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1960年,曾希圣让李炳淑回安徽,毛主席笑着说:你叫我做人难喽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和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南等6省毗邻,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1952年皖南皖北准备合并的时候,由谁担任安徽省委书记这一职务成为中央领导人首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毛主席率先发言:“曾希圣跟我漏过风,说想在安徽干出点名堂来,安徽的老百姓也想要这个活菩萨。一个寻锅补,一个要补锅,我看就让他去吧!”

曾希圣

毛主席话音刚落,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异口同声地说:“同意!”就这样曾希圣担任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从此开始他长达10年的主政安徽的生涯。

曾希圣能够获得中央领导人特别是毛主席的信任,离不开他卓越的工作能力,也离不开毛主席和他的相知相识。

毛主席:进军贵州,曾希圣出了大力1931年4月,在党内担任主要职务的顾顺章、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党在上海的秘密斗争形势急剧恶化。根据党中央和周恩来的安排,中央机关和中央军委机关紧急疏散。

12月,曾希圣假装成一位推销员,辗转来到闽西苏区。交通站派人将曾希圣送到瑞金红军的一个团部,再从瑞金转到红军总司令部,在这里他见到了毛主席、朱德等领导同志。

毛主席见到曾希圣热情地和他握手,笑着说:“无产阶级有人才啊,我们的队伍里已经有了一个希贤,现在又来了一个希圣。共产党有圣有贤,国民党恐怕要可怜了!”

曾希圣有些疑惑地看着毛主席,毛主席见状站起来解释道:“希圣是你,希贤是邓小平原来的名字,他现在是我们的京官!”

毛主席

曾希圣听了毛主席的话才恍然大悟:

“我早就听说过邓小平同志的名字,真是久仰久仰啊!广西左右江起义名震全国,邓小平和张云逸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他的'贤’是名副其实的,我的'圣’却是愧不敢当啊!”

曾希圣抵达中央苏区后,担任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科长。1932年曾希圣参与创建中共中央军委二局,担任局长一职。

1934年11月23日,湖南军阀何健下令,紧急布置两个兵团向湘江上游集结。这一密电当天就被二局破译,并向各军团做了通报。此时红军8万多人的队伍距离湘江还有80多公里,中间还有一条潇水。

毛主席当即提出“不要过潇水”的建议,但博古和李德听不进任何意见,仍坚持去湘西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不顾一切地往敌人的口袋里钻,结果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蒋介石在得知红军抢渡湘江后,立即部署围堵。在红军抵达湖南通道之前,二局破获了国民党的多份情报。

与此同时湖南军阀何健命令修筑4道封锁线,15个师张网以待。面对如此严重的敌情,博古和李德仍坚持原先制定的计划,于12月3日命令红军北上湘西,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12月1日下午,毛主席随军委纵队走浮桥渡过湘江,并于12月上旬爬上湘桂边界的越城岭。渡过湘江后,毛主席、王稼祥等人在一起酝酿了必须要向中央提出讨论军事失败等问题。

12月11日晚上到12日凌晨,二局破译了国民党第一兵团总指挥刘建绪部署截击红军的密电,其内容是:在通道以北的绥宁地区构筑封锁线,防止红军北窜。

当毛主席看到二局送来的情报以及我军次日行动的计划后,十分生气,当即找到周恩来等人说:“我军如果继续北出湘西,那么必定会正中敌人下怀,这不是往死洞里钻吗?”

当天晚上,在毛主席的要求下中革军委召开了紧急会议,在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的支持下,博古和李德被迫同意毛主席的建议,向敌军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黎平方向进军,避免了自投罗网被敌军歼灭的命运。

1935年1月3日,红军在乌江界河渡口发起猛烈的进攻,强渡乌江成功。不久后二局又破获了敌军的往来密电,从中得知贵州军阀王家烈向蒋介石哀求其派兵围堵。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此时蒋介石也是捉襟见肘:他派出刘湘第三旅为援黔部队,原本打算进到绥阳、湄潭一带,但担心孤军深入,只进到松坎。薛岳的8个师正趁机攫取王家烈的贵州地盘,留守在贵阳、清镇一带,根本无力北渡乌江。

二局从这些密电中分析出,蒋介石在贵州和遵义附近的兵力十分空虚,而这也为红军夺取遵义赢取了宝贵的时间。

紧接着红军占领黎平,并在这里召开了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此时二局的同志们则日夜守在电台旁,密切注意敌军的动向,保证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主席在党和军事指挥上的领导地位,随着地位的确定,毛主席对技术侦察工作更加关心和重视,并亲自过问二局的工作。毛主席后来对二局局长曾希圣说:“如果没有你的情报,博古可能不会同意改变行军方向。不去贵州的话,又何来遵义会议?进军贵州,你是出了大力的!”

点击加载图片

毛主席点名要带走的人根据二局提供的情报,毛主席指挥红军攻占娄山关,二取遵义城,俘虏敌军3000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给敌军十分沉痛的打击。

毛主席根据二局提供的情报,指挥红军声东击西,用兵如神,不断调动敌军,我军也从最初的被动变为主动,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成为军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后来国民党军发现红军情报人员可以破译了他们的密码,于是决定实行“狡兔三窟”的办法,每天都换一次密码,有时候一天甚至更换三次密码。敌军频繁更换密码也增添了军委二局情报工作的难度,尽管如此,但敌军的密码仍时常被二局破译出来。

敌军知道后大为吃惊:“共军简直是神乎其神,我们的部队正在赶往作战地点,没想到刚到半路就被他们知道了!”

为了能让二局全面了解中央的作战意图,更好地分敌情,以便于给总部提供更多的情报,红军渡过金沙江后,毛主席毅然决定凡是军委发给各军团的重要电报,都必须抄一份送给二局。

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二局人员的安全和生活都是十分关心的。当红军进入甘南地区,由于敌情比较复杂,毛主席亲自向红一军团的参谋长左权交代:“一定要保证二局的绝对安全,一个人也不能丢!尤其是曾希圣同志!”

就这样,每当队伍出发的时候,左权都会亲自站在路边检查队列,清点人数,直到二局的人员全部走完了才肯动身去追队伍。

在一次休整期间,毛主席还将自己的马匹和担架都让给二局的病号使用,自己则跟随部队步行前进。曾希圣始终不能忘记,每当部队或者群众给毛主席送来战利品或者慰问品的时候,他总是惦记着二局,总是要将一些东西送给二局的同志。

1935年12月,红军三个方面军的技术侦察队伍在陕北保安会合。12月5日,中央决定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三个技术侦察部门正式合并,成立统一的中央军委二局,局长还是由曾希圣担任。

12月8日,军委二局和三局在保安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毛主席、周恩来等人出席。开会前,毛主席对曾希圣说:“情报队伍越来越大了,你这个当局长得也更加神通广大了!”

曾希圣听了毛主席的话,半是开玩笑半是认真地说:“报告主席,家虽然打了,但一个人口众多的组合型家庭,我这个家长可是不好当啊!”

毛主席瞬间明白曾希圣的意思,连忙问道:“你这个能识天书的人,可是遇到什么问题了?”曾希圣说:“是这样的,有些同志产生了一点情绪,想换个工种……”

毛主席听后沉默了一会,然后说:“那我可得好好讲讲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帮你排忧解难!”

大会开始后,毛主席在讲话的时候针对二局和三局一些人,在长征后产生的不安于位的情绪进行了一番开导和教育,并强调技术侦察和无线电通信工作的重要性。

在反“围剿”作战和长征中,曾希圣领导的二局为中央军委制定了正确的军事部署,提供了许多准确的关于国民党的情报。对此,毛主席曾进行高度评价:“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是提着灯笼走夜路。”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红军!”

其他领导人对曾希圣领导的情报工作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比如说周恩来曾称曾希圣是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还说:“搞情报工作,曾希圣同志可以说是党内稀有的神人!”

上海和安徽的“争李案”1951年3月,中央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委派曾希圣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央做出这一决定,当然也是有原因:

首先,曾希圣曾在安徽战斗和生活多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已经在他的心中编织成浓浓的安徽情节;

其次,曾希圣具有主持地方工作的丰富经验和杰出才能。

出任安徽省委书记后,曾希圣首先在水利方面出了大力。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安徽连续两年遭遇淮河水灾。曾希圣深入调查,并调阅省志和各省各县的县志,研究安徽800年的历史和安徽天文、地理等特点,掌握大量资料。

经过阅读和分析,曾希圣认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做的就是兴修水利,而安徽治水的关键则在于治理淮河。

1950年11月,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成立,曾山担任主任,曾希圣等人担任副主任。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下,曾希圣和沿淮各级干部广泛动员,先后有1000多万群众投入到治淮工程当中。

修建佛水岭水库是治理淮海的一项重点工程,佛子岭水库工程从1952年1月开工,1954年11月建成,历时两年10个月,水库实际空置面积为1270平方公里,总库容4.96亿立方米,防洪标准也是千年一遇的。

曾希圣的爱惜人才也是出了名的。1954年,安徽的笔杆子欧远方去中央党校学习,由于成绩突出,他受到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青睐。陆定一想把欧远方留在中宣部,但他深知曾希圣爱才如命,是不会放人的。

于是在七届六中全会期间,陆定一特地将曾希圣的好友罗瑞卿、刘亚楼拉着,三人一起去看望曾希圣。为了营造氛围,陆定一等人一起打扑克,打了两圈后,陆定一开口说话了:“老曾啊,我想把你们那的笔杆子欧远方调到中宣部工作。”

谁也没想到曾希圣听了陆定一的话当即发火,将手中的扑克牌甩得遍地都是,最终大家也不欢而散。

曾希圣如此爱才,有次还因为想留住一位京剧演员,竟然将官司打到了毛主席那里,这也是比较著名的“争李案”。那么曾希圣争的这位“李”是谁呢?最终毛主席是如何抉择的呢?

“争李案”的主角是一位18岁的京剧女演员李炳淑,她1942年出生在安徽宿县,从小就喜欢听黄梅戏、花鼓戏等。1956年李炳淑报考宿县京剧团被录取,她跟随主教老师齐梦平学唱、练功……

李炳淑

1957年,宿县成立戏曲进修班,主要吸取和培养一些有前途的人去学习。李炳淑被宿县京剧团推荐上去,宿县戏曲进修班的老师们都认为她是一块好料子,因此都愿意悉心培养她。

1958年春,李炳淑被送到蚌埠专区京剧团。一次京昆表演艺术家余振飞的学生严逸之来搭班,他发现李炳淑是可造之材,于是在严逸之的推荐下,李炳淑被送到上海戏曲学校进行培养。

为了安排李炳淑的学习,校领导左右为难,最终只好征求李炳淑的意见:“你是想去大班还是小班学习呢?大班五年制,现在他们已经学了3年了,小班开学后要从头开始学。”

李炳淑想了想说:“我要去大班学习!”校领导对李炳淑的程度一无所知,担心她跟不上,便打算考考她。李炳淑唱了一段《女起解》,也引起梅兰芳嫡传弟子杨畹农的注意。

杨畹农向校方领导提出请求:“她的嗓音比较甜,适合唱梅派,但行腔不是很规范,需要重新教过。如果领导们同意的话,就把她放在我教的班里吧!”

几天后,李炳淑到杨畹农教的青衣组报到,成为大班里的一名插班生。杨畹农一见到李炳淑就对她说:“你的嗓子很好,但唱得不规范,我给你重新理,你有没有信心改?”

李炳淑激动地回答道:“只要老师有信心,我就有信心!”就这样,在杨畹农的精心教育下,李炳淑进步很快,她的梅派唱腔规范了,念白也准确了,表演也更加细腻了。

上世纪60年代第一个春节,上海市戏曲学校在本校举办大班学员汇报演出。年初二的下午,李炳淑演出《女起解》,而这天在观众席中,也有几位比较特殊的观众,他们分别是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副部长陈其五等。

李炳淑的扮相秀丽,嗓音洪亮,表演和唱腔都深得观众的喜爱。陈其五听后得意地说:“上海出了个小梅兰芳啊!”然而陈其五一打听,李炳淑不是上海人,而是安徽人。

陈其五想将李炳淑挖到上海来,曾希圣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生气,而上海方面知道曾希圣的态度,也不敢轻举妄动。陈其五无奈之下,只好向师长柯庆施反映。

柯庆施

在北京开会期间的某个晚上,柯庆施特意拜访曾希圣。一见面,柯庆施就说:“我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我是来找老友你帮忙来了。上海戏曲学院京剧班的李炳淑你知道吧?她是安徽的定向培训生,我们想让她留在上海……”

还没等柯庆施说完,曾希圣就打断了他的话:“不行,你们上海缺演员,我们安徽难道就不缺演员吗?”柯庆施顿了顿说:“难道希圣兄不给老朋友一点面子?”

曾希圣看了柯庆施一眼,摆了摆手,还是不答应。刚好此时毛主席来到上海,于是柯庆施决定向毛主席反应这件事。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又是怎样处理的呢?

毛主席如何处理“争李案”?一个冬夜,李炳淑在老师余振飞、言慧珠的带领下,来到锦江饭店的一间客厅。李炳淑一进房间就惊呆了,因为里面坐着的都是大人物,原来这是毛主席为了解决李炳淑的调动问题,特意插入日程的例外安排。

毛主席见到李炳淑进来,便说:“小李来了啊,来认识一下,这是你的父母官曾希圣同志!”李炳淑看到坐在毛主席身边有一位胖胖的领导,这就是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

毛主席招呼大家坐下,然后对李炳淑说:“小李啊,你很了不起啊!这次为了你,上海和安徽争执不休,官司都打到我这里来了,你叫我难做人啊!”

毛主席顿了顿继续说:“反正都是培养人才,放在哪里都是一样的,都是党的戏曲人才。”毛主席转向曾希圣说:“要论师资力量的话,上海是要比安徽好一些嘛!”

此时的曾希圣紧皱眉头,没有表态。毛主席只好说:“怎么样?要不你就忍痛割爱吧,调你换防你能不服从大局吗?安徽和上海都属于华东局,小李留在上海,也还在你同一地区嘛!”

毛主席都这样说了,曾希圣也不好再说什么,他嘟囔着说:“上海的条件好,留在上海就是了。”

李炳淑的命运就这样被定了下来,这也是她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就在这个时候言慧珠提醒李炳淑:“还不赶快谢谢主席!”李炳淑这才反应过来,当即向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双眼湿润的说:“谢谢主席!”

言慧珠再次催促道:“再谢谢你们曾书记!”“谢谢曾书记!”李炳淑又弯腰向曾希圣深深地鞠了一躬。

毛主席看着面前的李炳淑,见她服饰、举止和谈吐都很质朴,显得格外高兴。毛主席一直微笑着,眼神中充满了父亲般的关切和热望,李炳淑瞬间明白毛主席对自己的期望。

有一天曾希圣在百忙之中来到黄梅戏剧团观看演出,当他看望王少舫、潘景利合演的黄梅小戏《夫妻观灯》的时候,被他们机智且幽默的语言给逗笑了。紧接着曾希圣又观看了严凤英表演的折子戏《女驸马》,连连鼓掌称好。

演出结束后,曾希圣接见演员的时候还专门对剧团负责同志说:“王少舫、潘景利、严凤英可是你们的台柱子,你们一定要好好爱惜,加以培养,将来让他们带出更多的台柱子。”

曾希圣为了改变安徽人才缺乏的状况,还频频从外省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当时上海迁来很多小厂,设备也比较简陋,有不少人都不理解曾希圣的做法。曾希圣对他们说:“我看中的不是他们的机器,而是随厂迁来的技术人才!”

1961年2月,曾希圣在蚌埠主持召开全省地、市委书记会议。中午的会议餐桌上,只摆了两碗萝卜、两碗白菜、两小蝶酸菜,每人吃3两米饭。

看着桌子上的饭菜,曾希圣感慨万千:“同志们,我们都是大官了,却吃这样的伙食,那么老百姓们呢?他们恐怕连萝卜和白菜都很难吃上啊!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要让老百姓都吃上肉,这样才有脸将这官继续当下去。”

在这次会议上,曾希圣正式提出思索许久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3月10日,曾希圣在广州的某次会议上,向大家介绍了安徽所实行的“责任田”的情况,大家则表示:“试验是可以的,但推广还是需要考虑一下。”

3月15、16日,曾希圣将试行“责任田”的好处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汇报给毛主席。此时毛主席了解到全国农村都出现了严重的灾情,他正在为如何恢复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而发愁。

当毛主席得知实行“责任田”可以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的时候,他对曾希圣说:“你们尽管试验,搞坏了做个检讨,如果搞好了,就能增产10亿斤的粮食!那可是一件大事啊!”

在曾希圣的精心指导下,责任制在安徽推行得十分顺利。1961年8月中旬,安徽全省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生产队猛增到占全省总数的70.8%。1961年安徽全省粮食总产量也高达900多万吨。

1968年7月,曾希圣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66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5年毛主席得知曾希圣没有工作,批评与会人员:你们不要忘了本!
1960年,曾希圣让李炳淑回安徽,毛主席了解后说:你叫我做人难喽
1938年,曾希圣找毛主席诉苦要换工作,主席大笑:你比我自由多了
1965年毛主席得知曾希圣处境艰难,批评参会人员:你们不要忘了本
65年,毛主席知晓曾希圣失业,怒批工作人员:“都别忘了本!”
他是安徽首任省委书记,主政安徽10多年,却因“责任田”差点被开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