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唐四杰缘何不得善终

他们的出现给唐诗注入了风骨,并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没有他们的贡献,唐诗的发展可能戛然而止。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的四位诗人,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朝初年,大臣上官仪秉承陈隋的遗风,创作了形式绮靡、内容纤巧、诗风浮艳的诗作,风靡一时,被称为“上官体”。

当这种形式主义的诗作在诗坛占据统治地位时,四杰挺身而出,一起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他们打破了陈隋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开拓了唐诗的题材,丰富了唐诗的内容,并推动唐诗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他们的出现给唐诗注入了风骨,并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没有他们的贡献,唐诗的发展可能戛然而止,就不会有之后的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千古佳作。

初唐四杰

所以,初唐四杰可谓是唐诗的揭幕人。然而在他们才华卓绝的背后,却是悲惨的结局,他们为什么不得善终呢?

王勃


公元664年,时任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当时年仅十五岁的王勃上书右相,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句丽。刘祥道看完王勃上书的内容之后,非常欣赏王勃的才华,于是向朝廷举荐王勃。

王勃在刘祥道的举荐之下,拥有了参加鳞德三年制科考试的资格。之后王勃对策高第,在年仅十七岁时,就成为了大唐的一名公务员。他的仕途之路碾压唐朝大多数的诗人,众多诗人蹉跎半生才得以入仕。

王勃无疑是幸运地,然而他毕竟缺乏政治经验。于是皇帝让他做沛王李贤征的侍读,这是王勃不幸的开始。沛王平时喜欢与皇子李显相约斗鸡,王勃为了给沛王助阵,于是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高宗得知此事后,认为王勃作为侍读,不辅佐皇子读书,却让他们不务正业,就将王勃逐出了长安城。

咸亨二年,王勃在朋友的帮助之下,谋得了小小的参军之位。同僚们大多贪污腐败,王勃自然看不惯,于是他受到了同僚们的排挤。同僚们为了拔出王勃这枚眼中钉,于是让一名犯罪的官奴去寻求王勃的庇护。王勃只要对其收容,他们就可以告王勃私藏嫌犯之罪。

王勃看穿其中的阴谋之后,没有冷静的面对此事,而是杀死了官奴。因为此事,王勃被关入监狱,而他的父亲也被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

之后皇帝大赦天下,王勃幸运地躲过一劫。他担心自己父亲的身体,便赶去交趾探望自己的父亲。在路过南昌之时,他登上滕王阁,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最终他到达了交趾,见自己的父亲安好,于是又踏上了返回的道路。

在他返程的途中,他不小心落水,然后被人救了上来。他因此受到了惊吓,染上重病。没过几日,王勃因病去世,年仅26岁。

骆宾王


在他七岁之时,他写了一篇《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因为此诗,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神童。成年之后,骆宾王参加科举考试,却因性格直率得罪了考官,被恶意陷害导致除名。没有功名傍身的他只能四处漂泊,在基层谋得一些小官位。

骆宾王四十五岁的时候,高宗前往泰山封禅,当时的山东文坛推荐骆宾王写歌颂高宗功业的文章。他写了一篇《请陪封禅表》,高宗看完后十分喜悦,于是提拔骆宾王为东台祥正学士,负责校理朝廷书籍。

可是骆宾王在官场上又因性格直率,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被人诬陷,导致罢官。当他52岁时,他跟随薛仁贵从军出征。这一段金戈铁马的生涯,是骆宾王诗歌创作的黄金期。比如“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又譬如“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西南的战事节节胜利,骆宾王给朝廷写了几道“报捷书”。因为这些“报捷书”,骆宾王再次受到了朝廷的赏识。回到长安后,他被封为朝廷侍御史,这个六品的官职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的职务。

可是不久之后,他再次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幸运的是,他遇到朝廷大赦,逃过一劫。当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兵变时,他邀请骆宾王与他一起共事。骆宾王于是写了一篇《讨武曌檄》,痛斥武则天的罪行。

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跟随徐敬业的旧部一起逃往高丽。在他们行进于江水之中时,徐敬业的旧部为了得到朝廷的原谅,杀死了骆宾王。

古人不希望骆宾王的结局如此悲惨,于是编造了一个故事:

诗人宋之问来到灵隐寺,欲写一篇《灵隐寺》作为纪念。可是当他写道:“鹫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寥”时,却不知如何写出下句。这时,一位僧人说道:“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之问在第二天找这位老和尚时,却不见踪迹。经过打听之后,他才知道这名老僧就是骆宾王。

卢照邻


卢照邻年轻时是灯王李元裕的王府典签,邓王赞其为:“此吾之相如。”之后邓王去世,他被调任为益州新都的县尉。

在益州,他于郭氏相爱。之后他为了长安的“典选”,离开了益州。而郭氏在卢照邻离开不久后,产下了孩子,却不幸夭折。悲痛不已的郭氏一直没有等到卢照邻归来的来一天,骆宾王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遇到了郭氏。

骆宾王听完郭氏与卢照邻的故事后,写了一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将郭氏的深情和卢照邻的渣男本质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卢照邻之所以没有返回益州的原因,是因为他患上了“风疾”。这种病让他腿脚不听使唤,他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了他从长安返回益州。

卢照邻为了治病,拜药王孙思邈为师。孙思邈也没有办法治愈卢照邻,只能控制住卢照邻的病情。高宗要去甘泉宫避暑,命孙思邈同行,卢照邻的治疗不得不中止。之后卢照邻的病情得不到控制,变得越来越严重,导致双腿萎缩、左手残废。

卢照邻忍受不了残疾的模样和病痛的折磨,于是爬到颖水河边,投江自杀。他写的《长安古意》中有几句这样写道:

得死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

双去双来君不见?

这是他与郭氏爱情的最佳写照,数千年后,电影《倩女幽魂》上映,其中的背景插曲是一首名为《十里平湖》的诗作:

十里平湖霜满天,

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

只羡鸳鸯不羡仙。

这句“只羡鸳鸯不羡仙”是根据卢照邻写的“愿作鸳鸯不羡仙”改写而成。

杨炯


杨炯与其他三人一样,自幼被称为神童。当时的朝廷为了吸纳天才专门设立了童子举,杨炯九岁时童子举及第,待侍弘文馆。还是孩子的他,就已经成为了公务员,这样的履历超越了唐朝所有的诗人。

可是他在弘文馆待了十多年,却苦苦得不到升职。无奈之下,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参加了科举考试,高中之后成为了一名九品的秘书郎。

唐永隆三年,杨炯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被提拔为太子詹事司直,成为了太子的贴心官员。可是意外却随之来临,杨炯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选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兵变。

杨炯因为血缘关系受到牵连,被贬去四川梓州任司法参军。公元692年,杨炯出任盈川县令。他写了一首《从军行》,其中尾句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因为这句话,他得罪了诸多心胸狭隘的文人。这群文人编造、篡改杨炯在颍川的贡献,将其宣传成了一名“酷吏”,指责他乱用刑法、不恤民生。在舆论的指责之下,杨炯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只在盈川作了两三年县令,就因病去世。

风骨

大唐虽大,却容不下初唐四杰。他们四个人的结局都是不幸的、悲惨的,无一人善终。诗人大多感性,与理性的世界总显得格格不入。特别是有风骨的诗人,他们终究一生都不会选择与这个世界妥协。

有风骨、有气节,这就是他们不得善终的根本原因吧。而初唐四杰的这种精神影响了之后的唐朝诗人,他们大多数都保持了自己的风骨与气节。

能够善终的结局就是好的结局吗?我想没有人会认同这一点。生命的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生命的长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深度。正如臧克家在鲁迅先生的悼词中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初唐四杰也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诗作一遍遍慰籍平凡的我们,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

杜甫为初唐四杰所作的《戏为六绝句》,是对他们一生最好的总结: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这四个人有哪些成就和贡献
初唐四杰与陈子昂
【经典论述】——简答“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特点及对唐诗的贡献
唐诗解读之初唐四杰(上)
唐诗的脉络之 初唐四杰
[考研签到]——第二十二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