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

                        青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批次 公布日期  所在街道乡  地点 年代  类别  
泖塔第二批 1980.8.26 朱家角镇 沈巷太阳岛 874~879年 古建筑 
青龙塔第二批 1982.9.29 白鹤镇 青龙村 唐长庆年间 古建筑 
放生桥第四批 1987.11.17 朱家角镇 北大街和东井街1812年重建 古建筑 
普济桥第四批 1987.11.17 金泽镇 南市梢 1265年 古建筑 
陈云故居 第七批 2002.4.27 练塘镇 下塘街19号 1926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万寿塔第八批 2014.4.4 夏阳街道 塔湾村1743年 古建筑 
曲水园第八批 2014.4.4 盈浦街道 公园路612号 1884 古建筑 
迎祥桥第八批 2014.4.4 金泽镇 金溪居委会 1462年 古建筑 


1.泖塔
泖塔为三泖地区的古塔,位于泖河中的一个小洲上,地属沈巷镇张马村。古时,此处原为“断岸三百里”的泖湖中心。泖塔为砖木结构,五级四面,高29米,边长8.63米。平面方形,五层,建筑手法工整简洁,具有唐塔特色和风格。当年湖面广阔,往返船只均以此塔作为航标,晚问悬灯于塔顶,更利于船只夜航。此处湖面宽广,波光掩映,古塔倒影,堪称胜景。

明、清之后,由于湖的演变,寺院屡遭兵燹,建筑大部被毁只有泖塔,到解放时仅存一塔。仍然矗立在水中,今人在塔的四周种植桃花,春日里红霞一片,别有一番田野情趣。此塔结构简洁,保持唐代风格,是上海地区现存建造年代保持原物最早之塔,196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泖塔进行了修缮。


1959年3月公布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9月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完全失去航标功能的泖塔1995年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修改后,使之重现昔日唐塔风采,由上海海市局航标导航处管理,泖岛易名为“太阳岛”,规划为上海市青浦区沈巷镇张马村上海太阳岛国际俱乐部,遂又成沪上胜景。


2.青龙塔

位于青浦区白鹤乡青龙村,又名青龙寺塔、青龙雁塔。此处原为古青龙镇,是唐宋时期对外贸易港,有“小杭州”之称。唐天宝二年间(743)建报德寺;唐长庆元年(821)改名隆福寺,建塔,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重建。清康熙帝南巡,赐名吉云禅寺,故又名“吉云禅寺塔”。塔为砖木结构,七层八角。现塔仅存砖身,为宋时原物。 


旧青龙镇唐宋时系对外贸易港口,海舶辐揍,商贾云集,市廛繁盛,周围寺庙亦多,唐天宝二载(74年)建报德寺,长庆元年(821年)改名隆福寺时在内建塔,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塔重建。清康熙帝南巡,赐名吉云禅寺,故又名“吉云禅寺塔”。青龙塔系砖木结构,七级八角,南宋后期,青龙江湮塞,镇亦衰落,留此一塔,今仅存砖身,堪作见证。


初名报德寺,宋代更名 隆福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经青龙,亲书“精严寿相”额,并赐寺名“吉云禅寺”。又赐水晶观音像一尊、荷花溅金扇一把、杏黄袈裟一袭,时称“三宝”。据光绪刊《 青浦县志》载,青龙寺占地60余亩,寺田450余亩,建筑宏伟,有大雄宝殿、地藏殿、韦驮殿、禅堂、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觉堂、澄怀堂、方丈室、东西两庑、香积厨、库房、普同塔等建筑群。钟鼓之声不绝,梵呗之声达旦,有“佛角为天下之雄”之誉。清嘉庆三年(1798年)失火,崇阁大殿均成废墟。 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 咸丰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寺屋废损大半。民国25年(1936年)寺僧募建观音阁及大钟一口,今俱废,仅存碑刻两块:(一)重兴青龙隆福寺碑记。(二)敕赐吉云禅寺重建大殿碑铭。 


1992年, 塔身偏离中心1.56米,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特邀著名建筑纠偏专家曹时中教授予以扶正。寺、塔于1959、1960年分别列为县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放生桥

放生桥在朱家角镇,横跨于漕港之上。明隆庆五年(1571年),慈门寺僧性潮募款修建。清乾隆末年,桥倾圮。嘉庆十七年(1812年),圆津禅院僧觉铭募款重建。光绪刊《青浦县志》载:"慈门寺濒于漕溪,隔岸为井亭,烟波渺弥,南北居民错趾骈肩,呼艇争渡者,每苦风涛之险,而舟子又善持缓急,行人病焉。性潮募建石梁,并结放生社于此,故名其桥曰放生桥。"桥下方里许为慈门寺僧放生之地,禁止渔人罟网,并于水中立桩为界,每逢农历初一,为放生之期。 


放生桥全长72米,高7.4米,宽5米,为五孔石桥,中孔径距13米,二孔径距各为8.8米,三孔径距各为6.2米。桥上龙门石,镌有盘龙八条,环绕明珠,形象逼真,桥顶四角有迎客石狮四只,仰头张嘴,呆态可掬。桥东建有碑亭,供行人憩息。整座石桥造型精巧,气势宏伟,坚固省料,易于泄洪,为上海地区最大的一座五孔石拱桥。该桥有"井带长虹"之称,古人有诗云:"长桥驾彩虹,往来便市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桥北原为昆山县的井亭港镇,解放初划归青浦县。


桥东建有碑亭,供行人憩息。


放生桥于195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普济桥

普济桥在金泽镇南首,是全泽最古老的右桥之一,因桥畔有圣堂庙,故俗称圣堂桥。建于南宋,即公元1267年,明清两代作过重修,加置石栏,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6.7米,桥高5米。古时桥顶处,有木框架子,装置木门,晚间关闭木门,为使两岸镇民的安全。
    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它的石料,与上海松江县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相同,都用珍贵的紫石,有紫色的光彩。每当雨过天晴,阳光照射桥上,紫石发光,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珠宝相嵌的宝石桥。桥下的石砌拱圈上,在中间的一块拱石上,镌刻“咸淳三年”四个大字,庄重有力,证明此桥是宋代建筑物。


普济桥在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受风风雨雨,看到的历史变迁,真如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赵孟頫是宋代后裔,赵匡胤(yin)第十三代孙,著名书画家,他43岁时,遭受南宋亡国之痛,一度谐夫人管道升,隐居金泽颐浩寺,以抄写经书,作些书画来苦渡时光。
    每当明月当空,夫妇两人来到普济桥,赏月散步,借景消愁,常怀念岳飞抗全保国精神,对月朗诵岳飞的《小重山》词:
  “昨夜寒蛩(qiong蟋蟀)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是。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是岳飞的一首抒情诗,用梦境烘托,抒发了不能为国出力的悲痛心情。当时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统治朝政,打击爱国将令,国家笼罩阴影,目睹山河破碎。岳飞的抗全爱国情思,用瑶琴弹奏,来抒发表露,可支持的很少。他无比仇恨那些贪生怕死的卖国贱。赵孟俯夫妇两人,对《小重山》诗词,边吟诵流波动,常常是泪滴满衫巾。
   当时管道升,家住青浦小蒸镇,坐船到金泽,不用半天对间,故常来常往。管道升为安慰丈夫,陪同他到青浦境内游览,当时青龙镇,即现在的白鹤镇,盛极一时,万商云集,夫妇两人前往投宿,追念韩世宗、梁红玉夫妇现人的抗全战场,以示对南宋的思念,这普济桥是典型的南宋遗物,赵孟頫夫妇两人不停地在桥上来回,一遍又一遍抚摸桥栏,以示珍惜,以示怀念。


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第文物保护单位。


5.陈云故居 

故居临街部分为店面,先后被陈云的舅父用作裁缝铺和小酒店以维持生计。店面后是两层小楼,楼上为陈云舅父母卧室,楼下为陈云居住过的房间,现今故居里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陈云在舅父母家居住了8年(6岁至14岁),随后便前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


陈云两岁丧父,四岁丧母,被舅父母收养,并随舅父廖文光的姓改名廖陈云。陈云是出生在当地一座闵家大院里,房子是父母租借而来,现在的陈云故居是其舅父母家。陈云故居紧靠市河边的下塘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




陈云故居于2002年4月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6.万寿塔

位于青浦镇南,俗称南门塔。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塔为方形,七级四面,砖木结构,汪德馨《塔院记》载:“其士大夫与里之父老子弟输金钱,仿浮图象教,岿然建瓴级于南门之外,丹黄璀璨,上耸云霄。工竣而奉以嘉名,谓之万寿……邑之人望云稽首,感百年休养保聚之泽,效万岁歌呼颂祷之声,而藉是以仰报国恩,非徒辉耀文明如雁塔故事,为俊髦题名之地而已。”故此塔与佛教无关。塔成之后,附近又建殿、堂、庑等,占地30余亩,称万寿塔院。院有三殿,气势雄伟。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徐恕(白鹤蒋浦人,进士)独资修塔,“金碧之光,灿烂天表”。四十三年(1778年),塔遭雷击,损坏较重。四十六至四十七年(1781-1782年),清学者王昶于塔院修纂《青浦县志》。嘉庆五年(1800年)塔院右建青溪书院,延王昶主讲。光绪九年(1883年),有一铜匠上塔偷锡,于熔锡时失火,木结构大部焚毁,今塔项、腰檐俱无。


1959年列为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在塔基临河筑石驳岸,四周建龙背花窗围墙。1993年,又对塔身予以维修加固。2009年,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万寿塔进行了修复,并安装了景观照明。




万寿塔于2001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4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曲水园

位于青浦镇公园路东端,原是城隍庙的附属园林。清乾隆十年(1745年)起,于城隍库存东先后建有觉堂、得月轩、歌熏楼、迎晖阁等建筑,供香客小坐休憩。三十二年(1767年),又沿小溪流建旱舫,夕阳红半楼、凝和堂等。四十九年(1784年),始在得月轩东面浚池垒山,架水为梁,植以红莲,亘以长堤。至此,一石一水,一亭一阁,尽皆成趣,初具园林规模,取名灵园。

嘉庆三年(1798年),江苏学使刘云房莅青浦,应知县杨东屏之邀,在园中吟诗宴饮,取王羲之兰亭会饮之义,易名曲水园。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青浦时,清军与华尔之洋枪队联合攻城,园毁于炮火。光绪十年至宣统二年间(1884-1910年),庙、园相继修复,并增设了放生池、花神堂等景。旧时城隍庙向有“庙捐”,用以维持修庙,因曲水园与城隍庙为一体,园的修复经费来自“一文愿”(向居民每人征募一文钱,或于地丁项下加纳制钱一文,称一文愿,亦名万人愿),故又有“一文园”之称。宣统三年(1911年),由县公款公道管理处管辖。民国16年(1927年)邑绅张景周捐款1200元,修假山,并建三层高台,称为景周亭,后改名九峰一览亭。曲水园亦易名为中山公园。



建国后,不断修葺扩建,构成一组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全园有迎仙阁、迎曦亭、镜心庐、天光云影、恍对飞来、小濠梁、坡仙亭、二桥、濯锦矶、虬龙洞、玉字亭、米拜石、环碧楼、花神祠、冰壶、清虚静泰、喜雨桥、舟居非水、夕阳红半楼、得月轩、有觉堂、清簌山房、白云坞、凝和堂等24景。1980年,恢复曲水园旧名。


1983-1986年,市园林管理处拨款80万元对全园重新修整,新叠假山两处,在空旷处,断以粉墙,通以游廊,蜿蜒起伏,精致含蓄。曲水园是上海市的五大古园林之一。195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9.迎祥桥

位于青浦金泽南首,建于元代,是江南著名的元式桥梁,蒙古族灭亡南宋后,建立元朝政权,朝廷采用安抚政策:一面招用宋代“遗臣”,一面保护宋代文物,元军进驻金泽后,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还大力发展金泽的桥庙建设,繁荣古镇的经济。金泽颐浩寺,是南宋皇帝赵构和宰相吕颐浩下旨建造的,且是江南第一大寺,故元朝政府选址金泽建造迎祥桥,以提高迎祥桥的历史价值。


迎祥桥造型特别,造桥材料采用砖、木、石组合结构,桥柱用青石拼成,石柱架条石作为横梁,横梁上密排楠木,桥面两边外侧、覆贴水磨方砖,以保护木梁。它是梁式五孔砖石桥,桥长34米,宽2米多。桥面无栏杆,是典型的元式桥梁,标志是元朝建国后的桥梁特点。在迎祥桥西堍,元代建有规模宏大的万寿庵,有尼姑近百,有江南“小天竺”之称,这一桥一庙形成新的繁荣之点。



 金泽的迎祥桥,在元、明时代,是古镇经济繁荣的中心,南有白米港,各路来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均在迎祥桥两岸集散,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很多文人墨客,因游览颐浩寺,而顺便游览迎祥桥和万寿庵。当时迎祥桥是《金泽古八景》之一,似长虹横卧于烟波江上,有“月印川流,水天一色”之美,成为“迎祥夜月”的绝景


200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的更多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的古建筑及古文化遗址
上海的古建筑及古文化遗址,你知道几个?
上海古塔(图集
文峰古塔
你这辈子一定要走的六座桥*
村外小河上这座看似不起眼的石桥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