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才评鉴之误(第2页)

很多空降高管给人的印象,正如新华都高层人士对唐骏的印象,是“说得多,秀得多,做得少”。他们一旦进入企业,往往上演 “三刻拍案惊奇”:第一拍,“拍胸脯”—信誓旦旦。第二拍,“拍脑袋”—主观臆断。第三拍,“拍屁股”—干不好只好拍屁股走人。

  企业家为把企业做大而求贤若渴,却难免饮鸩止渴。主要出于以下五个误区。

  忠诚误区 企业家难免会有君王情结,非常看重职业经理人的忠诚。然而企业终究不是企业家个人的王国,企业家与经理人之间是契约关系。忠诚是相互的,终身无条件依附企业的人,是奴才而非人才。

  学历误区 好多成功的企业家学历不高,往往对高学历人士有一种好奇心和莫名的好感,领导高学历的人也会满足虚荣心。

  经历误区 唐骏的高薪,很大程度上跟他的辉煌经历有关。这个世界愿意为经历付钱,却不愿为能力买单。像刘邦和萧何那样,为没打过仗的韩信设坛封将的绝无仅有。

  业绩误区 找一份连年亏损的上市企业年报,看看CEO给股东的致辞,就知道什么是业绩包装了。业绩不仅可以包装,而且很难用KPI衡量。业绩的好坏只有一部分是可以用管理者能力的高低来解释的,具体取决于地域市场、产品市场、上级和下属的风格和能力等很多因素。

  孟尝君情结 很多企业家像古时的孟尝君,爱才,迷信多样化,积攒人才,有点像收藏古董,食客三千中,多数人只是食客。王安石曾作如此评价: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两点:

  第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能把鸡鸣狗盗和雄才大略的人放在一起。第二,人才不能储备。没有用武之地,人才就会像食品一样腐 败变质,“保鲜期”很短。

  害群之马的主要人格障碍 企业不仅容易“空降”伪人才,也容易在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上栽跟头。如果说高管招聘问题主要在于选优,那么新员工招聘问题主要出在劣汰。

  大型企业招聘量大,容易让有破坏性心理问题的害群之马混进企业,可谓引狼入室。据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NIMH)的数据,各类精神疾病年发病率为 22.1%。在中国,不是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一般都会被视为“脾气不好”。因此该数据虽略嫌夸张,但基本可以参考。以下是按照心理问题分类的统计:

  反社会人格障碍: 2.1% (USSG美国公共卫生署);边缘人格障碍: 2% (NIMH);精神分裂症: 1.3% (USSG);抑郁症: 9.5% (NIMH);焦虑症: 2.8% (NIMH)。对企业危害最大的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在个人成长经历中逐渐形成的,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转变,这类人往往成为企业的负资产。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在招聘这一关过滤掉以上三种变 态人格。最后还要警惕抑郁症,这是自 杀的罪魁祸首。

  空降高管经常由于看走眼或水土不服,效果不理想。按照Noel Tichy的说法,企业如果不得不从外面找CEO,已经说明企业在人才梯队培养上失败了。企业必须从内部培养人才。问题是谁值得培养?这又回到选人的老问题。众多企业并不善于在早期发现高潜质领导人才,梯队建设压错宝,是内部选拔不能承受之轻。

  “测不准”的魔咒 鉴人如鉴宝。肉眼看不准,自然会借助工具。问题是,伽利略的“度量可以度量的,把不可以度量的变成可以度量的”说法,是否适用于人才? 源自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是否成了人才测评技术的魔咒?

  所谓测不准,就是效度低。以我的知识和经验,效度第一杀手是测评标准之误,第二杀手是测评工具之误,第三杀手是测评师的低素质。

  标准之误 测评什么,其实比怎么测评更加重要。请允许我用一种时下流行的说法,把人才标准的演进划分成1.0、2.0、3.0时代。人才标准的1.0时代,是地主找长工、手工作坊找帮工的时代盛行的人才标准,今天仍有企业以此为选人用人的核心,依据人口统计学指标(demographics),就是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经历这些硬指标。

  人才标准的2.0时代,是工业化时代的测评标准,在硬指标符合基本条件之后,重点从四个方面的软指标看人才,用英文首字母缩写表示为KSAO,即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基本能力(Ability)以及其他(Other,包括价值观和性格等)。注重人和岗位之间的匹配(Person-job fit)。这个时代测评开始盛行。

  人才标准的3.0时代,以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Da vid McClelland)的优秀人才心理素质研究为标志。受美国政 府委托,麦克里兰研究美国驻外外交官中优秀者与平庸者之间的区别,从而帮助政 府甄选优秀外交官。以往的外交官来自著名大学,通过美国史、西方文明史、英语、经济、政 府五门考试择优录用,这些高材生能胜任但并不优秀。麦克里兰的研究发现,最关键的心理素质有三:

  第一,跨文化人际敏感性: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讲的话的真正涵义,并预测其反应的能力;第二,正面看待他人的心态: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及持不同政见的人,尊重其人格,认可其价值,即使面对压力亦能如此;第三,领悟政治关系的速度:迅速了解谁能影响谁以及他们政治倾向的能力。

  麦克里兰把区分优秀与平庸的心理素质称为competency,国内有各种翻译,例如素质、资质、能力、心理素质、“胜任力”等等(其中胜任力的翻译是一种误导。因为麦克里兰的研究就是为了超越胜任)。这个时代的用人标准不仅考虑人与岗位的匹配,同时考虑人与企业匹配(Person- organization fit)。

  自从素质概念产生之后,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素质模型但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成功使用素质模型的例子首推GE前CEO杰克·韦尔奇的三个E模型:Energy,做事要有激情; Energize,领导干部要让自己的团队做事情有激情;Edge,勇气和决断,对人对事要敢于采取果断措施。后来他觉得3个E还不够,又补充了一个 Execute,执行,即完成使命的效果。前面三个E是为领导人才设定的能力标准,第四个E是业绩标准。

  人才的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是这样,企业只需给通用标准赋予个性化的诠释,大可不必劳民伤财地“重新发明轮子”。

  工具之误 在人力资源从业者心中,测评的原型是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包括对性格和价值观的测评)。单凭能力测验可以汰劣,不能择优。

  智力的重要性并不因情商的流行而下降。智力是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智力并不是智力测验所能测评的能力。所有智力测验里面,问题都界定好了,条件也确定好了,甚至连供选择的答案都有。而商业世界中的智力高下,在界定问题之时已见分晓,现实中没有标准的答案,而答案却有着数不清的标准。

  人格测验其实不应称为测验,因为没有难度,更准确的说法是人格问卷。人格与业绩的相关性一直饱受争议。理论上,人格与业绩应该有很大关系,只是人格难以用问卷测评,因为完全基于被测评者的自我报告,人格问卷正在沦为自我概念陈述。主流心理学界推崇心理特质(trait),其理论优越于类型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卡特尔16因素、大五人格、普德(PDI)开发的全球人格问卷(GPI)、SHL开发的OPQ,完全可以用于个人发展和用人参考。

  拿相关当因果,造成了人格问卷的滥用。相关不等于因果,比如外向性格与销售和管理类岗位业绩的正相关,也只是相关而不是因果。所以,做人格问卷的机构切勿以“典型或优秀的员工性格特征图是这样的,而你是那样的”而把人才拒之门外。

  很多企业用个体测评的统计学汇总作为团队和组织能力的测评,这样并不能准确展示集体的属性。例如, Patrick Lencioni认为团队的五个功能失常是:缺乏信任、惧怕冲突、不认真、逃避责任以及不关注结果。这是团队属性,不是个人属性的简单相加、平均或组合。测评团队,必须以团队属性为测评标准,组织能力的测评就更加难,不等于个体能力的相加或平均。

  面试是目前人才评鉴的主打方法,但是,单凭面试依然无法判断工作能力。历史上最著名的面试是隆中对,就是面试中夹带着案例分析。诸葛亮做了个SWOT分析,然后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刘备很认可,“与亮情好日密”。但这个面试,用现在的术语说,一没有用人标准,二没有打分标准。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如此看来,刘备并没通过面试找到擅长应变将略的人才。而诸葛亮的上行管理和鞠躬尽瘁倒是有目共睹。

  测评师之误 面试的成败,取决于面试的结构和面试官的造诣,然而面试毕竟测不准实际管理能力。应对面试的书,远远多于实施面试的书,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所谓“听其言而信其行”,是问卷和面试。“听其言而观其行”,则是行为观察。来自军事领域的评鉴中心(Assessment Center,也译为评价中心),综合使用各类测评工具,其中必须包括情景模拟,让被测评者在测评师的观察之下,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做规定的管理事项。

  评鉴中心的效度研究结果很纠结。乔治桑顿三世在《评鉴中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书中指出,效度在0.37上下波动幅度很大,低至0.15,高至0.65。效度两极化,也许能从测评师素质上找到答案。测评就像战争,武器先进很重要,但也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人来使用。

  一个优秀的测评师,必须符合三个条件:首先是尊重人才到了敬畏的程度,做测评的时候诚惶诚恐;其次是有见识,智力高,常识好,这是判断力的基础;第三,必须懂科学心理学和商业管理,既受过系统训练,又经历过实战,不只是“略懂”。

  评鉴中心是公认的高成本高效度方法,每测评一人,直接付给测评机构的费用,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加上间接人财物的投入,可谓不菲。天价测评令一般中国企业望而生畏,万科、华润只是极少数领跑者。

  纵观各种测评方法论,其效度和适用范围不可同日而语,我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排序,在业界流传,不无争议。比较新近的研究(根据Pilbeam和Corbridge 在2006年对众多研究的总结)基本上支持图中的排序(表1):

  评鉴中心作为效度最高的综合方法论,也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人际关系的历史很难模拟,其次,企业很难用之于资历高的人,尤其是在企业有求于人才之时。面试更让人感到尊重,而模拟则容易让人感觉像在演戏甚至耍猴。第三个缺陷评鉴中心无法逾越“品德测不准”这道鸿沟,而品德却是公认最值得测的指标。巴菲特选股,除了看企业现金流量表,就是看领导班子。他认为选人看三点:诚信,智力,活力。没有诚信,智力加活力会是灾难。

  正如财务资本必须审计一样,人才必须评鉴。信心来自最佳实践,著名猎头公司亿康先达(Egon Zehnder)为找到合适的猎头顾问,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并不惜二三十轮面试。“测不准原理”不是要我们放弃人才评鉴,而是要我们怀有诚惶诚恐的心态。人才评鉴做得好,是消灭怀才不遇和怀财不遇,做得不好,就是草菅人命。影响人才命运的相关从业者,请慎重为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我国企业人才测评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你是哪种类型的招聘官?
人格测评
盘点6种人才测评方法与工具
应用mmpi心理素质测评,对于企业招聘的重要性
PDP、大五、OPQ...测评工具看过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