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贾宝玉“女儿眼泪葬”说由来

              ——兼论《红楼梦》与《清平山堂话本》之关系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袭人和宝玉说悄悄话,先问他春风秋月,再谈及粉淡脂萤,然后谈到女儿如何好,又谈到女儿死,袭人忙掩住口。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着发表了一通批驳“文死谏,武死战”的高论,然后话题一转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次日宝玉看到龄官画蔷,眼泪只是为了贾蔷而流之后,对此又有了新的感悟,于是对袭人说:“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袭人昨夜不过是些顽话,已经忘了,不想宝玉今又提起来,便笑道:“你可真真有些疯了。”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宝玉不仅有死后愿意用女儿眼泪埋葬的高论,与此类似的,还有死后愿意“化灰化烟”的高论。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花袭人要宝玉起誓发愿依她三件事,第一件就是要改掉乱说化灰化烟不祥之语。此前宝玉确实多次说过:“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

   对宝玉的这些关于死的高论,过去红学界一般都视为不过是一个十四五岁儿童天真无邪的孩子话,顶多认为宝玉死后以得到女儿眼泪为满足,是“情痴情种”思想的表现而已。很少有人考虑过宝玉说的这些话是否有来历,其真实含义是什么,作者如此描写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实话说,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即使是早慧儿童吧,也很少有人会对生死问题进行这种哲学考虑,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死做此诗性领悟。宝玉的这个怪诞思想,只能是作者的思想,不过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出来而已。

   这里面还有点古怪,宝玉屡次说自己死后要“化灰化烟”,非常类似今天人们到火葬场为故去亲友送长别时的感受。今天由于普遍实行火葬,人们才有死后化灰化烟、“爬大烟囱”之说,这种说法在五六十年代之前尚没有,何况古人。我国古代汉民族不论穷富,均实行土葬,有“入土为安”之说。只有出家和尚由于死后不入祖坟,又要找出舍利子,才实行火葬“化灰化烟”的。难道宝玉的这个高论与他屡次提到的要“出家当和尚”有关吗?似乎又不像,因为宝玉还愿意死后的尸首,漂在女儿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之中,这哪里会是一个不近女人的和尚愿望?

   其实,中国古代史上,还真有一段人死后实行火葬的时代,这就是清初。满清入主中原前,旗人普遍实行火葬,入关后曾在相当一段时间,强行推行火葬,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死后都要火葬①。清初各大城市,郊外都建有“化人场”。《红楼梦》中描写晴雯死后,就是在“化人场”化灰化烟的。可见,《红楼梦》描写的生活,的确有清初背景。

   《红楼梦》宝玉说的死后要“化灰化烟”,不过是清初人们对死的通常理解而已。但宝玉关于女儿眼泪流成大河,将自己尸体漂起来的说法,则没有那么简单了。这不是什么丧葬制度,而是特定的放浪文人对自己之死的诗性思考。这种思想,并非《红楼梦》作者的独创,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来源。其直接来源就在明末冯梦龙编写的《三言》故事《众名妓春风吊柳七》:

   书中柳七“是宋神宗时人,姓柳,名永,字耆卿。原是建宁府崇安县人氏,因随父亲作宦,流落东京。排行第七,人都称为柳七官人。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擅填词,号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这个柳七郎“缙绅之门,绝不去走,终日只是穿花街,走柳巷,东京多少名妓,无不敬慕他,以得见为荣。若有不认得柳七者,众人都笑他为下品,不列姊妹之数”。“真个是朝朝楚馆,夜夜秦楼”,最后死在名妓赵香香家床上。

   柳七郎死后无钱也无人治丧,全是过去与之相好的妓女操持。“送终时节,谢玉英便是他亲妻一般;这几个行首,便是他亲人一般。当时陈师师为首,敛取众妓家财帛,制买衣裳棺椁,就在赵家殡殓。谢玉英衰经做个主丧,其他一个个行首,都聚在一处,带孝守丧。一面在乐游原上,买一块隙地起坟,择曰安葬。坟上竖个小碑,照依他手板上写的增添两字,刻云:“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之墓。”出殡之日,只见一片缟素,满城妓家,无一人不到,哀声震地。

   自葬柳七郎后,每年清明左右,春风艳荡,诸名姬不约而同,各备祭礼,往柳七官人坟上,挂纸钱拜扫,唤做“吊柳七”,又唤做“上风流家”。未曾“吊柳七”、“上风流家”者,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后来成了个风俗,直到高宗南渡之后,此风方止。后人有诗题柳墓云: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这个柳七郎之死,可谓被众妓女的眼泪流成的大河漂了起来,也算死得其时、死得其所了。《红楼梦》中贾宝玉死后愿意被女儿眼泪漂起来,不知自己死后葬我洒泪者为谁的说法,只能是看了冯梦龙小说《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后产生的联想。问题不在于书中的贾宝玉怎么想怎么说,而在于《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想这么写。《红楼梦》的作者是清初的洪昇,当你知道洪昇与《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故事的渊源,这一切就昭然若揭了。

   冯梦龙小说《三言》乃是纪录改编的宋元明三朝历代短篇小说集,其中《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一篇故事,出自《清平山堂话本》②中的《柳耆卿玩江楼记》③,冯梦龙根据民间传说,将原来的故事加以扩充改编,形成了《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故事。《清平山堂话本》原名《六十家小说》,明代洪楩汇编成书并刻印於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1541-1551年)间。全书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6集,每集10篇。现存《雨窗》、《欹枕》两集的残本,仅12篇;又残本3册,书名不详,存15篇。《六十家小说》在我国久已失传,是民国18年(1929年)在日本内阁文库中发现并影印回来的。因编者洪楩家藏书楼名清平山堂,故名之《清平山堂话本》。

   《六十家小说》编者洪楩,就是洪昇高祖洪椿的亲弟弟,该书原本一直存放在洪家的清平山堂中,直到洪家在清朝初期败落,清平山堂藏书才散佚无存。可以肯定,洪昇青少年时代,在自己家中读过《六十种小说》,并非常熟悉《柳耆卿玩江楼记》。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洪昇的一生,经常以柳耆卿自居,把自己比喻为郁郁不得志、无奈诗酒风流的柳七郎。

   康熙三十三年,洪昇为了创作《红楼梦》的需要,特意到苏州桃花庵拜谒了明代大才子唐寅之墓。在桃花埯,洪昇感慨系之,“予落拓浮名,虽不及六如万一,然后先境地,亦颇相似,”并写下了一首以柳七郎自况的诗:

颇学吴趋年少狂,逃禅垂老悔词场。

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

   该诗的写作时间,正是洪昇经历了三次家难,处于“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心境之下,也正是洪昇从北京返回故乡后,发现自己的两个亲妹妹和十二个“蕉园姐妹”惨遭不幸,落得千红一哭悲惨命运的沉痛心情下。诗中的“西陵”是“西泠”的通假,乃杭州代指。洪昇在诗中问苍天,柳七郎当年有众名姬葬吊,将来我死后,还有名姬吊唁的眼泪吗?

   把洪昇的这种心情,同《红楼梦》书中贾宝玉之高论联系起来,其思想脉络就一目了然了。洪昇的一生,是个“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有众多的闺阁红颜知己,也有数不清的风尘女伴,还有无数的知音女戏子。生前平素走在大街上,就有“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的景象,与柳七郎当年境地几乎一模一样。一生中一枝秃笔,不知创作了多少女性形象,因此与柳耆卿放浪红颜之中的生平心心相印。

   洪昇创作创作《红楼梦》时,为了写好“黛玉葬花”情节,特意跑到苏州桃花庵唐伯虎墓上去体验生活,书中关于“黛玉葬花”情节的描写,打着唐寅的生活印记;书中黛玉那首“桃花行”诗,明显是模仿唐寅诗创作的。在唐寅墓上,洪昇感受到自己虽然声名不及唐寅,但一生经历颇为相似,青年时放浪形骸,晚年却垂老逃禅。洪昇的“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与贾宝玉的“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应是同一人思想情绪在不同场合的相同表达。

   再联想到《红楼梦》书中宝玉“化灰化烟”的思想,洪昇晚年“逃禅”,虚无主义思想严重,所以笔下经常写贾宝玉要“出家当和尚”。由清初旗人的火葬制度,联想到僧家的火葬传统,再联想到自己的逃禅生活,写出宝玉屡次要“化灰化烟”的怪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洪昇自己的“化灰化烟”思想和“谁吊春风柳七郎”思想,在创作《红楼梦》时,都写入书中贾宝玉名下,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吗?

 

 

   ①《清世祖实录》卷七,顺治元年八月十一日:“丙寅,恭奉大行皇帝宝宫安葬昭陵。”宝宫者,宝骨之宫。宝骨系佛家语,为舍利之类。佛家火化后的骨殖,谓之舍利子。故盛殓帝王骨灰的葬具,亦谓之“宝宫”。史学家陈垣在《顺治皇帝出家》一文里说,所谓宝宫,其实就是一个骨灰罐,在帝王家则称之为“宝宫”。—皇太极火化的有力佐证。凡此清代皇帝实行火化。均记以“宝宫”安葬,这是一种隐喻手法。皇太极死后以国礼举行火化已确凿无疑,由此可知火葬是清初满族的丧葬习俗,但有清一代满族的葬俗也有所变化。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阶段。清初至康熙朝均实行火葬。清初满族的葬俗大都沿袭女真族的火葬习俗。雍正皇帝说:“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护卫,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清高宗实录》卷五)所以,清初大都实行火葬。努尔哈赤时代,“死则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李民实:《建州闻见录》)。从现在发掘的清永陵武功郡王、恪恭贝勒二墓中,发现无棺椁,只有装着火化后骨殖的瓷罐。这说明努尔哈赤时代实行火葬。除皇太极外,努尔哈赤、福临、多尔衮都以火葬。雍正朝起实行火化。康熙朝以后,疆域广大,各民族往来,人民生活安定,同时深受汉民族习俗的影响,因之,满族丧葬习俗也随之逐渐转变。故从康熙帝开始以后各代皇帝均不火化,而用土葬,并将此葬俗列入国法,即“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清高宗实录》卷五)。对先朝皇帝之词,也多加隐讳。

见尹德文文章(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1)

   ②《清平山堂话本》是一部记录宋元明时期话本的,现存刊印最早的话本集。它原名《六十家小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廉先生、阿英先生先后发现了此书的歼本,得二十九篇,定名《清平山堂话本》。“清平山堂”是明代嘉靖年间钱塘人洪楩的堂名。《清平山堂话本》真实地保存了宋元明话本的原始面貌。

《清平山堂话本》目录

卷一

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

简帖和尚

西湖三塔记

合同文字记

风月瑞仙亭

卷二

蓝桥记

快嘴李翠莲记

洛阳三怪记

风月相思

张子房慕道记

卷三

阴骘积善

陈巡检梅岭失妻记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

刎颈鸳鸯会

杨温拦路虎传

雨窗集上

花灯轿莲女成佛记

曹伯明错勘赃记

错认尸

董永遇仙传

戒指儿记

欹枕集上

羊角哀死战荆轲

死生交范张鸡黍

欹枕集下

老冯唐直谏汉文帝

汉李广世号飞将军

夔关姚卞吊诸葛

 

 

③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节录)

入话:

谁家弱女胜姮娥,行速香阶体态多;

两朵桃花焙晓日,一双星眼转秋波;

钗从鬓畔飞金凤,柳傍眉间锁翠娥。

万种风流观不尽,马行十步九蹉跎。

这首诗是柳耆卿题美人诗。

   当时是宋神宗朝间,东京有一才子,天下闻名,姓柳,双名耆卿,排行第七,人皆称为“柳七官人”。年方二十五岁,生得丰姿洒落,人材出众。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专爱在花街柳巷,多少名妓欢喜他。在京师与三个出名上等行首打暖:一个唤做陈师师,一个唤做赵香香,一个唤做徐冬冬。这三个顶老陪钱争养着那柳七官人,三个爱这柳七官人,曾作一首词儿为证。其词云:

   师师媚容艳质,香香与我情多,冬冬与我煞脾和,独自窝盘三个。撰字苍王未肯,权将“好”字停那。如今意下待如何?“奸”字中间着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黛玉焚稿:质本洁来还洁去,繁花落尽又逢君
悲剧诗人贾宝玉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20全书为何没有一首爱情诗?林黛玉还泪真相是什么?
红楼梦:当林黛玉遇上秋风秋雨,碰撞出的是满纸的凄凉
红楼梦曲中的悲金悼玉,悲的是谁?悼的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