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作家‖【春联】◆刘仁礼


作者简介
刘仁礼,笔名从一。党员,山东新泰人。

 春 联 

贴春联,放鞭炮,是过年的味道。春联红红火火,鞭炮响得热烈,有声有色,喜庆热闹,这才是过年的场面。难以想象的是,少了这两样,过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精髓,少了灵魂?年也就淡而无味了。

过年贴春联的历史,由来久远,渊源流长。史料记载,春联源自“桃符”。古时候,人们信奉天地鬼神,每当过新年,就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二位神灵的名字,挂在大门两边,驱鬼避邪,护佑平安。《后汉.礼仪志》记叙,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做成。北宋思想家政治家王安石写过一首《元日》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符换旧符。”写出旧时人们过新年,更换“桃符”的场景。后来,“桃符”演绎成春联,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不挂“桃符”了。据莫高窟出土的敦煌遗书记载,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春联,是开元十一年,唐代723年的一幅“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对联。真正出现在门户上的春联,是公元945年(五代十国末),蜀后主孟昶的一幅“新年纳吉庆,嘉节号长春”的对联。由此,春联进入千家万户,过年贴春联成为一种习俗,传承至今。千百年来,春联作为节庆文化,深受喜爱,得以推崇,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元素。大红的纸幅,黑亮的墨字,语句工整对仗;凭添了浓浓的年味,表达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憧憬向望。贴上春联,就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

以前过年,人们习惯自己写春联。择选吉祥的语句,写红纸上贴大门上,祈福家人健康平安,日子兴旺红火。不识字的就得去找人写。红纸几分钱一张,裁成窄宽不同的纸幅,铺在桌案上,摆上砚台,提笔醮墨,凝心聚气,龙飞风舞。村里有几位“老四书底子”,鬓须飘白,提起笔来,依然精矍铄,神态规正;楷书隶书各有所好,大字小字得心应手,颇有功底。他们被村里人誉为“写家”。

进了腊月二十,“写家”们家里就有人拿来了红纸,左邻右舍,本家同姓,纷纷找上门来。红纸卷儿在柜子上摞了一堆。各家的红纸分别在背面记上名字,不会弄错。开头几天,“写家”们白天忙别的,晚上抽空写春联,裁纸折格,忙活一通。赶完年集,就得专门儿写,不然到过年写不完,耽误人家贴。那几天里,他们几乎不出门,除了吃饭上厕,就躬着身子,伏在桌前,一幅一幅地写春联,一写一天,干不了别的,夜里还得点上油灯继续写。一连几天,家人们忙这忙那,不可开交,他舞笔弄墨,笔不离手。忍不住发几句牢骚,没白没黑地写,图得么!便回答,乡里乡亲的找来了,怎好推走,咱还有什么用处?不就给人家写几个字吗!嘴这样说,心里是美滋滋的。有人找来写春联,证明字写得不错!要是来写春联的人少了,还觉得掉面子。写好的春联要摆开凉干了才折叠起来。床上地下摆得满满腾腾,进屋得小心别踩上了,房间里弥漫着一股浓墨味儿,让人心烦。有人拿纸来会带瓶墨汁,掏盒香烟扔在桌上,表示心意。大多数人只拿来红纸,自已还得搭墨,也不能说什么,几副对联用多少墨?不足挂齿。

我有位大伯就是“写家”。儿童时,我常去大伯家里玩,看大伯写字,尤其喜欢写在红纸上的春联。进了年关,是大伯写春联的日子,我几乎每天都得去遛一趟,玩一会儿就走。一进门就看到他老人家躬腰伏在桌边,戴一付老花镜,噘着嘴,下巴一撮白了的山羊胡一撅一撅,神情专注。进门后我不敢喧哗,小心翼翼地爬上桌边的椅子,眨巴着眼晴看大伯写字。有时候大伯会叫着我的名字说,给我拉下纸。我就拽住红纸一头,他写完一个字我就小心地拉一下。找大伯写春联的每年都不下三十家,他也是来者不拒,忙活到除夕,终算写完。收拾收拾就过年了。

贴春联也没有正规时间。腊月二十八就有人家贴上了,红艳艳得乍眼。乡下有一种说法,贴上春联,就没有上门要帐的了。如果再来要帐的,别人就说要帐的人不识数,主家不高兴,甚至会翻脸。没钱还帐的人家,老早就贴上春联,不让要帐的进门,免得大年间弄得尴尬难堪。讨帐的也是赶在贴春联前上门催帐,还不上就订个时间。更多的人是在除夕这天贴春联。清早起来,先在院子里放掛鞭炮,把煤炉子生着火,扫了院子,收拾利整了,就动手贴春联。在炉子上搅一盆糨子,刷在门框门上,把春联一幅幅贴上去,用笤帚抚展平正。贴春联的顺序,是由里面往外贴,先从正屋开始。正面墙贴上“合家平安”,卧室靠床的墙贴“身体健康”,再贴房门配房偏房。猪圈羊圈的门也贴,是“六畜兴旺”一类的对联。院里的水井贴上“青龙大吉”。过去家家院子里都有一盘石磨,磨这磨那,非常方便。石磨也贴上“青龙大吉”。大门里面的正墙,贴上“进门见喜”或“抬头见喜”。贴完了院子里,才贴大门,大门的对联纸幅宽长,笔粗字大,显得厚重气势。最后在大门口对着的墙上,贴一张“出门生产”“出门劳动”,或是“出门见喜”。有人嫌早晨时间紧巴,天也冷,吃了早饭再贴。贴完春联,屋里院里红彤彤一片,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说起贴春了,还出了这么一个笑话。前几年,村里有一对新婚夫妻,俩人都不识字,自已头一回贴春联,一幅一幅胡乱地贴上门去。有人从门前路过,看到大门上贴的竟是猪圈上的对联,说给他了。夫妻俩想揭下换过来,糊得很严密,怎么揭也不囫囵,就撕了。买张红纸拎上瓶酒又找人重新去写。以前很多人不识字,取对联时就得问明白,哪是贴屋门的哪是贴牲畜圈的。我上小学识字了,贴春联时常被叔伯叫去,告诉他们哪是贴猪圈羊圈的,哪是贴屋门大门的。虽然认的字不多,但牛羊猪鸡这些字还是认得的,“六畜兴旺”也认得,自然就不会贴错了。临走时他们塞给几块糖做为犒赏,

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大门檐挂起了红灯笼,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街筒子红亮,喜庆气在街巷流淌。人走在街上,满目红光,心情也被映得兴奋起来。孩子们在街上追着闹着玩耍,一阵叫一阵笑,释放着过年的兴奋。小姑娘们发辫扎上了新卖的红头绳,插上红花,活泼漂亮,穿着新做的红衣裳,打扮得一身红。男孩子兜里装着鞭炮,拆下一个点着,猛不丁地炸响,回荡在天空,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每当过年,我喜欢走上街头,浏览各家的春联。大门一家挨一家,我挨个门驻足浏览,发现了好的对联佳句,会怦然心动。好的书法字体,会让我惊喜,手指在手心一笔一划地临摹比划,对书写者敬佩不已。我也注意红纸的质量,好的纸张纸厚挺展,色泽红亮;质量差的,就发暗,是黑红,看上去不新鲜。拜年的时候,每到一家,我也是先看对联,从大门到屋门,一一不落地过目一遍。然后才进屋磕头聊天,喝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喜欢用毛主席诗词写对联。常见的诗句有: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主席的诗词,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时至当下,仍有人引用。我最倾心的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一联。诗句给人遐想,眼前仿佛呈现着春雨霏霏,大雪飘飘的自然景象;犹如一幅冬春交更的温罄画面,令人叫绝。

春联体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时序景致的,有: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江山。春风吹绿千枝柳,时雨催红万树花。东西南北风光好,春夏秋冬气象新等等。另一种是烘托节庆气氛,抒发情怀,表达意境、憧憬美好生活的,如: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一门福气随心至,千里春风顺意来。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福旺财旺运气旺,人财两旺平安宅。创大业千秋昌盛,展宏图再就辉煌……好的春联郎郎上口,意味浓郁,让人过目不忘。一次,我从一家小卖铺门前路过,被门上的对联吸引住:笑问笑答人如海,公卖公买货如山。我打听主人从哪儿得来的对联?他说是从收音机里听来的,一家省电台举办春联有奖征等活动,这一联是获奖作品。笑问笑答、公卖公买,即有热情的场面,又有诚信的准则,这正是从商的职业水准,道德标准!多妙的对联,不亏是获奖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作为商品出现在商家货柜上。在农村年集市场,卖春联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格外扎眼。春联占据了大块场地,有的挂在墙上,有的铺展在地下,红红亮亮,熠熠生辉。买春联的人头躜动,异常热闹。人们为了省事,不找人写春联了,就到集市上挑选,春联生意红火。春联的花样繁多,红纸带着油光,又红又亮。有的春联还印上了图画,梅竹松荷柳,也有爆竹花鸟鲤鱼、金童玉女,色彩斑澜,精致美观。最精美的还是大门的对联,有溜金的有描边的,而且加了长,够贴满一扇门的长度。贴在大门上,溜金大字金光灿灿,端庄大气,蓬荜生辉。市场上卖的春联,是用机器加工出来的,一个模子,字迹相同,对联的词句不太多。等贴上了春联,大街上走一遭,一样的字句随处可见,有的邻居两家贴着完全一样的春联,缺乏了欣赏的兴趣,让人感到些许缺憾。也有人仍然坚持自已写,练练手笔,更重要的是享受书写的那份洒脱和情趣。写春联与平时写字的心境绝然不同,别有意境。兴致来了,还能即兴自创一联,贴在门上,绝无雷同。

中华民族文化灿烂,春联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文化,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无限风采和魅力。

春联,独开一枝,誉满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掌灯贴门对儿,来年有福气儿—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8)
赵新猛 | 漫话春联
[磁湖夜话]乐歌:鄂东年俗•贴春联
立春 | 此日何所喜 梅柳一时新
想说的话||今年,我家不贴春联
陈文丨新桃换旧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