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黄庭坚的一组文章
黄庭坚是崛起在北宋文坛的一位杰出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承先启后,独树一帜,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北宋及以后的数百年间,许多书法家、评沦家都.盛赞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给予黄书以极高的评价。《宋史·黄庭坚传》云:“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宋徽宗云:“黄书如抱道足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宋代诗人陈师道在《何郎中出示黄公草书四首》之一中赞道:“龙蛇起伏世无前,江汉渊回语更妍。好事无须一赏足,藏家不必万人传。”岳珂(岳飞之孙)在《山谷范滂传》中写道:“山谷在宜州,尝大书《后汉书·范滂传》,字径数寸,笔势飘动。”董史《豫章先生传》云:“公楷法妍媚,自成一家。游荆州,得古本《兰亭》,爱玩之,不去手,因悟古人用笔意,作小楷日进。曰:'他日当有知我者。’草书尤奇伟。公殁后,人争购之,一纸千金。”从上述评论中可以看出,黄庭坚于草书、行书、楷书和大字、小字无一不精,可谓书法艺术上的多面手。    黄庭坚翰墨妙天下,四海推重,甚至有江神爱好黄书的神话故事。据宋代惠洪的《冷斋夜话》记载:“王荣老官于观州,欲渡观江,七日风作,不得济。父老日:'公箧中必蓄宝物,此江神极灵,当献之,得济。’荣老顾无所有,惟玉麈尾,即以献之,风如故。又以端砚献之,风愈作;又以宣包、虎帐献之,皆不验。夜卧念白:有黄鲁直草书扇头题韦应物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即取视之,惝恍之际。曰:'我犹不识,鬼宁识之乎?'持以献之,香火未收,天水相照,如两镜展开,南风徐来,帆一饷而济。”因此,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甚为珍贵,至今仍保存于世的有《诸上座帖》(草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华严疏》(行书,现藏上海博物馆)、《刘禹锡竹枝词》(草书,现藏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松风阁诗》、《发愿文》(现均藏台湾)、《经伏波神祠》(行书,原藏清朝内府,后流往国外)、《廉颇蔺相如合传》(草书,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送张大同古文题记》(行书,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等,这些传世作品,不仅是我国人民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我们应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黄庭坚的书法,一般来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以前,这一阶段主要是继承传统,师法各家,他学过王羲之、禇遂良、颜真卿、李北海、杨凝式、周越等人的书法。他对这一阶段的书法很不满意,认为“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黄庭坚不喜欢自己元祐间书,这是他的谦逊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其实在元祐间和元祐前他已卓然成家,在书法艺术上已经有很高的成就。如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他在泰和时所书的《戒石铭》和《文赋》中,我们即可窥见一斑。宋代著名文学家周必大在《跋山谷书<文赋>》中曾说:“今观此卷书法娟秀,不减晋、宋诸贤。自足名世。”周必太还在《跋山谷发愿文》中说:“此书藏河阳李彦将家,豪劲端重,所谓入颜杨鸿雁行者。”黄庭坚书《发愿文》系元丰七年,当时他四十岁,自然这也属于他元祜前的作品。
黄庭坚对自己元祐以后的书作较为满意。他在回忆自己学书的经历时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又说:'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又在《经伏波神祠诗卷》后自题云: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的确,黄庭坚晚期的作品,如《李白忆旧游诗卷》、《刘禹锡竹枝词》、《黄州寒食诗卷跋》、《经伏波神祠诗卷》、《范滂传》等行、草书,都是黄书中的珍品。这些作品,有的烟云满纸,纵横狂怪,龙蛇飞动,千态万状(如《李白忆旧游诗卷》和《刘禹锡竹枝词》等);有的纵横开阖,雄放飘逸,沉着痛快,俊挺英杰(如《经伏波神祠诗卷》和《松风阁诗》等)。
黄庭坚的书法,既继承传统,又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归纳起来,我认为他的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
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  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三、点不挑起,一代奇书:
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潺,、“沈”等字,特别如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泽”、“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瓮牖间评》卷四)。
四、撇改为点,蹙写上收:
黄书大多以大撇大捺、长笔四展见功夫,这是黄书的明显特点,但黄书也有时将一些字的笔画故意缩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纯中墓志铭》、《诗送四十九侄帖》,《松风阁诗》等中的“修”字和“参”字,黄庭坚都将字中的三撇蹙写和上收为三点,这种异乎寻常的处理,使字体结构中的“展”与“蹙”形成对比,长笔短画,多姿多态,使这些字的笔画多变化和不重复。这是黄书的又一特点。
五、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黄庭坚对一些下面带有四点的字,写时都将笔画连续,成一道波浪形,如《黄州寒食诗卷跋》中的“兼”字,《花气诗帖》中的“薰”字,《经伏波神祠诗卷》中的“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王纯中墓志铭》中的“无”字等。这样处理,使字的上半部较为端正、平稳,表现为“静”,而下面的四点写作波浪形,连续一笔而成,则显得潇洒飘逸,表现为“动”,这样便使字体结构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六、不泥古法,得笔外意:
黄庭坚的草书如龙飞风舞,超轶绝尘,为世人所称赞。他虽师承张旭、怀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创新。金代诗人施宜生称赞黄庭坚的草书时说:“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书”)赵秉文在《题涪翁草书文选书后》说:“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黄庭坚草书的有些字形虽与张旭、怀素所写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笔,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黄书的线条千姿万态,变化多端。旭、素的许多笔画虽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笔简单而过,而黄书则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我个人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黄庭坚的草书已超过张旭和怀素。另外,苏东坡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从生活阅历、文章学问等方面来说,黄庭坚远比旭、素丰富和渊博。
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来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是应该肯定和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他的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如有些笔画过瘦过长,像苏东坡讥之为“树梢挂蛇”那样,的确显得难看。然而,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黄书有他的独特风格,黄庭坚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艺术贵在创新。书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用笔、字形结构和章法布局等方面,以笔法为骨干,以气韵为灵魂。黄庭坚的书法,既能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又不为前人所束缚,并使之得到发展和力创新奇。他在《论书》中说:“《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可以学书矣。”对于号称'书圣’的王羲之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黄庭坚敢于指出不必一字一画的照搬照写,敢于批评那些囿于前人窠臼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亦步亦趋者们。黄庭坚楷书学颜、褚,草书学旭、素,学杨凝式的欹侧,学《瘗鹤铭》的结体,但他不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而是博采众长,融为已有。他曾说:“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曰。'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话,乃是孙叔敖耶?’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予尝赠以诗,中有'字身藏颖秀劲清,向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尝闻此沦乎?”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说得多么好!多么有气魄和胆识!这应该成为我们一切书法家、艺术家的座右铭。当然,书法要“自成一家”那是很不容易的,除要有几十年的刻苦临池外,还必须注重道德品行的修养和字外功大。黄庭坚曾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无常,逸少,只是俗入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黄庭坚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书坛上承先启后的杰出书法家,除书法本身外,与他的道德品行,文学艺术素养等是分不开的。他自幼聪敏过人,七岁便写出了“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样的好诗。他二十二岁赴乡举,诗以“野无遗贤”命题,时考官李询,当读到黄诗中的“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两句时,李询不禁击节称赞,谓'此人不惟文理冠场,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遂膺首选。二十八岁时,他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苏东坡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从此声名大震,以后成为江西诗派的始祖。他的文章学西汉名家,造诣很深。他又精于鉴赏绘画,写过《次韵子瞻和子由观韩干马,因论伯时画天马》、《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题郑防画夹五首》、《题伯时画严于陵钓滩》和《题伯时画松下渊明》等许多题画诗。他的词也写得很好,当时与秦观齐名,人称“秦七黄九”。他的道德品行更深为人们所称道,苏东坡赞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惠洪赞他和苏东坡说。'东坡、山谷之名非雷非霆,而天下震惊者,以忠义之效,与天地相始终耳,初不止于翰墨。”岳珂在《桯史》中有一段关于黄庭坚晚年为余氏二子写《范滂传》的记载:“太府丞余伯山(禹绩)之六世祖若著悴宜州日,因山谷谪居是邦,慨然为之经理舍馆,遂遣二子兹、浒从之游。时党禁甚严,士大夫例削扎扫迹,惟若著敬遇不怠,率以夜遣二子奉几杖执诸生礼。一日携纸求书,山谷问以何欲,拱而对曰:'先生今日举动,无愧东都党锢诸贤,愿写《范孟博一传》。’许之。遂默诵大书,尽卷仅有二,三字疑误。二子相顾愕服,山谷顾日:'《汉书》固非能尽记也。如此等传,  岂可不熟闻乎?’若著敬叹.”范滂是东汉末不畏强暴、深得民心而惨遭杀害的官吏,黄庭坚能将该传一千一百多字“默诵大书”,写完后,只有二、三个字疑误,这不仅表现了他惊人的记忆力,从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品格和气节。另外,不仅是文入学者和士夫们赞赏黄庭坚,就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工匠民伕对黄庭坚也非常敬重。如宋代王明清著录的《挥麈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九江有碑工李仲宁,刻字甚工,黄太史题其居曰琢玉坊。崇宁初,沼郡国刊元祐党籍姓名。太守呼宁使刻之,仲宁日:'小人家旧贫窭,止因开苏内翰,黄学士词翰,遂至饱暖。今日以奸人为名,诚不忍下手。’守义之,曰:'贤哉!士大夫之所不及也。’馈以酒而从其请。’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我国书法史上的“宋四家”之一。他的创新精神,给予了后代以巨大的影构,明代的沈周、文征明、祝枝山,清代的八大山人(朱耷)、吴大澂,郭鏖等人都学过黄书,可见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黄庭坚对于书法艺术的不断追求和力求创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借鉴和学习的。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热衷佛老。他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尤长于诗,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齐名,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黄庭坚的书法渊源多种,主要受颜真卿、苏轼和南朝刻石瘗鹤铭影响,后见怀素草书自叙帖,受到很多启发,用笔趋于圆劲,多连绵草势。
黄庭坚的行书,如《松风阁诗帖》、《苏轼黄州寒食诗跋》等,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至于他的草书,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黄庭坚的主要书法作品有:
1、花气熏人帖:草书,无款印,原是附在元佑二年(1087),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可知原诗是为王诜作的,表示难于作诗。此帖用笔刚强挺健,墨色有浓润枯涩的变化,极得天然之妙。
释文:“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2、李白忆旧游诗卷:草书,为黄庭坚代表作。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被贬黔中后所书。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3、黄州寒食诗卷跋:是黄庭坚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文》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4、诸上座帖:此帖约书于元符三年(1100),是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此帖深得怀素草书真意,如龙搏虎跃而又圆婉超然,纵横之极,而又笔笔不放,取势侧欹,左右开张,墨色枯润相映,布白天趣盎然,可谓气势豪迈,超凡脱俗,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黄庭坚晚年杰作。
5、松风阁诗帖: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作了这首“松风阁”的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这件书迹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摇桨用力的样子。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在后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苏轼时,心中不免激动,笔力特别凝重,结字也更加倾侧,是尚意书风的典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庭坚 书法欣赏
文徵明草书《诗卷》
北宋黄庭坚手札《朝夕相会帖》、楷书《王纯中墓志铭》
北宋黄山谷《筠清馆法帖·杂记二则》等
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成就
黄庭坚书法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