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竹叶石膏汤对养胃阴学说的贡献



提 要 以仲景竹叶石膏汤中养胃阴药物为切入点,通过对竹叶石汤主证病机、治法方药进行分析,浅谈其对叶天士养胃阴学说的贡献,认为竹叶石膏汤立方,用药的养阴思想启发了叶氏用甘平或甘凉之药以养胃益阴。

关键词 竹叶石膏汤 胃阴学说 主证 病机 治法

胃阴学说的理论,渊源于《内经》,如《灵枢·玉版篇》云:“人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方法则始于仲景,从《金匮》麦门冬汤滋养肺胃之阴、《伤寒论》三承气汤之攻下存阴等,可体现其对保护胃阴的重视[1] 邓铁涛先生曾提到:叶天士指出“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可见,叶天士养胃阴之说是受到张仲景的启发。[2] 在此基础上,笔者在学习中想到《伤寒论》中竹叶石膏汤,方中人参、麦冬、炙甘草、粳米均养胃阴胃气,立法方义对养胃阴学说影响颇大。以下通过对竹叶石汤主证病机、治法方药进行分析,浅谈其对叶天士养胃阴学说的贡献。

1.主证及应用

《伤寒论》云:“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以竹叶、石膏、麦冬、半夏、人参、甘草、梗米七药组成,清补并行。多数医家皆认为,本方乃治疗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证。如徐大春说:“此仲景先生治伤寒愈后调养之方也。其法专于滋养肺胃之阴气,以复津液。”(《伤寒类方》)张秉成更明确指出:本方“治病后余热留中,上逆欲吐,亦治伤渴脉虚等症。”(《成方便读》)[3] 本方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温热病后期,因气阴两伤,虚热内扰肺胃气逆,而至咳逆、欲吐等证者。

2.病机分析

《内经》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壮火食气”。说明在热病过程中,阳热久羁,势必伤阴耗气。同时,伤寒经治疗而解,其治疗方法,无非汗、吐、下,无论士汗解或是下解,皆可损伤人体的气阴。因此,气阴两伤是热病后期常见的病理状态。气阴不足,不能充养周身,故见“虚羸少气”等证。结合临床,尚有发热,心烦不眠,舌红干燥少苔,脉虚数等。此时,大热虽去,但余邪未尽。诚为叶天士所云:“炉烟虽熄,灰中有火。”[4] “气逆欲吐”乃是气阴不足虚热上逆,致胃失和降。叶天士曾明确指出:“胃宜和则降。”现虚热内扰,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故“气逆欲吐”。大病已解,余热未除,还应见症状。此即胃虽为阳土,但生理上喜润恶燥,主受纳.热病后,气阴两虚,胃阴不足,则出现虚燥,燥失土性而不主受纳,故气逆欲吐;胃气不足,化源无权,则虚羸少气见矣。

3.治法与方药

针对以上病机,仲景以竹叶石膏汤清热、养阴、益气、和胃。石膏清肺胃气分之热,竹叶隆冬不凋,禀阴气最盛,善清热、治心烦、止呕吐;麦冬补阴气、养津液、续血脉,使中焦阴液上通于心,心胃阴血津液相互滋助;人参、甘草、益气生津;粳米益胃气、养胃阴;妙在用半夏一味辛药,活泼中气,和胃降逆。[5] 仲景这般运用,启发了叶氏。“所谓胃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药津液来复,使通降而已矣。此义即宗内经所谓六腑者,使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6] 叶氏用药不过甘平或甘凉,以养胃益阴,使胃阴得复,通降正常。基本药为: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生扁豆、粳米、甘草等。这些药物性味和,益胃而不呆滞,清胃而不损胃气 [7] 这些药物的运用正是受到竹叶石膏汤的启发。竹叶石膏汤中, 仲景对胃燥用石膏,胃燥易及心,故用竹叶清心除烦,用半夏在于止呕和降逆,不呕可用他药代之,而真正养胃阴胃气在于人参,麦冬,粳米,炙甘草,虽非君药,却启发后世医家养胃阴的思想,而叶氏之处方多不离此。叶氏在益胃之时喜用谷物类药,如梗米,借谷气开胃醒脾,甘味益阴。此正乃仲景所长。竹叶石膏汤乃白虎加人参汤化裁而来,二者是针对阳明经热盛津伤气耗的系列方,以梗米配之,一方面益胃生津,又免寒凉伤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兰诵读67 | 竹叶石膏汤解析
390、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
李保柱:竹叶石膏汤方解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397条)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竹叶石膏汤
跟着彩云学习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