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寻徐汇文脉|填浜改建,“上海龙须沟”终成“林荫道”

这是历史的记录,这是珍贵的记忆。

70年,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逐梦之路,徐汇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

今天,借助徐汇的档案史志,走进历史,阅读70年,感受徐汇地区的巨大变化,由这块54.9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传奇见微知著,共同见证伟大祖国70年的辉煌成就!

人民的新政权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5月30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派专员接管徐家汇区区公所。9月,依照《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调整党的组织,建立区委的决定》,中共徐汇区委随即建立。1950年6月,徐汇区人民政府成立,次月军事接管委员会撤销,完成了接管旧政权到建立新政权的过渡。

法律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法律制度迅速建立。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1952年12月起,区正式办理婚姻登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人民基本权利得到保障。195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选举法》颁布。当年冬天到次年春天,区开展第一次民主普选,选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拥有了选举权。1954年12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得到完善。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行政区划的变迁

1949年上海解放时,区境分属常熟区、徐家汇区。

1956年3月,常熟、徐汇两区合并为徐汇区,面积为13.42平方公里。

1957年9月,划入原属卢湾区的日晖港0.06平方公里。

1964年5月—1982年4月,曾划入闵行、吴泾地区。

1984年9月,划入上海县龙华、漕河泾镇。

1986年2月,划入上海县虹梅路以东、蒲汇塘以南1.33平方公里。

1990年末,从田林街道及上海县划入部分地区设立虹梅路街道。

1992年7月,划入上海县龙华乡全部、虹桥乡4个村和梅陇乡3个村。

现全境面积54.93平方公里,较之初扩大了近4倍,设置12个街道1个镇(华泾)。区域面积的调整变化,为徐汇区其后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解放初期,徐汇区委、区政府努力恢复发展生产,克服困难,填浜筑路,抢修危房,新建工人新村,不断改善劳动人民生活,徐汇人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涨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新家园建设事业。

宣战“臭水浜”。解放前,肇嘉浜有“上海龙须沟”之称,浊秽积滞,恶臭四溢,岸旁窝棚连片,居住环境恶劣。1954年9月开始整治,1956年填浜改建成肇嘉浜路。施工期间,区委多次带领干部参加填浜劳动,全市参加义务劳动者达10万人次。“臭水浜”终成“林荫道”。

中共徐汇区委发动干部填浜劳动(馆藏)

1956年《解放日报》刊文报道“肇嘉浜路”命名

80年代的徐汇新村(馆藏)

人民居住生活有保障。1953年建成的日晖新村,是上海首批建造的俗称“二万户”的工人住宅群之一。1959年,华侨公寓在余庆路落成,是上海解放后专为华侨、侨眷建设的第一幢公寓。1977年徐汇新村在漕溪北路建成,是上海第一批9幢高层住宅群。

全民参与的爱卫运动

1952年12月13日,在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徐家汇区徐镇路北平民村(现属徐家汇街道乐山居委)被授予“爱国卫生运动模范”锦旗。但解放前,北平民村的卫生环境十分恶劣,天花、麻疹、伤寒肆虐。

1952年初,徐汇的干部群众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修建下水道、建造厕所等,在短时间内解决最为迫切的居住环境问题,并普及卫生常识,减少疾病产生,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北平民村获得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的锦旗(徐家汇街道供)

20世纪50年代初徐镇路北平民村居民开展爱国卫生劳动(馆藏)

北平民村居民齐心协力共同清扫街道(馆藏)

1956年,全区广泛开展以除“四害”(蚊子、苍蝇、老鼠、臭虫)、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爱国卫生运动形成声势,并趋向常态化,不仅城区卫生面貌进一步改观,人民健康水平也不断提高,对塑造文明卫生习惯,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1956年徐汇区除四害简报(馆藏)

群英荟萃的事业

50年代,徐汇人民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1960年6月,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简称“全国文教群英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徐汇区内爱群幼儿园园长徐伟云、民办建襄小学校长吴佩芳、襄阳南路第二小学特级教师平慧玉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参加会议。

这次会议对全国的文化与教育卫生事业等起到了振奋、激励和导向作用,在徐汇区掀起了学习讨论热潮,各行各业热情高涨,争相建功立业,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

1960年全国文教群英会合影(馆藏)

普及教育的兴起和扫盲教育

1949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公立学校,对私立学校进行整顿。翌年,全区中小学校贯彻“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向工农开门,对家境贫困的学生,设置减免费和人民助学金制度。1956年,全区私立中学、小学、幼儿园全部改为公立。

1958年,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公办民办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区加快了普及小学教育的进程,一两年内,各街道里弄兴办小学104所,一些机关团体和大型企业创设7所民办中学和职工子弟中学,形成公立学校为主体、民办学校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基本上普及了小学和初中教育。

吴佩芳等3位家庭妇女创办的民办建襄小学,被誉为“民办小学的一面红旗”(吴佩芳供)

解放初期,徐汇区文盲和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数的60%。人民文化水平的低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障碍。在国家号召下,50年代初,区大力开展扫盲教育,增设职工业余小学暨扫盲班(简称区工校),产业工会和工厂开办职工业余小学暨扫盲班(简称厂校),开展职工扫盲工作。1953年,家庭妇女联合会和居民委员会举办市民识字班(组),开展市民扫盲工作。到50年代末,基本完成青壮年职工和市民的扫盲任务。

来源:上海徐汇官方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个深藏在徐汇的秘境,终于对外开放了!
为你遮阳送凉的“林荫道”,徐汇可真不少!
5分钟可达!上海徐汇区计划在8.4公里徐汇滨江岸线设置连锁的20处固定的水岸汇,间距约800-1000米,为市民游客提供六大功能:卫生设施、休憩空间、充电设备、寄存服务、活动服务、咨询服务,打造有温度
徐汇美术馆扇面!
爽心的林荫道
《龙须沟》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