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所有你走过的捷径,都是给自己挖下的坑

每个人在自己生活的空间中接触到的信息是极其有限的,同时,自己要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去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和规律,这个更加需要时间。

读书,可以拓宽你的眼界,让你触碰到现实世界中无法接触的环境;可以传递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经验,帮助你省时省力的理解这个世界;可以在无意之中培养你的很多思维方式,让你在积累足够多的素材之后,总结出一些相对靠近正确的事物运行法则。

所以,读书,其实是最快的搭建起完整知识体系的途径。在你的头脑中,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思维框架的搭建,都取决于你读过一些什么样的书,以及你在看书的时候所采用的读书方式和思考路径。

但是,只凭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

每一本书,对你而言,都有着莫大的价值,可是很多人,却没有办法吸收到书中的智慧精华,没有办法把手中的这本书,变成自己的“智囊团”。

原因在于,你读书的时候,只是【读】而没有【思】。

简而言之:你花费多少脑力,能够获得和巩固的知识就有多少。

费尽心思去省时间、省脑力,结果就是,从书中得到的收获等比例减少。

伏尔泰曾经说过: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很少。

读书的目的,不是在于记忆,而是在于理解和吸收。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认知学习法的应用原理,用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的方法,来提升你的读书效率、记忆深度和运用效果。

接下来,给大家分别介绍认知学习法的五个应用原理,学完之后,你会知道如何读书才是思维系统升级最快的方式。

认知学习法之【生成效应】

生成效应,就是用自己的话去讲述你新学到的知识。这种方式,能够促使你用旧信息去理解新信息。

当你用自己的话来阐述一个概念的时候,你就不得不调用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去解构这个新知识、去定义这个新知识、去描述这个新知识。

所以,要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取速度,你可以在看书的过程中,通过两个步骤来进行自我生成:

第一步:看完一个章节或者学习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合上书,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知识点阐述一遍,然后再对照原书中的内容进行检查修正

接下来,再合上书,再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重新表述这个知识点(最好能讲给别人听,看看能不能把别人讲懂),表达结束后,翻开书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理解和书中的内容有没有偏差

如果有偏差的话,一定要找到偏差的原因,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偏差:

· 是我缺乏理解这个知识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吗?

· 还是我的思维模式和作者的思维模式不一样?

· 或者是我内心其实并不认可这个知识点?

……

找到原因之后才能对症下药

第二步:针对书中的内容,自己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尝试去回答这个问题。

举个例来说,《天下没有陌生人》这本书中,提出“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一定要知道谁是真正有影响力的那个人”。

当你看到这里时,如果你觉得这个知识点很重要,那么你可以先用第一步的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这句话。这一步做好了之后,就可以进阶到第二步——自己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说:如何知道谁是真正有影响力的那个人呢?

通过思考这个问题,你就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阅历和头脑中的储备,总结出“找到有影响力的人”的一些策略,当然,这可能需要用到你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这些策略被总结出来之后,你就会有一种想要试一试的冲动,因为大脑喜欢通过行动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这样由表及里的思考,能让你更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并且跳出书本,去发现作者没有在书中给出的假设条件,去挖掘书中知识点背后的思维脉络,去探索更多和这个知识点有关的其他技巧。

这样一来,你的学习深度、广度和宽度都会持续提升。

认知学习法之【必要难度】

如果把你的头脑比作是储物箱,那么,当我们在看书时,向大脑输入信息的时候,就是在往这个储物箱里面存储东西;当我们在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知识,或者回顾我们看过的书时,就是在从这个储物箱里面提取东西。

研究表明:输入信息容易时,提取信息就会变得困难;输入信息困难时,提取信息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生成效应,其实就是增加我们输入信息的难度的一种方式。

用生成效应去解释一个新学到的知识或概念,你会发现,看书的时候觉得这个知识点很容易理解,可是轮到自己表述的时候,却发现要用自己的语言精准的表达出来,很难。

然而,你一旦能够清晰明白的把这个知识/概念讲出来,并且能够让听你讲的人听懂,那么,未来你在回忆和提取它的时候就会很轻松。

相反,你如果只是看一遍、抄写一遍、划一划重点,这太容易了。于是,在提取的时候就会非常困难。

所以,必要难度原理建议,别在课堂上记笔记,老师一边讲,你一边记笔记,由于写入太容易,你会觉得知识点很简单,但是大脑那块硬盘未来会不易提取出来。

看书也是一样,看完 6 小时后再做笔记,在存储记忆时有必要难度,虽然相比边看书边做笔记,会更费脑一些,但是这样做出来的笔记,里面的知识点你记得更牢,方便日后提取。

同时,为了增加必要难度,你还可以把书中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画成思维导图,但不是按照作者写书的思路来画,而是根据你对书中内容的“重构”来画。

通过这样的方式画出的思维导图,由于不是照着书的结构画出来的,而是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解构以后再建构,所以书中的这些知识点就会在你的头脑中找到“生长点”,在你已有的知识树干上形成枝叶,继续生长、枝繁叶茂。

认知学习法之【测试效应】

通过测试,让你头脑中的知识构成发生改善,就是【测试效应】。

测试能够增加我们对知识点的记忆时长。原因时,测试本身就是一种强效的学习经历,它可以改造你已有的知识体系或是为其添砖加瓦,同时可以提高你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力。

但前提条件是,你在测试知识点的过程中,先不要去看答案,要尽可能的去回忆去提取,去调用你“储物箱”中的资源。

学生时代的题海战术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大量的测试让你见过很多不同类型的考题,由此,你能够总结出考题的一般性规律,也能对那些被多次测试的知识点印象更深刻,所以,测试会巩固你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记忆。

《化书成课》的课程,授课之前,我就会让学员结合自己想“化”的书,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是需要学员看书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答案,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的。

如果你看了我上面写的内容,就一定知道,这些问题的练习,运用的是认知学习法中的【生成效应】、【必要难度】和【测试效应】

当学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对比和思考,并生成答案表述出来的时候,就能够从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收获到以下三点:

1、对书中的知识点理解清晰且记忆深刻

2、能够总结出书的作者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思路;

3、了解书中的知识点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场景。

认知学习法之【间隔效应】

当你集中注意力阅读的时候,能把书中的一些内容送入临时性的【工作记忆】,但如果想让这些“东西”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有两个前提:

第一, 它便于记忆;或者你能把它们组合成为【模型】来记忆;

第二, 这些“东西”需要得到重复。

重复的学习过程中,如能间隔一段时间,效果更好。

比如说,你看了一本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书之后,可以根据你的收获,写一篇书评或者感悟(生成效应)。

1、2个月之后,你再来重读这本书(当然,这次会比上次的阅读速度快很多),也许这时候,你又有了一些和上次不同的体会和领悟,可以把这些想法添加到你之前写过的感悟中。

再过半年或者一年,你再来阅读这本书,这时候的你,已经在这半年或一年的时间里面,经历了很多事情。

或许有一些你遇到的问题,跟书中提到的问题有相似之处,可以用书中的办法解决;或许你在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用到了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

所以这时候的你,再来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触动和启发,因为,随着你的认知不断跃迁,你再走同一条路的时候,就会看到和以前不一样的风景。

你可以继续利用【生成效应】,把时隔一年之后的现在,你看书时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

这样一来,你看过的这本书中的精华内容,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形成【长期记忆】而非短期记忆,随着你不断的间隔生成,慢慢的,它们就会长成你知识网络中的一片枝叶,跟你头脑中的其他知识点“链接”起来。

总结一下,【间隔效应】的规律是,随着你对知识点的记忆逐渐加深,可以延长重复的间隔时间。

认知学习法之【交叉效应】

你觉得同一个时间段里面,专注看一本书的效果比较好,还是同时看多本书的效果比较好?

研究表明,一个时间段里面,同时看多本书的效果比专注看一本书的效果更好,原因在于,这样的看书方式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丰富。

每本书中的知识点,都是某一座【知识大厦】的碎片,但是,当你读过的书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书与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极少有一本书的思想是独立存在的。只要你愿意把这些不同书中的知识碎片拼接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隐形联系

人类的大脑有两个特点:

一、 大脑喜欢解读,所有的知识都是被人的大脑给解读出来的。

二、 大脑喜欢建立联系,所以各种知识都能以不同的方式结合与穿插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段时间之内,如果你能交叉阅读不同的书籍,一方面,大脑会因为更换不同类型的知识学习而“进化”得更容易抓住书中的重点和关键点,这样有利于你更快的吸收新知识。

另一方面,大脑会自然而然的把你从这些不同的书中获取的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至于它是怎么串联的,你根本就不用去考虑,因为大脑自己倾向于在不同的知识之间寻找链接,在串联的过程中,它会把这个知识点和你头脑中各种与之相邻相近的知识点去做对接和匹配。

当有一天,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突然灵感迸发的发现“这个原理也可以用在我最近看的XXX书中”的时候,匹配就成功了。

假如A、B、C是三本不同的书,你以前的阅读方式可能是:AAABBBCCC,前面三天看A书,之后三天看B书,最后三天看C书。但如果你要交叉阅读的话,最好是把你的阅读方式变成这样:ABCABCABC,每天穿插着看ABC三本书,这样更有利于记忆,也更有利于发散式创新。

这时候,你学习的过程,就也变成了创造的过程。

所有你走过的捷径,都是给自己挖下的坑 。

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走捷径。

好书对你而言,是一把能劈开内心坚冰的斧头。

运用认知学习法,你在阅读中能够不断的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的训练自己抽丝剥茧看事物的能力、不断的训练自己找规律的能力,直到未来某一天,你发现,你终于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了。

之后,你会发现,那些你曾经读过的书,会在未来某个时机创造你都没法想到的奇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知识树:一个即将颠覆整个时代的学习方法
一个人成长精进的诀窍,是掌握底层的知识和逻辑
读完7本学习方法书后,总结出的1个应试技巧
如何学习全神贯注记忆法?
如何学习,才能让知识过目不忘?
6000字干货8大阅读方法,助你快速提升阅读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