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承上海历史文化之“魂”的龙门邨

康康周末客厅:回梦上海经典老弄堂之二十六 传承上海历史文化之“魂”的龙门邨 在狭窄曲折的南市老城厢的尚文路上,矗立着一座醒目高挑的中国古典式门楼。二层半高的玄黑色四角飞檐的屋顶下,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朱曙先生书写的“龙门邨”三个大字,在晨光下格外壮观。白色的外墙中间的一扇朱红色的木排窗仿佛向我们叙述那遥远的历史。

步入弄堂大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排整洁,朴实,典雅的民居。这些民居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有高耸门楼,深宅大院式的中式民居,也有西班牙、爱尔兰式的和巴洛克式的西式独立建筑。有些建筑侧面是典型古式牌楼样式;有些门楼是华丽的拱形雕刻的门廊。中西方古典艺术的装饰在这里相映成辉,融为一体,使我们感叹不已。这是上海当时最长最深的弄堂,是上海最有特色的弄堂之一。如果说外滩的恢宏建筑和散落在上海各区的老洋房使上海成为“万国建筑博览馆”,那么,这个隐藏在老城厢低矮楼群中的龙门邨则是一个精致的微雕。

龙门邨在19世纪还是一片私家花园,取名“吾园”。年年春天,挑花盛开,美不胜收。清同冶四年,江苏巡道丁日昌在此创办了“龙门书院”。共有讲堂,楼廊,舍宇40余间。书院周围有溪流环绕,柳树成行,环境十分清幽。书院礼聘名师主讲,书院以程朱理学为尚,提倡躬行实践。对每个入学者,发膏火费(生活补贴)以解后顾之忧。龙门书院第一任山长(院长)是当时江南名士顾长誉。这是个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文化名人,他呕心沥血为书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书院发展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是第三任山长刘熙载。他是滿清时期著名的国子监司业,清皇室诸王子的老师。他一生清廉。学问高深,深得社会赞誉。他主张弘扬“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的中国传统文明书院精神。在他精心管理下,龙门书院得到空前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如在近代史上很有影响的黄旭,張煥纶,李平书等优秀学子。他是龙门书院任期最长(十三年),成就最卓越,学生最信服的山长(院长),赢得了各界人士的敬重。 光诸二年(1876)年,龙门书院改名为龙门师范学校,1912年,又改名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与在陆家浜路迎勋路口的江苏省省立商业学校合并,成立上海中学。1933年上海中学才迁到现在的吴家港。龙门书院的旧址,于1935年建成现在的民居。

如果说,迷宫般的老城厢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根”,那么“龙门书院”和它周边名噪一时的“敬业书院”,“梅溪书院”却是这个城市的“魂”。尽管“龙门书院”己离开老城厢,但它的辉煌历史,它的精业求学的传统,仍然在影响我们这座城市,影响着我们的子孙后代。而龙门邨这条不起眼的弄堂也因这个难忘历史将千古留名。也将永远印刻在我们心上。“牢记历史,传承传统”将是我们这一代人永恒的主题!

现“龙门邨”西式居居一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闲话之十四:《龙门邨》,传承文化城市之上海老城厢
这位“洋媳妇”,在老城厢一住就是15年,为何不想离开?
上海最长的弄堂—龙门邨
申城记忆 | 牛娃秘籍:龙门邨?!
老上海的痕迹(四十九,老门楼,老弄堂,阵阵儿歌声,不了儿时情)(上)
上海曾有一个区,叫做南市区!有一种骄傲,叫我是南市区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