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作家||【石碾本纪】◆胡文宽

作者简介

胡文宽,山东省费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自幼喜欢带字的纸片,已由不可救药的文艺青年变为不可救药的文艺中年,尤爱散文阅读与写作。写得多,发得少。世事喧嚣,惟愿安静一隅,享受寂寞,思考人生,静观社会,然后诉之于文字。


石碾本纪(原创)

两块石头撞击,原始人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开启了人类历史的石器时代

两块石头撞击,敲出了人类生活的第一焰火光,他们不再茹毛饮血

两块石头撞击,砸烂粮食、蔬菜和猎获的动物,人类由此享受精细食物

                                                   ——题记

再小的村子都有一盘石碾。乡村长大的人脑海深处都安放着一盘石碾,它一直吱扭吱扭转动着,从未停歇。这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啊,压在我心上,不觉其重,反觉亲切。随着时间流逝年龄渐增,易觉其轻,轻成了两片羽毛,不时撩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当夜深人静百无聊赖,或人生失意回首来路时,那吱扭吱扭的声音便会重响耳际,围着它的人群吵嚷的声音也清晰起来;安放它的那条胡同,旁边那棵三股叉的大槐树以及槐树上被孩子们摸得铮亮的大疙瘩,正对着它的二嫂家茅草小门楼,也忽然闪现;还有,跟在小孩屁股后边摇尾巴的土狗,躲着人啄食米粒的几只鸡,屋顶上空冒出的几缕炊烟,都一下子从脑海深处跑出来,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北方乡村,石碾是村民加工杂粮和处理蔬菜的工具,是农妇生活中离不开的帮手。绝大多数粮食都要经过碾轧,或破碎,或去皮,或碾成粉状,然后方能下锅上桌。春轧芝麻夏轧米,秋轧杂粮冬轧面。

人歇碾不歇。在村里,无论什么时间你都能听到木碾套摩擦石碾窝发出的吱扭吱扭的声音,碾磙子滚动发出的轰隆轰隆沉闷的声音。早起,一天都有空。人的吃食,猪狗的吃食早做安排,勤快的妇女端着簸箕拿着笤帚,一阵风来,一阵风去,天不明她就轧完了。傍晚轧碾的多是懒婆娘、“无料之人”。人家吃完饭刷碗了,她锅底下还没冒烟,小孩拽着衣襟嚷嚷着饿,圈里的猪饿得拱栏门,一声迭一声地叫唤。头发凌乱的妇女把孩子和猪一起骂:“叫唤什么,饿死鬼托生!”一把拽过孩子,指着锅底:“看着点火,掉出来引着柴禾,回来要你的命!我轧碾去!”眼看男人就要放工回家吃饭了,她这才端着瓢子去轧下锅粮食。

小孩还经常被派去等碾。特别是麦收和三秋大忙时节,都集中在烧火时间去轧,碾上特别挤。妇女也跟着男人下地,该做饭了提前回来,先塞给小孩笤帚,“等碾去”,自己在家扫地摘菜,添水烧锅,揉洗泡了两天的衣服。小孩扑腾扑腾跑回来“娘,该咱了”,妇女的湿手朝大襟褂子上擦两把,端起簸箕就朝碾上跑。

母亲经常说:“现在十天半月不轧碾也有吃有喝。怎么那时天天抱碾棍?一天三顿,哪顿不轧那顿吃不上。你不能把粮食囫囵放锅里煮吧。”三年自然灾害,更是把地瓜干,榆树皮,草根,杨树叶,花生秧都拿到碾上轧,轧碎轧细,和少得可怜的一点玉米面地瓜面掺在一起,蒸窝窝头果腹,实际上不能果腹,聊胜于无罢了。太阳在白天的天上滚,月亮在夜晚的天上滚,岁月在碾子上滚,人在世间的坎坷上滚。石碾陪村里人挨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碾场齐聚男女老少,是热闹场,是妇女的交际场,是小孩的欢乐场,是乡亲们互相交流,增进了解的场所。孩子们围着碾追逐打闹,嬉笑玩耍。妇女一睁眼就要操持几张嘴的吃喝,夜里还要坐灯下缝补衣衫,只有等碾轧碾的工夫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议论家长里短,数落鸡毛蒜皮,闲话公婆姑嫂。也有能干的妇女拿着针线活等碾,衲鞋底,缝褂子,做帽子,让婶子大娘、妯娌小姑评鉴指点一番。丁点细碎的功夫也不放过。纯朴的乡情在碾子的转动中净化升华,生活的味道在粮食的破碎声里越轧越醇厚,一辈辈的交往在碾道杂沓的脚步声中越踩越实在。

碾场还是鸡的乐园。碾压崩飞的、筛漏洒落的碎粒儿是鸡争抢的目标。人围着碾转,鸡躲着人也跟着转,不时点头啄食着,满意地打着鸣。个别大胆的跳上碾台,抢食粮食,被一笤帚疙瘩打下去,鸡顺势在地上打个滚,跳起来逃开,打个旋儿又回来了。小孩围着锅台转,小鸡围着碾台转嘛。

据老辈人讲,我庄村东这盘碾自安上就没挪过窝。明朝洪武年间建村,算来六七百年了。当初这盘碾在村外,随着人口增加,村子扩大,慢慢把它包了进来。它动不了,村子只好围着它铺展。怎么挪动呢?厚重的磨盘直径有两米,厚度近一米,这体积够十吨重,村里人是拿它没办法的;但当初是怎么安放于此的?历史久远,文献阙如,已不可考。过去的很多事现在说不清。碾盘和碾砣表面的沟槽磨平了,磕不碎粮食了,石匠用铁钎子重新凿出沟槽。六百年间錾过多少回?也不可考。老人说,他们这辈錾过两回。可以肯定的是,当时这碾盘应该比现在厚很多,碾砣子也比现在直径大。消磨掉的那些石头沫子随着粮食大多进了人的肚子,被一代一代的爷爷奶奶吃进了肚子,强壮了他们的腰身和魂魄。一方面,人们承受着碾砣子般的生活负担,像碾砣子一样慢悠悠地熬着日月,另一方面,碾砣子喂饲着人们的肠胃,支撑着人们的精神。这蛮憨拙大之物,无声而有力地陪伴着一代一代苦力人,挨过冷暖四季,渡过艰难时世。

村里男人挪不动碾子,村里女人离不开碾子,便给它留一处宅院的位置,让它呆在原地六百年,为村里人默默服务六百年。六百年啊,有多少代女人,多少位女人踩过这条碾沟?

碾沟是农村妇女的宿命,一生都消耗在这圆圆、浅浅的圈圈里。十多米的长度,持家的女人凌晨顶着西斜的月亮在里面转,黄昏映着落日的余晖在里面转。用脚丈量,用三寸金莲丈量,用解放的天足丈量,一圈很快,一生很长,碾沟比岁月更长,无始无终,怎么也走不到头;哪有个头啊?小媳妇转成了白发婆,碾上的粮食喂养的孩子长大成了家,碾上的粮食喂养的男人腰身挺拔再委顿,女人的青春、力气消耗殆尽,俏丽的容颜、红润的纤手被这盘厚重、冰冷、粗糙的大碾磨蚀得干枯变形,往昔的美好全部付之一叹,黯然神伤默然回神之后还要奋力推碾,推着日子往前走。

想像一下,凌晨,傍晚,酷暑,严寒,一位小脚女人,颠着脚跟,穿着青布大襟褂子,右手抱碾棍,单薄的身子微微左侧,左手拿笤帚,有节奏地扫着碾上的粮食,一步一步,吃力地转着圈。穿过历史的迷雾,我睁大眼睛看,是一把豆子,一瓢玉米,还是几把高粱?恍惚间,我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她是累了,乏了,还是烦了?是感叹生活艰难,罐囤已见底,身上衣缕烂,还是感叹孩子不听话,公婆难伺候,男人不体谅?我正悬想前辈的烦恼,画面像水墨画泼了杯水,场景虚化了,看不真切了,纤弱的身影慢慢退却,远处只传来小脚捣地的咚咚声,木头和石头摩擦的吱扭声。

短短的碾沟踩进了全村所有女人的脚印,踩进了我母亲的脚印,踩进了我没见过面的奶奶的尖尖的脚印,踩进了我老奶奶的尖尖的脚印......我想找寻、辨认她们的脚印,捡拾她们掉落的叹息和欢笑。但碾沟里重重叠叠的脚印,已无迹可寻,只剩一道白圈,一道低于地面略微凹陷的白圈。我对着这白圈发愣,接着肃然起敬。

由于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踩踏,碾沟早已坚硬无比,像无情的岁月。我想,这应该是全村最硬的一圈土地了。村外的土地不知犁耕了多少遍,村里的房屋曾倒塌又重建,而它一直坚守在原地。风刮尘土会把它抹平,雨水流沙会把它淤平,晴好天气,无数只脚又把它踩实,再淤再踩,如此反复几百年。下面的土应该是按年代成层分布的,挖开考古,必像折叠的煎饼,像印刷后成沓摞起来的报纸。对,它就是记录信息的古籍!多少代的村里人走了,但前人的足迹、汗水,洒落的粮食,家禽的爪印,村里人在这里谈论的红白喜事,家庭琐屑,邻里纠葛,农事丰歉都会散落地上,密封进碾沟留存下来,压缩为一页页历史,留待后人解读。

世事变迁,热闹散场,繁华已逝。

如今,寂寞的石碾独守乡村的角落,像年轻时耀武扬威的老者,如今只能斜倚矮墙,目送夕阳了。工业化的机器磨,电脑控制的大机组电磨取代了它的大部分功能,它已不复往日的辉煌。

唯有老婆婆不忘陪伴一生的伙伴,端一碗豆子、花生,颤颤巍巍地来到碾场,轧细煮豆面儿吃,炒渣豆腐吃。一瓢芝麻,捏上点盐粒,碾轧成粉末,就是香香的芝麻盐。深秋轧“椒子花”,把红辣椒、绿韭菜花、几块姜、几勺盐混合,碾轧成酱状,辣、香,特别开胃。过年轧“藕馅”、“萝卜馅”,馅子细,滑,软乎,煮出来的饺子特好吃。这些是电磨所不能胜任的,古老的石碾发挥着余热。

广大农村星星点点的石碾是散落中华大地的巨石阵,亦当列为人类重要的文明遗存。村头,道边,拐角处,废院落,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形制规则,摆放有序,相互照应,具备特定而重大的功能。大石头背驮小石头,小石头横卧大石头上,如母女,如父子,如夫妻,更像历经沧桑的老者,静观社会变迁,人事更迭,默默复默默。是因看的太多而淡然,还是因看破而超然?村人不得而知,唯有它自知,但,石碾不言。

碾砣子自转,同时围绕碾盘公转,其圆如宇宙天体,其转动轨迹亦如宇宙天体。假设多少万年后,下一茬文明出现,那时候的“人类”看不明白这些组合叠放在一起的两块石头有何功用,也许认为是演示天体运行的实物呢。

地球不就是一块大石头吗?地球就是一个碾砣子,在太阳巨大质量形成的引力场中旋转;太阳也是一个碾砣子,在银河系超大质量形成的引力场中旋转;整个银河系也是一个碾砣子,在宇宙无边的引力场中旋转。

旋转,旋转,人,非人,身处其中,都停不下来。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宫照同‖石 碾 子
《大槐树与石碾》||文/郝士军||【京西纪事】第156期
石头脚印,你见过这么可爱的吗?
「老枣庄民俗」旧时农村加工粮食的老物件,你们还认识几个
石碾
石头脚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