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

黄国胜的BLOG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一) 


  18岁的姑娘向父母指控某人对她性骚扰,父亲立即去质问那人,那人却斩钉截铁地予以否定。父亲怀疑女儿想多了,带她去找弗洛伊德治疗。弗洛伊德给这个个案取名为“杜拉”。
  杜拉从8岁开始,就有神经症的症状,当时表现为呼吸困难。两年前,因为反复咳嗽,父亲带她来找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诊断她为“神经性咳嗽”,需要心理治疗,但是,杜拉拒绝治疗。
  她还有腹痛和失声。腹痛曾经被诊断为阑尾炎,但与典型的阑尾炎很不相同,只发作了一次,却留下了一种奇怪的后遗症:右腿间隙性跛行。弗洛伊德认为,腹痛、跛行、失声,以及呼吸困难和咳嗽,全部都是歇斯底里的症状。性骚扰事件后,她多了一个症状:抑郁。她还有自杀念头,“无意”中让父母看到了她的“遗书”。
  性骚扰事件确有其事,骚扰者K先生否认,是出于自我保护,而杜拉的父亲“轻易”相信了他,是有“不可告人”的原因的。
  杜拉的父亲与K太太关系暧昧,K先生睁只眼闭只眼。K先生与杜拉关系暧昧,杜拉的父亲其实是默许的。杜拉的父亲认为,杜拉指控K先生性骚扰,目的是破坏两家的关系,因为她知道父亲和K太太的关系。而父亲离不开K太太,所以希望弗洛伊德能够让杜拉相信,性骚扰是她的错觉,父亲和K太太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样。
  弗洛伊德当然不会受别人摆布。他把重点放在骚扰事件的“调查”上。他发现,杜拉爱上了K先生。但是,她对性爱的态度是矛盾的,说明她有两个面具,一个面具是“正常女人”,有性的冲动,渴望性爱,另一个面具是“道德判官”,认为性是不好的。
  “道德判官”面具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它是父母的内化,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内化。“文明就是性压抑”。性和暴力是人的本能,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性和暴力就受到了压抑和广泛的限制。正常人能够在冲动和压抑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平衡不起来,互相冲突,就会导致神经症。
  弗洛伊德把神经症分为两大类:现实神经症和精神神经症。现实神经症是压抑或否认的结果。病人有某种冲动,但是受到了压抑,结果冲动没有表现出来,而焦虑依然存在。因为冲动被压抑了,所以焦虑就变成了“无名的焦虑”,病人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而焦虑。精神神经症更加复杂,冲动被“置换”,变成另外一种冲动,例如爱变成了恨,喜欢变成了厌恶,这种情况也叫“反向作用”。
  杜拉喜欢K先生,与K先生关系暧昧,这种暧昧关系包含性的成份。可是,当K先生比较直接地向她示爱时,她又非常厌恶。
  其实,早在四年以前,K先生就曾经非常突兀地亲了她。她当时虽然非常厌恶,但并没放到心里去,事后仍然对K先生彬彬有礼。这一次,她的反应却强烈得多,甚至向父母告状。一个18岁的姑娘,按理说自己能够处理这种事情,向父母告状,显得有些幼稚。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二)

 

歇斯底里是“万能模仿者”,可以模仿任何一种病。其实,不是模仿病,而是模仿某个人。杜拉有一个哥哥,她经常“模仿”哥哥。她和哥哥常常会生一样的病,通常都是哥哥先生病,过几天,她得了同样的病。哥哥病得比较轻,她反而病得很重。

她得呼吸困难,是因为模仿父亲。父亲有肺结核,经常咳嗽,呼吸困难。

她得阑尾炎,是模仿一个表兄弟

她还有“白带”,那是模仿母亲。母亲有妇科炎症,很可能是从父亲那里传来的性病。

女孩子模仿母亲是很普遍的现象,尽管杜拉不喜欢母亲。

模仿母亲是女孩子“恋父情结”的表现之一,另一个表现就是“恋父”。这两种表现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因为模仿母亲,而母亲爱父亲,所以恋父;因为恋父,而父亲爱母亲,所以模仿母亲。

父亲爱K太太,杜拉就模仿K太太。

模仿就是认同,也叫内射性认同。一个人在与另一个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会把对方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思想感情“内射”,形成客体面具。在适当的时候,把客体面具变成主体面具,就可以象对方那样行事了,这叫“认同”。内射非常普遍,只要有正常的记忆能力,就能把对象内射。而认同就不那么普遍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客体面具常常仅仅是客体面具,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转换成主体面具。而歇斯底里是“万能模仿者”,随时可以把客体面具转换成主体面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人格不成熟表现。人格不成熟,则人际界线清,“你我不分”。

杜拉认同了K太太,跟K太太成了闺密。她自愿充当孩子们的保姆。当K太太出去约会时,她帮助照顾孩子。她实际上是把自己当成了K太太第二。K太太第二,就是K先生的二太太。

按理说,K太太是她的情敌,她为什么没有嫉妒?弗洛伊德认为,杜拉和K太太的关系非常复杂,具有双重性,既有嫉妒,也有爱,后者是同性恋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人从本质上讲是雌雄同体的,既有男性的成份,又有女性的成份。只是一种成份表达出来了,另一种成份被压抑了。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两个人如果关系很密切的话,就会产生“分化”,一个人占据并发扬了一种特质,另一个人占据并发扬了另一种特质。通常情况下,男人会因此而变得更男人,女人则变得更女人。如果是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其中的一个会越来越男性化,另一个会越来越女性化。不知道杜拉和K太太之间的角色分配是什么样的,有证据表明杜拉倾向于“男角”。她对K太太的描述是非常女性化的。另外,她有许多男人面具,例如父亲面具、哥哥面具、表兄弟面具。在K太太面前,她可能使用了父亲面具。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三)

 

其实,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一定都是同性恋。

自体心理学把移情分为三种:反映性移情,理想化移情另我移情。反映性移情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以满足自己的“夸大性自体”;理想化移情是把别人理想化,认为那个人无所不能;另我移情则是把别人当作另一个自我,或者孪生兄弟。

杜拉 和K太太的关系应该就是另我移情。

因为是另一个自我,所以心心相印。心里想什么,不用说出来,对方就能知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所以很多人会感到失望。失望之余,有的人幻想自己有一个孪生兄弟或姐妹,对孪生兄弟(姐妹)和克隆人的传闻特别感兴趣。有的人努力追求这种境界,一直热衷于“寻觅知音”,渴望被别人理解,过分看重“归属感”。为了检验别人是不是真的理解自己,故意有话不说,让对方猜。如果猜对了,另我移情就得到了一次满足;如果猜不对,就会非常失落。

另我移情还会使人以为自己完全了解某个人,甚至比那个人自己更加了解,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帮助对方,满足对方。如果猜对了,当然皆大欢喜,对方感激涕零;如果猜错了,就会责怪对方不领情,感叹“好心没好报”。

另我移情非常有市场,文学作品和电影里出现这样的主题,会深深地打动观众。但是,另我移情毕竟是一种不成熟的心态,发生于三岁之前。换句话说,只有母亲和婴儿,才有心灵感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界线的形成和语言的产生,心灵感应会渐渐消失,有什么想法,就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沟通,不能再玩“猜心”的游戏。

不过,恋爱中的人会发生心理退化,重新获得心灵感应的能力。

当然,如果处理得好,另我移情可以成为共情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咨询师就是求助者的另一个自我。他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帮助求助者看清自己,给求助者以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需要注意的是,另我移情的对象不一定是同性。恋爱中的另我移情就是指向异性的。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四)

 

恋父情结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开始的时候是恋父仿母,后来是恋父仇母,最后是杀母嫁父。杜拉把情敌当闺密,说明她有一个“3岁女孩”面具,尽管她的实际年龄是16岁。到了18岁,她终于会嫉妒了,说明“5岁女孩”面具出来了。

按精神分析的观点,男人找老婆,本质上就是找妈妈,女人找老公,本质上就是找爸爸。杜拉爱上K先生,就是把K先生当作父亲的替身,用K先生来满足自己的恋父情结,也就是把父亲面具投射给了K先生。

弗洛伊德认为,杜拉是真心喜欢K先生的。如果没有神经症,她完全有可能与K先生“终成眷属”。

弗洛伊德凭什么认为杜拉是真心喜欢K先生的证据之一是,性骚扰事件过后,她并没有立即告诉父母,而是过了两个星期。这说明,她在等待K先生的下一步行动。K先生被杜拉的反应吓闷了,没有下一步行动。于是,杜拉认为他是在玩弄她,并不是真的爱她,所以才向父母告发他。换句话说,告发K先生不是因为害怕或讨厌,而是为了报复。

还有一个证据是,事后9个月,杜拉得了“阑尾炎”。其实不是阑尾炎,而是歇斯底里。阑尾炎的特征是腹痛,“象征”临产前的阵痛。这说明,杜拉强烈渴望跟K先生生一个孩子。9个月前有过亲密接触,9个月后就肚子疼,要生孩子了。在这个过程中,杜拉可能认同了K太太,也可能是认同任何一位“太太”,或者女人。太太总是要为先生生孩子的,成年女人总是要做太太的。

除外性骚扰事件,杜拉和K先生一直相处得不错。他们经常出来散步。每当K先生出差了,杜拉就会情绪低落,甚至生病,症状就是咳嗽和失声。

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失声的。相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无话不说,分开了,就没法说话了,于是就失声了。这说明,杜拉的“无意识”是多么的忠诚和专一。

另外,K先生和杜拉的父亲肯定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惜弗洛伊德只指出了一条:抽烟。别的情况,弗洛伊德可能也不是太了解。

说杜拉有可能与K先生“终成眷属”,是因为K先生和K太太已经在商量离婚的事了。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五)

 

杜拉之所以那么厌恶K先生的亲热,被强吻之后打了K先生一个耳光,并且事后向父母告发,是因为K先生说了一句话:“我从太太那里什么也得不到。”

K先生对原先的女家庭教师说过这句话。他跟女家庭教师暧昧过,后来又冷落了她。女家庭教师写信告诉父母,父母叫她回家,她不听,仍然对K先生抱有希望。这些都是她告诉杜拉的。

所以,K先生对杜拉说这句话的时候,她觉得K先生把她当成了佣人(女家庭教师),非常生气,就打了他一个耳光。她向父母指控K先生,也是出于这种心理。

也可以说,当K先生说这句话时,他向杜拉投射了女家庭教师面具,杜拉接招了,认同了女家庭教师。所以,女家庭教师写信告诉父母,杜拉也告诉了父母。

按惯例,佣人如果想炒主人的鱿鱼,必须早两个星期提出。因为认同了女家庭教师,杜拉正好在骚扰事件发生后两个星期才向父母告状杜拉中断治疗,也是在做出决定之后两个星期才告诉弗洛伊德,也就是说,她是提前两个星期决定结束治疗的。但是,她并没有提前两个星期告诉弗洛伊德,所以弗洛伊德有点措手不及。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杜拉一直扮演着K家的家庭教师和佣人的角色。她经常陪K太太的孩子玩,当K太太出去约会时,她细心地照顾K太太的孩子。有意思的是,当她觉得K先生把她当佣人看时,她却生气了。这说明,她一方面在扮演佣人,一方面又不愿意被人当佣人看,这是“身份紊乱”的表现。有的人“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也是身份紊乱的表现,说明这种情况很普遍。

杜拉不喜欢母亲,因为母亲是个“没脑子”的人,而且有洁癖,整天忙于做家务,对丈夫的事情不闻不问。但是,作为女儿,肯定是认同母亲的,只是这种认同被压抑了。换句话说,杜拉的“内心”必有一个母亲,但她不承认这个母亲。如果她意识到了内在的母亲,就会感到耻辱,继而恼羞成怒。

杜拉的父亲也说过这句话,那是对K太太说的。当K先生对杜拉说这句话的时候,K先生变成了杜拉的父亲,杜拉变成了K太太。于是,杜拉=K太太=母亲。

其实,很多出轨的男人都会说这样的话,杜拉太较真了。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六)

 

杜拉还有一个很强的“圣母”面具。

有一次,杜拉去德累斯顿玩。她一个人到处闲逛,最后来到一家画廊。她喜欢绘画,会在吸引她的作品前停下来。在《西斯廷圣母》跟前,她足足逗留了两个小时,一声不响地看得如痴如狂。当弗洛伊德问她是那张画的什么东西让她如此着迷时,她却说不出来。最后她说:“是圣母。”

圣母玛丽亚,处女怀孕,生下耶稣。杜拉也是处女,也怀孕了。当然不是真的怀孕,而是“怀孕幻想”,而且又被她自己和医生误认为是阑尾炎。在那一刻,她变成了圣母玛丽亚。

处女怀孕是一个神话,在这个神话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相信处女怀孕,就是否认父亲的作用,排除父亲,独占母亲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相信处女怀孕,就是对性的恐惧。她渴望生孩子,但害怕性,所以相信处女怀孕。或者,她既害怕性,又害怕生孩子,所以“担心”处女怀孕。

杜拉有性恐惧。当K先生强吻她的时候,她是害怕的,并不单纯是因为K先生说了“我从太太那里什么也得不到”。弗洛伊德还推测,K先生强吻杜拉的时候,他的生殖器一定顶到了她的某处,给她的身体造成“压迫感”,而这种压迫感后来“转换”成了呼吸困难。杜拉对强吻的感觉是“恶心”。从那以后,她有意回避K先生。

其实,所有的女孩都有性恐惧。杜拉当然也不例外。

但是,弗洛伊德说:“如果在哪个人身上,性的冲动引起的反应是大部分或全然的反感,那么在我看来他就肯定是歇斯底里的,不论此人是否有身体上的症状。”性恐惧必然会导致对性冲动的反感,难道都是歇斯底里?

也许弗洛伊德就是这个意思。

在弗洛伊德看来,歇斯底里的本质就是内心冲突,就是反向作用。

内心冲突并不是两种观念、情感或冲动的冲突,而是两个面具的冲突。A面具想做某事,B面具认为不能做。弗洛伊德认为,性是本能,对性的向往是必然的,如果表现出来是反感,说明存在另一个面具。在这里,A面具是正常女人,B面具就是道德判官。当两者势均力敌的时候,就会出现内心冲突;如果B面具大于A面具,就会反向作用;如果A面具大于B面具,那就正常了。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七)

 

杜拉为什么会有性恐惧?

原因之一,所有的女孩都有性恐惧,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御,防止女孩在性成熟之前与男性发生性关系,以免伤害身体。

原因之二,文化的影响。基督教认为,性是罪恶的,“正派人”必须远离性。文化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成为孩子的超我或“道德判官”面具。

原因之三,杜拉小时候可能有过性创伤,但没有找到证据。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的性创伤往往都是孩子幻想出来的,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映,是“愿望的满足”。换句话说,孩子有“被创伤”的冲动,就像有些女人喜欢幻想自己被强奸一样。在幻想中,他们并不受伤,反而很享受。但是,由于文化的影响,这种享受会被“翻转”过来,变成受伤(反向作用)。当然,如果真的“被创伤”了,那是很受伤的。

原因之四,“性病”。

杜拉有“白带”。其实,白带不是病,白带异常才是病。不知道杜拉的白带有没有“异常”,但她自己认定有病。一般说来,白带异常多半是炎症引起的,而妇科炎症多半与性有关。所以,在杜拉的观念里,白带就是性病。

杜拉的母亲有妇科炎症,那是被父亲传染的。杜拉的父亲喜欢寻花问柳,得过梅毒和淋病。杜拉分不清梅毒和淋病,所以对淋病和白带非常恐惧。

性病是性行为引起的,而病是不好的,因此性也是不好的。由疾病恐惧而导致性恐惧。反过来说,性病恐惧就是性恐惧。性是不好的,所以上帝用病来惩罚人。艾滋病“流行”起来之后,道德判官们就以此为借口,打击人性。《圣经》记载,所多玛城就是因为人们荒淫无度,而被上帝用火摧毁的。

由此可见,性恐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道德判官面具只是其一。但是,道德判官善于博采众长,把所有的原因都变成理由,用来支持自己,压抑性冲动。为了压抑性冲动,不惜采取恐吓的手段。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八)

 

许多迹象表明,除了性恐惧,杜拉对性的兴趣其实是很高的。她和K太太在一起的时候很喜欢谈性,她们一起看与性有关的书。她对性的了解程度让K太太感到吃惊。根据她的恶心、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弗洛伊德推测,她可能了解除了生殖器交之外的性交方式,例如口交。这个推测得到了证实。

弗洛伊德还推测,杜拉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手淫了,因为她有吃手指和尿床的毛病,还有白带。有一次治疗的时候,杜拉不停地玩小提包:打开,放进一支手指,然后又关上。弗洛伊德当场指出,这是“症状性动作”,是对手淫行为的模仿和象征性的表达。

在弗洛伊德的时代,“手淫有害论”还很流行,弗洛伊德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认为手淫对身体有害,对精神有害。现在的观念认为,手淫对身心都无害,甚至有益。手淫是性行为的一种,与男女性爱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一个人和两个人的区别。如果手淫有害,那么性爱更有害。恰恰是“手淫有害论”的观念给人造成心理负担和消极暗示,导致心理障碍,譬如焦虑和抑郁,再通过躯体化,而损害身体。

杜拉肯定认为手淫有害,所以一边手淫,一边自责,想戒又戒不掉。在这里,手淫是正常女人面具,自责、想戒是道德判官面具。两个面具处于冲突之中。弗洛伊德认为,冲突是歇斯底里的本质。弗洛伊德反复提到一个案例,一只手撕自己的衣服,另一只手使劲按住那只手。

女性手淫,还涉及另外一种冲突,即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的冲突。男人面具以手指代替阴茎,去碰触女人面具的阴道。当杜拉玩弄小提包的时候,女人面具被投射给了小提包,自己变成了男人。

手淫就是自己跟自己做爱,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一男一女。女性手淫,女人面具用生殖器,男人面具用手;男性手淫,男人面具用生殖器,女人面具用手。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九)

 

大多数人都手淫过,难道他们都是歇斯底里?应该说,歇斯底里是面具冲突,但面具冲突不等于歇斯底里。强迫症也是面具冲突。面具冲突是神经症的共性。

为什么会发生面具冲突呢?原因是面具太多,难免发生冲突。于是,我们回到让内的观点。让内认为,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具(当时称“经验簇”),脑子正常的时候,它们是统合的;“神经衰弱”的时候,它们就各自为政了,多重人格就是这样产生的。多重人格是歇斯底里的一种,叫分离性身份障碍。

多重人格太极端了,而“多重性格”非常普遍。绝大多数人都是多重性格,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为不同的性格。多重性格的特点是,性格随环境而变,性格顺应环境。如期性格不能顺应环境,与环境不匹配,就是歇斯底里。换句话说,歇斯底里就是不合时宜地转换性格,例如在婚礼上哭,在葬礼上笑,把白天当黑夜,把夏天当冬天,“当着不着”,哪壶不开提哪壶,心不在焉,魂不守舍,所以叫“分离”,就是性格与环境的分离。

分离和分裂不同,分裂是指面具与面具之间失去联系,多重人格就是如此。作为精神分析的术语,分离兼含分裂的意思。所以,多重人格被归入歇斯底里。

分裂与冲突关系密切。分裂导致冲突,冲突导致分裂。同时,冲突又会导致压抑(一方明显强于另一方的时候),压抑又会导致投射,而投射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分裂。

有分裂,面具才会多,多了就会冲突。面具单一又是不好的,因为这样肯定“不合时宜”,不能满足顺应各种环境的需求。所以,问题不是多和少,而是“统合”。

为什么会统合不良呢?让内认为是神经衰弱,所以需要休息和调养。弗洛伊德认为是创伤,所以需要宣泄和“净化”。

创伤就是应激,就是意识改变状态。所以,创伤导致的人格面具与清醒时的人格是没有联系的,也就是分裂的。也可以说,创伤面具是令人痛苦的,所以受到压抑,被“隔离”起来。面具的能量得不到释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暴发出来。“短暂”的暴发就是精神病性发作,或者惊恐发作、抑郁发作,等等,持续一段时间的暴发就是多重人格。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面具本身太极端,与其它面具和整个人格格格不入。例如,杜拉有一个圣母面具,其特点是自我要求高,不食人间烟火,眼里容不得沙子。这个面具必定会跟其它面具发生冲突,导致分裂,甚至压抑。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十)

 

杜拉的情况介于多重人格和多重性格之间,存在轻度的统合不良,原因有二,一是各个面具之间反差太大,或者互相矛盾,难以统合,二是统合能力差。

人格面具按来源和作用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主体面具和客体面具。主体面具是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记录,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称之为“自体”。客体面具是他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思想感情的内化,客体关系理论称之为“内在的客体”。

主体面具和客体面具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主体面具变成客体面具叫投射,客体面具变成主体面具叫认同。杜拉有许多客体面具,例如父亲、母亲、哥哥、表兄弟、K太太、女家庭教师,还有圣母。她认同了父亲,获得了父亲的优秀品质和呼吸困难的毛病;她认同了母亲,获得了母亲的“恶劣”品质,但没有表现出来,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她认同了哥哥,哥哥生什么病,她也生什么病;她认同了表兄弟,得了“阑尾炎”;她认同了K太太,爱上了K先生,帮助K太太照顾孩子;她认同了K先生家的女家庭教师,学会了“两个星期的警告”,尽管她不喜欢女家庭教师;她认同了圣母,结果“处女怀孕”。

父亲有哪些优秀品质?他是一个精力充沛、智力出众的人,在非常顺利优渥的条件下经营着大型的制造业。父亲有一个姐姐,也是神经症患者,她一生坎坷,被不幸的婚姻所累,最后死于衰竭。杜拉得病以后,就把姑母视为自己的先例,说明她认同了姑母。父亲还有一个兄弟,也是一个身患忧郁症的单身汉。所以说,杜拉从父亲的血脉里不仅继承了良好的天赋和早熟的智力,也遗传了一种易感于心理疾病的体质。

母亲有哪些“恶劣”品质呢?弗洛伊德没有过见杜拉的母亲,但从杜拉和她父亲的描述来看,她似乎应该是一个没有教养的女人,而且起码是个愚蠢的人,她的全部兴趣都集中在家务上,尤其是在她丈夫患病之后。她对孩子们那些更加积极的兴趣都不能理解,整天就知道打扫房子、清洁家居和器皿,此外就是竭力保持这些东西的洁净,甚至到了一种变态的程度,以至于使她的家人几乎不可能使用或把玩这些东西。杜拉看不起她的母亲,常常无情地批评她。所以,当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杜拉总是站在父亲一边。相反,她的哥哥总是站在母亲一边。

杜拉虽然认同父亲,但是,有时候也会对父亲的许多行为和癖好大肆展开攻击。这可以认为是认同母亲的表现,因为母亲肯定是不认可父亲的。

这么多人格面具在内心打架,要把它们统合起来,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十一)

 

查清了杜拉的人格面具,她的许多行为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杜拉攻击父亲的时候,很可能在使用母亲面具当她暗中撮合父亲和K太太时,可能在使用父亲面具或K太太面具从她替K太太照顾孩子来看,使用K太太面具的可能性更大她跟K先生交往的时候,使用的也是K太太面具。所以,K先生说K太太的坏话(“我从太太那里什么也得不到”)时,她会很气愤。她是为K太太打抱不平。

她也曾经反对父亲跟K太太交往,这是母亲面具的显现骚扰事件发生后,她以死要挟父亲,逼迫他与K太太分手,应该是圣母面具的作用。她害怕自己被玷污,想远离K先生,所以必须撵走K太太。在这件事情上,她有指责父亲拿她跟K先生做交易的意思。不知道她的父亲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意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杜拉的“父亲面具”是有这个意图的:为了撮合父亲和K太太,她略施美人计,把K先生引开。

当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她把这个意图投射给父亲,指责父亲利用了她。

弗洛伊德认定杜拉是爱K先生的。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具,不可能所有的面具都爱某个人,也不可能所有的面具都不爱某个人。杜拉的“正常女人”面具和K太太面具可能是爱K先生的,但是,其它面具就难说了,而圣母面具肯定是拒绝性爱的。

K太太其实是不爱K先生的,她已经移情别恋。

认同都是部分性的,通常不会完全认同。杜拉认同K太太,同时又跟K太太形成反差。K先生不在家的时候,K太太生龙活虎,而杜拉咳嗽、失声;K先生回来的时候,K太太生病了,而杜拉的病好了。

反差,也叫互反,或者互补,就是不认同、反认同。

关系密切的人常常同时存在认同和互反。

杜拉现在也不爱K先生了,除了圣母面具,可能就是K太太面具在起作用。K太太爱的是杜拉的父亲,不是K先生。

杜拉不爱K先生了,还有一个原因是,K先生太鲁莽了,把杜拉吓着了,同时又没有坚持,挨了耳光就退缩了,说明他并不是真心爱杜拉,而是玩弄她。还有,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出卖了杜拉,告诉她的父亲,说她喜欢看与性有关的书籍,沉溺于性幻想。所以,杜拉恼羞成怒,由爱生恨,变成了复仇女神。

弗洛伊德认为,由爱生恨,本质还是爱。

但是,由爱生恨的结果是,爱的对象发生了转移,杜拉重新爱上了父亲。她问父亲“要她(指K太太),还是要我”。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十二)

 

在杜拉的案例里,弗洛伊德分析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这样的:“有一栋房子着火了。我父亲站在我的床边,叫醒了我。我赶紧穿上衣服。妈妈却要停下来拯救她的珠宝盒。父亲说:‘我可不愿让我和我的两个小孩只为了你的珠宝盒就被烧死。’接着,我们匆忙地跑下了楼梯,一到外面,我就醒了。”

弗洛伊德花了很大的篇幅分析这个梦,最后得出结论,火代表性,珠宝盒代表女性生殖器。

K先生曾经在杜拉午睡的时候闯入她的房间,杜拉惊醒过来,发现K先生站在她的床边,于是“赶紧穿上衣服”。所以,梦中的父亲代表K先生。同时,“侵犯”被置换成了“拯救”。换句话说,梦中的父亲或K先生不是把她从火海中救出来,而是放火烧她。相反,倒是母亲在竭力保护她的“珠宝盒”(女性生殖器)。但在父亲看来,“保护”珠宝盒其实不是保护,而是手淫。手淫也是火,会让孩子“被烧死”的。的确,杜拉和她的哥哥小时候都有手淫和尿床的习惯。

现在的问题是,梦中的珠宝盒到底是杜拉的生殖器,还是母亲的生殖器?父亲欲火中烧,母亲却竭力保护着自己的“珠宝盒”,把父亲拒之“门”外。于是,杜拉乘虚而入,跟随父亲下了楼。

这个梦让我想起“罗得的女儿”。据《圣经》记载,罗得是亚伯拉罕的侄子,住在所多玛。所多玛人荒淫无度,上帝决定用硫磺与火毁灭它。在毁灭所多玛之前,上帝派天使给罗得通风报信,并且告诉罗得,千万不要回头。但是,罗得的妻子回头了,可能是留恋家里的财产,结果变成了石头。

梦中的杜拉,就是罗得的女儿。

和罗得的妻子一样,杜拉的母亲也很愚蠢,很贪婪。

罗得的故事还有续文。为了传宗接代,罗得的女儿偷偷地把父亲灌醉,然后跟父亲同房。

杜拉没有继续梦下去,但潜意识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少女杜拉的人格面具(十三)

 

父亲拉杜拉来治疗,是因为父亲知道杜拉的病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让他和K太太分手。他希望弗洛伊德说服杜拉放弃这个念头。这说明,杜拉的父亲的确智力出众。弗洛伊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清楚杜拉的病因,她的父亲一眼就看出来了。

虽然病因弄清楚了,但是,说服杜拉放弃让父亲和K太太分手的念头却不容易,因为她爱父亲,嫉妒K太太。弗洛伊德也不会这样做。所以,杜拉的父亲感到失望,“治疗热情”也不那么高了。

弗洛伊德揭穿了杜拉的秘密,杜拉心里也有点不爽,决定结束治疗。

弗洛伊德认为,杜拉的脱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移情。分析梦的时候,弗洛伊德让杜拉自由联想,杜拉从火想到了烟,说自己常常闻到烟味。这是幻觉。也许,梦见火,是这个幻觉引起的。那么,这个幻觉又是哪里来的呢?

K先生是抽烟的。当他强吻杜拉的时候,杜拉一定闻到了烟味。现在,她又闻到了烟味,很可能是出现了与弗洛伊德接吻的幻想,因为弗洛伊德也抽烟。

说杜拉对弗洛伊德产生了移情,是有多方面的证据的。杜拉经常拿弗洛伊德跟自己的父亲做比较,非常在意弗洛伊德对她是否坦然,因为她的父亲“总是喜欢含蓄、喜欢绕圈子”。另外,杜拉早就有中止治疗的念头,理由跟“以前离开K先生的家一样”。

所谓移情,就是把对过去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把医生当成了那个人。其实,移情就是投射,把某个面具用到医生身上。杜拉把什么面具用到弗洛伊德身上呢?显然是父亲面具和K先生面具。

于是,她把对K先生的恨转移到弗洛伊德身上,对弗洛伊德进行报复。她的报复措施就是两周后离开。她这样做,同时也是对父亲的报复。

杜拉的脱落不仅仅是报复,也是对性冲动的神经症性反应,因为弗洛伊德说过:“如果在哪个人身上,性的冲动引起的反应是大部分或全然的反感,那么在我看来他就肯定是歇斯底里的,不论此人是否有身体上的症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垓蕤“听芬克博士讲拉康,论爱与转移”课堂笔记
用“精神分析法”分析西方对女性主义绘画的批判
“梦”中常见的7种“原型”解析 | 戴维·方坦纳
巴黎第八大学讲学:重新认识癔症:从沙可到弗洛伊德
『家庭治疗』第十章 移情和反移情3
翻译 | 论初始访谈中的移情与反移情(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