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铎的书学(二)
三、入古出新一谈如何界定
王铎作品从数据上看提到的碑帖计有:王羲之、王献之、钟繇、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李北海、米南宫、……等。
王铎主张学古,只有入古才能出新,他说:
余从事书艺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日多。
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
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
书未宗晋,终入野道。怀素、高闲、游醉、高宗一派,必也参之篆箱隶法,正其讹画,乃可议也。慎之!慎之!
余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
王铎临摹古帖的比重在第一章第三节中已列表详细说明。这部份的计算比例与刘灿章不同,主要笔者采样是根据齐渊所编《王铎书画编年图录》605件有关,而非刘灿章采样的348件作品。
王铎临摹二王功力深厚,这样的评语太多了,在此不再赘述。倒是王铎在楷书上面的努力,在本文中较少叙述,主要原因在于重点放在形式、章法、与空间的叙述,反而着墨不多。事实上楷书的功夫累积,正是行草能够大力发展的基础。
现在,就来谈谈他的小行楷作品。从中除可以看出二王的色彩风韵外,也可以依据不同年代的差别性,作出说明。
如37岁写的《行书与大觉禅师等书札卷》(图2一11)、40岁时写的《行书与大觉禅师等书札卷》(图2一12)、42岁时写的《行书赠袁枢五律诗册》(图2一13)、43岁所写《楷书题青阳山庄五律诗册》(图2一14)、46岁时所写《草书琼蕊庐帖册)}(图2一15)、51岁时所写《行书自作诗卷》(图2一16)、55岁《楷书跋米芾行书天马赋卷》(图2一17)、”岁所写《楷书跋李成小韩林图》(图2一18)、58岁时所写《仿董关黄具笔意山水扇面》(图2一19)、58岁时所写《行书枯兰复花赋卷》(图2一O)、59岁时所写《诗画合壁册》(图2一21)、60岁时所写《行书琅华馆别集横幅》(图2一22)。从初期到晚年始终不离二王家风,用笔结体都不是率尔操瓤。
道德上的理想人格,项穆举出孔子,书法上的理想书家为王羲之,两者之共同点则在于「中和」。在项穆看来,王羲之以后之书家都是从王羲之之风格而来。
智永,世南得其宽和之量,而少俊迈之奇;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而乏温润之容;褚遂良得其郁壮之筋,而鲜安闲之度:李岂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味窘:颜柳得其庄严之操,而失之鲁犷;旭素得其超逸之兴,而失之惊怪……。
米书之源出自颜、褚,如要学米,先柳入欧,由欧趋虞,自虞入褚,学至于是,自可窥大家之门。
明项穆《书法雅言取舍》
王铎楷书部份,我们从《拟山园帖》即可明白,对一其影响最人的仍以钟、王、颜、柳、米为最。他的大楷能写出清疏挺拔与沉着扎实,前者如《拟山园!)占》第五卷(延寿吉祥)(图2一23),写得瘦而不枯,紧而不密,劲健中透出淡雅和平气息,其用笔实出自柳公权。
后者得自颜书神髓,如故宫收藏之李成寒林图的题跋(图2一18),苍劲沉着,骨丰力厚,可看出凝重古拙,端庄雄伟的特征。严格地说,与颜字不同,那就是用笔方折,而少圆曲的差别。以及厚重与果决的笔路不同。
接下来,本文拟再探讨王铎采用钟蒜、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米南宫笔意与结构之情况,依实际线性简要说明:
首先,根据前引项穆所言,颜、柳、欧、褚、虞、米、甚至李北都是属于王羲之这一系统,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王铎书法从广义的条件来看,几乎是没有脱离二王。在前文中己经有很多艺评谈到,自宋以后500年来没有人超过米莆,又说王铎书法像颜、柳。林散之先生也提到王铎字像李北海。首先从王羲之之圣教序来看,王铎自言十三岁即开始临摹,在目前数据中有记载的,如34岁时临行书圣教序,42岁时行书赠袁枢五律诗册中跋语提到:癸酉九月夜用圣教、兴福夫子碑为环中老亲契(图2一13),即可得知王铎对圣教序的把握。只是王铎在文中表明兴福夫子碑,依笔者认为,圣教序刚健挺劲,而兴福寺碑则丰厚畅达,王铎此书两者兼而有之。到58岁时所书行书枯兰复花赋卷、60岁时书行书琅华馆别集横幅,在在说明其努力及其成果。基本而言,圣教序这一路,王铎非常认真的走了将近半个世纪,抓住形、也抓住了神采。不同的是,王铎的个性,与王铎处的环境,以及王铎在位居高官却不得志的情况下,急于在书法上闯出地位的雄心与抱负与王羲之不同。因此,若从王铎所写圣教序来看,则王铎更能表现出北方人方、厚、拙、重的色彩。这背后的原因,也要归功于王铎对颜、柳的热爱与景仰。颜字丰厚沉稳,以篆糟笔法书写,因此气势磅礴,若比较(图2一26)即可领悟。但若仔细分析(图2一26)(王铎在作品中虽标明褚遂良,然笔法却是颜、柳与米法)又发现王铎处理酣畅气势里,线条中速度的处理,基本而言,大都是「渐快」方式进行。因此,劲道有余、雍容不足。在轴线处理上,颜真卿采用对称的方式,因此均匀对称中显露中庸的气度;而王铎则雄壮中,过于显露。若从这个观点深入探讨则发现,王铎固标明临褚遂良然字里更充满了柳公权的精神。浓缩而言,柳公权线条硬挺果决、锐利明快,具有杀伤力的气势外,在形式上与颜真卿最大的不同,就是柳公权用笔以「方折方式进行(参考图2一28),而颜真卿较为「圆弧」(参考图2一27)。在张力的表现上,柳公权更为突出。如果就王铎在单字结构中的倾斜,在章法上的变化方面,笔者认为这部份与米南宫有关,但要推到源头,笔者认为因归功于王铎热爱钟繇这个部份说起。孙过庭《书谱》开宗名义就提及:
夫自古之善书者,自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孙过庭接着又说: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钟繇之成就,王羲之佩服,想必王铎心理一定明白。除了韵味外,笔者认为钟惑字体最大的影响力在于楷书章法的错落有致,因此笔笔之间、上字与下字之间顾盼生姿。用笔或正或倾,优游自在。在古雅的笔调中透露生动活泼的气质。从图(图2一5)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字距的变化,以及轴线的倾斜、单字中疏密的自然留露、字型的巧思,这些技巧不就是王铎在行草书中充分发挥的本事吗?只是时空不一样,王铎处在天奔地诉的晚明中,作风就大大不同了。最后,我们再来比较米南宫与王铎。前面已经提及王铎被称为500年来米芾第一人,但如果把(图2一24)与(图2一25)
比较就发现,王铎写米芾在粗细的变化上,不如米芾精致细腻。笔法的采用不如米芾的八面威风。但粗旷、厚度、与力度上,却远远超过米芾。如同前所述王铎用的是“碑的笔意”,雄强有气势。笔者认为:王铎之写米芾是紧靠柳公权的方式(图2一28)记录米芾,不像宋人吴踞(图2一29)死守米芾不放。
因此,笔者认为:王铎是以柳公权之骨气来改写米南宫秀逸之貌。若把圣教序(图2一30)的转折改以魏碑方折为之,则就趋向李北海的形式与精神(图2一33)。这一点若将王铎临写之圣教序(图2一31)来对照,就可以发现到王铎与李北海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李北海的用笔岂不就是兴福寺碑(图2一32)的夸张吗?就此,再简单结论:王铎的结构形式从二王出而更率性,因此,接近米南宫;因为个性与柳公权相似而大量采用,因此气势雄健外露:为了扩大力度与宽博,暗合了颜真卿;在轴线及单字倾斜变化上则深受钟繇(图2一34)的影响。(虽然轴线的变化与黄山谷作品类似,但从王铎文稿中从未提及,因此,笔者仍认为轴线的变化源头是受钟繇影响。)
八大山人楷书(图2一35)深受魏晋书风影响,笔画嚎活,章法错落有致,与钟繇亦有神似。王铎与八大虽不同时,但都受到钟繇影响。因此,在章法上显得灵活有变化。
四、王铎之美学与形式表现
应当说,时代成就了王铎。当然使他毁灭的,也未尝不是这个时代。艺术史上的这个时代,即明清之际,这个时代由于各种空前复杂的历史原因,思想比较自由,艺术也容易多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出天才、出思想、出美学的时代。他在艺术上尤其在美学上,确实有惊人之的成就,当然也有相互的矛盾。
王铎于1649年临淳化阁帖与所画山水合卷中跋曰:
余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于羲、献,人自不察耳。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曰:某虞、某柳、某欧。予此道将五十年,辄强项不肯屈服。古人字画诗文,咸有万镬,匪深造博闻,难言之矣。
独宗羲、献,铿然有声的一句话,包含了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儒家“中和”观念。王铎依附中庸之理,却讲求“古”、“怪”、“幻”、“雅”的统一,这种理论那有中庸的影子,这种美学简直是空前。因为这种叛逆思想,所以他赞美“狠”、磺美“怒”、赞美“气”、赞美“力”,很明显的这种美学,不仅在当时是惊涛骇俗的,就是在今天也是令人震撼的。
韩玉涛先生在《中国书法全集王铎一》中谈到根据王铎(文丹)中所述美学的矛盾提及:
怪,则幽险狰狞,面如贝皮,眉如紫棱,口中吐火,身上缠蛇,力如金刚,声如彪虎,长刀大剑,劈山超海,飞沙走石,天旋地转,鞭雷电而骑雄虎,子美所谓r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公所谓『破鬼胆』是也!
因为有这种叛逆思想作根底,所以,赞美『狠」:
为人不可狠鹜深刻,作文不可不狠鹜深刻。
赞美「胆』:
文要胆,文无胆,动即构促,不能开人不敢开之口。——笔无锋愕,无阵势,无纵横,其文窄而不大,单而不耸。
赞美『怒』:
笑文令人亲,怒文令人怕
赞美『气』:
文有矜贵气,有壮丽气,有兵戈气,有寒酸气,有颓败气,有死亡气,全无气,不名为文!
赞美『力』:
大力,如海中神鳖,戴八脓,吸十日,侮星宿,嬉九城,撞三山,踢四海!
兔之力不如犬,犬之力不如马,马之力不如狮,狮之力不如象,象之力不如龙,龙之力,不可得而测已!
他赞美「斩钉截铁』:
如临阵者提刀一喝,人头落地!
寸铁杀人!不肯缠绕。
凤来雨至,陡然莫测!
虎跳熊奔,不受羁约!
他歌诵敢于『放手』、『撒手】的『神通』,他向往着『掀起脚,打筋斗,驾云雾向空中行!』这就无怪乎他要『创』了,他说:
他人口中嚼过败肉,不堪再嚼!
因此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讴歌『奇怪』:
文中有奇怪,浅人不知耳,望之咋指而退!……自使人目怖心震,不能已已。
奇奇怪怪,骇人耳目,奇矣!
这种美学出现在明末是可以理解的,他表现了这个天崩地诉的时代对艺术的反思。但这种美学是矛盾的,明明是“反中庸”,这又如何解释呢?能不能说他是在阪依“中庸”呢?如果是,那真是太过分了,只能说他是在调和;用“极中庸”保护他的极不中庸,就是说虽极不中庸但涂上极中庸之保护色,这就是王铎的“中庸论”。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基调,做出来却偏离很远的形式表现,而不以韵致为主的狂傲书体。守住传统又反传统的创造性,作为是他成功的最大原因,过人之胆识是争议也是成功的重点。
韩玉涛先生称王铎美学为“魔鬼美学”,因为王铎心中主要思想被胆、怒、气、力、怪、奇所包围。但我们不妨再看下面一段文字。
王铎曾为他所敬重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书一诗册,在第六首诗后的题款中写道:
书时,二稚子戏于前,遂落数(如)龙、形、万、壑等字,亦可嚎也。书画事,须深山中松涛云影中挥洒乃可愉快。安可得乎?(图2一37)
在诗册末尾的款识中,王铎又写道:
月来病,力疾,勉书。时绝粮,书数条卖之,得五斗粟,买墨,墨不佳耳,奈何。(图2一36)
此段叙述了王铎环境的窘态,也透露他对环境的期许与笔墨的讲究。其中“松涛云影中挥洒”证明了他对创作环境气氛、情绪的要求。有如庄子所谓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其书画的气息才能获得大自然的钟灵毓秀。
关于这方面的题跋还有下面这段:
予年十八岁过中条至河东书院,忆登高远望尧封,多葱郁之气,今齿渐臻知非,靓吾乡太峰眉宇带中条烟峰之意。勉而书此,岂非非之为软。
可见王铎对大自然的陶醉与领略,并融入自身的“情性”与怀抱“感吐”的纪录在书法作品之中。
石涛在《画语录》里有这样一段话,他说:
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缈,此生活之大端也。
在石涛的画语中,我们体认,唯有认识自然才能获得山川之神,只有掌握了笔墨之法,才能表现山川之形态。所以石涛又说:“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虽然谈的是画理,其实与书法仍然相通。
山川与情性合一是高远的、广博的、也是抒情的,若只把它当做有如韩玉涛先生所言“魔鬼美学”去凸显“强悍”与“可怕”,似乎也有不妥。
东汉著名书法家蔡爵在《九势》中提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式出矣。”由阴阳的观念派生出刚柔、文质、动静、虚实、方圆、直曲、迟速、轻重、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有力的推动了书法的发展。可以说,每一个杰出书法家,都是一个睿智的书法辩证法的驾驭者,而每一幅卓越的法书,又是成功运用书法辩证法的结果。诚然,每一种艺术都离不开辩证法则,而中国书法艺术的辩证法则,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就如同前面己多处提到王铎书法从二王入,后又以强悍的美学观,支撑使它成为杰出书法家。从结构的方折用笔,采用反三角形与正三角形,异于一般正方形之结构。从轴线的倾斜、移位到两次轴线的运用。墨块的采用凸显视觉远近与轻重。字距的疏密,到行距的疏密,在在引导观赏者在观赏时的重心转换。二王的作品在王铎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他的文稿数据中经常提及,然最后他所表现的结果却与二王差距甚远,主要在于对传统书法主轴中,惯用的“中庸法则”做了强烈的改变。这个改变无疑说就是将大胆采用辩证法则,只是这样的大胆采用与传统书法艺术讲求“中和观”差距甚大,而不能为一般人所接受,尤其王铎善运用视觉与形式,因此,对于笔墨的运用、对于章法布白运筹中,显露他惊人的作风。韩盼山先生在《书法辩证法释要》中明显提出:擒纵二字,书家要诀(擒与纵)。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虚与实)。宾主分明,纲纪不紊(主与宾)。书宜神凝,密宜神远(疏与密)。相呼相应,顾盼生情(呼与应)。润可取妍,燥能取险(润与燥)。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浓与淡)。疾而不浮,涩而不滞(疾与涩)。迟以取妍,速以取劲(迟与速)……等等。这种既对立又须统合的问题,本身就是充满矛盾。
书道中充满了阴阳,充满着矛盾,神采与形质、疾与涩、浓与枯、虚与实,无往不是矛盾的统一。处理成中庸,或者是险绝,因人而异,也因环境而异。王铎从中庸的二王为基准,最后以强悍的手段处理,无论是手绢还是六尺长条,都是飞腾跳掷,纵横裨阖,大气磅礴,以雄强的笔力,奇怪诡异的体势,酣畅淋漓的墨彩,表达了大起大落、汹涌激荡的情绪和心境。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到狰狞、怪诞、狠鹜、阴幻及至胡乱的粗旷美、阳刚美、一颗充满焦灼、苦闷、颓唐、狂逸乃至绝望的不安灵魂。他的书法忽正忽斜、忽雅忽野、大整大乱、既丑且美的多元矛盾统一的审美组合,令观者震撼。如前己提过,王铎是以形式表现杰出的书家,唯有险绝才能凸险他的书法成就。因此,强调怪、狠、胆、怒、气、力、斩钉截铁,是他为了凸显形式不得不的举动。笔者认为,与其说是“魔鬼美学”,不如说是“矛盾美学”。这样的美学包括他内心的挣扎与到清廷为官的内心矛盾上。
晋人重韵,唐人重法,宋人尚意,晚明尚态,这是时代使然,虽然在这大时代中有很多书家背离风尚,独标异格,但就是很难成为主流。时空因素占绝大原因,不同的时空造就不同的书风与书法家,王铎身处动乱变局中,他先以王羲之之嫡传后代自居,然后又独宗羲献,抓的就是书法的道统,从淳化阁帖的不断临习,就可知道,在这书法大环境中欲脱颖而出的处心积虑与困难重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剖析|王铎是如何从临摹走出来的?
王铎的札记 --临古学古、积学深至
王铎行书作品《为景圭先生临圣教序册》明清书家书法欣赏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大全
【翰墨丹青】王铎谈略·其书
我们都在学王铎,王铎究竟学了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