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作家||【荷塘小语】◆陈玉霞

作者简介

陈玉霞,女,别名:陈依依,紫气微扬。自写作以来,多次在《散文选刊·下半月》《连云港文学》《齐鲁文学》《江苏工人报》《苍梧晚报》等刊物上发表散文。2016年出版个人文集《紫微小语》,现为《散文选刊·下半月》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散文协会会员兼理事。

荷塘小语【原创外一篇】

春末夏初,天气渐暖,想必荷塘已满是翠绿。

每年这个季节,我都会到河堤下去看荷,看那“微风摇紫叶,清露拂朱房”的美景。今日独冲烟雨,去看荷,但荷塘已不在,只剩下零星的几片荷叶,在雨中叹息……

想初夏的时候,荷叶还没有完全涨满池塘,叶与叶之间,零星的点缀着荷花。大部分荷花都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粉嫩娇羞,迷人醉眼。也有的开了两三瓣,亭亭的立在水中。每一朵荷花都是一位花仙子,微风吹来,叶动花摇,令人迷醉!

盛夏时节,又是别样的景致。

整个池塘找不出一点空隙。荷叶田田,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擎起绿色华盖,堆起万千碧云。“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这样的景致了。

这时,各式各样的荷花都有。小荷刚露尖尖角的;犹抱琵笆半遮面的;当然,最多的还是那盛开的荷花,淡淡的粉红,露出黄色的花蕊,花蕊下是娇羞的莲蓬。微风吹来,花恣轻摆,那种美,是清雅,是风姿绰约,更是出水芙蓉,一枝独秀。

水面上一只只碧玉盘,衬着娉娉婷婷的红蕖,碧映着红,红衬着碧,分外美丽,分外迷人!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伴,翠减红衰愁煞人。”

爱荷,爱的是荷与叶的相互交融,茎叶相连。翠叶是清冷的碧羽扇,而芙蓉是一只炽热的火焰,既冷且热。但它们不离不弃,泳在水中,泳在彼此的血脉里,泳在苦涩的莲心里。于是才有这长相伴,愁煞人。想世间多少情能这般不离不弃,长相厮守;又有多少爱能这般翠减红衰,永不分离?

荷,不忧愁。她把忧愁藏在心里,化为洁白的精灵。即使到了冬日,满塘殘荷,那也是一幅水墨丹青,有别样的韵味。

藕断丝不断,荷连着茎,茎连着荷,连着千百年前的茎。即使碧落黄泉,即使跌入尘埃,依然纯洁,依然美丽。

荷还是荷,夏去夏又来!

◎孔望山小

古往今来,赞美山的词汇有很多,比如巍峨、高大、雄伟、挺拔、壮丽等,但独独没有矮小,而我今天要说的恰恰就是一座又矮又小的山,它就是孔望山。

孔望山,顾名思义因孔子曾在此登山望海而得名。《舆地要览》载“孔子问官于郯子,赏此登山以望东海,故名。”孔子一生登山望海不止一次,但是叫孔望山的却只此一山,大约这也是孔望山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瞻的原因之一吧。

孔望山虽小却很老。老到它的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传说,每一棵树木都有一段佛缘,每一个刻字都有一个故事,每一阵风过都是一首抒情的诗。

山上最老的石头当属山顶之上的“承露盘”。“承露盘”据说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夏启祭天、祭海用的。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先人们是如何在巨浪滔天的山顶之上祭司天地、海洋的,又是如果在恶劣的环境之下挣扎生存的,但是这些古老的石头,却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事情以及那时人们对天地对自然所存的敬畏之心。

离“承露盘”不远的“杯盘石刻”,是东汉时期祭祀东海神君的遗物。传说每一次祭司都会杀人。那个巨大的石坑,就是砍头用的。站在“杯盘石刻”前,你很难不思索,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难道都伴随着鲜血和杀戮?人类在敬畏自然的同时,难道忘却了应有的悲悯?

距此不远的东北山崖上,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颜回正在眺望着大海。他们是否正在思索着鲜血和杀戮?仁慈和悲悯?是否正在思索如何“治国”?“齐家”?“平天下”?一望无际广博深远的大海,是否给了他们启示?他们是否找到了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儒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对人类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孔望山上最有名的石头,当属西南山脚崖壁上的摩崖石刻。赭黄色的岩壁上,依山就势镌刻着的一百多个大小不一、高低参差、造型各异的人物造像。这些造像多是反映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

其中有一幅“涅槃图”,中心人物是释迦牟尼仰身卧像,周围围绕着几十个或站或立的人物,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佛主的身上,似乎正在聆听着佛主讲经说法。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崖壁上最大的人物造像,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另外还有掌管不死之药的吉祥神西王母,东海王刘疆等。这些造像虽历经了二千多年的风雨,依然栩栩如生,辉耀于石壁。

这些佛造像不仅仅是信仰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孔望山的摩崖石刻,据考证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看了摩崖石刻的拓片后,激动地为孔望山摩崖石刻提词: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

由此可见,这座又小又矮的孔望山,它的历史意义不仅仅是在连云港,因为根据已确认的所属时代和佛教内容,更意味着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的改写,谁还敢说它小呢?

摩崖石刻的右上方,有一矗立在苍松翠柏中的红亭,就是著名的乘槎亭。乘槎亭之所以流芳百世,完全得益于北宋两位大家,一位是苏轼苏东坡,另一位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

话说北宋熙宁七年秋,苏东坡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山东诸城)知州。赴任途中,专程赴海州天马山(今石棚山)凭吊人称“芙蓉仙人”的石曼卿。在海州,东坡先生慕名前往孔望山登山观海。当他来到乘槎亭时,只觉山风和畅,阳光晴暖,山南郁郁葱葱,山北白浪翻涌,欧鹭翔集。先生心情愉悦,口中不觉吟道:“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汉江槎。乘桴我欲従安石,遁世谁能识子嗟。日上红波浮碧巘,潮来白浪卷青沙。清谈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后来东坡先生数次登临孔望山,并写下了诸如“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他的学生张耒,看了老师的大作对孔望山心驰神往。绍圣年间,张耒追随老师的足迹登临孔望山,并写下了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秋日登海州乘槎亭》:“海上西风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人家日暖樵渔乐,山路秋晴松柏香。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橹声忙。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浪参差在夕阳。”不得不说,张耒的这首诗让孔望山名声更胜。今天如果你来到乘槎亭,就会在乘槎亭边的石壁上看到这首诗。张耒在另外一首《登乘槎亭》中,描绘出孔望山不同季节的景象,“海天秋雾暗乘槎,风响空山浪卷沙。杳杳橹声何处客,一帆冲雨暗天涯”。透过这些诗句,不难看出那时的孔望山,山上云遮雾绕,鸟飞山静。山下帆樯云集,人闲稻香,酒市欢腾,真一处世外桃园。

当然孔望山上的景点还不止这些,还有著名的龙洞庵,八百多年的糯米茶,龙洞以及龙洞石刻,石象,石蟾蜍等著名的景点。

从乘槎亭往山顶是一条窄窄的山脊,站在山脊上南北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东、北面的大海,早已退到了几十公里之外,昔日的沧海桑田早已变作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楼宇林立,道路纵横交错,车来人往,热闹非凡。

小小的孔望山,高不过123米,长也只有800米,却见证了华夏数千年的历史。难怪林则徐在《咏云山灌水》中发出“千秋孔望谁能企,聊喜观澜赋水哉?”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晨登孔望山(2013年11月25日江苏连云港)
诗歌||孔望山摩崖石刻
走遍千山万水,这里的夏、雨、荷最美!
孔望山
行走在东湖绿道(二)磨山道(25)
醉荷(画意习作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