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诗赏析:春在枝头已十分

禅诗赏析:

悟道诗

(唐)无尽藏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作者简介]

    相传这是唐代的比丘尼无尽藏写的一首悟道诗。无尽藏俗姓刘,是六祖惠能八拜之交刘志略的姑姑,曾向六祖惠能问经义。此诗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笔记集。罗大经(1196—1242)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在抚州做官时,因朝廷的矛盾纠纷被株连,弹劾罢官。此后再未重返仕途,闭门读书,博览群书,专事著作。大经有经邦济世之志,对先秦、两汉、六朝、唐、宋文学评论有精辟的见解。

[赏析]

    这是一首用寻春咏梅来譬喻悟到本来面目的绝佳禅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佛教修心养性,讲禅悟,即静坐止息杂念,专注渐人悟境。这个过程,不立文字,没有说教,全靠自己领会。《悟道诗》把探索到醒悟的认识过程,通俗生动地表现在一幅美丽的意境之中,给人以十分有益的启示。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以寻春比喻探索。“尽日寻春”,表现不倦的追求;“不见春”,终不可得。陈师道诗云:“芒鞋竹杖最关身。”对行路的人来说,芒鞋竹杖是最关紧要的。隐寓路途之遥远,跋涉之艰难。陇头,指关中一带,表明地域宽广,寻觅艰辛。多少禅修之人为了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辞辛苦,苦苦寻觅而不可得,春天到底在哪里?“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归来後,却见梅花已经开放,枝头春意烂漫。原来,春色就在自己的身边。前两句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第三句一个“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末句“已十分”更写出梅花的烂漫,春色的浓烈。

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盎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诸佛所证悟的真如法身原来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无缺,可是又有多少人会得呢?

    “已十分”这词非常清楚的表达出,这不是冬未春初,而是春意盎然。而为什么要把梅花盛开的时节说成春天呢?其实,这就是佛家“高深”的阐理,即,吾心是春就是春。春天不在枝头,在我心,不受颜色、温度等外界因素影响,也呼应了上句,岭头之云,如果你认为它是春天,它也就是春天。

    我们追寻人生真理,探求智能,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寻找。这首诗便提示了“心内世界” 与“心外世界”的差别。常人总以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见我们的心量有多宽敞,有多广大。如果我们对禅的境界有点体悟的话,去除了对事相的质碍,只要是东风吹拂的地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如果我们能够契入佛法妙谛,层峦叠翠,无一不是诸佛菩萨的精神法身,声湍鸣涧,都是诸佛菩萨的说法妙音。如果我们不去领会,纵然芒鞋踏遍岭头的云朵,也不过是“一瓶一钵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来”,茫然无得而已。道无所不在,处处可以体会,甚至吃饭、睡觉、走路、行进之间都有道的存在。能如此体会,春天就离你不远了!
    由此可知,作者描绘这一寻春的过程,意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所以,一切向外的努力都是枉然。越是执着不放,就越发
南辕北辙。要善于变换思维角度,这样才能体悟到其中的禅机妙理

    有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如果有人想成佛,该如何做呢?」
    赵州回答∶「干麽这麽费力!」
    僧人续问∶「那不费力该怎麽做呢!」
    赵州回答∶「不费力的话,就已经成佛了!」

香客:佛在哪里?我找了很久都找不到,上天入地,都找不到。
尼姑:放弃执着吧,佛无处不在,吾心向佛,吾心有佛,吾即是佛,汝心向佛,汝心有佛,汝亦是佛。

     这正如卢道悦《迎春》诗中所说的:“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千里寻觅无果,春色自在咫尺。“笑拈梅花嗅”,这“笑”字传神。笑山穷水尽的跋涉,笑踏破铁鞋的寻访,这是胜利的笑!为苦尽甜来欣喜,为刹那顿悟欢笑。笑既不得,悟从何来?笑了,是因为悟了。
  《坛经》云:“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迷惑时经历了漫长的时日,觉悟了却只在顷刻之间。但是,这漫长的寻觅,不是徒劳的,它是成功的积累过程。点点积累,如萤火聚集,光照如炬,洞烛心灵,方能豁然开朗。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一个认识升华的飞跃。

      也有人以参禅前后的不同感受来说明悟后的心境。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开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生活的内涵、品味不一样了。

     探索到觉悟,有两种状态,一种叫大智若愚,疑惑重重,总是处在设问之中。在设问中质疑,在质疑中索解,看似愚钝,实乃聪明。因为,智慧在点燃,必然会带来新的顿悟。另一种叫大愚若智,看来好像什么都很明白,没有疑问,不用探索,智慧被熄减,永远不会获得新的知识。

  《悟道诗》讲了一个怎样方能明白道理的历程:叩问是智慧的春华,顿悟是探索的秋实。

[鉴赏]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东坡《庐山烟雨》

 
侬家家住两湖东, 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 始知家在画图中。

     ——现代 郭六芳 舟还长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禅诗·禅理·禅趣
禅诗赏析:《悟道诗》
经典禅诗二十首,读完了悟人生,你最喜欢哪一首?
一尼姑访遍名山大川,顿悟时写下一首诗,道尽了人生真谛!
哪些古代诗词是情理兼备的杰作(1)
读诗【悟道诗】宋·杨妙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