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榆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longifolia (Bert) Yu et Li 的根及根茎。味苦、酸,性寒。入肝、大肠经。功能: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研末掺。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含鞣质和三萜皂甙。 分离出的皂甙有地榆糖甙Ⅰ(Ziyu glycoside Ⅰ)、地榆糖甙Ⅱ(Ziyu glycoside Ⅱ),其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Pomolic acid)和阿拉伯糖等。另含有地榆甙 A、B 及 E(Sanguisorbin A、B 及E),其甙元均为熊果酸(Ursolic acid)。叶含维生素C,花含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矢车菊双甙(Cyanin)。
       药理作用:
       1. 收敛作用 地榆含有鞣质,具有收敛作用,能止泻和止血。外用炒地榆粉,对兔及狗的Ⅱ度、Ⅲ度实验性烫伤面有显著收敛作用,能使渗出减少、感染及死亡率降低。但从地榆中提取出的鞣质或市售之鞣酸,对烧伤的疗效均不如地榆粉。提示地榆治疗烧伤的有效成分除了所含鞣质外,尚有其他因素参与。
       地榆对去神经组织上的烧伤的疗效比没有去神经组织上的疗效稍差。
       2. 抗菌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地榆 100%的煎液对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某些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剂在0.5mg/ml 时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效。有报告认为,地榆的抗菌作用与其中所含鞣酸有关。药液经高压灭菌则抑菌作用明显减弱。
       3. 抗炎作用 地榆对甲醛性足跖肿胀小鼠巴豆油性耳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前列腺素E引起的皮肤微血管通透性亢进,地榆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尚能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增生,并能促进伤口愈合。
       4. 止血作用 生地榆、水提物、地榆炭、地榆制剂均有制血作用。地榆水提物可使出血时间明显缩短。地榆炭煎剂给家兔口服能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给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出血时间缩短;蛙后肢灌流试验可见血管收缩。有报告指出,地榆加热炮制可使其鞣质含量降低,止血作用减弱。由于地榆的止血作用主要与鞣质有关,因此报告者建议在用于治疗出血为主的疾病时以生品为好,并建议以鞣质含量为地榆的质量标准。
       5. 对心脏和血压的作用 地榆煎剂低浓度可使离体蛙心收缩加强,频率减慢,心脏排出量增加,高浓度则呈抑制作用。对麻醉兔有暂时性的轻度降压作用。
       6. 其他作用 地榆煎剂低浓度使离体兔肠收缩减弱,高浓度则使收缩加强,甚至呈痉挛状态。
       煎剂给鸽灌服3g/kg,每日2次,共服4次,对静脉注射洋地黄引起的呕吐有止吐作用,表现为呕吐次数减少;但狗服5g/kg,共服2次,对静脉注射阿朴吗啡引起的呕吐无效。
       鲜地榆注射液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地榆水提取物给胃瘘手术后的大鼠口服,能显著增加其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咯血 地榆片剂,每片含生药1.5g,成人每次5片,日服4次。咯血停止后继用2~3天,治疗62例,有效60例,无效2例;用干地榆3kg制成煎剂,成人每次30ml(相当于生药7.5g),日服4次。小儿酌减。治疗74例,有效72例,无效2例。平均止血时间为4.2天。并且还发现地榆有镇咳祛痰作用。〔中医杂志 1984;(8):33〕
       2.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a. 地榆50g、黄连10g,加水500ml,煎至100ml,频服,每次1~2匙,每日2 剂。治疗117例,止血有效率为92.3%。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疗效最好。
       〔中级医刊 1983;(9):56〕
       b. 地榆、血见愁各等量,制成片剂,每片0.25g(相当于生药 2.5g),每次4片,日服3~4次。治疗105例,有效率为96.1%。〔新医药学杂志1978;(5):36〕
       c. 地榆75g,水煎取200ml。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治疗20例,其中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溃疡6例,胃及十二指肠皆有溃疡者2例,胃溃疡疑似癌变者1例。除用一般保守疗法及输血外,应用地榆煎剂治疗,效果良好。〔中华内科杂志 1960;8(3):249〕
       3. 治疗菌痢a. 地榆50g、仙鹤草30g、女贞子30g,加水煎成100ml,再加适量糖浆,每日1剂,分2次服,第一天剂量加倍。治疗急性菌痢50例,治愈47例,好转2例,无效1例。平均治愈时间为 2.47天。疗效优于磺胺噻唑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1;(1):5〕
       b. 地榆20g、葛根15g、川黄连10g、黄芩10g、丹皮15g、槐花20g、木香9g、赤芍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2剂。治疗志贺Ⅰ型菌痢72例,全部有效。〔新中医 1981;(7):20〕
       4. 治疗肠伤寒a. 地榆30g、白花蛇舌草15g,加水3碗,煎至50ml,内服,4岁以下减半。每日2~3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天服1次。治疗14岁以下的患儿57例,治愈49例,无效8例。治疗中未见副作用。〔新医药通讯 1971;(1):23〕
       b. 生地榆30g、黄芩15g、红藤30g、败酱草30g、制大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治疗121例,无一例发生肠穿孔和肠出血,复发率较用氯霉素为低,完全退热时间平均为6.8天。〔新中医 1982;(5):29〕
       5. 治疗膀胱肿瘤 地榆炭100g,加食醋 500ml,煎至300ml,分次服完,每次服量不限,每日1剂。也可经过滤及高压灭菌后做膀胱灌注,每次20~30ml,并用斑蟊烧鸡蛋等配合治疗。观察23 例,临床治愈3例,显效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随访5年的13例中,存活7例,其中带瘤生存者5例。〔黑龙江中医药 1982;(4):27〕
       6. 治疗皮肤病 地榆炙黄,研细末过筛,以凡士林配成30%的药膏,外敷患处。敷药前视皮损的情况先以油类擦洗或以1:5000 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治疗湿疹、湿疹样皮炎、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及糜烂感染型足癣等109例,治愈47例,显效和有效50例。平均治愈时间为8.3天。以湿疹及湿疹样皮炎的治愈率最高。〔中华皮肤科杂志 1963;9(5):324〕
       7. 治疗烧烫伤a. 地榆炭70g、黄连25g、冰片5g、芝麻油适量,调糊状局部外涂。治疗Ⅱ度、Ⅲ度烧烫伤28例,1~3天即可结痂,3天后除去药痂再涂本药。结果全部治愈。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吉林中医药 1983;(4):31〕
       b. 地榆、白芨、忍冬藤、虎杖各500g,黄连100g,切碎后先浸泡白芨24小时,再加入其他药物连熬3次,每次1小时,均用双层纱布过滤。然后将三次滤液置于锅内文火煎至3000ml。加入0.3%苯甲酸钠防腐剂,凉后加40目筛冰片50g,搅匀,分装灭菌瓶备用,用时外涂患处。治疗二度烧伤,可明显减少创面渗出,减轻组织水肿,保护创面及降低死亡率。〔中华外科杂志 1978﹔16(2):87-88〕
       8. 治疗崩漏 地榆炭、白头翁各60g,水煎后去渣,加入红糖60g,分2次口服。治疗18例,服药2剂止血者10例,3剂止血者6例,5剂止血者1例,6剂仍未止血者1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11):33〕
       9. 治疗宫颈糜烂a. 生地榆60g、生槐花60g、明矾10g、龙骨20g,制成丸剂。晚间用0.1%高锰酸钾洗净后,放两丸于阴道最底部,两日1次,4次为1疗程。月经前后5天禁用。治疗573例,用药1~3疗程后,痊愈212例,显效62例,有效191 例,无效78例。〔新中医 1978;(3):25〕
       b. 地榆100g、儿茶15g、土霉素2.5g,打粉,高温消毒,装瓶备用。先用热灼器灼宫颈,术后喷洒药粉。治疗70例,显效58例,进步12例,而且一次治愈率较高。〔新中医 1983;(3):36〕
       方剂选用:
       1. 治疗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2. 治疗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3. 治疗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之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4. 治疗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太平圣惠方》)
       配伍效用:
       地榆配伍大黄、冰片 地榆清热解毒敛疮;大黄泻火解毒;冰片清热止痛。三药伍用,有清热泻火解毒、敛疮止痛之功效,外用治疗汤、火烫伤。
       地榆配伍槐角 地榆清热凉血止血;槐角清热凉血润肠。二者合用,有清热凉血润肠之功效,用于治疗痔漏便血属血热者。
       地榆配伍黄柏 地榆清热凉血解毒;黄柏泻火解毒燥湿。二者伍用,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敛疮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疹、皮肤溃烂、痢疾等证属湿热者。
       地榆配伍仙鹤草 地榆清热凉血;仙鹤草收敛止血。二者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崩漏证属血热者。
       【注意事项】
       宜忌:虚寒者忌服。地榆含鞣质,不宜与酶制剂(如胃蛋白酶、胰酶、薄荷酶、蛋白酶、淀粉酶、多酶等)同服,以免降低疗效。
       久服地榆及其制剂,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以免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机能障碍等症状。
       毒副作用:地榆水提取物(1:3)给大鼠灌服20ml/kg/d,共10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第5天及第10天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医家论药】
       “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本草纲目》)
       “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为解热止血药也。”(《本草求真》)
       “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气虚不摄之带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本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本草正义》)



【药用】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酸,微寒。入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泻火敛疮。
【临床应用】1. 用于便血、血痢、痔疮出血、尿血、崩漏等症。
               地榆凉血止血,善于治下部出血的病症,尤其对痔血、便血等症为常用之品,往往与槐花等药配合应用。
            2. 用于烫伤、皮肤溃烂、流脂水、疼痛等症。
               地榆泻火毒并有收敛作用,烫伤后,取生地榆研极细末,麻油调敷,可使脂水减少,疼痛减轻,愈合加速,为治烫伤要药。
【处方用名】地榆炭(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为度。用以止血)
            生地榆(研末,外用可治烫伤)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 地榆性寒而降,功能凉血止血,泻火解毒。前人说:「古者断下多用之」。用治一切血症,而以下焦血热如肠风下血、血痢、崩漏等症为主;
           其它如吐血、咯血、衄血,亦可应用。
        2. 过去一般用治便血,多用地榆炒炭。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体会到用生地榆治便血,也有一定效果。在必要时剂量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3. 本品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除用于止血之外,还可应用于痢疾、烧伤、皮炎、湿疹及狂犬病等。
【方剂举例】地榆丸(《证治准绳》)地榆、当归、阿胶、黄连、诃子肉、木香、乌梅
              治痢疾或血痢。

摘《用药心得十讲》:
地榆味酸、苦,性微寒。能清下焦血热,而治大小便出血。因有酸涩之性,故兼有止泻作用。生用凉血清热的效果好,炒炭用,止血的效果好。
本品能清热、凉血而止血,可用于各种出血,但它的特长是治下部出血,效果尤佳。例如治大便出血,可配黄芩、槐角、槐花炭、当归、白芍、阿胶、黄柏炭等同用。治尿血可配合木通、生地、泽泻、猪苓、茯苓、瞿麦、黄柏炭、茅根炭、小蓟等同用。
地榆酸寒凉血,可外用于痈肿疮疡及烫火伤。可单用本品为细末,香油调涂患处,能止痛并使愈合加快。或用生地榆62.5克、冰片0.6克、麝香少许,共研细末,伤处破者,可撒布此粉于伤面上;如未破者,可用香油调涂患处。也有用地榆末与黄连素同研为均匀细粉,用于烫伤或烧伤,取得良好效果者。
白芨止血,偏理上焦出血。地榆止血,偏理下焦出血。
棕榈炭、地榆炭均能止血,但棕榈炭无论寒热的出血均可应用。地榆炭则偏用于下焦湿热性的大便出血。
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有抗菌作用,但经高压消毒后,抗菌力下降,甚至消失;本品能缩短出血时间,对小血管出血有止血作用,其稀溶液作用更显著;对溃疡病大出血及烧伤有较好的疗效,并能控制感染而防止毒血症,减少渗出,促进新皮生长。
用量一般6~15克。止血宜炒炭用;治痈肿、烧伤宜生用。重病用量可再稍大些。
虚寒性出血者慎用。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地榆性微寒,因味苦酸涩,又名酸赭或涩地榆,具解毒医疮之功,故俗呼之为“流注萆”,人肺、肝、肾、手足阳明经,是一味常用的凉血止血、清热解毒良品。擅治诸般血证及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等,为外敷治疗烧烫伤的著名单方。现代研究证明,本品有较强的收敛止血作用和广谱抗菌作用,故其实际医疗作用,远非上述数点。朱老对本品研究精深,别具匠心,在应用上,治病范围广泛,疗效历历可稽;在炮制上,发现该药生用止血作用较炒炭为优,主张一概生用,不必炒炭;在剂量上,突破常规,一般用10~20克,大量用至30~60克,未见不良反应,而建功尤捷。兹择数端,略述于次。
(1)护膜治胃
    地榆外用治水火烫伤效果卓著,为众所皆知,它能控制创面渗出,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新皮生长、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朱老于斯触类旁通,巧将本品移用于内科消化性溃疡之胃痛及上消化道出血之呕血黑便。谓地榆不但长于清热凉血、收敛止血,而且对溃疡病的壁龛有护膜疗疡之功,非仅出血时服,尚可作为溃疡病常规治疗药物。治溃疡病他常以之与温中补虚或疏肝和胃之剂并用;治上消化道出血,每随症加入温运脾阳、养血摄血之黄土汤中,或用本品单味即单方地榆汤清泄郁热、凉血止血,屡获佳效。
    [病案举例]
    赵×,男,42岁,干部。胃脘痛已八年余,经常胃痛吞酸,食后两小时许痛作,冬春较剧,便唯不爽,三年前经钡餐检查确诊为胃小弯溃疡,去年曾吐血,今又发作,量多盈盂,色紫咸块,口干欲饮,苔黄质红,脉弦。证属胃有郁热,迫血妄行,予地榆汤以凉血止血:
    生地榆45克,水煎服,2剂。
    二诊:药后胃部颇适,吐血渐止,苔黄稍化,质红略淡,脉小弦。前法既合,继进2剂,并用生地榆60克,延胡索、乌贼骨各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3次,食前服,以善其后。4个月后钡餐检查,壁龛已愈合。
(2)抗痨散结
    痨乃结核病之通称,发于肺者称肺痨,生于颈部为瘰疬,此两者临床最为常见,概因体质虚弱,痨虫传染所致,皆有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征象,前者尚见咳嗽、咯血等肺失清肃,阳络灼伤之症;后者恒呈颈部坚块,破溃成瘘等肝经郁火,痰瘀互结之征。朱老习以生地榆抗痨散结治疗肺痨、瘰疬,乃取其清热解毒、疗疮除瘘之功。他认为本品对上述证候具有较好疗效,《本经》:“止汗”、“除恶肉”,《别录》:“除消渴、补绝伤”、“止脓血,诸瘘、恶疮”, 《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大明本草》:“吐血鼻衄”等记载,均是有力佐证。现代实验亦证明,本品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有完全抑制作用。朱老在实践中体会到,该药味苦性寒对结核潮热,尤具卓效。
    [病案举例1
    一陈姓肺痨患者,连续发热4个月,迭治未愈,经用生地榆30克,青蒿子、萍苹各20克,百部15克,甘草5克,一药而热挫,再药而平。
    对于浸润型或空洞型肺结核,朱老常采用以地榆为主药的“愈肺丸”(生地榆150克,小蓟、石韦、制黄精各90克,研极细末,另取生地榆300克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克,1日2次),可取得一定疗效。对于颈淋巴结结核,亦每以地榆为主,配合疏肝理气,化痰软坚,散瘀解凝之品而组成的“消瘰汤”(生地榆20克,柴胡4克,赤芍、白芍、炙僵蚕、紫背天葵各12克,小青皮6克,炙蜈蚣(研吞)2克,生牡蛎30克,甘草5克),收效较为满意。
(3)蠲痹清热
    地榆治痹,医林鲜见,其实《本经》早有“止痛”,《纲目》亦有浸酒“治风痹”之记载,朱老擅治痹证,对痹痛化热或湿热之痹,因瘀热内阻而见发热缠绵,关节热痛者,恒投生地榆于辨证施治方药中,多配伍葎草、知母、青蒿子、秦艽、虎杖等清热除蒸、蠲痹通络之品,每可应手,并能使血沉、抗“O”得到较快下降。乃用其敛戢邪热,除痹止痛之功也。或有虑曰地榆性寒味涩,恐于痹无益?殊不知本品微寒而不凝,性涩而不滞,止血尚能行血,敛热又可化瘀,《本草选旨》有“以之行血”、“以之治血中之痈”之说,况临床治痹每加入大队活血祛风、蠲痹通络剂中,何弊之有?    
    [病案举例]
    周×,女,23岁,教师。低热缠绵,两腿酸楚,关节疼痛,五心烦热,腰腿怕冷,已5个月,抗“O”833单位,血沉40毫米八小时,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曾用青霉素治疗冈效,血沉、抗“O”仍未下降,遂来就诊。苔薄腻,质微红,脉细弦。乃湿热流注经隧,痹闭不利,治宜化湿热,通痹着。
    生地榆30克,生地黄、律草、寒水石、徐长卿、生石膏(先煎)各15克,全当归12克,酒炒桑枝30克,肥知母、仙灵脾各10克,桂枝(后下)6克,甘草5克。5剂。
    二诊:药后症情好转,腿已温,药既奏效,原方续服10剂。    
    三诊:精神渐复,低热已平,手心仍烘热,复查血沉18毫米/小时,抗“O”500单位。舌苔微腻,脉细弦。
    病情逐步缓解,·湿热亦趋泄化。痹闭已获疏通,阴损尚未悉复,原方损益,以善其后。上方加银柴胡12克,连服
    25剂而获痊愈。
(4)清利通淋
    淋证乃湿热毒邪,注于下焦,膀胱不利使然,依临床表现之不同,主要有热淋、血淋及劳淋之分,与现代医学的泌尿系感染相似。朱老治淋常用生地榆,并视为常规要品,他将这味善治下焦血分湿热之药,扩用于治疗下焦气分淋证,实为一大创获。生地榆所以能治淋者,盖缘其能解毒抗菌消炎,一也;擅人下焦除疾,二也;性涩可缓尿频,三也。本品通中寓涩,祛邪而无伤肾耗阴之弊,诚非其他淡渗清利之品所可比拟。凡遇急性泌感或慢性泌感急性发作,皆相适宜。热淋者,可配合八正散;血淋者,可配合小蓟饮子;劳淋者,可配合知柏地黄汤等,随症活用。朱老通过长期实践,以本品为主制订的“清淋合剂”(生地榆、生槐角、半枝莲、蛇舌草、大青叶各30克,白槿花、飞滑石各15克,生甘草6克。上为1日量,煎成合剂100毫升,1次50毫升,日服2次),疗效明显,具有抑制多种杆菌、球菌的广谱抗菌作用,对常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仍然有效,无任何不良反应,曾系统观察100例,总结成文发表。
    [病案举例]
    沈×,女,39岁,工人。旬前突发小溲频数刺痛,口干腰酸,尿检:红细胞(+++),  白细胞(++),蛋白(+),脓球(+)。尿培养:大肠杆菌>10万,苔中黄、边尖红,脉滑数。此湿热蕴注下焦,而肾阴有耗损之征者,径予清淋汤治之。
    生地榆、生地黄、生槐角、蛇舌草各30克,白槿花12克,甘苹5克。4剂。
    二诊:药后尿频急刺痛巳缓,尿检亦好转,药既奏效,守方不变,原方6剂。
    三诊:症情稳定,上方地榆、蛇舌草、生槐角、生地用量减为15克,继进8剂以巩固之。
    四诊:尿培养已转阴,以知柏地黄丸善后之。
    以上仅举大概,朱老应用远不止此。总之,地榆是一味很有前途的止血、清热、抗菌、消炎的药物,值得探索,以尽其用。
   【姚祖培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榆临证应用分析
白茅根的功效与作用
74、地榆护胃抗痨、蠲痹通淋
中药地榆的介绍
止血药
侧柏叶的功效作用侧柏叶的功效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