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北作家||【故乡的酸枣树】◆方钰霆


 作者简介 

方钰霆,70年代生人,湖北嘉鱼人,工商管理硕士,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诗歌学会会员。2017年重拾文学写作,有诗歌、散文发表于《中国诗歌》《湖北诗词》《长江日报》《品味·浙江诗人》《散文诗世界》《安徽诗歌》《新诗刊》《齐鲁文学》《青年诗人》《大西北诗人》《中国诗歌网》等。201712月获武汉市委宣传部“共享长江时代”诗歌征文优秀奖,20183月获中国诗歌网“建设美丽乡村”诗歌征文优秀奖。

故乡的酸枣树【原创】

故乡的酸枣树(外一篇)

老家屋后的坡地上有一株“酸枣”树,我们当地称呼它为“酸枣”,与一般意义的枣类不太一样,初长时是一颗一颗的小青果,成熟后青中泛黄色,皮很厚,核坚硬,个较大,肉质松软,用手挤压后流白色的浓汁水,有一种现代酸奶的味道,但更新鲜酸甜。

“酸枣”树高高大大,粗粗壮壮,据老人们讲,在他们小时候就生长在那里,估计有上百年的历史,树干挺拔高大,枝叶茂密,每到春天都长出很多的新枝丫,而且每个枝丫上都结满了小小的青“酸枣”。

“酸枣”树树干需两人合围,才能丈量它的周长,拿来农家常用的木质楼梯,(这种木梯几乎每家都有,大约4-5米高,也有高的10米左右的,农家主要用来堆草垛和往粮仓上堆粮食用的),只能爬到第一节有枝丫的可以攀爬的节点,整个树高目测有三十多米,而全村200多口人,有能力爬上去的不超过3人,这三个人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并且手脚灵活,属于那种常年和树打交道的人。

因为树上长满了酸爽的“酸枣”,“酸枣”树所在的后山坡一直是我们夏天纳凉和秋天雨后向往的地方,“酸枣”是一批一批成熟的,每到秋季刮风下雨别人都是往家跑,而我们小孩子都是往后山坡跑,“酸枣”树被风一摇,树上的“酸枣”雨点般砸在头上,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在泥地上捡,在旁边的水田里摸,直到所有的口袋和衣兜装满了“酸枣”才罢休,回家后,我们就把它藏在谷仓里。

此后,我们每天放学后都要去谷仓里看一下,直到一个星期后,青黄色坚硬的“酸枣”就开始变软、变黄,我们用嘴咬开一点皮,使劲嘬,然后咧开嘴吸一口气,因为太酸了,再然后从咬开的地方用手把“酸枣”的皮扒开,把“酸枣”整个放进口里,这时就有一股酸甜的滋味弥漫整个味觉,比现在的爽歪歪味道好多了。

虽然现在的大人们对“酸枣”不屑一顾,但在饥荒的年代,那可是救命的宝贝。因了“酸枣”树的高大,一年结的“酸枣”有几百斤,据说在一九六零年代这一树的“酸枣”救过许多人的命。

我隔壁邻居的奶奶就曾经亲口告诉我,她在一次生产队出工时因饥饿昏倒,就是吃了几颗“酸枣”才缓过来,此后她捡了很多风刮下来的酸枣,才度过那些年的饥荒,而后有很多人因为吃树皮、树根和观音土不消化就吃几颗“酸枣”消涨,可能是“酸枣”属酸性的缘故,能分解部分坚硬的树皮,就这样“酸枣”救了许多乡亲的命。

此后,这颗“酸枣”树成了乡亲们眼中的香饽饽,不仅不让爬树上去摘,还在“酸枣”树下围上栅栏,重点保护,直到我们长大一些,包产到户不缺粮食,才让我们爬上树用竹竿打酸枣。

这几年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去后山坡看一下“酸枣”树,看见它依然枝繁叶茂地生长在那里,就感到心境平和了许多,仿佛感觉它就像我们的长辈一样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前几天我们村小伙伴的微信群里,就有回家的小辈发了几张“酸枣”树的图片,引得大家纷纷回忆起“酸枣”树下捡“酸枣”的情景,还有个伙伴说有一天夜里居然半夜爬起来去“酸枣”树下捡“酸枣”。真可谓离家越久思家越切,故乡的“酸枣”树,已经永远生长在我们的血肉里。那一树的“酸枣”承载了我们所有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时光的回忆,仿佛那树上生长着的,不是“酸枣”,而是我们永生牵挂的亲人和朋友,以及永不消散的乡愁。

我的木匠生涯

说到木匠,跟我很有缘分,不仅因为我自己差点成为木匠师傅,而且我家的亲戚中也有多个木匠,我四姨夫、小姨夫、表姐夫都是木匠,我也在二十出头时学过木匠,属于正式拜师了的木匠学徒。

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以木头为材料,伸展绳墨,用笔划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木匠的祖师爷公认为鲁班,鲁班是春秋时鲁国人,姓公输,名般,后人称为鲁班。

鲁班不仅能建筑“宫室台榭”,而且在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勾强”等攻城、舟战的器械。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制工具;还发明磨子、碾子等,他的确是少有的勤劳、机巧的匠工,受到社会普遍的赞扬,称其为:“机械之圣”。对后世影响很大,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部门共同祖师,尊称他为“鲁班爷”。

记得我学木匠是在洪湖市的大沙湖农场,是被我师父带去的,我师父其实就是我们家的邻居,因与我家关系很好,在我刚刚高中毕业时,我父亲让我拜的师,他说:“荒年饿不到手艺人,多学一门手艺,就多一门谋生的手段”。我师父那时也只有二十五六岁,他主要是给做新房的农户制作门窗,还给大沙湖农场的一家单位加工木器,具体情景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我是坐轮渡过的长江。

木工活儿是技术活儿,同时也是力气活儿,需要用到许多的工具,比如斧子、曲尺、各种类型的刨字,一字刨、园刨、短刨、长刨,以及墨斗、各种凿子,短凿、园凿、尖凿等,木匠也分种类,有专门做门窗、家具的,有专门做房屋装修吊顶、木地板的,还有专门做小木船的。

我做木匠活是从制作木工工具开始的,先用的是师傅的工具,师傅还帮我找到制作各种刨子的专用木料——栎树,这种树的木料经久赖用,木质紧密,适合制作木工工具,但加工时很费劲,非常坚硬。除此以外,还需要添置的工具包括斧子、钉锤、锯子、凿子、墨斗、曲尺等等。其中斧头就有两把,一把大的一把小的,大的用来砍原木之类的木料,小的用来切削成型的木料;锯子有三把,一把一米五左右的,用来锯原木及加工板材,一把一米二左右的用来锯成型的木料,还有一把条形的锯齿很窄的用来锯板材图形;凿子就更多了,宽的、窄的、尖的、圆的等等;曲尺也有好几把,都有不同的用途。

因为在高中时系统学过立体几何,对于各种木质家具、器具的结构能勾画出立体形状,学起画线来掌握得很快,不到两个月,我就能独自完成从树干到木料到门窗的加工。记得那次师傅要去农场八队干活,我一个人在家,差不多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八扇门和十副窗户的制作,虽然做工粗糙了一些,但还算合格,师傅说只学了两个月就能做成这样很不错了。

后来因各种原因我很快就离开了大沙湖农场,学艺不精就四处闯荡去了,先是和高中同学一起去武汉某家具厂做工,后来跟我舅舅去乡下给他帮忙打家具。再后来还去表姐夫家帮他打船,我表姐夫是打船的一把好手,打船可以说是木匠的另一个工种。因家乡地处水乡,很多养鱼的农户需要小木船养鱼喂饲料和打鱼,木船的木料是我们当地一种叫水杉的树种,这种树成长很快,柔软性很强,适合弯曲成船的形状,但不易加工,特别是在结构的紧密性上要求很高,否则下水就会漏。而且打船一般是几只船一起开工,一只一只按顺序按工序慢慢做,急不得。

再后来,因爱好写作的原因,我再也没有摸过木工工具,前后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对木匠的了解也只有这么多。但知晓木匠能从事的行业很广泛,比如在建筑行业、装饰行业、广告行业等都离不开木匠。木工工艺可以说是一门传统而又古老的行业,从典故成语“班门弄斧”就可以看出木工业发展的悠久和辉煌。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木工制作:木匠制作的一个木工导轨,切割木料很方便
故乡,是一棵酸枣树
文友主页丨韩丽丽:故乡的酸枣树
杨辉峰:故乡的酸枣树
古代木匠的十大谚语,句句都显真功夫!
2018年植树节,植下三株酸枣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