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武汉躁动

大武汉躁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15:28  《决策》杂志
决策杂志201105期封面

  策划人语

  武汉正在发生大变化。

  大建设、治庸风暴、打造最优投资环境、推出“城市英雄”、建设概念性城市新区、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一连串看似不相及的事情,如果鱼贯而出,以某种姿态接踵而至,就会令人别有一番联想。

  这一系列事件,更像是铅笔在纸面上随意地涂抹,却不经意间把一个城市深藏于胸的抱负与愿景凸显出来,跃然纸上。

  当下,自身求变与政策利好相互叠加,让立志更新的武汉毫不掩饰自己的目标,全面复兴历史地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这一次,武汉准备好了吗?

  从半年来的态势观察,武汉对自己颇具信心,其气势也分外坚定。“大武汉”这个曾经一度只在坊间和专家学者中使用的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政府语系中。而且,被搅动起来的武汉,正在从软硬件两个方面,打造回归历史荣光的基础建设。

  城市竞争犹如赛车一波三折:发车抢位,一路领先,被超越,追赶,反超越,最后时刻的冲刺,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当下的武汉,也开始享受这样一个过程。

  但我们深知,城市复兴绝不可能朝发夕至,重振大武汉的雄风,并不会一蹴而就。我们期待大武汉在自我救赎中打破制约发展的“天花板”,进而在回归中创新出一条城市复兴的新路。

  25年一觉复兴梦

  ■本刊记者  王运宝

  “历史上最优秀的是谁,有什么差距?我是不是最优秀的?换个人是不是比我做得更好?”4月6日,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发起“治庸风暴”的市委扩大会议上强调,每个领导干部面对岗位,都要经常自问这三个问题。

  如果把时钟拨回到2003年,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三问“武汉在哪里?”成为震动社会各界的一句话,从中能感触到武汉的急切。

  如果说“老三问”问出的是焦灼,“新三问”问出的就是自醒。武汉曾经有过耀眼的历史,因此一直有着强烈的复兴憧憬,尤其是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等国家级政策的推动下,人们对“大武汉”的热切期待越来越强烈。

  4月,当记者再次行走武汉时,已经能够强烈感受到,武汉正在改变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温吞水、缺少变化”的状态。一股力量涌动在武汉的两江四岸,让武汉变成了一座“动起来”的城市。

  两字之变

  在黄鹤楼公园的正前方,首义广场已经建设完成,辛亥革命的红楼也修葺一新。2010年时,阮成发曾公开表示投资200亿元用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引来争议声一片。但武汉本地媒体客观指出,此举醉翁之意并不在庆典。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之于武汉,正像奥运之于北京,世博之于上海,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契机。武汉正是借助这一契机表达重新崛起的急切之情,它可重构大武汉在中国的主流记忆和复兴梦想。

  在中国的所有城市中,没有哪一座城市会像武汉这样,对自己的复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面对“褪色的武汉”,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25年来,武汉当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媒体,就一直对武汉滑落展开讨论,并大声呼吁要复兴武汉。

  1999年,在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武汉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但随着武汉周边城市的崛起,中部龙头城市之争,让武汉陷入争议的漩涡。同时,武汉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纠结,因此,也就有了时任武汉市领导连续三次的发问。

  转变从2005年开始,武汉向上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经济总量实现三级跳。到2010年3月,在国务院最新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武汉被定位成“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与之相对应,与武汉长久以来有中部龙头之争的郑州,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从字面上看,出现了两个字的差别,对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对《决策》分析说:“这个改变表明,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的定位,被明确下来。”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一份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被媒体公布出来,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5座城市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从这份名单的城市分布来看,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没有布局。

  于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武汉市、湖北省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观点,提出将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武汉发展新的目标定位。2011年初,在新制定的武汉市“十二五”规划中,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得到明确。而这个定位与武汉的复兴梦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此时,细心的人会发现,相比3年前谁是中部龙头城市的激烈争论,武汉在2011年初确立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时,那种充满“火药味”的网络帖子大战却减少了。这样一个细微的变化表明,外界对大武汉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不大建设对不起武汉”

  从“中部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其背后却是大武汉躁动的心。

  而要追梦大武汉,首先是城市外在形态的改变。因为既有的城市格局,已经不能满足大武汉的功能需求。

  一个简单的对比,就能说明突破原有格局的迫切性。2009年12月,新武汉火车站投入运行,武汉却陷入这样一种尴尬:从这里,乘坐高铁到长沙只需1小时,座动车到合肥是2小时、到南京3小时、到广州4小时。但是,从武汉火车站坐出租车到汉口却需要1小时,到汉阳则是2小时左右。

  “到目前为止,武汉还只有一个交通网络的雏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洲认为。脆弱的交通环境,已经成为武汉城市发展中最大的“短板”之一,强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实属必然。

  于是,阮成发把自己的“第一把火”,烧在了城市大建设上,阮成发决意要把纸面上的规划变成立体化的现实。

  “整个武汉现在就是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堵得厉害。”穿梭在武汉采访的一周时间里,每次搭乘的士,司机都会抱怨。从2009年开始,武汉全市共有5500多个工地同时施工,空中是高架桥、地面建快速路、地下挖地铁隧道,基础设施大建设正在立体化推进。

  与之相对应的是,2009年,武汉城建全年共投资500亿元,平均一天1.4亿元。2010年城市建设投资超过600亿,进入2011年,规划总投资将超过700亿,即平均每天投资2亿元!置身武汉,让人感觉是10年前上海、广州等东部沿海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建设场面被搬到了武汉。

  当然,大建设也会引来争议,对此,阮成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我不怕别人叫我‘满城挖’,不建设对不起这座城市。”或许,武汉当地媒体上“欲求武汉明天之幸福,不得不经今日民众之抱怨”,更能表达武汉官员内心此刻的感受。

  记者在武汉采访时看到,每个地铁工地的围栏上,都将竣工时间标示出来。换句话说,武汉正在跟时间赛跑。

  从表面上看,这是以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的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实则是武汉在与城市扩张的速度赛跑。到2009年底,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0万,要想实现发展的加速度,必须首先实现道路畅通的加速度。更进一步说,武汉是在城市赛场上与竞争对手赛跑。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改变的不仅仅是有没有“大”字作为名称,实质上是武汉正在变得敢于表达自己,变得更有信心和有底气与一流城市展开竞赛。两年之前,“大武汉”一词,很少出现在武汉市和湖北省的政府公文与领导讲话中,更多的是学者和媒体的讨论。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大武汉”成为常用词。

  追梦需要一个标杆

  从海关大钟楼到武汉长江二桥,就是著名的汉口江滩。在全中国,只有上海、武汉两座城市拥有这样一块建筑独特的城区。按照武汉市的发展规划,汉口沿江一线,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之相对应的武昌滨江一线,将建成武汉的中央商务区,606米的绿地“长江之心”已经打下基桩。武汉正在期待5年后,长江两岸能够出现与上海陆家嘴一样的城市天际线。

  据说,最开始的“长江之心”大楼设计高度是超过上海中心大厦的,但最终方案还是变成第二,其中也许正蕴涵着上海、武汉两座城市的微妙关系。

  因为在武汉的潜意识中,总是把自己与上海并列提出,从中不难看出,大武汉热切期待能够回归当年仅次于大上海的历史荣光。

  被大武汉视为标杆城市的大上海,同样在2011年开启了以纽约和伦敦为目标的世界级都市的回归之路。对于上海世界级都市如何炼成,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第一次造访上海时说,一个成功的城市取决于三个要素,优越的地理环境,勤劳的城市人民,再加上优秀的城市领导人。

  大上海如此,地处中部的大武汉,更需要如此。

  顺着这个思路,在历史的血统里,在地理的细节中,把脉武汉会发现,实现复兴梦,除了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外,这座城市还需要庞大的经济体积,深厚的腹地,优越的交通,资本与人才的自由流通,更需要在全球化的城市发展中提炼出自身的城市精神和文化。而当下武汉首先需要冲破的,就是内陆意识和制约企业家突起的“天花板”。

已有2人参与我要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民市长阮成发:顶着骂声搞建设
解析5大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上海重庆天津广州对比
武汉医保可报销甲流检测费
阮成发提出“十不”理念:湖岸线不能变富人私家花园
阮成发
论武汉市经济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