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拍:东北农村真实映像

 

 

 

俺东北,冰天雪地,那一个个农家小屋,看上去简陋而温暖。那一个个挂在门口的红灯笼,透着喜气,透着欢乐,透着中国味。那一个个贴在门上的“福”字,让我们仿佛回到儿时的过年。小屋外,那一个个牛拉车,(有马拉车、有狗拉爬犁,)那一根根白桦树围成的篱笆和红辣椒,及那一个个又让人觉得东北味特实足的浓浓风情画面,让人品之不尽。



开春了,鸡在窗台享受那一缕温暖的阳光

我的家在东北,来到城市好多年,却从为使我留恋过。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家乡的山水亲人亲,家乡山水一草一木一直在耳畔萦绕,怀念家乡的大火炕,大瓦房,大葱沾大酱,粘豆包,大锅做的酸菜穿白肉,猪肉炖粉条。出生在70年代后的东北朋友,看到这组最原始最纯朴最真实最温暖的画面会深有体会。

这是儿时女孩的玩具噶啦蛤也叫‘搬针’就是在羊或猪的后腿关节处卸下的,有四面,叫针,轮,坑,肚  ;

还有男孩玩的,弹流流,扇pia几,滑爬篱。


儿时也睡过的摇篮叫;[‘悠车’]也叫腰车子。俺们小时候就是被吊起来的,哈哈哈哈、把小孩放进去吊在房梁上,悠来悠去,那上面还有漆画,民俗的花鸟鱼,很多能忽悠的东北兄弟小时候基本上都睡过,呵呵。所以能忽悠,

也是咱东北的三大怪之中,所说的养护孩子吊起来。


在我们东北很常见到了冬季妇女们清闲时

坐在热炕头上打麻绳纳鞋底做鞋。


[婆媳]媳妇给婆婆点烟袋,也是三大怪之中的大烟袋。


到了年跟前进入腊月二十五,淘粘米用石磨碾面

然后用大锅蒸出香喷喷的粘豆包,冻在外面,特别香甜。


大雪天孩子们去上学


打苞米


 

打苞米邻里乡亲都来帮忙



大多数农村的石磨、碾子和辘轳水井等都是公用的。过去,北方大部分地区麦黍、玉米等粮食脱壳、去皮及碾碎加工时使用石碾子。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盘和碾滚上分别由石匠凿刻着很有规则的纹理,其目的是增加碾制粮食时的摩擦力,通过碾滚子在碾盘上的来回滚动达到碾轧加工粮食作物的目的;这是农家碾子和磨盘上的鸡窝。


辘轳靶的摇水井,水瓢和大瓦盆


要过年了,家家都要蒸上馒头和豆包,然后在石磨上冻上馒头

和豆包,也是从前正月里咱东北农家最美味的家肴了。


 


赶着牛爬犁去串门


在农村上了年纪的老人,无论是下地还是串门,都习惯把一支长长的旱烟袋用手握着或别在腰上。累了或休息的间隙,便坐在田间地头的苇笠蓑衣上,也可选择一处干净石头或草地,甚至也可干脆把锄头、镢头、犁耙等农具放倒,坐在它们光亮的木柄上。然后从腰间拿起烟袋,在身边石头上或者鞋底敲掉烟袋锅里残留的烟渣,再把烟袋锅插到烟包里麻利地按上一小撮旱烟丝,慢悠悠地划着火柴把烟点燃。旱烟袋成了农村老人的象征,也是一段历史的道具与见证。


耕犁上的鞭子和靰鞡鞋


早些年我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最低可达摄氏零下四、五十度,一般的棉鞋难以御寒。所以,每到秋季,老爷爷们便到山上去割乌拉草,晒干存放,在使用之前还要用木棒捶打柔软(不伤脚),冬天外出时絮到鞋里,避免冻坏脚生冻疮。就是俺东北最有名的,乌拉草和靰鞡鞋。拉


从前东北农村没有电灯,家家照明用的都是羊油灯;在灯的瓶子里装上羊油;上面瓶口处用棉花捻成细细的灯芯,把棉花灯芯延伸在羊油里;点燃就可以照明了。马倌大叔在细心擦他的羊油灯,羊油灯在我朦胧的记忆里听母亲说起过。


风匣,也就是风箱;穿越时间的隧道,跨过岁月的屏障,风匣活灵活现在我的眼前。一个个木风匣,是村庄烟火的催生者;是村里人日常生活 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之一。        

  日日月月年年伴随人们过着清贫而自足的日子,是村庄永远的记忆。远去的童年,留下的是梦一样的影像和往事。

  


二月二,是吃猪头的日子。一到这个节日,东北大多数人家肯定烀猪头,吃猪头肉。二月二的前一天要将自家的水缸放满水,把猪头肉准备好。二月二这天,在门前用石头搭起放上柴草燎猪头,大人老早起来,开始不住地用木杆敲房梁,意思是唤醒沉睡中的龙,然后唤醒全家人起来吃年糕、猪头肉和春饼。
吃完这些,大人领着孩子纷纷到理发店理发,叫“剃龙头”;女人们不敢动针线,怕扎到“龙睛”毁了光明前程。至今现在大多数农村依然完整地按照传统过这个节。

 

特别

 

 跑山沟的买卖人

在寒冷的冬天赶着牛爬犁拾柴下山


奶奶在拧麻绳在农闲的时候,她们通常会盘腿坐在家里暖暖的大炕上,怀里抱一个八寸长的牛腿骨做成的拨吊,中间打一个孔洞,穿一根铁丝拧的弯钩,弯钩上系着丝丝缕缕的麻皮,她们一边闲话桑麻,一边娴熟地用手旋转拨吊,随着拨吊陀螺般迅疾的旋转,几缕细绳。然后再将两股或三股这样的细绳,系在拨吊上如法炮制,便出现了丝丝缕缕的麻绳团结在一起之后,便可以把去纳踢死牛不偿命的千层底布鞋,这样的麻绳纳出的鞋子,会使穿它的人在崎岖的道路上走出很远,而不必害怕半道上鞋子破了,跣足行于砾石之上。遗憾的是这等有深意寓于其中的中国手艺已早成历史了。


奶奶捻着麻绳和子孙享受那份天伦之乐


奶奶烟袋烟盆和可爱的狗


 


经典的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写照。老照片的位置。北极星闹钟、青花瓷瓶、鸡毛掸子、马灯、竹批暖瓶、油灯、烫酒壶、万紫千红雪花膏、狗皮帽子、棉乌拉、老木凳。这些都是我很熟悉的东东。
   不过有几个地方表示出这幅照片拍摄于现代:老当家腕上的方形手表,此瓶里的老头乐,墙上的彩版报纸。


大叔在叙说往事那形影不离、相伴四季的伙伴。烟袋升腾的浓浓烟雾里,有春耕秋收的辛劳与惬意,有谈天说地的
沉思与感悟,有家庭和睦、子孙缠膝的幸福与满足,也有琐事扰心的愁怨,更有对生活、对于生命的真切感慨。



悠闲地洗衣服,老百姓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吃苦、耐劳、满足于现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北老家的记忆
我国各地八大怪(上)——北方地区
[转载]黑土滋养十八怪
东北旅游风俗趣味故事
东北十八怪
80~90年代东北农村真实映像【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