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作家‖【出闺】◆王槐菊

作者简介
王槐菊,湖南,东莞市作协会员,东莞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天津散文学会会员,东方散文签约作家,中国乡村杂志人才库认证作家。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和纸刊。

出闺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婚和当嫁的具体年龄到底是多少,因时代而论,时代不同,则当婚当嫁的年龄就大不一样了。

就拿我的长辈们的婚事来说吧,那时的女儿到了十多岁以后就可以谈婚论嫁了,最小的出嫁年龄只有十三岁,一般不超过十七岁,如果有女儿到了十八岁还在闺中,人们就会嘲笑她是一个嫁不出去的“老女”,在那个年代,家有老女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我的舅奶奶十二岁时就出嫁了,我的母亲也是十六岁结婚,十七岁时就将我带到了这个世界,听长辈们说,女儿在十五、六岁时出嫁是最佳年龄。

那时的男女青年没有谈情说爱的机会,全凭媒人月下牵线。人们的口头禅是:“男儿发财不晓登(得),女儿发财一早晨。”意思是说,碰巧哪一天早上有媒人来说媒,男方家底稍稍厚一点儿,这就意味着女儿放了一个好婆儿(好人家),女儿一生便有清福可享了。

做媒的人不分男女,一般是亲戚和邻居。如果姑姑嫁到了外地,姑姑和姑父在当地看上了一户好人家,于是就给侄女牵线,有的是姐夫姐姐说媒,想到两姐妹今后有个伴儿,今后也好一起回娘屋,于是,就准备将妹妹嫁过去。

做媒的人要学会说话,说媒时要尽拣好话说,以求得女儿家父母的欢心。有说地方好的:“男方住的地方好吔,单家独村,住在山里,柴方水便,要捡柴,屋后就是山,要取水,房前就有一条小溪,走几步就可取到水,这可真是个好地方。”

如果住的条件差,媒人就会说:“那户人家只有一个儿子,将来姐姐妹妹们出嫁了,那家产还不就是儿子的了。”

如果家里兄弟多,媒人就会说:“人多力量大,将来养老,你只摊一份子就可以了,不会独自承担养老的任务。”

媒人常常是见机行事,女儿的生活条件差,媒人就会说上一句:“如果你们同意了,他们家就会马上送一担谷子来。”这样一说,女儿同意了,父母也同意了,有时也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

乡里的风俗就是这样,姨姨的女儿可以嫁到姨妈家,姑姑的女儿可以嫁到舅舅家,也有舅舅家的女儿嫁到姑姑家的。那时,在人们的思想中,还没有近亲不能结婚的意识,只要双方乐意,就被认为是美满的婚姻。

“看人家”是女儿婚前的第一道程序,不是订婚,是女方家的人去男方家走访一次,了解住的条件,家里几口人,几间房,几头牛,几头猪,砍柴取水是否方便等。看人家是媒人领着女儿和母亲去的,也有父亲陪着女儿去的,人不宜过多,有当天回家的,也有当天不会家的。回家时,男方则要给女方红包,作为看人家的打发钱。如果女方满意,当即收下打发钱,可是那几日,男方总是提心吊胆,怕给的打发钱被退回,直到媒人给了肯定的答复后,男方才放下心来。

女儿出嫁时必须有一套嫁妆。家境条件较差一点的,陪嫁一个两门衣柜,一个平柜(用来装粮食),一个画桌(类似梳妆台),一个碗柜,一口木箱,四把椅子。家境条件好的,陪嫁两箱两柜或四箱四柜,椅子则更多。家养的女儿多,父亲的责任就更大,他必须提前准备一壁做板子的杉树,做脚料的春树,红木树和三枣树,过一个六月之后,这些木料就干了,女儿出嫁时,就可以做嫁妆了。

择一吉日之后,做嫁妆的木匠就可以进门。除了带徒弟以外,一般是一个木匠进门,完成一套嫁妆得要一个多月,嫁妆多的,需要的时间更长。木匠进门之后,一日三餐需要一个人做饭,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陪木匠”之说。配木匠一般是女儿,间或母亲,虽然一个木匠吃不了多少,但饭桌上也要几个菜,有邻居亲戚送菜的,夏天黄瓜茄子辣椒,冬天萝卜白菜,也有送米糕豆腐的,送干菜的。

那时我们村里有个木匠师傅叫王宝,四十开外,为人忠厚,不善言谈,木匠手艺高强,做家具不用一口钉子,全用竹销。一天除了三餐饭食和喝水之外,很少休息。他用餐时很有讲究,只夹面前的那一碗菜。乡里人都说他好,可是他接的活儿多,总是忙不过来,有的人家只好请外村的木匠。如果年轻的小木匠在女方家待久了,日久生情,嫁妆做好了,木匠和女儿好上了。女儿要退亲,父母则说“放一不放二”,于是,一对小鸳鸯难舍难分。

木匠出门漆匠进门。结婚是喜事,女儿的嫁妆多以红色为基调,木椅被漆成红色,木箱是红色,柜子也是红色,因此,结婚有“坐红板凳”之说。高手在民间,漆匠能漆能画。嫁妆上的漆画多为山水虫鸟,白云蓝天,梅兰竹菊,鸳鸯戏水。那画,栩栩如生,看一套嫁妆漆画,就像读一部诗书。

女儿要做嫁鞋,不做嫁衣裳,嫁衣裳是结婚那天男方送来的。女儿还小的时候,细心的母亲就将不能穿的布衣片子拆下来,洗净晒干后存放。女儿出嫁的前一年,母亲又将布片子用浓浓的米汤一层一层的糊好,晒干,滚成筒,再存放。

结婚的日子定好后,母女俩便在油灯下开始忙活起来。做嫁鞋最费功夫,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小户人家,做嫁鞋是非常讲究的,要一针一线地纳鞋底,要一针一线地绣鞋面。要将手洗得干干净净,穿一件新衣服,或者系一条干净的围裙,以免将白色的鞋底弄脏。因为结婚那天,你的嫁妆一到,男方的女客亲立即拥向新房,打开你的陪嫁箱子欣赏你的嫁鞋,然后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鞋底纳得紧吔,用手一敲,嘣嘣嘎嘎地响。”

“中间的升子花四方四正,这双鞋的棉籽佗花真的就像开的棉花。”

“鞋面子上的梅花绣活了。”

做针线活的女人们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如果嫁鞋做得不好,女儿在婆家就不会有颜面。

嫁鞋不是只有一双或者两双,而是十几双,多则二十几双。郎君的鞋叫做”大鞋“,女儿的鞋叫做“小鞋”,各要四到五双,公公婆婆一人一双,结婚那天要交给公公婆婆,公公婆婆收到鞋后,回给女儿一个红包,这就叫“搬鞋”。

还有接纳鞋,接纳鞋就是新郎新娘拜堂时站在毯子上穿的鞋。花轿还没到的时候,新郎换上接纳鞋,坐在堂屋的一条高板凳上等候新娘的到来。花轿到了大门边,新娘要下轿了,接亲的人给新娘换上接纳鞋后,才能引新娘去堂屋里拜堂。接亲的人必须是男方的亲戚,且儿女双全、一家都是健健康康的人才能有资格接亲引拜。接纳鞋一般是请最讲究的人做的,我记得我的母亲常常给人家做接纳鞋。

嫁鞋多了,母女俩哪能完成得了,得要请姑姑、姨姨、婶婶、伯母帮忙,还得请邻居帮忙,而且亲戚邻居都乐意帮这个忙,她们认为,做嫁鞋是一件体面的事情,那是主人瞧得起你。

乡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只娶得起媳妇,嫁不起女。”因为嫁娶当日,男方的家人和客亲喜气洋洋,女方的家人则悲悲戚戚,所以,当地便有了“哭嫁”的风俗。

哭嫁是有腔调的,我们与桃源县交界,哭嫁的腔调是以慈利口音为主,辅以桃源县的口音。哭嫁词语多以“我的”二字开头,后面的内容由女儿即兴发挥,或者事先投师熟背。

女儿哭嫁从结婚前一个月开始,有的更早。木匠进门做嫁妆时,女儿意识到:我将要远嫁了,将要离开我的父母,离开我的亲人,离开我的家乡,离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叫我怎能舍得哟。将来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婆家,面见的都是陌生人,又不知郎君待我怎样,如果嫌弃我,不疼爱我,我又怎么活?又不知公婆待我如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谁个不知哪个不晓?我在家时父母疼爱我,我无忧无虑地生活,可是去了婆家,一切都由不得我呢,我得察言观色,处处留心,弄不好,要遭丈夫的打骂,公婆的唠叨,邻居的指点,这日子,叫女儿怎能消受得了?想到这些,女儿夜不能寐,便开始哭嫁了。

睡在隔壁的母亲听到女儿的哭声,便来到女儿的床边,陪着女儿哭了起来:

“女儿吔,你去了婆家,不比自己家里,你是做妻子去的,是做媳妇去的,要放勤快些,重活苦活都要做,不要被婆家赶回家门,让为娘的没面子”,待母女俩哭了一场后,天还没有亮。

眼看结婚的日子越来越近,女儿想到离开家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想到自己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哭嫁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了,三天两次哭,夜夜不能安息,静至下半夜,女儿又一句一句地伤心地哭起来:

“我的妈妈呀,我的爹爹呀,你们把我从小养大,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怕我冷到,怕我冻到,苦了你们吔。现在我长大了,能帮你们做事了,可是,我又要离开你们了,弟弟妹妹还小,你们还苦着呢,我舍不得你们呢。”女儿越哭越伤心。

父亲从床上坐起来,一声不吭,只顾抹眼泪。母亲也哭着劝着:“我的好女儿呢,不是娘狠心呢,你是过日子去的呢,为娘的也没有办法呢,没有哪家的闺女做老女呢,她们都哭着嫁了呢,爹爹舍不得你呢,娘舍不得你呢,我的儿呢,我的肝呢。”

一阵阵的哭嫁声从黑屋子里传出来,另一家的母亲摇醒正在酣睡的女儿:“听,哭嫁了。你要仔细听呢,听听别人家是怎么哭的,学着点儿,将来你长大了,也要哭嫁呢。”

邻居家的女儿坐起来,母亲不说话了,她们依偎在一起,她们知道,这个过程,将来她们也是要经历的。

最后三天,女儿哭得更是厉害,有的躺在床上不愿进食,进花轿时,则要几个人搀扶着才能站稳,那时,人们就会夸奖这个女儿有良心。哭得不伤心的女儿,或者哭嫁次数少的人,背后总会被人说闲话。

结婚的前一天,女儿家的客亲都来走人家,我们叫“整带花酒”,这一天和出嫁的当日,是哭嫁的高潮。

那两天,女儿睡在床上,木床用帐子围着,主事的督官向闺房里通报:“姑姑来了。”女儿便开始哭起姑姑的好处来。

“我的姑姑吔,你平时最疼我,明天我就要去婆家了,叫我怎舍得姑姑呢。”

姑姑也开始坐在床边陪哭起来。

“侄女吔,姑姑也舍不得你呢,你是到好人家去的,是发财去的,不要想家吔,有空你要多回娘家走走呢。”

这时,女儿哭得越伤心,姑姑就会越感动,哭着哭着,姑姑就会打开布包儿,给侄女陪嫁钱,这时给的红包,我们叫做“压箱钱”,谁家的女儿出嫁时的压箱钱多,这就得看那家女儿哭嫁的本事了。一般来说女儿要哭哥哥嫂嫂、弟弟妹妹。哭伯伯婶婶,姨姨姨夫,哭长辈的长辈,还要哭族里的客亲,女儿哭到谁,谁就陪哭,谁就会给”压箱钱“。那一天,女方的客亲少有笑脸。

第二天,迎亲的队伍来得很早,天刚亮,村那头就有唢呐声传来,女方家的人听起来感到很惜惶。这时的闺房里都有女客亲围着,女儿早已哭得像个泪人儿。只听女儿家的人说:

“关大门,拿钱来就开门。”于是,帮忙的就把大门关了,都说嫁女的人家脾气大。花轿停在外面,四把唢呐“呜呜呐呐”地吹,女方就是不开门,男方的支事人使了利是,大门打开了,四把唢呐进了堂屋后,女方的督官给唢呐上花(将红绸布系在唢呐上),给利是,唢呐声方才停止。

双方客亲很快用了早餐,吹唢呐的人又进了堂屋,他们吹着,催着发轿。男方帮忙的人三下五除二,立马就把嫁妆打点好了,力气较大的人准备抬衣柜,平柜、碗柜,椅子由帮忙的人挑着,箱子上面叠着被子,枕头,也由两人抬着。一人挑瓷器,一人挑茶(熟鸡蛋、米泡儿和红糖),蚊帐只能由女方的弟弟或者妹妹背着,挑茶的人均由女方父母指定,男方帮忙的人是不能做这事的,因为挑蛋茶和背帐子的人都是有利是拿的。

唢呐声声,催人泪下,男方的支事人一遍又一遍地催着发轿,而女方总是拖延时间,做新娘的女儿也迟迟不肯出闺房,这是嫁女的人家惯有的事情,总不能让人家说:“这家人家恨不得早早地把女儿送了去。”

女儿的哥哥或者叔伯哥哥将她从闺房中背出来,经过堂屋,来到大门边,女儿身上不能带任何东西,哥哥背妹妹的时候,背上也要披一块大约两三尺的红绸子,意思是不让女儿把娘家的财气带了去。送亲的人都是由女儿家的父母提前一天决定的,大多是正房亲戚,母亲不能送轿,做父亲的必须去。

发轿了,一阵鞭炮,唢呐“呜呜呐呐”地吹,送亲的、迎亲的队伍好不热闹。

迎亲的队伍走远了,再也听不到唢呐声了,为娘的还守着女儿的空房,声泪俱下,“我的儿啊,我的肝啊。”的哭泣声好生凄凉。

娘由几位留下来的亲戚陪着,几天不曾饭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就是爱?80年代农村青年是如何从认识到结婚的
【每天老照片】--9638--印度男人比女人多四千万,为何女方出高昂嫁妆?就不出嫁妆会怎样
结婚哪些费用女方出?
娶媳妇的讲究:新娘绞汗毛 公婆出节目 | 豫记
也说农村的红白喜事和大照
富恒彝族传统婚嫁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