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山文化玉器鉴赏初论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东部距今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明,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同期,主要分布于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及西辽河上游地区,以辽河支流西拉沐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范围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其初期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全盛时期,晚期逐步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描述的就是红山先民的物事活动,红山文化玉器亦与黄帝部落图腾有众多交集。因首次在内蒙赤峰市红山后首次发现遗址,故于1956年命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顾名思义指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距今6500----5000年。按照学术界普遍观点,红山文化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前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早期、红山文化中期、红山文化晚期、后红山时期。但是作为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因为缺少准确的出土地点及土层报告,如何较为准确的确定其年代及文化属性,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掘品的比对研究,而这种比对研究应该采用类型学 及实验考古学的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考古发掘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从而总结归纳出红山文化各时期及其各文化分支的泛红山文化玉器器型、用料及工艺的典型特征。

本文名为《红山文化玉器鉴赏初论》,应从真伪红山玉器的鉴别和真品红山玉器欣赏两方面展开论述,限于篇幅,着重以红山玉器多角度欣赏为主,至于真伪鉴别,是指对民间藏品的真伪鉴别,这是一项严肃而系统的工作,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加以论证,甚至还存在一些学科的空白点及新的命题需要详加研究,本文只对民间红山玉器藏品的真伪鉴别提出一个方法论的方向及有待研究的一些新命题,在以后的文章中会一一详细论述。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用料:

红山文化玉器用料包括蛇纹石质岫玉及透闪石软玉两种,以青黄玉色为主,少量深绿色碧玉,纯正的透闪石黄玉及白玉罕见。


二.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并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对红山文化玉器提出新的分类方法)

红山文化玉器,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品和民间征集品,从器型来看,主要有龙形玉器(以C型龙、猪首龙最为典型)、丫型器、勾云型配、箍型器、三孔器、三联玉璧、管、珠、人物、各类动物型佩饰、生殖崇拜类型器以及一些在实用器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玉礼器”。动物型配一般以写实为主,注重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瞬间神态的简练刻画,传神、生动,栩栩如生。人物件玉雕分两种,一种为写实性人物玉雕,通过对其祭祀、膜拜祈求已逝部落首领或巫师在天之灵的庇佑。另一类人物玉雕件造型手法夸张,艺术感染力强,人物形象也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而是被赋予了各种神话想象的抽象,其中以牛首人身像为多,包括一些较为罕见的复合体玉雕件。这也说明“牛”这种动物在红山文化先民的农耕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红山文化时期农耕文明的发达。各种抽象的复合联体玉雕件反映了红山先民崇拜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界不可抗力的基于现实条件的无奈。


C形玉龙



玉猪龙



黄玉猪龙



丫型器



勾云型配



箍型器



三孔器



三联玉璧



黄玉管珠


目前学术界对红山玉器的分类一般分为:动物类、装饰类、仿工具类、特殊类四种。笔者认为这种侧重于表象形式的分类方法不利于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功能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更不利于展开对红山文化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在横向空间上多文化交汇影响的比对研究。例如前述分类中的“仿工具类”,仅仅作此简单划分很难深究仿工具器物的真正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后期的玉礼器(比如钺,由斧演变而成)本身就是由原始实用工具演变而来。“特殊类”的划分也过于笼统,不利于对影响红山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红山文化所影响的各文化支流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当然,对已知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民间征集品的准确分期及其文化属性的确认是学术界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根据杨伯达先生对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分期框架,将玉文化发展划分为三个大的时间框架:

1.神玉时代-----新石器时代

2.王玉时代-----商代至唐

3.民玉时代-----唐代以后至今

由此亦可看出,红山文化玉器的通天礼神功能是首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笔者试图按照红山文化玉器在通天礼神的功能前提下的具体用途做出新的分类:天、地、神、人。“天”指日、月、星、辰、雷、电等宇宙现象,与之对应的红山玉器应为通天之神器,包括:C型龙、猪龙、玉凤、勾云型配、丫型器、三孔器、玉璧、琮等;“地”指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与之对应的玉器类型主要为各种具象的动物型雕件,如:龟、鳖、鱼、枭、蛙、蚕蛹、蝉及一些不知名的昆虫和爬行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型玉雕件应为红山先民礼祀自然、生殖崇拜的通灵之物,祈求部落的繁衍壮大与生命的永续;“神”特指各种具象及经过抽象提炼、艺术夸张的复合联体神像、面具;“人”特指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实用配饰,比如玉簪、、玉管珠、项饰、锥形器等。按此分类方法,龙形玉器理所当然从简单的动物玉雕件中分离独立出来,可以结合其原始用途详加研究,从而更能明确“龙文化”在红山文化核心文化内涵中的重要地位。

三.红山文化玉器造型艺术及工艺特征

造型艺术:

“大象无形,大巧无工”应该是对红山文化玉器造型艺术的最好描述,摈弃一切多余的繁琐纹饰,最大限度的体现玉石本身的材质美,尤其是动物件玉雕,于寥寥数笔间捕捉动物瞬间的神态,栩栩如生,堪称世界雕塑史上的伟大杰作,旷古绝今。由于红山玉器特殊的琢玉方法和抛光工艺,其向今人展示的是完美的“面与光的艺术”。一件精品红山玉器,在柔和的光线下,无论怎样的方向转动,器身皆是宝光四射,宝光是延续的,包括沟槽底部和钻孔四周,这样的艺术精品,在追名逐利的浮躁心境下无论怎样也是仿不出来的。



瓦沟纹



凸弦纹刻画玉枭翅膀的紧收感,张力毕现



太阳神额部网格纹


红山文化玉器上较多存在的简单纹饰包括:瓦沟纹、凸玄纹、网格纹。前两种强调面与面的转折过度自然流畅。网格纹在红山文化玉器中极少见,已知的见于大C龙额部、下颔部及玉枭肩部,是否有特殊含义值得探讨。动物类眼睛的刻画类型包括:圆圈眼、橄榄形眼、梭形眼、菱形眼、方形眼、重圈眼、水滴形眼、倒水滴形眼(极罕见)等。其中人物神像类眼型以水滴眼及梭形眼居多,倒水滴眼极少。龙形件眼型以梭形眼及圆形眼居多。亦有少量雕件以双面对穿孔表示眼睛。如丫型器及面具。从神韵看,每件红山文化动物型玉器均有不同的面部表情及身体瞬间动态,或悲或喜,或怒或忧,或古拙或鲜活灿烂,当与巫师作法等活动有关。全器省略多余的繁缛纹饰,神韵刻画简炼入微,并通过最后的打磨抛光,把玉器的材质美表达的淋漓尽致,当为玉器雕琢的最高境界,实为后世所不能及。

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特征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切割工艺。从已知的考古挖掘及民间采集器物表面加工痕迹看,分线切割和片切割两种,玉猪龙首尾相接处的切割痕迹明显,亦有线切割和片切割两种方式,其中又分完全断开和不完全断开两种方式。切割工艺的发展为更精巧的玉器制作提供了可能,也是玉石器制作由打制时代过渡到磨制时代的标志。

2、穿孔工艺。红山文化玉器的穿孔主要分为双面对穿孔、象鼻孔两种,在此基础上尚有一些特殊器型的穿孔打孔方式,构思奇巧,工艺难度极大,以现代工艺手段恐也难及其一二。穿孔孔口一般呈喇叭状,外大内小,正反两面孔的中心点基本为斜向对穿,鲜有垂直于玉器平面者。孔壁螺旋纹不细密、不平行、不规则、粗细不均,鲜有完整的一圈螺旋纹者。且可以明显看到两次三次甚至更多的对钻台痕,孔内壁贯通处边缘形态自然。从以上现象看,红山文化玉器打孔方式分为“悜钻”与刮削两种。“悜钻”穿孔时加解玉砂,反复旋转摩擦而成,从存世红山文化玉器穿孔内残留物质,经矿物学检测看,当时穿孔工具应为玛瑙、玉髓制成。刮削打孔完全由比玉料硬度高的玉髓、玛瑙等工具直接刮削形成。




3、凸絃纹与瓦沟纹的功能工艺特征。此两种纹饰主要运用在勾云型配上,用十倍放大镜观察隐约可见垂直于絃纹及瓦沟纹走向的横向刮削碾磨痕,这样的痕迹大部分被后期打磨抛光工艺所掩盖。其制作工序应该在玉器开片并对雕琢面进行最初修正后,垂直于凸玄纹或瓦沟纹走向用尖利工具刮削碾磨成最初沟槽,最后通过打磨工艺进行精心修正打磨,再进行抛光。所以红山文化玉器凸絃纹及瓦沟纹纹饰弧面饱满流畅,过渡自然,随着光线的角度变化,弧面与弧面之间的交界处光影流动,美轮美奂。这些工艺特征是现今充斥于古玩市场的急功近利的仿品所无法企及的。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瓦沟纹及阴刻沟槽底部存在的若隐若现的横向刮削碾磨痕,长期以来在收藏界甚至学术界一些重量级的“专家”的鉴定理念中存在严重的误判,认为此类痕迹是现代陀具所为,只要红山玉器器表出现此类现象就是仿品。究其原因,可能目前出土的高等级红山玉器均经过精细的打磨抛光,上一道工序的刮削痕迹几乎因为打磨及抛光工艺完全被掩盖,以这样的标准去鉴定每一件红山玉器,显然是以点盖面。对待一件古玉的年代、真伪判定是一件审慎严肃的事情,既然是“大家”、“专家”,不应该连手工刮削痕和陀具陀痕也分不清的。图示两件馆藏品,器表的横向刮削痕一目了然:






笔者以为,刮削痕不是判定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的必要条件, 亦不是充分条件,但是不能因为出现横向手工刮削痕就被判定为现代仿品。事实上,在目前所有地摊上的“伪红山玉器”中笔者尚未见到此类横向手工刮削碾磨痕迹,阴刻部分均为现代快速机械陀具加工,再通过打磨抛光稍加修整以求形似。

红山文化玉器沁象种类及基本特征

这里提及“沁象”的概念,区别于多数业内人士简单的沁色概念。沁象特征,也是现今鉴别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红山文化玉器沁象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皮壳,2、白化现象----自然风化、钙化特征,3、蚀变现象,4、橘皮纹,5、附着物脱胎现象。下面从以上七点分别解析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沁象特征,当然,玉器经历数千年的大自然洗礼,其在地下的变化根据墓葬地质条件及其过程中周边环境的变化,玉器受沁情况变化万千,一些不具普遍性的个案现象不可能一一赘述,希望下面的分析能提炼出红山玉器沁变现象的基本特征。

1、皮壳:凡是未经清洗的墓坑条件较好的红山玉器 表面均有一层温润的油光,灿然若新又很内敛,触目惊心,让人不忍触碰。这层皮壳的表象下掩盖的是数千年岁月的沧桑,上手后内部沁色及玉绺裂会逐渐泛出。仿品一般是用打蜡上油的方法,表面一层浅浅的浮光,上手有涩感,无任何变化。


上图为原生坑玉枭原始皮壳状态


2、白化现象:玉器埋于地下数千年,虽然有些出土器灿然若新,但肯定或多或少存在玉器的老化现象,白化现象是红山玉器比较普遍的一种沁象特征。红山文化玉器的白化现象有以下几种:全部白化、部分白化、全部钙化、部分钙化、表面风化。鸡骨白的叫法过于笼统,按照习惯理解,鸡骨白应该是一种钙化现象。红山玉器的穿孔中往往会存在白色粉状风化物,特别是经过若水清洗的玉器,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上图为红山文化太阳神,全器白化,强光下显浅绿色玉质



上图为局部白化特征,显见由表及里斜向切入状态,白化边缘多伴生现象,常见此生结晶。


风化性质的玉器经过后期盘摩,白化部分会慢慢还原,透出原来的玉质,有些甚至随着玉质的还原会变成红褐色,这应该是因为底层红褐沁泛出的原因。器身局部白化部分呈现“起层”状态,沁色线部分往往出现绺裂,放大镜观察,绺裂处呈轻微凹陷,并会伴随其他的一些沁象特征。



C龙原始状态


数年后自然变化状态:1.表面自然出灰 2.龙首部位呈现淡粉色(返沁现象)


仿品往往利用玉材自身的白色玉花作为伪沁,其观感特征完全有别于真品红山器的白化特征,这样的白色部分无论如何盘摩不会有任何变化。这也是鉴别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3、蚀变:蚀变现象主要包括沁孔和沁坑两种,这个高古玉的沁孔沁坑特征具有共性,不再赘述。




4、橘皮纹:橘皮纹现象在红山古玉出土器中不常见,




牛河梁新出土一件动物型佩,器表已完全钙化,其腹部整体呈橘皮纹状,笔者有幸上手,因出土报告尚未发表,未便拍照,但是也通过正式考古发掘品证明红山文化玉器出现橘皮纹沁象是完全可能的。希望通过这个案例,一些专家不要再将橘皮纹红山玉器武断的加以否定,同时通过对真品橘皮纹的沁象研究,准确区分其与现代仿品的区别,为红山文化玉器的真伪鉴别提供更多有力的依据。仿品橘皮纹一般通过酸性物质腐蚀而成,上手有刺手感,腐蚀痕迹明显,器表无光泽,真品橘皮纹器表圆润光滑,无刺手感,全器包浆一致,凹进及突起的无数个小面,面与面过渡自然,整体感觉突起的面想从原器表生长出来,同时器表亦会伴随一些其他的沁象特征。

5、附着物:主要指土壤中的矿物质历经数千年,融变于玉器表面,且突出于器表与玉器结为一体,观感油润,包浆肥厚。


红山文化玉鳖:器表因氧化结晶凸起形成橘皮纹现象,亦见附着物及土斑,附着物亦呈结晶状态与玉结合致密成整体状态。


四.关于民间红山文化玉器的真伪鉴别:

红山文化玉器馆藏品中民间征集品不在少数,包括翁牛特旗发现的两条C型龙,90年代末期瀚海拍卖公司也曾经有过C型龙,猪龙及太阳神的成功拍卖纪录,从1974年至今,关于红山文化及红山文化玉器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总体来看,考古界也好,文博界也好,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某一点或一域的论述,香港及台湾的一些学者根据目前的馆藏品资料将红山文化纳入东亚文化圈范畴,也仅仅是对其文化背景从更宏观角度做了深入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的工艺微痕研究也还原了红山文化时期治玉的过程和一般方法,凡此种种,对如何鉴别一件红山文化玉器的真伪仍然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专家”们往往根据馆藏品的特征甚至只是对某几件馆藏品特征来验证民间藏品是否符合其有限认知中的“标准”,这样武断的态度,其后果是严重的,要么“断假为真”,给红山文化收藏爱好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要么“断真为假”,将一些从未见过的,甚至可以解决红山文化及其文化分支的断层研究的重要器物打入万劫不复的“仿品地狱”。在数千年的古玉面前,从来就只有学者,没有专家。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1、古玉造假的手段和技术层出不穷,研究古玉之人必须向市场不断学习不断观察,了解各种古玉仿品的表象特征。

2、了解、研究最新的考古发掘品,不断更新自己对各时期各地域出土古玉的认知。

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研究时间较短,考古发掘品数量较少,对其认识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对一件红山玉器的真伪认定,首先应该先从材质、工艺、沁象特征、玉器的老化程度等多方面加以考量,确定其是真古玉还是现代仿品,然后再比对现今已出土玉器,确定其是否属于红山文化或泛红山文化的历史范畴。

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道路还很漫长,很多文化之谜尚待更多的考古发现去进一步解读。红山文化研究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唯玉为葬”作为红山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要考古界、文博界的权威专家们、民间收藏大家们彻底放下架子、面子,以客观审慎的学术态度,对现有馆藏品进行横向(出土地点---文化分支)和纵向(五个历史分期)的比对研究,提炼出红山文化玉器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明确红山文化玉器传承发展的脉络关系以及不同出土地点的红山玉器的形态差异,正确面对民间红山文化玉器藏品,这样才能解决由于考古断层所带来的一些红山文化研究的文化空白点,也只有这样,红山文化的研究才能迎来下一个春天。


2015.7于玉品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山玉器横磨纹痕的特征祥云轩玉说之104
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王建泉
红山文化玉器交易在哪里鉴定
首都博物馆特展“千古探密”
第五百三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和橘皮纹
知砡行(2) 丁哲《史前玉器的阴刻工艺及阴刻特征》 之红山文化玉器学习笔记(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