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帖:望診遵經
<目錄>卷下
<篇名>診頭望法提綱
屬性:頭為五體之尊。百骸之長。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是謂諸陽之會。精神之府。望之之法。可不深求其理哉。按內經陽明之脈行於前。太陽之脈行於後。少陽之脈行於側。厥陰之脈會於巔。督則自背中行而上頭至鼻。任則自腹中行而上頤循面。此皆經絡之行。即部位之分也。由是以形言之。則骨部皆大者多壽。
骨部皆小者多夭。皮肉腫起者為實。皮肉陷下者為虛。囟陷者。腦髓不足而難治。囟腫者。臟腑不調而難療。骨縫不合者。賦稟弱。頭項皆軟者。血氣虧。此察頭形之綱領也。以容言之。則仰首者。其病在陽。俯首者。
其病在陰。蹙其額者。頭痛。皺其眉者。心憂。頭項強直者。邪氣實。頭垂傾欹者。正氣虛。頭獨動搖者。風也。更有心絕之證。頭難回顧者。寒也。亦屬陽明之經。此察頭容之綱領也。夫如是。視上下以辨其經絡。審左右以究其逆從。合之五官。參之四診。而形容之變。病症之殊。皆可識常通變矣。至於妊娠四月。欲知男女。遣妊娠面南行。還複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亦想當然耳。

<目錄>卷下
<篇名>面形分屬五臟
屬性:嘗思診面之法。非特明堂五色。面貌五官。可分五臟也。其面形亦有可分者二。一則因形層以分之。如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肉。肺合皮。腎合骨。筋者肝之部。脈者心之部。肉者脾之部。皮者肺之部。骨者腎之部。推而論之。皮有濃薄澤夭。肉有肥瘦消長。脈有小大遲數。筋有粗細緩急。骨有大小堅脆。太過者為有餘。不及者為不足。皆可辨其盛衰虛實焉。此形層之分也。一則因經絡以分之。如督脈自背中行而上頭至鼻。
任脈自腹中行而上頤循面。沖脈榮於唇口。蹺脈會於睛明。聽宮顴 之分。手太陽也。眉沖五處之分。足太陽也。迎香禾 之分。手陽明也。頰車巨之分。足陽明也。耳門和之分。手少陽也。前關聽會之分。足少陽也。推而論之。腫起者為實。陷下者為虛。腫起為太過。其病在外。陷下為不及。其病在內。此經絡之分也。由是觸類旁通。即一指之小。四體之大。其形層經絡。無不皆然。至若因證言病。如諸書所謂大頭瘟。兩目鼻面腫者。陽明。耳前後並額角腫者。少陽。腦後項下腫起者。太陽。面腫曰風。面目腫大。時熱。脈沉滑。中有水氣。曰風水。面浮腫。氣逆多涕唾。曰咳上氣。面浮腫。息肩。脈浮大。曰不治。短氣面腫。鼻不聞香。咳嗽唾痰。兩脅脹痛。喘息不定。曰肺勞。面目浮腫。曰陽虛胃冷。面目浮腫至項。曰陽虛氣結。病患營衛竭絕。面浮
腫。曰死。面腫色蒼黑。曰死。咳嗽羸瘦。脈堅大。曰死。咳嗽脫形發熱。脈小堅急。曰死。肌瘦下脫。形熱不去。曰死。兩腮消瘦縮入。曰胃虛肉絕。外此而痘疹、癰疽、癘風、時疫。其病在頭面者。皆可按部位。分經絡。合之面
容。參之面色。以辨其同異。而判其吉凶也。然其中腫起為實。浮腫為虛。何也。蓋形之聚散不同。色之澤夭亦異。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腫而屬虛者。邪氣實而正氣虛也。推之於痘疹癰疽。其義一也。

<目錄>卷下
<篇名>面容分屬五臟
屬性:診面之法。有形焉。有容焉。分而言之。則理明。合而診之。則病著。夫形也者。言乎其體也。容也者。言乎其態也。以形為體。以態為用。而五臟之分。五志之辨。可由是而察焉。何者。怒則厲然而目張。喜則油然而頤解。
思則嫗然而瞼定。悲則瞿然而泣出。恐則薄然而氣下。怒者肝之容。喜者心之容。思者脾之容。悲者肺之容。恐者腎之容。此面容五臟之分也。怒則氣逆。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此五臟之分。五志之病也。由是而觀。有太過。有不及。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內。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其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然此就太過不及而言。又當隨時以處中焉。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蓋中者無所偏倚。和者無所乖戾。當喜怒而喜怒。當哀樂而哀樂。無
病之容也。其或發而不中。則有偏倚。發而失節。即有乖戾。故經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肝氣虛則恐。
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
思勝恐。蓋以五志之變。合五行而推也。善診者。觀察病患之態。推而極之。補其偏。救其弊。則失中者中。而違和者和矣。

<目錄>卷下
<篇名>診腹望法提綱
屬性:嘗觀銅人內景諸圖。臍在腹中。胃居臍上。腸居臍下。其中行直行者。任脈也。次於任脈者。足少陰。次於少陰者。足陽明。陽明之旁。足厥陰也。厥陰之旁。足太陰也。若少陽則行於側。太陽則行於背矣。然其分屬臟腑者。又與脈行異。如胸膈之上。心肺之部也。脅肋之間。肝膽之部也。臍上屬胃。臍下屬腸。大腹屬太陰。臍腹屬少陰。少腹屬厥陰。沖任在於中央。腎部主乎季脅。以及左脅屬肝。右屬脾。皆診家所宜究心者。由是而觀。則上下左右不同。前後中外亦異。按其經絡。分其部位。而病症之殊。治療之辨。亦有確可憑者。如腹大支滿。或上肢兩脅者。屬胃。脅下脹痛。善太息。口苦者。屬膽。腹氣滿。少腹尤堅者。屬三焦。少腹偏腫而痛者。屬膀胱。少腹脹。引腰而痛者。屬小腸。腸鳴而痛。飧洩不化者。屬大腸。脹經溲不利者。為脾。喘而兩滿者。為肺。腹滿引腰背者。為腎。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者。為肝。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者。足厥陰。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嗌者。足少陰。厥而腹滿。響響然者。足太陰。是皆部位上下之分。臟腑經絡之辨也。析而言之。臟病為積。腑病為聚。積終不移。聚則轉移。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皮濃色蒼者。皆屬氣。皮薄色澤者。皆屬水。腫起者。為實。陷下者。為虛。腹腫脹者。病氣有餘。腹消減者。形氣不足。腹滿按之痛者。為實。按之不痛者。為虛。腹滿時減。複如故者。為寒。腹滿不減。且燥實者。為熱。新積痛可移者。易已。積不痛不可移者。
難已。腹脹心窩未滿者。可治。心窩已滿者。不可治。缺盆未平者。可治。缺盆已平者。不可治。筋未青。漲高起者。可治。筋已青。漲高起者。不可治。從上腫下者。屬氣。其邪在外。從下腫上者。屬水。其邪在內。男從身上腫
下。女從身下腫上者。易治。男從身下腫上。女從身上腫下者。難治。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難治。旋消旋減者。正勝邪。為可治。旋消旋起者。正不勝邪。為不可治。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然。上至胃脘者。死不治。久病腹皮甲錯。著於背而成深凹者。腸胃乾癟。亦死不治。是皆診腹之要也。至若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變。為膚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為水脹。腫聚往來上下。為蛔脹。彈之而聲空者。是氣。彈之而聲實者。是水。婦人腹皮寬大者。子多。緊急者。子少。妊娠腹形如箕者。是男。腹形如釜者。是女。男胎腹硬。女胎腹軟。如覆杯者則男。如肘頭參差起者。則女。冷者為死。溫者為生。若是雙軀。令人摸之。冷在何面。則知死在何處。凡諸診候。能參合而行之。皆確有可憑者焉。

<目錄>卷下
<篇名>診背望法提綱
屬性:嘗思古聖以背為陽。腹為陰。先賢以背為陰。腹為陽。豈前後有異。而上下不同歟。然愚謂以體之剛柔言。
則背陽而腹陰。以用之動靜言。則背陰而腹陽。且陽化氣。陰成形。是腹背皆可謂之陰。陽在外。陰在內。是腹背皆可謂之陽。陰陽之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豈特一端而已哉。夫背者。胸中之府。其中行乃督脈之所行。其第二行挾脊各一寸半。第三行挾脊各三寸者。太陽之所行也。其經脈自上而下。則部位有上下之分。其疾病或左或右。則部位有左右之辨。推而言之。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皮膚在外為陽。筋骨在內為陰。是故上下標本不同。左右逆從亦異。診之之法。可不精求其理哉。言乎其形。
則腫起者。邪氣實。陷下者。正氣虛。背高如龜曰龜背。脊骨如鋸曰脊疳。背爛透膜者。形壞豈能治。背平病水者。肺傷不可療。此形之因病而變者。言乎其容。則脊強者。病在太陽。反折者。病在督脈。背曲肩隨者。胸中之府將壞。項強腰折者。背上之經已傷。頸直背強。稱身回側者。肝實之狀。骨枯髓減。腰脊不舉者。骨痿之形。呼吸搖肩者。心中堅。轉搖不能者。腎將憊。諸反張。大人脊容側手。小兒脊容三指者。不可治。此容之因病而變者。於是合氣色以觀其同異。參脈症而辨其本標。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雖變化無窮。而意見
有定。庶幾其各當歟。且凡言實者。邪氣實也。言虛者。正氣虛也。邪氣實者。正氣有有餘不足。正氣虛者。邪氣有有餘不足。一切精微法。應作如是觀。非惟診背宜爾也。

<目錄>卷下
<篇名>診手望法提綱
屬性:四肢為諸陽之本。脾實主之。然有上下左右內外之分焉。嘗觀經脈篇。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陽行於外。陰行於內。陽則自下而上。陰則自上而下。析而言之。左為陽。右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手臂之在外者為陽。在內者為陰。自肩至肘曰。自肘至腕曰臂。臂下謂之掌。掌下謂之指。其大指曰拇指。
其次指曰食指。內屬太陰。外屬陽明。其中指曰將指。其屈而不伸者。曰無名指。內屬厥陰。外屬少陽。其小者。曰小指。內屬少陰。外屬太陽。此皆經絡之行。即部位之分也。推而論之。男女有左右逆從之異。經絡有上下標本之殊。病症有內外淺深之辨。望之之法。可弗深究其理哉。以形言之。則形盛為有餘。形瘦為不足。手之壅腫者為實。手之枯細者為虛。左右偏枯曰偏風。手指墮落曰癘風。手掌腫無紋。曰陰虛氣絕。手背腫至腕。曰陽虛氣結。此皆以形言也。以容言之。則強者。病氣實。痿者。形氣虛。撒手者。陽氣外脫。握手者。
陰邪內伏。手之伸者。病在陽。手之屈者。病在陰。屈不易伸。伸不易屈者。陰陽交合。陰陽俱病也。屈而不伸。
其病在筋。伸而不屈。其病在骨。汗漏不止。四肢微急者。亡陽之證。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者。將死之容。攣急轉筋者。邪氣實而傷於寒。弛縱不收者。正氣虛而因於熱。螈不定者。筋脈相引而難瘳。振搖不定者。血氣俱虧而可療。兩手不舉者。脾實。四肢不收者。脾虛。掣衣揚手者。煩躁猶可解。循衣摸床者。實熱已難除。
叉手冒心者。血液大虧。交手目瞀者。肺病臂厥。捶胸者。脹悶之狀。拒按者。疼痛之容。手如數物者。風癇。手不欲動者。脾虧。指不用者。屬脈。臂不遂者。為痹。手足習者。肝絕之形。手足曳者。風懿之狀。此皆以容言也。於是合形容而診之。按經絡而驗之審其寒溫。察其部位。參四診以究同異。分三因而辨本標。病症之殊。療治之變。庶乎知所適從矣。

<目錄>卷下
<篇名>診足望法提綱
屬性:嘗考內經。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裏。足之三陽。從頭至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陽行於外。陰行於內。陽則自上而下。陰則自下而上。析而言之。左為陽。右為陰。上為陽。下為陰。足之在外者為陽。在內者為陰。自臀至膝。曰髀。自膝至踝。曰脛。踝下謂之跗。跗前謂之趾。其大趾。則少陽、陽明、厥陰、太陰之所行。其次趾、中趾。則陽明之所行。其次於小趾之次趾。則少陽之所行。其小趾。則太陽。少陰之所行。此皆經絡之辨。部位之分也。望之之法。可弗深究其形容哉。以形言。則形盛為有餘。形瘦為不足。脛腫跗腫者。水氣之實。脛枯腳小者。脾胃之虛。脛有大小者。腎壅偏枯。股無生肉者。脾虛氣竭。足下平滿者。傷腎之絕征。腳底先穿者。癘風之敗證。十指墮落者。筋死。十趾不用者。經病。兩腿消瘦。曰腎消。獨膝腫大。曰鶴膝。
足腫至踝。曰陽虛氣結。腳腫上脛。曰香港腳逆沖。身體羸瘦。獨足腫大者。營衛俱微。足趺壅腫。兩膝如鬥者。
胃氣欲絕。此皆以形言也。以容言。則屈者為陰。伸者為陽。強者邪氣實。痿者形氣虛。拘急者。寒邪。縱緩者。
熱疾。螈 者。筋脈相引。振掉者。血氣俱虛。屈伸不能者。筋將憊。屈伸不利者。腎已虧。屈而不伸者。病在筋。
伸而不屈者。病在骨。陰緩而陽急者。陽蹺病。陽緩而陰急者。陰蹺病。跌蹶能前不能卻者。太陽經之傷。
跛或左而或右者。風寒濕之病。轉筋者。寒邪在筋。掣節者。寒邪在節。足縱而不任地者。大經空虛。足搖而不任身者。骨髓枯減。足不收者。脾氣虛。足不舉者。脾氣實。揚手擲足者。煩燥。逾垣上屋者。怒狂。筋緩不能行者。肝勞。棄衣而狂走者。胃實。立不能坐。坐不能起者。陰陽交合。陰陽俱病也。此皆以容言也。合形容而視之。審經絡而辨之。驗其足之寒溫。切其脈之動靜。參以四診。究其三因。而病症之變。標本之殊。亦可知其大略矣。

<目錄>卷下
<篇名>毫毛望法提綱
屬性:心主身之血脈。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若析而論之。則經絡之行。部位之分。又各有所主。何則。督行於背。任行於腹。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陰行於內。陽行於外。視其經絡。分其部位。其經之血氣盛。則充膚熱肉。
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彼言十二經之氣血多少者。論其常。此言充膚熱肉生毫毛者。察其變。毫毛有長短粗細美惡。由氣血有多少清濁盛衰。是皆因人而異者也。其因病而變。又各不同。毫毛畢直者。風寒外感之證。毫毛折落者。肺臟內絕之形。灑灑然毛聳者。太陽中。灑灑然毛立者。虛邪中人。毛焦者。寒熱在於皮肌。毛悴者。情志傷其臟腑。毛敗者。肺熱而金受火之剋。毛枯者。疳病而金乏土之生。此皆診法之略也。由是而觀。當以粗而長者為血多。細而短者為血少。聳與直立為邪實。焦與枯敗為正虛。悴同折主死。美而澤主生。善診者。察毫毛。觀氣色。聽聲音。參脈證。可以知其吉凶矣。若夫毛竅之多寡。或言八萬四千。或言十萬八千。而究竟不知幾萬幾千。即能知其幾萬幾千。亦何取乎幾萬幾千。夫經絡之曲折。病證之紛紜。古聖述之於前。昔賢驗之於後。雖西醫剖視。不能如此其詳。而況針穴之微妙。石藥之功能。斷非技巧所能窺者乎。然則今人不逮古聖也遠甚。書曰。事不師古。鮮剋有濟。

<目錄>卷下
<篇名>腠理望法提綱
屬性:聞之津液滲洩之所曰腠。紋理縫會之中曰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是皮膚臟腑之紋理也。
字書謂膚肉之間為腠理。以其有脈理焉。三說合觀。體用備矣。考之內經。則曰開、曰闔、曰粗、曰細。曰疏、曰密。有因天者。有因人者。有因腑而異者。有因病而異者。因天者何。熱則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汗大洩。
血氣減。皮濁澤。寒則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此腠理之開閉。因天之寒暑也。因人者何。膏者其肉濁。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寒。此腠理之粗細。因人之脂膏也。何謂因腑而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疏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此腠理之疏密。因腑而異者也。何謂因病而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然陽病亦有汗出者。陰病亦有不汗出者。其開也衛氣虛。其閉也衛氣實。是又因證而異。可與診汗之法參觀也。要之。開則有汗。閉則無汗。察腠理之開閉。視汗液之有無一也。此腠理之開閉。因病而異者也。蓋觀粗細與疏密者。欲明其體。而觀開闔之常變者。欲達其用也。且夫腠理之開闔。非腠理之自為開闔也。有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焉。蓋衛氣也。衛氣者。下焦之所出。太陰
主其內。太陽主其外者也。陰平陽秘。衛氣和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如是而云開闔。則似開非開。似闔非闔。然非不開也。非不闔也。有時而開。有時而闔。或因寒暑。或因冷暖。或因動靜。非病也。常也。時開則開。時闔則闔者也。設或不當開而開。不當闔而闔。豈得謂之無病哉。合汗而診之。因時而驗之。參證而辨之。知其開闔之常。即知其開闔之變矣。經曰。謹察衛氣。為百病母。腠理之開闔。衛氣之虛實也。開闔虛實。蓋可以忽乎哉。

<目錄>卷下
<篇名>尺膚望法提綱
屬性:嘗謂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故謂之寸。從尺澤至高骨。卻行一尺。故謂之尺。尺膚者。尺澤至高骨之膚也。蓋氣口為肺之脈。皮膚為肺之合。脈行膚內。膚在脈外。故視膚而有取乎尺也。其視之之法有六。曰緩、曰急、曰滑、曰澀、曰賁而起、曰減而少氣。夫緩者尺膚縱緩不急也。急者尺膚緊急不緩也。滑則不澀。而有流利之容。澀則不滑。而有蹇滯之貌。賁而起者。沸起之狀。減而少氣者。損少之形。蓋緩則為熱。急則為寒。滑屬陽而氣濁澤。澀屬陰而血凝泣。賁而起者。太過為實。減而少氣者。不及為虛。六者合觀。變在其中矣。
經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然則色脈皮膚。皆當相應也。合而觀之。亦可推其順逆焉。千金云。風病則滑。痹病則澀。氣血盛。則尺之肉豐盛。氣血虛。則尺之肉虧竭。此亦診尺之要也。論疾診尺篇曰。尺膚滑。其濁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飲也。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洩。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有加。立死。是又診尺膚以參脈證。參脈證以決死生矣。至若尺之部位。手之寒溫。因切而知者。容後續述。

<目錄>卷下
<篇名>診皮望法提綱
屬性:嘗思診尺膚之法。可察皮之滑澀。診腠理之法。可察皮之粗細。然皮不僅觀尺膚。法不僅觀腠理。則夫周身之皮。當講周身之法。而尺膚腠理之診。亦宜比例而觀焉。何則。周身之皮。實由周身之脈以灌溉。周身之脈。當分周身之部以參觀。故經言。欲知皮部。以經脈為記。夫皮者。肺之合也。筋骨在內為陰。皮膚在外為陽也。析而論之。如形充而皮膚寬緩者壽。形充而皮膚緊急者夭。皮與肉相裹則壽。皮與肉不相裹則夭。薄皮弱肉者。不勝時之虛風。濃皮堅肉者。能勝時之虛風。皮虛者寒。皮實者熱。皮膚腫脹者。邪氣實。皮
膚消減者。正氣虛。皮膚腫痛者。病氣有餘。皮膚潰爛者。形氣不足。皮膚潤澤者。太陰氣盛。皮毛枯槁者。太陰氣衰。皮毛焦者。手太陰氣絕。皮膚著者。足太陰肉絕。皮聚毛落者。肺損。皮枯毛折者。肺絕。皮毛虛弱者。肺熱葉焦。皮膚頑痹者。癘風皮病。身冷膚硬者。脾不上下。皮膚薄著者。經脈空虛。皮膚不收。肌肉堅聚者。
寒濕之證。皮膚空疏。三焦經絕者。血崩之征。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者。內有乾血。身皮甲錯。腹中急痛者。內生癰膿。皮膚潰而有瘍者。癘風也。皮膚脫若蛇皮者。癘風也。癘風遍身如癬者。脾病。癘風潰爛無膿者。血死。少年皮生黑斑者。不吉。痘兒頭項皮赤者。多凶。凡腫脹。皮濃色蒼者。皆屬氣。皮薄色澤者。皆屬水。諸痛瘡瘍。斑疹麻痘。色赤而紅者順。青而黑者逆。諸病症。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身澀而脈滑者死。身滑而脈澀者死。此皆皮部之診也。由是推而言之。則壽夭診於緩急。強弱診於濃薄。消減腫脹。
以診其虛實。潤澤枯槁。以診其盛衰。八者交參。則診視之法備。而皮膚之變詳。夫如是。按經絡而分內外陰陽。察部位而分上下左右。參伍以觀。錯綜以變。庶乎其有得歟。

<目錄>卷下
<篇名>診肉望法提綱
屬性:經言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肉之大會為股。肉之小會為 。分肉之間。股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聖人於此。不啻三致意焉。且脾胃屬土。其充在肌。故觀肌肉之消長。可知脾胃之盛衰。夫脾者。孤臟以灌四旁者也。胃者。五臟六腑所稟氣者也。診脈雖以胃氣為本。觀形當以肌肉為先也。若夫形肉已脫。
九候雖調。聖人不曰可生。而曰猶死。則是肌肉之消長。尤關胃氣之有無矣。診之之法。其可不講乎。析而言之。如形充而大肉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血有餘。氣不足。瘦而無澤者。血氣不足。瘦而澤者。血不足。氣有餘。肥者耐寒。瘦者耐熱。肉瘦削者脾虛。肉壅腫者脾實。肉蠕動者脾病熱。肉者脾中風。筋惕肉者陽虛。食減肉消者意損。瘦削乾黑者。肉極之證。肉宛弱者。肉痿之征。肉上粟起者。寒客皮膚。肌膚不仁者。邪入絡脈。肌肉充盛者。形氣有餘。肌肉消減者。形氣不足。肥人肉如棉絮者。謂之無氣。婦人肌若魚鱗者。謂之帶下。骨痛肉枯者。寒勝其熱。爛肉腐肌者。熱勝其寒。疳病形容羸瘦者。症起腸胃之內。癉瘧肌肉消爍者。邪舍分肉之間。脫肉者死。破者死。大肉陷下。大骨枯槁者皆死。肌肉不滑澤。肉滿唇反者。肉先死。癘風割切不痛者。肉先死。肉痿軟。唇反。人中滿者。肉先死。此皆肌肉之診也。由是約而言之。當以堅脆診壽夭。以肥瘦診血氣。以有澤無澤診盛衰。以消減壅腫診虛實。八者交推。則診候之法備。而肌肉之證明。所謂肌者。四肢間附骨之肉也。者。肘膝後如塊之肉也。曰曰股。則以血之流注。如水之流注。水注川曰。注曰股也。若夫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是又合脈以觀之。因症以辨之。
審其順逆。而判其吉凶矣。大凡診法。皆當錯綜相參。非獨診肌云爾。

<目錄>卷下
<篇名>絡脈望法提綱
屬性:聞之直行曰經。橫行曰絡。諸脈之浮而外見者。皆絡脈也。絡也者。本經別出之旁支。聯繫於他經者也。析而論之。經十二。絡十五。皆辨其行。以分其部。按其部。以診其病焉。經絡論。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言經脈之色有常。絡脈之色無常也。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亦皆應其經脈之色也。言五臟之經。
應五臟之色也。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言陰絡之色應五臟。陽絡之色應四時。陽外而陰內也。其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濁澤。濁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者。以其變之因乎時。不因乎病。故亦以為常也。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以其不應時之寒。不應時之熱。故以為寒熱也。皮部論曰。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白則寒。五色皆見。
則寒熱也。蓋陽絡隨時而行者。變從乎外。天道之常也。因病而見者。變從乎內。人道之變也。合時與病而察之。可知其變中之常。常中之變矣。至於兩跗上脈豎堅陷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手魚絡青者。胃中有寒。魚際絡赤者。胃中有熱。魚際脈黑者。或者癇候。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青短者。少氣也。頸脈動。喘疾咳曰水。耳間青脈起者。為掣痛。耳後完骨上青絡盛。臥不靜者。是癇候。臂多惕脈者。謂之脫血。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驚跳不定者。即為脈虛。青紫之脈。散見於面者。多病風熱。紅赤之脈。散見於腮者。多病痘疹。此皆陰陽之絡。因病而變者。亦宜合時與病而察之也。然愚謂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絡脈之見。皆當有血色以間乎其中焉。變見於左者。應在左。變見於右者。應在右。左右皆見。左右皆病。察其何部何色。
而斷其何臟何腑也。至於絡之形容。亦有粗細浮沉長短緩急之殊焉。推而論之。則絡之粗者。病氣有餘。
絡之細者。形氣不足。猶脈之大則病進。細則氣衰也。絡之浮者病在外。絡之沉者病在內。猶脈之浮為在表。沉為在裏也。絡之長者氣治。絡之短者氣病。猶脈之長則氣治。短則氣病也。絡之緊急者為寒。絡之縱緩者為熱。猶脈之急為寒。緩為熱也。於是乎因人大小。而定絡之粗細。因人肥瘦。而定絡之浮沉。相時寒暑。以驗緩急。相時冷暖。以驗短長。八法互觀。合之絡色。參之脈證。庶乎可通其變矣。經曰。凡此十五絡者。
實則必見。虛則必下。其見浮而堅。其見大而明者多血。細而沉者少氣。亦此意歟。若夫幼科食指之紋。即手太陰之絡也。痘科耳後之筋。即手少陽之絡也。皆可以是參觀者也。

<目錄>卷下
<篇名>絡脈主病提綱
屬性:絡脈已言其診法矣。然必先知其部。與其病焉。靈樞曰。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KT 。
小便遺數。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裏。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實則心痛。虛則頭強。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曆。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膈。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實則肘攣。虛則不收。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實則癲狂。虛則足不收。脛枯。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實則厥。虛則痿。坐不能起。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厥氣上逆則氣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氣逆則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任脈之別。名曰尾翳。實則腹皮痛。虛則癢瘙。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實則脊強。虛則頭重。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夫經言虛實者。絡脈之病。
經言名目者。絡脈之部。知其病而察其部。則察其部而知其病矣。經又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是則不但知其虛實。且知其寒熱矣。合前篇觀之。其體用不已備乎。(別也之別當作故)

<目錄>卷下
<篇名>診筋望法提綱
屬性:竊聞筋者力也。肉中之力。氣之元也。靳固於身形也。其候在目。其主在肝。膝為之府。爪為之餘者也。以部位分之。則手之筋行乎手。足之筋行乎足。陽明行於前。太陽行於後。少陽行於側。陰筋行乎身之陰。陽筋行乎身之陽。皆根據經脈而行。可根據經脈而分也。詳觀經筋篇。手陰陽之筋。皆起於手指。陽筋自手而上行於頭面。陰筋自手而上行於胸腹。足陰陽之筋。皆起於足趾。陽筋自足而上行於頭面。陰筋自足而上行於胸腹。其為病也。皆當其所過者。轉筋支痛。治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蓋燔針所以治寒。不燔針所以治熱。診候之法。寒則見其筋攣反折。熱則見其弛縱不收。在陽筋則見其不能俯。在陰筋則見其不能仰。見於膝則行走難以屈伸。見於身。則左右難以動搖。損在筋者。筋緩不能自收持。痹在筋者。筋攣不可以行走。筋極肝傷。則腰背相引。難以俯仰。筋死肝絕。則舌卵捲縮。不能展舒。及夫痙癇螈。頹疝陰病。紐痛腫痛。口目僻急。皆可按部位而知經筋也。若望其筋。知其病。惟腫脹有筋起之證。傷寒有筋惕之文。腫脹以青漲高起者。為不可治。則知未青漲高起者。猶可治也。傷寒以筋惕為發汗亡陽所致。則知用溫經益陽之法。當可治也。至於筋溜者。有所疾前。筋屈不能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也。疹筋者。尺脈數甚。
筋急而見。其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也。斯二者。亦可望筋而知病也。其他筋、筋急、筋攣。筋弛。亦有可見。有不可見。然察其病情。按其部位。皆可知其病在何經之筋也。由是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
而經筋之病。庶可知其要矣。

<目錄>卷下
<篇名>診骨望法提綱
屬性:聞之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者。清而散。屬地者。濁而聚。是故陽化氣。陰成形。精神為陽。骨骸為陰。且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其候在耳。其主在腎。診之之法。盛則見其筋骨勁強。衰則見其形容傴
僂。骨損則見其骨痿。不能起床。骨極則見其齒動。不能久立。見於痹。則骨重而難舉。見於病。則肢伸而不屈。其行而振掉。立不能久者。則知骨之將憊。發無潤澤。肉不相親者。則知骨之先亡。及夫頭背腰膝之骨。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此皆骨之形容於外者也。若見其骨。知其病。如靈樞云。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其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然則形充而顴起者骨大。骨大當壽矣。千金云。兒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尻骨不成者。能倨而死。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臏骨不成者。能立而死。頭四破不成人。通身軟弱如無骨者。不壽。此亦得強則生。失強則死之謂也。若夫經言五色之見。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則知部骨不陷者。可免於病。
部骨陷而色乘襲者。若病甚則危也。是又合氣色骨部而觀之也。他如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皆為死證者。
以其脾腎絕於內。骨肉消於外。枯槁則皮著。骨陷下則肉消盡也。至於賦稟不齊。骨骸有異。又如本藏篇所謂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者。心高。 小短舉者。心下。長者。心堅。 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舉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傾。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濃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濃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者。肝高。合脅兔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胸脅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此又骨骸之常也。至若骨之小大多寡。合骨度篇、洗冤錄觀之。可知其要。
然非診家之急。故不備錄。

<目錄>卷下
<篇名>爪甲望法提綱
屬性:竊聞爪之生。發之長。營衛之行。無頃刻止。且爪者。筋之餘。膽之外候也。靈樞曰。膽應爪。爪濃色黃者膽濃。
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蓋膽者肝之腑。爪者肝之華。故以爪候膽也。然候膽者言其常。而診病者論其變也。其變維何。爪甲青者多凶。爪甲赤者多熱。爪甲黃者疸病。爪甲白者寒證。爪甲黑者。或因血瘀而痛。或因血凝而死。要之潤則吉。
枯則凶。爪色雖殊。其變皆決於此矣。諸書謂痹病骨痛爪枯者。足少陽血氣皆少。色蒼爪枯者肝熱。爪甲黑。乾嘔面青。肢厥冷者病凶。病患爪甲白者不治。爪甲青者死。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者筋絕。九日死。小兒爪甲青黑。忽作鴉聲者肝絕。小兒咬爪甲者。乳少成疳。心病為瘧。心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熱不甚。若其人本來心性和雅。今忽弊急。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心死。名曰行屍。是皆診爪之目也。能參合而行之。庶無虛虛實實之弊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黃帝內經素問譯解痺論篇第四十三
《黃帝內經 素問》痺論第四十三
《黃帝內經》.素問(第39-第58)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内經素問集注刺要論篇第五十
黄帝内经脏象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