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赫赫有名的“亭子间”,名字居然和棺材有关!|名家专栏


名家专栏

Expert Column

亭子间,可能是乡土上海最绝妙的缩影,以至于有人说,没有住过亭子间,不能算科班出生的上海人。

但很多人不知道,

它的名字居然和棺材有关系!

◇◇◇


亭子间是对上海石库门房子内的一种房间的称谓。

《海上花列传》第六二回:“二宝十猜八九,翻身上楼,踅进亭子间,径去大阿姐阿巧睡的床上”。

石库门房子大多坐北朝南,大门朝南开,北侧开后门,灶间(上海人叫做“灶披间”)设在北侧。

亭子间通常位于灶披间的上面,晒台的下面,为了防火和渗水,亭子间的地板和天花,以及四周的墙壁全部是水泥和砖墙,在北面开不大的窗,面积在7-8平方米,稍大的在12-14平方米,上海人称之为“双亭子间”。

 


 

石库门-亭子间示意图,当时的人们有爬梯子上晒台晾衣服的习惯

石库门房子设计的初衷属于“一门一户”,也就是说一幢石库门是一个独立的居住单位,亭子间只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而建的房间,冬寒夏冷,主要用于储藏室或佣人用房,是整幢石库门里面最差的房间。

 


阴暗逼仄的亭子间

 


通往亭子间的楼梯

随着上海住房日益紧张,房租越来越贵,原来的石库门租住人把自己多余的房间出租,收取房租,最早出租和最容易出租的房间往往就是亭子间。

20世纪后,来上海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初来乍到上海的知识青年收入微薄,租金低廉的亭子间成了他们的首选。

蒋光慈《在黑夜里》:“我还记得,我初次遇见你,在一间窄小不明的亭子间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很多是从上海亭子间来的,从亭子间到革命根据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个历史时代。”

 


1924年,23岁的蒋光慈由莫斯科东方大学毕业归来,到上海教书,整个夏季都躲在亭子间里挥汗如雨地撰写文章,其著名论文《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就是这时问世的。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地来上海的文化青年创作了大量的市井文学和革命文学作品,这一时代的此类的文学被称之为“亭子间文学”,鲁迅先生的《且介亭》中的“且介”即取“租界”的各半边字,“且介亭”就是“租界亭子间”的意思。

当然,鲁迅先生是一位大文豪,收入颇丰,还不至于一直蜗居在亭子间里。

 


鲁迅在横浜路景云里曾居住过的亭子间。1927年鲁迅从广州来沪,就住横浜路景云里,一住就是两三年。而且同住这条弄堂的邻居还有叶圣陶、沈雁冰、周建人。后来鲁迅觉得弄堂里搓麻将声音太吵,就搬到了北川公寓。

 


沈雁冰先生也是1927年住到了景云里,当时是为躲避南京政府的通缉,整日隐居,足不出户。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写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中篇小说。不过至于他究竟是否坐在亭子间动笔的,就不得而知了。

 


梁实秋当年也曾住过亭子间,他在《亭子间生涯》里写道:“厨房里杀鸡,无论躲在哪一个角落,都听得见鸡叫,厨房里烹鱼,可以嗅到鱼腥,厨房里生火,可以看到一缕缕的青烟从地板缝里冉冉上升。”

熟视无睹是人类的通病,亭子间是上海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名词,但是,谁也没有去追究这“亭子间”的名称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意思。

平庸者只能望文生义,认为这种房间的大小与中国传统的园林里的“亭子”相近,故被叫做“亭子间”,仔细想来,“亭子间”与花园里的亭子风马牛不相及,浑身弗搭界。

实际上,它出自江南和上海地区的一种风俗。

朋友欧粤先生《松江风俗志》谈到:“停柩,称为厝。厝的办法有寄存在寺院中的,停放在柩房的,也有停放在野外的……停在野外,用稻草包裹称‘柴包棺材’,主要是贫苦农民因财力不够,一时无法安排下葬,不得已而为之。稍有经济能力的丧家,在棺材外砌壁盖瓦,称‘亭子’或‘白云葬’”。

 


浦东牡丹园杨氏民宅平面图

红框标记的房间为民宅内放置牌位和停放棺材处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上海郊区的“柴包棺材”

以前实行土葬,人逝世后,“越日小殓”、“三日大殓”,就是人在死亡后的第三天必须把尸体殓入棺材,称之为“大殓”。

从大殓到“入土为安”的出殡可能会有几年时间,大殓后必须把棺木移出家里,暂时寄存到“寄柩处”,殡仪上称之“暂厝”。

但是,许多地方没有“寄柩处”,有的人家出不起昂贵的寄放棺材的钱,只能在自己的农田里暂时建造一个放棺木的“小房子”。这种“小房子”,上海以及附近一带就叫做“亭子”(“亭子”、“亭子间”也可能是“挺尸”、“停尸间”的读音)

贫穷人家连建造“亭子”也有困难,那只能用稻草和泥包裹棺木,那就是“柴包棺材”。

 


上海郊区的“亭子”

 


上海广肇公所的“亭子”

石库门的“亭子间”是整幢建筑中最差的房间,它的形状、大小以及冬天的寒冷与夏日的炎热,与暂厝棺材的“亭子”相似,居住在“亭子间”的穷人只能自己调侃,自己居住的房子与死人的“亭子”差不多,于是这种房间被人们调侃为“亭子间”。

历史易忘,时间长了,“亭子间”成了专用名词,再也没有人去追问,“亭子间”为啥叫做“亭子间”了。

(审读:丛绿  编辑:周雨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闲话研究 069 [上海闲话] “照片间”与“灶披间” — 梅玺阁之幸福生活
虹口宝隆里的回忆
上海旧民居——石库门
上海闲话|亭子间和亭子间文化
亭子间
弄堂里厢那点事(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