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中期著名宫廷画师张宗苍十五幅精品山水画佳作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的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清代宫廷绘画,以康乾两朝为最盛。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画家,有专在内廷所设画院机构供职的宫廷画家,也有兼任官职的大臣画家和院外卓有成就的画家。各自以不同的技艺受到皇室的重用。康熙年间有焦秉贞、冷枚、唐岱等人,乾隆年间有丁观鹏、金廷标、姚文翰、徐扬、汪承霈、张宗苍等人。我们一起分享张宗苍山水绘画作品,绝对不会失望的。

张宗苍(1686——1756)清代著名画家,字默存,吴县藏书乡人。师承清代娄东画派传人黄鼎。擅长山水画,作品一洗甜熟柔媚之习,苍劲秀雅、韵味隽永,“神气颇觉葱蔚可观”。乾隆十六年(l751年),乾隆帝南巡,张宗苍献其画册《吴中十六景》,深得乾隆帝欣赏。后入画院供奉。因画技出众,屡蒙赏赐,乾隆为其画题御诗达70余首。著《逃禅阁集》。

主要传世作品有《西湖图》、《白云红叶图》、《山水图》、《乾隆皇帝松荫挥笔》、《乾隆皇帝抚琴图》、《万笏朝天》、《雪霁图》、《石湖霁景》、《穹窿仙观》、《灵岩积翠》、《灵岩山图》、《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水流云在》、《画山水》、《仿倪瓒笔意》、《梧馆新秋》

清朝中期张宗苍《西湖图》赏析

清 张宗苍 《西湖图》 局部纸本 设色111cmx90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西湖古称明圣湖,在浙江杭州之西,湖水清莹,峰銮环峙,前贤名园遗迹甚多。西湖古称明圣湖,在浙江杭州之西,湖水清莹,峰峦环峙,前贤名园遗迹甚多。 西湖处处皆是佳境,而以十景为最着。西湖处处皆是佳境,而以十景为最着。 无论朝昏晴雨四序,景色咸宜,故游人不辍,而春日特盛。无论朝昏晴雨四序,景色咸宜,故游人不辍,而春日特盛。

清朝中期张宗苍《白云红叶图》赏析

清 张宗苍 《白云红叶图》纸本 设色40cmx378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以淡设色的方法画湖光水色,崇山叠嶂。画的上端,平湖舒广,远山连绵;右侧群峰巍峨,山势险峻,瀑布高悬;点缀在其间的茂树,错落有致,苍翠繁茂,好一派生机盎然之景。近处,岗峦洲渚,坡石草亭,悠人荡舟,小泉流淌,又给人一种恬淡宁静之感。连接远近之山的一片高林密树间,云雾横滞,则给这灵山幽谷平添了几分灵动的韵味。

画面近景中坡石林立,杂树遍山,虽姿态各异,却都焕发出顽强的活力,显现着向上奋争的力量。一条山间小路顺着错叠的山坡蜿蜒而上,经过山道边的草亭,伸向密林消失在云烟雾色中,把观者带入幽境。隔云雾、树林,铺排一片广阔平静江面的构图,把画面推远,那水天一色、苍茫辽远、一望无垠的高远构图,也自然烘托出天高云淡的气势。那顺崖直下的悬瀑,仿佛重重地跌入山谷,又形成溪流顺着高低起伏的山石缓缓流淌而来,潺潺汇入江流中。远江近水的自然承接,沟通了画面的气脉。湖面上,一舟楫正泊于山崖之下,船头有一人,他身穿长袍宽衣,显然不是渔民,大概是一位隐匿山林、超凡脱俗的雅士吧!他倾斜着身体,正抬头观望,身临于这郁茂清幽的夏山之中,倾听着那远瀑近泉交错之音,悠然自得间忘却了行船。

此画为竖构图,布局巧妙,层次井然,疏密有致。用笔稳重健劲,笔墨枯润苍郁;山石用荷叶皴皴画而成,再以焦墨点苔,稍加淡赭晕染。笔情墨韵之间自得苍郁秀雅之气。另外,画面左下署款:“臣张宗仓恭绘。”钤两方印;左上方有乾隆壬申初伏御题七绝三首。钤有乾隆帝“三希堂精鉴宝”、“宜子孙”和清仁宗颙琰的“嘉庆御览之宝”等印,说明此图曾藏于清内府。

清朝中期张宗苍《山水图》赏析

清 张宗苍 《山水图》纸本 设色纵143厘米横75.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以淡设色的方法画湖光水色,崇山叠嶂。画的上端,平湖舒广,远山连绵;右侧群峰巍峨,山势险峻,瀑布高悬;点缀在其间的茂树,错落有致,苍翠繁茂,好一派生机盎然之景。近处,岗峦洲渚,坡石草亭,悠人荡舟,小泉流淌,又给人一种恬淡宁静之感。连接远近之山的一片高林密树间,云雾横滞,则给这灵山幽谷平添了几分灵动的韵味。画面近景中坡石林立,杂树遍山,虽姿态各异,却都焕发出顽强的活力,显现着向上奋争的力量。一条山间小路顺着错叠的山坡蜿蜒而上,经过山道边的草亭,伸向密林消失在云烟雾色中,把观者带入幽境。隔云雾、树林,铺排一片广阔平静江面的构图,把画面推远,那水天一色、苍茫辽远、一望无垠的高远构图,也自然烘托出天高云淡的气势。那顺崖直下的悬瀑,仿佛重重地跌入山谷,又形成溪流顺着高低起伏的山石缓缓流淌而来,潺潺汇入江流中。远江近水的自然承接,沟通了画面的气脉。湖面上,一舟楫正泊于山崖之下,船头有一人,他身穿长袍宽衣,显然不是渔民,大概是一位隐匿山林、超凡脱俗的雅士吧!他倾斜着身体,正抬头观望,身临于这郁茂清幽的夏山之中,倾听着那远瀑近泉交错之音,悠然自得间忘却了行船。此画为竖构图,布局巧妙,层次井然,疏密有致。用笔稳重健劲,笔墨枯润苍郁;山石用荷叶皴皴画而成,再以焦墨点苔,稍加淡赭晕染。笔情墨韵之间自得苍郁秀雅之气。另外,画面左下署款:“臣张宗仓恭绘。”钤两方印;左上方有乾隆壬申初伏御题七绝三首。钤有乾隆帝“三希堂精鉴宝”、“宜子孙”和清仁宗颙琰的“嘉庆御览之宝”等印,说明此图曾藏于清内府。

清朝中期张宗苍《乾隆皇帝松荫挥笔》赏析

《乾隆皇帝松荫挥笔》横轴,清乾隆,张宗苍等绘,纸本,水墨,纵96.2厘米,横15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款识:“乾隆十八年四月臣张宗苍奉勅恭绘。”下钤二朱文方印“张”、“宗苍”。“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乾隆皇帝时年43岁。画幅右上乾隆皇帝御题五言诗:“松石流泉间,阴森夏亦寒。构思坐盘陀,飘然衫带宽。能者尽其技,劳者趁此闲。谓宜入图画,匪慕竹皮冠。癸酉夏日题。”下钤“即事多所欣”白文方印、“乾隆御笔”朱文方印。该诗文与张宗苍于同一年奉勅绘的《乾隆皇帝抚琴图》轴所题内容相同。

图绘乾隆皇帝一身文士装扮,提笔创作的形象。乾隆皇帝作为清王朝盛世期的统治者,闲暇之余广学博览,不仅孜孜不倦地学习汉文化,并且积极地参与文学创作,其诗文绝大部分是其从政、巡幸、筵宴、读书、玩赏等活动中的即兴之作,诗意多平淡,缺少文学艺术性,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目前统计,其仅御制诗就达4万余首,尚不包括他即位之前的《乐善堂全集》700余首和其他零星作品,虽然其中有的诗是经翰林词臣们润色或代笔,并为之作注的,但是,其作品数量之大,仍然冠历朝作者之首。乾隆皇帝出于对写诗作文的喜爱,常谕令宫廷画家们绘制他在创作时的儒雅形象,此图便是其中之一。

图中乾隆皇帝的画像写实逼真,其冥思苦想的表情传神生动。山石连皴带染,以无规则的墨点作苔点,既得厚重之力,又得灵动之美。挺拔的松树以劲健有力、娴熟的笔法表现,营造出满目苍翠的神仙之境,与乾隆皇帝洒脱高逸的文人形象相契合。

清朝中期张宗苍《乾隆皇帝抚琴图》赏析

《乾隆皇帝抚琴图》轴,清,张宗苍绘,纸本,水墨,纵194厘米,横159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款识:“乾隆癸酉清和月臣张宗苍恭绘。”下钤二朱文方印“张”、“宗苍”。“癸酉”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时年43岁。画幅右上乾隆皇帝御题五言诗:“松石流泉间,阴森夏亦寒。构思坐盘陀,飘然衫带宽。能者尽其技,劳者趁此闲。谓宜入图画,匪慕竹皮冠。癸酉夏日题。”下钤“陶冶赖诗篇”朱文方印、“乾隆宸翰”白文方印。该诗文与张宗苍于同一年奉勅绘的《乾隆皇帝松荫挥笔图》轴所题内容相同。本幅钤嘉庆朝内府鉴藏印“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共6方。

此图与故宫博物院现藏的董邦达《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轴相比较,在画幅的大小尺寸、质地、构图、笔法,甚至乾隆皇帝的面部神态上均非常近似。由董氏画作包首处所贴黄签“澄观斋殿内东阁东墙面西挂”及图上所钤“避暑山庄”藏印而知,当年董氏的画作并没有像张宗苍的此幅一样存在紫禁城皇宫,而是挂在了乾隆皇帝的重要行宫避暑山庄内的澄观斋殿,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表现他品茶消夏的行乐题材是何等的重视和喜爱。

乾隆皇帝自幼受汉满文化的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对汉族文人所追求的种种理想境界十分向往,谕令宫廷画家创作了多幅表现其儒雅生活的作品,如春日松下品茶、盛夏观荷纳凉、秋季熏香抚琴、冬季赏雪吟诗或集雪烹茶等,这其中有的是他亲历亲为的行乐活动,有的则是他理想中的一种行乐状态,此图便是他谕令宫廷画家张宗苍创作的表现他脱离世嚣,于山野之中悠然自得的臆想之作。

清朝中期张宗苍《万笏朝天》赏析

张宗苍《万笏朝天》 116.4×4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说当时画院画家分为三等,分别为每月工资八两、六两、四两,外加公费银三两,张宗苍与弟子徐扬一起刚刚进入画院之时,就享受到宫廷画家最高待遇,与当时御用画家中的顶流大咖丁观鹏一样,每月到手工资八两,公费银三两,换算成职位,相当于六七品官。进宫两年后,乾隆爷又加封张宗苍为户部额外主事 (六品),这在当时堪称极少见的殊荣。

为报答乾隆爷的知遇之恩,仅在供职大内宫廷四年间,张氏就为乾隆爷画过172幅大作,这还不包括与其他宫廷画家的合集,其中著录在《石渠宝笈》上的张宗苍作品就多达116幅,多有乾隆皇帝亲笔御题。有研究称,张宗苍为作品被收录《石渠宝笈》最多的宫廷院画家(词臣画家最多的为董邦达)。

乾隆二十年题夸:艺苑于今谁巨擘,中吴宗苍真其人。宗苍是真的顶流啊~

乾隆三十九年题夸:试泉悦性此徘徊,画展宗苍心为开。哎呀呀~这画儿让朕大开心扉啊~

乾隆四十八年题夸:莫道山房无长物,宗苍画可匹倪黄!绝了绝了!这山这水这笔法,简直跟元大拿黄公望和倪瓒不相上下!

清朝中期张宗苍《雪霁图》赏析

这幅《雪霁图》是张宗苍画的一帧册页,看作品尺寸应该装饰宫室墙壁的。乾隆自称风流天子,喜欢用书画作品妆点宫室,触目所及都要看到字画。画中有乾隆题写的一首御诗,表明他对这帧作品很满意。

《雪霁图》描绘的是想象中的雪景山水,在创作中有很多名家作品的痕迹。按道理来讲,这样的作品一般会呈现出拘谨面貌,但张宗苍却能画出一种自在洒脱的味道。画中的一叶扁舟让作品的整体格调有了升华,空洞无趣的雪景山水因为有了人的参与变得充满了生机。雪景山水难画是因为如果一味地强调高洁无尘就会脱离现实,如果一味地强调红尘气息又会变得俗气不堪。面对这种情况,张宗苍在宋元画家的创作中寻找灵感,强调画中的文人意趣,让雪景图有了温暖气息,山石棱角处的苔点预示着春天马上到来,生机就在眼前。

一幅雪景图,有清冷面貌,同时也蕴含春的气息,这样的作品看上去会触动很多感慨。想必当年乾隆皇帝也是感受到画中的气韵,才有了动笔题诗的冲动。

清朝中期张宗苍《石湖霁景》赏析

清 张宗苍《石湖霁景》 116.9×46.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绿的山石不多作皴点,仅沿着山石轮廓打上提醒的墨点,湖上和连绵的远山,是当时对赵孟风格的理解。张宗苍在山间缀上屋宇高塔,在湖面架起桥梁,将古代风格与当时的石湖景致糅合起来。第十三轴《穹窿仙观》描绘的是“吴中第一峰”穹窿山的上真观。

清朝中期张宗苍《穹窿仙观》赏析

清 张宗苍《穹窿仙观》 116.8×4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则是利用黄公望风格描绘较低缓开阔的前景,再以王蒙的风格描绘繁复升腾的山岩,其间安置迂曲岭道通向山中的道教宫观。

清朝中期张宗苍《灵岩积翠》赏析

清 张宗苍《灵岩积翠》 116.9×46.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九轴《灵岩积翠》绵长交错的披麻皴、成排的苔点、干擦模糊其边界的块垒,清晰地展现出张宗苍承袭了王原祁对黄公望风格的诠释。画中“之”字形跌荡的山径引领观者视线梭巡灵岩山间,直至其上的净土宗道场灵岩山寺。密实的山岩与漫动的云雾各自成块,相互嵌合,与山径走向巧妙搭配,创造极富动势的构图。张宗苍就住在灵岩山脚,因此这件作品就像描绘他自己的居处,自然更为经心,而采用的也应是他积数十年功力结晶而成的得意构图。

台北故宫另藏一件纵184.8厘米、横150.8厘米的《灵岩山图》,尺寸要比纵116.9厘米、横46.2厘米的《灵岩积翠》大了5倍,应该是配合某个大型殿宇的装饰需要而特别下令绘制的巨幅作品。

清朝中期张宗苍《灵岩山图》赏析

清 张宗苍《灵岩山图》 184.8×150.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灵岩山图》的右半部虽然看似较《灵岩积翠》丰富许多,但两者应是依相同的构图方式完成的。特别如左半边突出于云海小亭等部分,更容易感受到两图的类似性。《灵岩山图》上亦题有《灵岩积翠》上清高宗的诗作,不过是由词臣汪由敦奉命书写的,同时亦抄录高宗和沈德潜的数首山居诗,因为灵岩山脚也是高宗喜爱的这位词臣兼诗友沈德潜辞官归隐之处。

清代宫廷原本即有呈稿、存稿的规定,不过张宗苍原本就有存稿的习惯。根据徐坚《余冬琐录》记载,张宗苍曾言:“然峰峦之向背、径路之曲折、林木之当疏当密、村落之或聚或散,皆有一定之理,不可草率,深当讲究。所以古人作画,必有蓝本,可免龙脉不顺、径路不通之病。”其后,并寄画稿给徐坚,“大幅小帧,皆出自荆关董巨黄王倪吴诸大家真迹,脱胎而得之于大赏鉴家之所藏者”。《灵岩山图》与《灵岩积翠》类似的构图,正可看出张宗苍利用同一画稿,依需要调整变化的好例子。这对于工作量繁重的画家来说,实为兼顾效率与质量的必要手段。

清朝中期张宗苍《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水流云在》赏析

清 张宗苍《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水流云在》 31.5×30.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张宗苍所绘的最后一开《水流云在》为例,原图的山、云、林木、水面各自作左右条状延伸,各种母题层层叠置;张宗苍则收束了云雾的范围,让云气像是自右方聚积处缓缓朝左漫去,山体更为显露,再以浓淡墨色界分出远近,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建筑物旁及前景原有的坡岸则予以减省,让画中视觉元素更凝聚集中。不过原本建筑物样式与位置还是相当忠实地进行复制。可以推测,清高宗当初下达的指令并非让画家们新创《避暑山庄三十六景》的图像,而是要求他们融入自己的风格之余,还得保留原有图像,以便与康熙朝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有更紧密的联系。

除了上述这些可能较属“意料之外”的任务,大部分现存的画作都是张宗苍自己创作的作品,而且质量很让清高宗满意,几乎都在画上留下题诗。

清朝中期张宗苍《画山水》赏析

清 张宗苍《画山水》 138.1×64.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藏于台北故宫的《画山水》是其中的佼佼者,高宗前后题咏13次,并在拳石留白处题写“神”字,钤上“古稀天子”玺印。这幅画上除了清高宗大大小小的块状题跋,纸面也有许多伤损。参考乙未年(1775年)题诗首句“悦性山房黏壁画”,可知此画原本黏贴于碧云寺试泉悦性山房中,后来才揭裱成轴,因此画心才会斑斑驳驳。试泉悦性山房为深受清高宗喜爱的品茗茶舍。张宗苍此作虽未署年款,但查《活计档·如意馆》项下,清高宗曾于乾隆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下旨:“碧云寺试泉悦性山房用画条一张,着张宗苍画。”档案中提到的画条,应即为此作。张宗苍此幅山水虽用于试泉悦性山房,但应非以此处为题的写景之作。画上最早的高宗题跋书于乾隆二十年:“奔泉百道下巉岩,上构飞廊谷口衔。设驾山云呼作海,应疑瀑布挂为帆。”此诗的内容以描述画面为主,对画中瀑布、云雾似乎特别留下印象。后数则题跋更见高宗对此作的喜爱,如乾隆三十九年题句“试泉悦性此徘徊,画展宗苍心为开”,欣赏这幅画让高宗心旷神怡。又如乾隆四十八年题句“莫道山房无长物,宗苍画可匹倪黄”,高宗认为此画可与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和倪瓒的作品相抗衡。画中山体皴法的确祖述着黄公望风格,而让清高宗联想到倪瓒的部分,可能是被写上“神”字的拳拳巨石、前景坡石,及斜岀其中的清瘦竹枝。

清朝中期张宗苍《仿倪瓒笔意》赏析

清 张宗苍《仿倪瓒笔意》 1746年作 57×35.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作一变倪瓒经典的“一河两岸”式构图,自前景连缀一道蜿蜒向左上的山脉。虽然继续沿用倪瓒的折带干皴,但层层擦染,偶以湿笔勾描轮廓,再以重墨提醒紧要处,已非倪瓒作品原本清简的笔墨。正如《画征续录》对张宗苍笔墨的描述:“用笔沉着,山石皴法多以干笔积累,林木间亦用淡墨干擦凑合,神气颇觉葱蔚可观。”此画虽已自成面目,但成功地让人一见此画便想到倪瓒。张宗苍画上题识:“设云林见之,未知其首肯否也?”显见此为其得意之作。

张宗苍入宫前的作品,颇多即似《仿倪瓒笔意》,以模仿宋元大家为题的作品。这是继承正统派祖述宋元南宗大家的做法。张宗苍曾教导徐坚:“今之画者,胸无成竹,随意涂抹,不遵古法,私心自用,凑泊而成,是为魔道,非我正宗,不可使有一笔犯我腕下也。”看得出他对古法的看重与坚守。

清朝中期张宗苍《梧馆新秋图》手卷赏析

《梧馆新秋》(局部)设色纸本 手卷纵32.5厘米横150 厘米。从此卷《梧馆新秋》上乾隆帝辛未(1751)御题诗署款,应是张宗苍入宫后不久画成。画卷右方远处绘山川林木,山屋水阁,近处一童仆捧书往中间堂屋走来,屋中一红衣人端坐榻上凝视庭前梧桐。屋左有一湖,岸边莲叶垂柳,屋园后山岚浮烟,远处几栋屋宇,湖中一蓝衣人划小舟往堂屋处前来。时值夏秋之交,山川树叶未染霜红,望处犹是绿意葱茏,而张宗苍却以藤黄淡染,烘托出时节正在变化之中。乾隆御题诗中用 “翠凉”、“梧馆” 不经意点出秋来,末句 “好教赋句属欧阳” 更是化用欧阳修《秋声赋》意,诗中不及秋字而秋意顿生。绘画和题诗,妙在意境相合无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秋论画 | 这个内务府总管不简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宗苍山水雅赏
名家古画之三:郎世宁宫廷画
清朝张宗苍国画作品赏析
清宫画家 - 张宗苍画选
名家 | 令乾隆皇帝痴迷的张宗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