使临韵字也不行)。
绝句和律诗都是两句合一联,一联押一韵(首句押韵除外),韵字在这联的末尾。
一首绝句共四句,分两联,韵字共二至三字(首句用韵的是三个韵字,首句不用韵的是两个韵字)。
一首律诗共四联,它是由两首绝句叠加而成的诗。它的韵字是四至五个(首句用韵的是五个韵字,首句不用韵的是四个韵字)。
至于超过八句的长律,除首句外,根据“两句一韵”或“一联一韵”的规定和“联”的多少而定韵字的多少。
可平可仄的入声字是不能拿来作诗韵的。
八   绝律诗的对仗类型
对仗,也叫队仗、对偶、排偶。它是从古骈体文发展起来的,是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其类型各有不同,如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在一联诗中,出句和对句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声调、词性、句式及其意义要相对偶。因古代的仪仗队两两成对,故运用到诗的形式中,就叫对仗。“对”,是针对出句而言的,特指后一句(对句)要与前面一句要形成对偶的形式。说通俗一点,出句是主动性的,具有“挑战”性质,对句是被动性的,属“应战”性质。反过来说,对句是对出句提出的对偶形式进行应对的方式和动作。
对仗可分为三大类:词性相对、声韵相对、句形相对。
(一)词性相对
对仗,首先要求同类词性相对,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形容词又分颜色、形态等。而颜色、方位、数目又是三种特殊的对仗形式。
1、正名对,又叫” 名对”。名,指名词。正名,指词的属性统一(相同)的名词。要求人名对人名、物名对物名、地名对地名、代名词对代名词,其单音节(一字)、双音节(两字)和多音节(两字以上)的一组名词的出句和对句在词性上完全相同。名词可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地理、时令、人名、物(包括动物)名等等。名词的词性大致分为人名(包括代名)、物名(包括自然物体名、自然现象名、地名、植物名、动物名、建筑名、天文现象名)等。
2、同类对。此指出句和对句同位置上的词词性要相同。如:人名对人名、物名对物名(其中动物对动物)、方位对方位、数(量)对数(量)等。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声律启蒙》)
3、异类对。此指不同性质的两类词相对。如:人名对物名、方位对时间、植物对动物等。如“风织池间柳,虫穿草上纹”中,虽然“风”和“虫”都是名词,但“风”是自然现象的物名,而“虫”是动物名。
(二)声韵相对
1、双声对。双声,指声调(声母)相同的双音节词,出句和对句相同位置上的双声词的对仗,必须“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2、叠韵对。叠韵,与双声相对(对立)。指韵母相同的双音节词。出句和对句相同位置上的叠韵词的对仗,也必须“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3、连珠对。连珠对,又称叠对。连珠,顾名思义,就像珠子连成一串一样。指在出句和对句中使用两个重叠字叠音词)进行对仗的格式。根据重叠字在句中的位置,可分为首珠对、腹珠对和尾珠对三种。连珠词在对仗中同样要求“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4、连绵对。连绵对,指在句中使用连绵词对仗。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如“蜈蚣”、“胭脂”、“妯娌”、“坦克”“服务”、“干部”等。连绵词或有双声、迭韵关系,或同音相重复(见上面“连珠对”)。在对仗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
(三)句形相对
1、双拟对。它是句义(句子意义)上的对仗。它以拟人化的手法用词作对。要求出句和对句都要用拟人化的手法用词作对。
2、隔句对。它也是句子形式上的对仗。隔句对又叫扇对,在一联中没有对仗,其对仗出现在下联。上联、下联本身的上下句却不能成对。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四》中说“律诗有扇对格,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
3、回文对。它是句子形式上的对仗。回文对是文人用诗的形式进行的一种文字游戏。就是对句按照出句的字、词、意,从后倒过来一字不差地连成的诗句,使出句和对句颠来覆去都念得通,这就叫回文对。这种文字游戏的难度极高,所以历来深受封建文人的推崇。作回文对的人不在少数,多为牵强附会之作,其佳品回文对寥寥可数,兹抄录如下:
例1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例2  心清可品茶,茶品可清心。
例3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例4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例5  夜半刚半夜,中秋正秋中。(自撰联)
例6  风送花香红满地,地满红香花送风。
例7  户满春风春满户,门盈喜气喜盈门
(四)词义相对
诗的对仗,按词义划分,又可分为:工对、借对和自对三类。
1、工对。在须对仗的一联中,出句和对句都严格按照诗律平仄使用词的声调、词的性质和词的意义,特别是在词的性质方面严格按照同类词性相对,这种对仗就叫“工对”。
2、借对。它是借字的音或义相对。借用后,并不涉及改变诗意的问题。
3、自对。它不涉及一联,是在一句中用两个词或词组进行对仗。这样的对仗,要求在一句中自己对得工整,不再要求两句相对得工整,只要词类对就行了。但律诗并没有这样的要求。
(五)句义相对      按句义划分,对仗又可分为:近对、反对和串对。
1、近对。出句和对句各说一事,意义相近。
2、反对。出句和对句各说一事,意义相反。
3、串对(流水对)。也叫“流水对”。出句和对句各说一事,意义相连。一般使用因果关系、连接关系、递进关系和复合关系的词。
(六)绝句和律诗的对仗
绝句和律诗的对仗取决于这一联句子的平仄是否完全相反。完全相反的一联都可以对仗。
绝句中的对仗,有首联对仗的、有尾联对仗的,还有两联都对仗的。但对仗与否,不硬性要求。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根据平仄完全相对的一联而论,在诗作中,有第一、二、三联对仗或第二、三、四联对仗的,更有第一、二、三、四联都对仗的,而算是个别现象。
长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仗外中间每联都要对仗。
对仗,普遍被用在诗、词、赋和其它骈体文的诗体形式中。
现在的对联(楹联),就是从诗的对仗发展而来的。
九   绝律诗的平仄禁忌
(一)不失“粘”
失粘为作近体诗(格律诗)的术语。写作律诗、绝句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上下联的字数不一致。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粘,就是把绝律诗的前后两联的声调用相反的声调进行搭配粘合在一起,使诗的声调多样化。如果不进行粘连,前后两联的平仄就会出现雷同。所以,粘连是决定诗句平仄交替的必要手段。在正格的格律诗中没有粘连,就叫“失粘”。失粘是绝律诗所不容许的。而在变体的绝律诗中有的没有粘连,那是另外一种现象,不能一概而论。见前面第六讲“格律诗的粘联要领”。
(二)不失“对”
对,对仗。绝句没有硬性对仗的要求。律诗除首句用韵的一联外,其余各联都要对仗。律诗的对仗除要求词性相对外,还要求句型、句式、音节、平仄等相对。在句型句式上,如前面出句是“二二一”或“二二二一”句式,就必须按“二二一”或“二二二一”句式作对,而不能按“二一二”或“二二一二”句式作对;在平仄声调上如前面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应是“平平仄仄平”;在使用词组上,词性与结构要一致,如“海内”对“天涯”它们都是名词+方位词,若“大地”对“天涯”,“大地”是形容词+名词,就不能与“天涯”相对。这样做就叫“失对”。失对也是绝律诗所不容许的。见前面第八讲“格律诗的对仗类型”。
(三)避忌“孤平”
孤平是指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两个用韵的句子。因为除了韵字必须用平声外,还只剩下两个平声字。如果按“一三五不论”的方法将其中一个平声字换成仄声,变成就“仄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仄仄平”剩下一个平声字了,所以叫“孤平”。孤平句也是诗家作诗的大忌。
避免孤平的方法,一般是“本句自救”即,如果五言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仄”,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如果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用“仄”,第一字或第五字就必须有一个用“平”。而对它们的出句来说,五言可以五“仄”,七言可以五至六“仄”。这样的拗句,是要在它们的对句予以补救的。作为用韵的对句,五言“平平仄仄平”可四“平”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与“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五“平”,但不能占据二、四、六字的“字眼”。
需要说明的是,“仄仄仄平平”不在孤平之列。但也不可将第三字作“平”。
(四)规避“三平调”
“三平调”,是对绝律诗韵句子末尾三字是“仄平平”的句子而言的,五言有“仄仄仄平平”,七言有“平平仄仄仄平平”两种句式。如果按“一三五不论”的方法,将它们倒数的第三字“仄”换成“平”,变成“平平平”,就成了“三平调”,三平调也叫“下连三”、“三平脚”。三平调也是诗家作诗的大忌。规避“三平调”,就是它们倒数第三字的“仄”千万不能作“平”。
总的来说,在可平可仄的地方(“仄平平”三字尾句除外),以多用平声字为好。
(五)不用或少用拗句
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拗句,犹如一件衣服上的洞,需要补疤,洞越多,疤越多,会使得衣服很难看。在诗中拗句多了,变去变来,会把一首诗弄得一塌糊涂。绝句和律诗是允许有个别拗句出现的。但在长律中是不允许的,因为长律是应试诗(试帖诗),是考取功名的必要手段,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的大事。所以长律必须严格按照律句进行,即使在“可平可仄”的地方也不能过多地变换平仄。
出现拗句,就要进行补救。补救方法有本句自救和隔句相救两种。
1、本句自救
(1)孤平句本句自救。例:
五言出句:平平仄仄平    拗句为:仄平仄仄平
七言出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句为:仄仄仄平仄仄平
这是由于使用“一三五不论”造成了孤平句。对这两种拗句,是在本句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达到“自救”的目的。五言是“一拗三救”,七言是“三拗一或五救”。
例1:五言出句拗句:仄平仄仄平;出句自救句:仄平平仄平。
例2:七言出句拗句:仄仄仄平仄仄平;出句自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
通过自救使它们变成了合律的句子:“仄平平仄平”和“仄仄平平仄平仄”。
(2)五言第四字、七言四、六字平仄反用,本句自救。
这是因为在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反用后造成的拗句:
例1: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拗句:平平平平仄。
例2: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拗句:仄仄平平平平仄。
自救方法是:将它们倒数第二、三字的平仄互换,形成“特拗句”。五言自救成“平平仄平仄”;七言自救成“仄仄平平仄平仄”。但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它们的对句必须是“平平”脚。
2、出句对句互救
(1)五言一字、七言三字出句对句同位互救
例1:五言律句:出句“平平平仄仄”,对句“仄仄仄平平”。
如果将出句第一字作“仄”,就形成拗句“仄平平仄仄”,就必须将对句的第一字作“平”使它成为“平仄仄平平”。这叫“五言对句一救一”。
例2:七言律句: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将出句第三字作“仄”,就形成拗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就必须将对句的第三字作“平”使它成为“平平平仄仄平平”。这叫“七言对句三救三”。但是,它只限于“仄拗平救”,而不能平拗仄救,不然就会出现孤平句。
(2)五言三字、七言五字出句对句同位互救
例:五言律句:出句“仄仄平平仄”,对句“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句: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将五言出句第三字、七言出句第五字的“平”作“仄”,那么五言对句的第三字、七言对句的第五字就要改作“平”。使它们成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和“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注意:对句必须是“仄平”脚。这种在上下句相同位置的拗救就叫“隔句同位互救”。
在本例律句中,还有五言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七言出句第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的拗句方法,这叫“隔句异位相救”。
由于作诗词语声调的限制,有时候在对句出现拗句,这就要在出句对应的位置进行补救。所以,不光是“前仄拗后平救”,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需要指出的是:互救只限于五言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联,其它的联适用,否则会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
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
拗句虽然有多种补救办法,但“救”起来很麻烦。所以在创作之初就要尽量避免使用不合律的诗句。
做绝律诗虽然有“一三五不论”的技巧,但也有“二四六分明”的法度。一般情况下,绝律诗句末三个字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否则就会导致“孤平”、“三平调”、“三仄脚”、“拗句”和“失对”等情形出现。
十   绝律诗的平仄格律
绝律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和律诗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绝句有四种基本平韵格律和四种仄韵格律,仄韵诗作不常见。;七言绝句有四种基本平韵格律和四种变体平韵格律;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长律也各有四种平韵格律。仄韵格律和变体格律属别体。
需说明的是:下面诗例中,五言第一、三字,七言第一、三、五字可互为“平、仄”,其诗例不可能完全按平仄格式去选。完全符合平仄的诗是极少的。
(一)绝句
绝句也叫“律绝”,有五言、七言两种诗体形式。
1、五言绝句
全称“五言律绝”,简称“五绝”。五言绝句有四种基本平韵格律和四种仄韵格律。所谓“基本”,就是指规定的格律。
由于绝句很少对仗,其“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句型可以混用。例:
(唐)卢纶《塞下曲》:
月黑 雁飞 高,单于 夜 遁逃。欲将 轻骑 逐,大雪 满 弓刀。
△                    △                                        △
(1)五言绝句的四种基本平韵格律。
平韵五言绝句以首句用韵的为正体,全诗共四句,二十字,二~三平韵,可不对仗。每句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平声字。
五绝的四种平韵格律如下:
A. 仄起首句不用韵,只在二、四句用韵,两联均可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
尾联:平平平仄仄,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仄平平(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第三字不能用平)
例:周恩来《春日偶成》: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                                     △
B. 仄起首句用韵,尾联可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字不能用平)
平平仄仄平(韵)。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平仄相反)
尾联:平平平仄仄,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仄平平(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第三字不能用平)
例:(唐)李商隐《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                  △                                    △
C. 平起首句不用韵 只在二、四句用韵,两联均可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第三字不能用平)
尾联:仄仄平平仄,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平(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
例:(唐)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弄弦。
△                                    △
D. 平起首句用韵(正体),在第一、二、四句用韵,尾联可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平仄相反;第三字不能用平)
尾联:仄仄平平仄,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平(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
例:(唐)王涯《闺人赠远》: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光不待人。
△                 △                                    △
(2)五言绝句的四种仄韵格律。
仄韵五言绝句,也称“绝句”只不过要在后面注明“五绝(仄韵)”。仄韵五言绝句格律是平韵五言绝句格律的变体,不常用。它用的是律句,其句式、平仄、粘联都符合平韵绝句的特点,只是全诗只押仄韵,在首句用韵,或在第二、四句用韵。全诗四句,二十字,二~三仄韵,可不对仗。虽然是“仄”韵,与“平”韵同理,也不许出现“三仄尾”。仄韵格律如下(▲示仄韵):
A. 平起首句不入韵,两联均可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
尾联: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第三字位置上必须用仄,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平仄仄(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
例:(唐)欣况《忆鄱阳旧游》:
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楚客断肠时,月明松子落。
▲                                   ▲
B. 仄起首句不入韵,两联均可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第三字位置上必须用仄)
平平平仄仄(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
尾联:平平仄仄平,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平平仄(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
例:扶风《中秋明月夜》:
明月醉难欢,尊前黄叶散。谁知万里思,白首寄银汉。
▲                                    ▲
C. 平起首句入韵,尾联可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平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韵)。
尾联: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韵)。(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
例1:(清)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                ▲                                   ▲
例2:(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                                   ▲
注:“千山鸟飞绝”是变句。
D. 仄起首句入韵,也可不入韵,尾联可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韵)。
尾联:平平仄仄平,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平平仄(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
例1:(唐)成彦雄《村行》:
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
▲                ▲                                    ▲
注:因无别诗可考,权以此诗作平仄声调之例。诗中三个韵字来自三个不同的韵部: 暮(七遇)、坞(七麌)、去(六御)。
例2:(唐)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
注:“弹琴复长啸”是变句
2、七言绝句
全称“七言律绝”,简称“七绝”。七言绝句有四种基本平韵格律和四种变体平韵格律。所谓“基本”,就是指规定的格律。
由于绝句很少对仗,七言同五言一样,“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两种句型可以混用。
例:(唐)王昌龄《闺怨》:
闺中  **  不知  愁,春日  凝妆  上  翠楼。
忽见  陌头  杨柳  色,悔教  夫婿  觅  封侯。
(1)七言绝句的四种基本平韵格律。
平韵七言绝句以首句用韵的为正体,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二~三平韵,可不对仗。它的句式是从五言律绝的句式扩展而来的。这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添了一个双音节的两个字,其句法是: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就在它前面加两个仄声字,将它变成“仄起”的七字句;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在它前面加两平声字,将它变成“平起”的七字句。
A. 平起首句用韵(正体)。格律如下:
首联: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第一、三字必须有一平)
尾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第五字必须用仄)
例:(唐)王之涣《凉州词》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                                                 △
B. 平起首句不用韵。这种格律是第一种的变体,这种格律不常见。它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其余三句不变,使第二、四句押韵。格律如下:
首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
尾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第五字必须用仄)
例:(唐)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之七:
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                                                 △
C. 仄起首句用韵(正体)。这种格律是把第一种格律的两联对调而成的,并使对调后的首句仍押平韵,第三句仍收仄脚,成为第一、二、四句押韵。格律如下:
首联: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
尾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
例:(唐)元好问《论诗绝句》: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宋笺。
△                        △                                                 △
D. 仄起首句不用韵。这是第三种格律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第二、四句押韵。格式律下:
首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第五字必须用仄)
尾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前句平仄相反,可对仗)
例:(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2)七言绝句的四种变体平韵格律。
变体七言绝句,也简称“绝句”,但要在后面注明“七绝(变体)”或“七绝(又一体)”。这四种格律是叠用一联律句而成的格律,有首句用韵的和首句不用韵的各两种。首句用韵的是把不入韵的出句改为押韵;首句不用韵的纯由一联相叠而成。除“平起用韵”的格律外,其它三种格律都不作“粘”。
A. 平起首句用韵。格律如下:
首联: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不能用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尾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不能用平;可与上句对仗)
例:(唐)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                                                 △
B. 仄起首句用韵。格律如下:
首联: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
尾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前二字与前句前二字平仄相反;不作粘)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本句可与上句对仗)
例:(唐)高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                        △                                                 △
C. 平起首句不用韵,由两联相叠而成,每句平仄完全相反,不粘联,两联均可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尾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唐)杜甫《戏为六绝》之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
注:“俱”,变音读jū,用意不变。
D.仄起首句不用韵,由两联相叠而成,每句平仄完全相反,不粘联,两联均可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
尾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
例:(唐)白居易《浪淘沙》(《全唐诗》作《七言绝句》)之一: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
△                                                 △
注:1、“一、泊、灭、歇、日”是入声字,这里在相应的位置上既可看 作平声,也可看作仄声。 2、“教”,变音读Jiāo,用意不变。
(二)律诗
律诗,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长律三大类。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1、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正轨的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常见的五律是两种仄起式和两种平起式。它们都是由两首五绝叠用而成的诗。其四种平仄格律如下:
A.首句仄起不入韵(正体)。这种格律是由第A种五绝(见前:平韵五言绝句格律)叠用而成的诗,可四联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对仗联;也可不对仗)
颔联:平平平仄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字必须用仄;对仗联)
颈联: 仄仄平平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平(韵)。        (对仗联)
尾联:平平平仄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字必须用仄;对仗联,也可不对仗)
例:(唐)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折楼兰。
△                                    △
注:“看”,读kān,词意不变。
B. 首句仄起入韵。这是由第B种五绝加第A种五绝(见前:平韵五言绝句格律)结合而成的诗,可后三联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字必须用仄)
平平仄仄平(韵)。
颔联: 平平平仄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字必须用仄;对仗联)
颈联: 仄仄平平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平(韵)。     (对仗联)
尾联: 平平平仄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字必须用仄;本联可不对仗)
例:(唐)顾况《洛阳早春》:
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
△                 △                                     △
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
△                                     △
注:“更”,读Gēng,古代计时单位,量词。
C.首句平起不入韵(正体)。它是由第C种五绝(见前:平韵五言绝句格律)叠用而成的诗,可四联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字必须用仄;本联可不对仗)
颔联: 仄仄平平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平(韵)。    (对仗联)
颈联: 平平平仄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字必须用仄;对仗联)
尾联: 仄仄平平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平(韵)。    (本联可不对仗)
例:(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                                    △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                                    △
D.首句平起入韵。它是由第D种五绝加第C种五绝(见前:平韵五言绝句格律)结合而成的诗,可后三联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字必须用仄)
颔联:  仄仄平平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平(韵)。   (对仗联)
颈联: 平平平仄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字必须用仄;对仗联)
尾联: 仄仄平平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平(韵)。   (本联可不对仗)
例:(唐)李商隐《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                  △                                    △
新知遭薄俗,旧日隔良缘。心断新风洒,销愁斗几千。
△                                    △
2、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正轨的七律首句入韵。常见的七律是两种首句入韵的和两种首句不入韵的。它们都分别用两首七绝结合而成。其四种平仄格律如下:
A. 首句平起入韵(正体)。它由第A种七绝加第B种七绝(见前:平韵七言绝句格律)结合而成的诗,可后三联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本句要有三个以上平声字)
颔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对仗联)
颈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对仗联;本句要有三个以上平声字)
尾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本联可不对仗)
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
B. 首句仄起入韵。它是由第C种七绝加第D种七绝(见前:平韵七言绝句格律)结合而成的诗,可后三联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
颔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本联对仗)
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本联对仗)
尾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本联可不对仗)
例:(唐)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西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二十年。
△                        △                                                 △
桂岭障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                                                 △
C. 首句平起不入韵。它是由第B种七绝(见前:平韵七言绝句格律)相叠而成的诗,可四联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本联可不对仗)
颔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本联对仗)
颈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本联对仗)
尾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本联可不对仗)
例:(唐)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
D. 首句仄起不入韵。它是由第D种七绝(见前:平韵七言绝句格律)相叠而成的诗,可四联对仗。格律如下:
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本联可不对仗)
颔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本联对仗)
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五字必须用仄;本联对仗)
尾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两字与上句前两字相粘——平仄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本联可不对仗)
例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另外,还有一些七言八句的诗,不按或基本不按律句,或不按次序排列律句,以及“平上去入”四声的韵都可以押韵的这类诗,一般都归入七言古风,但它的许多诗在字面上还讲究对仗。
3、长律
长律是超过八句的律诗,亦叫排律。
长律是从歌行体演变而来的。它是在律诗流行阶段,由歌行体向律诗靠拢而分化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它的主要功能是酬赠,缺乏独立性,始终处于弱势,所以流传下来的排律诗作极少。
由于长律是封建时代科举制度考试的应帖诗,不容许使用拗句。
长律的诗体形式有五言长律和七言长律两种,且以五言居多。
五言长律和七言长律也分仄起用韵、仄起不用韵、平起用韵、平起不用韵四种格律,每首长律前面八句同律诗前八句;后面的每联按照相粘、相对规定使用律句,句数不限;使用平韵,一韵到底。
在现代绝律诗中,长律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除首、尾两联不对仗外,中间每联都要对仗。二是因为长律要求用平韵,且一韵到底。短篇、中篇犹可,大篇长律在韵字的限制下,会出现韵字重叠、遣词重复的毛病。长律的好处只有一条,就是不受句数限制,可以尽力地、细致地叙事抒情。
除前面列举的两首长律外,再举两例如下:
例1  (唐)杜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
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
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蘋。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例2  (唐)韩偓《御制春游长句》:
天意分明道已光,春游嘉景胜仙乡。玉炉烟直风初静,银汉云消日正长。
柳带似眉全展绿,杏苞如脸半开香。黄莺历历啼红树,紫燕关关语画梁。
低槛晚晴笼翡翠,小池波暖浴鸳鸯。马嘶广陌贪新草,人醉花堤怕夕阳。
比屋管弦呈妙曲,连营罗绮斗时妆。全吴霸越千年后,独此升平显万方。
举报
推到首页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2) 查看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电子诗集   版式一览:经典  竖排  红笺  古书  动感  圆趣  »更多诗集
词林正韵
平水韵
田园诗画
最近访客
Rubicon
柴广山
接舆正醉
许诺201602
灵犀通
刘超
塞外侠客
天涯💎咫尺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   跳到顶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五言绝句格律
怎样写古诗词(初级学习版)
格律诗平仄格式表
网易博客欢迎您
古诗、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 的概念
【转载】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