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散文‖【故乡】◆冯东


作者简介
冯东,文学爱好者。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业余时间,写一些随笔,发表于《齐鲁文学》,中国作家在线,《泰山晚报》,齐鲁晚报今日泰山等媒体。

 故 乡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容《乡愁》

春节序曲的音乐响起,那些贴上春联的院落映入眼前的时候,儿时的故乡就会闪过自己的脑海。
儿时的故乡,全然不是今天的模样。一条铁路,把我们一个行政村分成了岔河和故县,孙氏家族主要居住在铁路南面的岔河村,而我们冯氏一门则是居住在地势较高的被称作奉高古城的遗址上,所以被称作故县。这是泰安县志有考的,是当年汉武帝亲征匈奴未果,转道封禅泰山的行宫所在地。又加之我们冯氏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史官司马迁,相传是司马迁被汉武帝迫害时,逃亡途中在司的一边加上一竖,马的一边加上两点,就形成了两个姓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的事情几十年前的都需要考究,何况千年。只是,我的故乡,已全然不是儿时的样子了。
儿时的故乡,两边的河流,一条叫做东河,一条叫做西河,后来知道叫佟庄河和北單河。是汶河的两条支流,它们在村子南面很远的地方交汇,流进汶河的另一条主要的支流。这也就是我们这个行政村得名的由来。
儿时的故乡,那条铁路两旁是村民们耕种的土地和两片大大的果园。果园里,也散布着孙氏家族的坟墓,南面的果园里,靠近我上小学初中的地方还有个孙氏祠堂。我的老院原就在这片果园的外面,果园被一堵墙挡住了,虽不能吃到苹果,但是这堵墙挡住了那些墓地,所以从心里还非常的感激。夏天雨大的时候,偶尔会把墙冲出一个缺口,看见那些果树上青涩的苹果,也不敢去偷吃。这些苹果熟了的时候,村里会统一分配。到现在,我路过泰山北面的大津口那个山坡的时候,都要停下来买几斤小国光苹果,只是现在家里太暖和,没几天就没有了小时候甜脆的感觉。这种苹果的记忆如此深刻,是因为收完这个苹果应该是深秋了,孩子们可以从果园的缺口里爬进去,不需要被那个眼睛略有残疾的看园人追赶了。爬进果园的孩子们,找到苹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叶子早已落了,来这里其实是捡大人修剪后地下的树枝。那个年代,这些树枝可是烧火做饭的上品。那些深秋甚至可以说是初冬的徬晚,拿一张娘摊的煎饼,抹上她做的甜面酱,就跑进了那片果园,害怕是绝没有的,因为到处都是捡树枝的孩子们。这片果园的冬天,是可以随便进入的,所以正月十五上灯的时候,都是我和哥去找黄蒿,因为它的梗是做面灯最好的灯芯。
果园最西面,有一条相对较宽的土路。在与火车道的交汇处有一个小房子,是当时护路人居住的,记忆里好像是我小学同学的大伯看管着。这条铁路,现在早已不是主干线,也已经改成了电动机车,儿时看见的红色的火车轮,和夏天里站在火车头那里的脸上黑黑的火车司机早已不再。这铁路,让我们比北山的孩子们更早知道了火车的样子,可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恐惧,多是因为那些曾经葬身车轮下的不小心的乡民。
顺着铁路向东,很快就到了东河,河上面横跨着当时感觉非常宏伟的铁路桥。那个时候阶级斗争非常复杂,桥两边的炮楼上都有站岗的民兵。到上初中的时候,就没有人看管了,所以我们也经常从桥上的缺口处下到桥墩上维护工人用的地方,坐在那里读书,下面是清澈的河水,上面偶有火车驶过,又凉快又刺激。
我们故县村的北面,则是泰莱路,紧邻泰莱路的北面就是七八十年代修的胜利渠。那个时候,都是完全靠人工,所以挖渠的时候,还出了事故。刚刚修完胜利渠的时候,水是清的,靠近水渠的乡民都是从这里汲水浇地。胜利渠的上面只有一座窄桥连接着村民和胜利渠北面的田地。这座窄桥,其实也可以称作过道,通着我们北村冯氏一门称作神路的小道。后来才知道,之所以这样起名,是因为它通着我们冯氏的墓地—距离我们村大约有一公里的一小片林地,我们称作老林。儿时的时候,是我们本家的一个二大爷看着,那个时候,真的可以称作林,因为到处都是树。那个年代,看林看园的大多数是光棍汉。这片林地,相传是我们冯氏最早的居住的明代将军叫做冯昭勇的墓地。前几年,热心的族人还主修了冯氏族谱,也为这位先人重修了墓地,只是连衣冠冢也算不上。一座孤零零的墓碑树在那里,也不知清明寒衣有没有后人去祭拜。这片林地的东面,七十年代的时候还住着邻村的几户人家,我们村在那里耕作的乡民可以去讨碗水喝。只是,后来,世事变迁,现在全无了踪影。
当然,无了踪影的还有那片果园,被泰莱高速,现在改成了莱泰高速横穿而过。我的老院,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后来,村里在靠近泰莱路的地方盖起了楼房。最初的时候只有两栋。我当时没有想去购买,一个是当时我的经济条件不好,再有就是我受不了日渐繁忙的货车的噪音与扬起的粉尘,也留恋不舍那个小院。只是,后来,老家的院子越来越旧,除了三间堂屋没有漏雨,其它的房间都存在隐患,就顺应了潮流,和大部分村民一样,让父母搬进现在居住的小区。只是,老村并没有拆除,还散住着未曾搬迁到楼上的村民。当然,即使是搬到楼上的村民,也还是把原先的院落看做自己真正的家。也有些院子,要么主人早已离开,要么院子失修,整个旧村七零八乱,儿时的记忆里东西都换了模样。堂弟家后面的,据说修建于明代的用来排水的几块青石板还在,但已经破败不堪,现在看起来像几块杂石散落在那里,只是那里留着我夏天雨后,光着脚丫,在那里追逐打闹的童年。
前年疫情期间,送走母亲,将她安葬于村东头的东河边上。几乎是每个下午,我都要走出小区,差不多踏遍了故乡的每一个角落。儿时求学的学校的铁门还在,只是没有了上学时攀爬的冰冷和高大。学校也改成了村里的幼儿园,村里的孩子们都去了镇上的教学点。大门里面的保安室还在,只是曾经在那里护校的二伯父伯母早已作古。常记得刚刚进城那会,周末回家,就买上些佳肴和有些侠义的二伯喝上一杯,从小疼我的二伯母就那样笑着,在昏暗的灯光下,在那温暖的炉火里……
乡愁,是陈年的酒,愈久弥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故乡的变迁
合脉掌又称黑墨掌
寻找中国返乡创客
冯氏八字族训(冯兴云整理)
姓氏图腾:冯
山东青州冯氏世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