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也来解密红楼梦--完美解释迄今尚未被解开的红楼谜团(3)

今天开始来分析一下第50回至51回中,贾府众钗以及宝玉、宝琴等人所写的灯谜的含义。尤其是宝琴所写的10首怀古诗灯谜,一直以来许多人都对它们十分感兴趣。因为作者在书中没有揭晓这些灯谜的谜底,所以就更加引起大家的好奇和猜测了。到底它们的谜底是什么?作者在这里又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首先我仍然是那个观点,就是作者不可能随便浪费笔墨,来写一些与全书主题无关的文字。既然写了,而且还花了不少力气来写了这么多首诗,就肯定和红楼梦一书所隐写的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相关。其要表达的含义必定会符合一个文豪大儒的身份水平。

许多人猜测谜底是什么马桶啊、打狗棒啊,棺材啊、墨斗啊等等,这些观点我认为可以休矣了。这些谜底完全看不出来和本书主题及时代背景有什么关系,作者绝不可能浪费笔墨来写这些无聊的东西的。

而且,中国的语言的特点就是一词多义,往往还有典故,同样一个词一句话,你这样理解也行,那样理解也对,都能自圆其说,都说得有道理。那你还怎么判断哪个答案才对?所以我们还是必须紧扣全书主题,把人物影射关系弄清楚,并对应其时代背景,去寻找相关线索,才能走对路,才能有说服力地揭示作者的本意。

好了,按照这个思路,那我们就开始来分析一下50回到51回的这13首没有谜底的灯谜到底是什么意思。这里有4个人做了灯谜,分别是宝钗、宝玉、黛玉、宝琴四人。前面三人我们都已经知道熟知其影射的人物原型了。但宝琴似乎还没有人分析过。那么这里我就先分析一下宝琴影射的是谁。

这个其实也不难猜,既然薛家影射的是满清,那么宝琴肯定也是满清的某个著名人物。而且这个人必定是文采十分好的。而且我们再来看看书中的一段描写:

贾母笑着,搀了凤姐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那个女孩儿?"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

大家来看,这里专门把宝玉和宝琴写到了一起,而且宝玉是从宝琴背后转出来。那么宝玉我们都知道是影射国家政权。因此这样写的含义就非常清楚了,就是象征宝琴是影射满清的皇帝,已经取得了全国的政权。那么我们又已经大概知道作者写作红楼梦的时代是康熙年间,所以宝琴影射的这个有文采的清朝皇帝,就肯定是康熙皇帝了。

那再来看看前面宝琴穿的那件衣服,就做“凫靥裘”(音fú yè qiú )。凫,就是野鸭。这里尤其是指绿头鸭,因为这件衣服就是用绿头鸭头上的那块绿色的皮作成的,所以才会金翠辉煌。那这个“绿头”两个字就是暗示满清的头头的意思。还有靥字,本身是面部的意思,这里是谐音玄烨的“烨”。

再看看宝琴的“琴”字,两个“王”字加一个“今”字,含义是当今的王,而且是两个王,即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也可能是同时影射两个皇帝,即还同时影射了顺治)。

为什么宝琴后面的丫环抱着一瓶梅花呢?而且后面贾母还说这是“宝琴雪下折梅”图。还有为什么宝琴是许配给梅翰林的儿子?

首先梅花一直以来在书中都象征汉人,尤其象征着在满清的统治和压迫底下不屈抗争的汉人。那么这个折梅的意思,我认为就是说,这些汉人都被康熙折服了或者说顺服了的意思。

事实上经过满清入关后几十年的统治,尤其是顺治和康熙两个皇帝都崇尚文治,以怀柔为主,而且康熙非常尊重汉人知识分子,还非常积极的学习汉人的文化,其文学水平之高恐怕普通的文人学子都比不上。而且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康熙朝时期许多文人都是从明末一直过来的,经历过明末那几个很烂的皇帝后,忽然遇到康熙这个文治武功都非常了不起的,说得上是千古一帝的皇帝,那恐怕嘴上不说,心里也会服气的。

因此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贾母喜欢宝琴的程度尤在黛玉之上,一见面就想把宝琴许配宝玉。也是为什么宝琴比宝钗和黛玉都要漂亮的原因。

好了,分析完宝琴,就开始来分析一下那13首灯谜。基于前面已经说过的原因,这里我不打算去猜谜底了,我打算就把它们当成一首诗,来分析一下它们的意思。

首先是宝钗的第一首: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先看“镂檀锲梓”这4个字,檀木和梓木,都是木材中的顶级木料。檀木就不用说了,梓木,材质优良,坚韧,富有弹性,是建筑、造船、军工和家具的上等用材。古时和檀木一样,都是贡木,是专供宫廷使用的。

镂和锲,都是雕刻的意思。这两个字都是金字旁,是用金器来雕刻木头。“金”代表后金和满清,而金克木,木自然也代表了明,檀木和梓木都是木中之王,所以我认为第一句的意思就是明朝剩下的那几个称帝的被满清一个个都收拾掉的意思。

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康熙年间,由于南明最后一个永历皇帝死掉,思念明朝的人就开始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帜,所谓朱三太子仅是清康熙年间的人怀念明朝后代的一种通称,不一定确指是谁,称朱三太子乃是因为崇祯末年见存的皇子有太子、定王、永王三人。根据《清实录》、《东华录》等书记载,康熙朝破获和朱三太子有关的案件就有多次。

这些人被捉之后,因为是谋反之罪,都是判凌迟处死的。因此这个镂、锲两个字,可能还有把人给凌迟了的意思。

“岂系良工堆砌成”,不管是杀戮还是凌迟,当然都不是工匠堆砌出来的了,是刽子手的杰作。

再看“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这句。梵铃,是指佛寺和宝塔檐角上悬挂的铜铃。风一吹过,就发出响声。传说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半路上遇到风雨,远远听到远处佛塔传来的梵铃声,不禁无限悲凉。

不过我认为这里并不是要引用这个典故。我们来看这个“梵”字的解析,康熙字典中,是这样解析的:風行木上曰檒。或作梵。也就是说这个梵字的下边的“凡”字,是通“风”字的。这样的话,这个“梵”也可以理解为风中之木的意思了,梵铃声,意思就是当今满清天下当中,明朝皇族的遗子遗孙发出的声音,搞出的动静。

这样整句下来理解,意思就是满清已经统治这么长时间了,明朝的余孽哪还能搞得出什么动静来呢。

之所以这样来理解,更是因为下一首宝玉的灯谜诗中的“鸾音鹤信”,是直接和这个“梵铃声”针锋相对,对着干的。

前面说到,宝钗的这一首灯谜,不是根据诗中表面上说的那个唐玄宗的典故去理解的,而是要对“梵铃”这个词来进行“歪解”,才能解得出合理的意思来。其实这是我在分析这13首灯谜诗时发现的一个规律,这种手法普遍存在于这十几首诗之中。相信这是作者故意用这些大家所熟知的典故,来作为一种遮掩,稍稍迷惑一下读者。如果我们直接去想这些典故的正面的意思,那是很难把这所有的诗,都解出一个统一的、前后呼应的主题思想出来的。必须要做一下“歪解”才行。当然这种“歪解”也应该要解得合理,解得有技术含量,否则又不符合作者身份了。好了,那么下面就来解第二首。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堤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首先看看这首诗的一个关键词“琅玕节”(láng gān),琅玕,本意是山海经中描述的一种仙树,其果实象玉石珠宝。而后来又引申出不少意思,其中一种常用的意思就是用来比喻竹子,古代诗人也很喜欢在诗中用这个词比喻竹。

那么琅玕节又是什么意思?原来,竹子也是有节日的,据《文心雕龙》所写:“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宋代赞宁《笋谱》也说:“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也。移竹栽取宜此日。”

因此,五月十三日为“竹生日”或“竹日”,又称“竹醉日”、“竹迷日”或“竹神日”。

同时,五月十三日不仅是传统的竹日,还是龙生日,是传统的下雨节。

见明代《五杂俎》卷二天部二:“五月十三是龙生日,栽竹多茂盛。一云是竹醉日。”

因此,第一句“天上人间两渺茫”的意思就明白了,原来是下雨节,所以天上人间到处都是雨水,一片渺渺茫茫。

这样一来的话,这两头两句的影射的含义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说现在已经是满清的天下,还在人世间的明朝遗民和天上的前明君王,相隔遥远,心里都很渺茫。但是下雨节的同时,也是“朱”明王朝的生日,在一片渺茫中孕育着重生,这时请大家要仔细留神了。

再来看后面两句: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鸾音鹤信”,意思是比喻来自仙界的音信。这里用这个词,就是跟前一首中的“梵音”针锋相对的一个词。宝钗说是凄凉的梵铃声,那么宝玉就回击说是来自仙界的音信。

尤其这个“鸾”字,是凤凰的一种。我们都知道凤凰是可以浴火重生的,因此结合前面的琅玕节一词,就同样表达了期望明朝残余势力能够浴火重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思。

因此后面这两句,就是说发现了朱明皇帝后代要起事的好消息,要认真看清楚了,并且用惊喜来答谢上苍吧。“唏”字本身有惊喜、惊叹的意思,因此这里“唏嘘”应解成惊喜。

那么发现了什么好消息呢?这就是黛玉的第三首诗要告诉我们的了。来看看这第三首: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風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騄駬(lù ěr ),是古代骏马名。相传周穆王有八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騄駬。

这里又引出了周穆王,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周穆王是个什么情况。

周穆王统治初期,没有像昭王那样靠武力征伐四方,平息国内各种矛盾,而是认为是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问题。他命令大臣伯臩向朝廷官员重申执政规范,并发布《臩命》;又用吕侯(亦作甫侯)为司寇,命作《吕刑》,告四方,以正天下。刑书制定墨、劓、膑、宫、大辟5刑,其细则达3000条之多。在周穆王的励精图治下,天下再度安宁,保持了昭王盛世的延续。
当时王朝西方边远地带的犬戎属于周的“荒服”,常向周王室进贡方物特产。周穆王十二年,犬戎没有及时进贡,周穆王以此为由,亲自领兵对犬戎征伐。后来经过两次征伐犬戎,平定了西方。但是,却加剧了与犬戎的对立。
此后,周穆王继续常年征讨,由于天子不在朝堂,导致朝政松弛。自穆王之后,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

上面简单介绍了一下周穆王,大家注意对比一下,可以发现这个周穆王有点像康熙皇帝的。同样是初期的励精图治,使得天下保持稳定。然后周穆王是亲征西方的犬戎,而康熙是亲征西方的噶尔丹蒙古部落。

因此,这里显然是以周穆王来影射康熙皇帝。那康熙手下的这匹骏马騄駬是影射什么呢?这个就要看“鳌背三山独立名”这一句了。

鳌背三山,古代传说,见于《列子》:渤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原本随波往来,天帝恐怕它们漂浮到西极去,就叫十五只巨鳌(大海龟)来背着它们。

大海中的三座山,不知大家猜到了没有?我认为就是影射康熙时的三藩。再加上后面的“独立名”三个字,那更明显了,就是指康熙朝初期的三藩闹独立引起的动乱。

当时的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因为康熙要撤藩,因而闹独立,起来造反。他们都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的,同时京城也有个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响应造反。因而宝玉诗中才说是“鸾音鹤信”。

好了,那么整首诗来翻译一下:

不用烦劳你们满清用缰绳来管束着三藩这匹骏马了,他们正在攻城略地,势头非常猛烈。这是由于他们的主人康熙下了撤藩的指示,因此他们才如风雷般行动起来,让三藩摆脱满清的统治恢复独立的明朝。

好了,前面的三首诗解析完,下面就开始分析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既然宝琴是影射康熙皇帝,那么这十首诗也应该是跟康熙朝的事件有关系的了。事实上也的确是的,这十首诗都是为康熙皇帝歌功颂德的。下面来具体看看怎么样歌功颂德法。

第一首: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風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一首的典故大家都很耳熟能详了,就是讲三国的赤壁之战的。那么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诗的表面意思:

赤壁之战曹军的许多战船被打沉,埋没在水里,导致河水都堵塞流不动了,空空的船中只剩下写着曹军将帅名字的旗帜。曾经战火喧天的战场,现在在悲叹着寒风的冷冽,这里面游荡着无数死去的英魂。

这首诗,表面上看来,是在叹息赤壁之战中失去的曹军将士,这跟康熙有什么关系?

其实,奥妙就藏在这场战争的三方的姓氏上面了,就是曹、刘、孙三个姓。

刘姓,我们很清楚了,就是刘姥姥的刘,繁体字劉有个金字,因此影射后金。孙姓呢?

原来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为复姓,象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还有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如历清顺治、清康熙两朝的护军统领、太子太傅孙达哩,本来就是姓鲁布哩氏。

这样看来,原来孙、刘联军竟然是影射满清一方的军队,怪不得是赢的一方了。那么输的一方曹军就应该是影射明军了。曹姓和朱姓有什么关系吗?

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这就很明白了,原来朱氏,就是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

这样一“歪解”,这首诗的含义立马水落石出。那我们重新来解析一下。

意思就是说,明朝残余势力已经全部被消灭了(标志就是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皇帝被处死,正是康熙初年发生的事情),全中国已经被清朝所统治(全部沉埋在水中),曾经喧嚣一时的朱明王朝(“炬”字既是火,也谐音“朱”),现在只能悲叹着被满清所统治的命运,这里面到处还游荡被消灭了的明军的魂魄啊。

这就是第一首怀古诗的意思了。首先歌颂一下康熙自己的彻底灭明的这个功绩。

继续来分析第二首。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先来看看交趾的介绍:

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遗迹位。初期包括今广东省和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秦以后,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交趾”一名在南越时代已有之。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

原来交趾地区最初是包括了广东省和越南北部的,秦以后设立了交趾郡,就只包括越南北部。那么关于交趾的典故,最有名的就是马援的故事了。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上面介绍中的“南征交趾”,就是本首诗所引用的典故。

建武十七年(41年),交阯女子征侧、征贰举兵造反,占领交阯郡,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纷纷响应。征侧便在麊泠趁机自立为王,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率领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部队到合浦时,段志去世,刘秀命马援兼领其军。于是,马援统军沿海开进,随山开路,长驱直入千余里。

建武十八年,马援率军到达浪泊,大破反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乘胜进击,在禁溪一带数败征侧,敌众四散奔逃。 

建武十九年正月,马援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马援犒赏三军,大发感慨,三军将士齐呼万岁。

接着,马援率大小楼船两千多艘,战士两万多人,进击征侧余党都羊等,从无功一直打到巨风,斩俘五千多人,平定了岭南。

那么,书中的这第二首诗,引用交趾的这个典故,又是想说什么意思呢?

由于诗本身文字都很简单易懂,表面的意思就不翻译了。我们直接来分析它的含义。

第一句,“铜铸金镛振纪纲”。金镛,就是铜铸成的大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收兵器铸金钟和铜人。这“金镛”两个字都是含“金”的,很明显是影射满清,并且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来比拟康熙南征北战所取得的功绩。

康熙都主要有哪些征战的功绩呢?主要是三次的大的战役,一是平等了三藩;二是收复台湾;三是西征漠北的蒙古准噶尔部落。这些战役全部都取得了胜利,使当时的中国的疆土比前朝又扩大了许多。

所以下面这第二句“声传海外播戎羌”,就是说前两项的战争功绩的。“声传海外”,就是指收复台湾。“戎羌”,羌族又称西戎,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就是指打败吴三桂收复云南。而平定三藩还包括平定广东岭南地区,因此这些都跟马援的主要功绩很类似。

然后第三句“马援自是功劳大”,称赞康熙手下的将士功劳很大。注意里这里宝琴并没有夸康熙自己的功劳,而是称赞康熙手下的将军。这跟后面第四句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再来看第四句“铁笛无烦说子房”。子房就是汉初的张良。而关于“铁笛”的典故,马援是有一个的,我们来看看:

马援镇压了交趾后,闻刘尚进击武陵五溪西南夷军败安没,向刘秀请战。刘秀怜其老,马援说自己尚能披甲上马,并当场试骑。刘秀称赞说“矍铄哉,是翁也!”(“精神真好啊,这老头子!”)结果他在南征途中病死,留存其诗《武溪深行》一首,写武溪毒淫,征途艰险。马援的门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

如果“铁笛”是指这个典故,那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论劳苦功高当数马援,有笛曲可征其事迹,用不着去说汉初的张良。

按照这个意思理解的话,虽然也说得通,但是会觉得诗的境界就有点低了。因为宝琴是为歌颂康熙而来的,这反而变成了歌颂康熙手下的将军,就没康熙什么事了。而且写完马援就够了嘛,干嘛要专门点出张良呢?

所以这里应该不是这样解的,这样解的话就显不出作者的高明了。那么我们再来查查“铁笛”还有没有其他典故呢?这一查还真是有的。这就是出自元朝的元文宗写的《登金山》一诗,诗云: 

巍然块石数松支,尽日游观有客从。自是擎天真柱石,不同平地小山峰。 
东连舟楫西津渡,南望楼台北固钟。我欲倚栏吹铁笛,恐惊潭底久潜龙。 

元文宗是元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时间只有短短4年。他的详细的历史这里就不说了(其实是我看那些蒙古人的名字看得眼都花了,实在看不下去),这里就说一点,就是这个皇帝有一点和康熙很像的。

他和康熙一样,都是一个年轻的皇帝,同样重视文治,为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位期间,创建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为研究元朝的历史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文宗的汉文化修养超过在他之前的所有元朝皇帝。他的书法,“落笔过人,得唐太宗晋祠碑风,遂益超诣”。他还会作画,所绘“万岁山画”草图,“意匠、经营、格法,虽积学专工,所莫能及”。

元文宗的《登金山》这首诗,是他将即位时写的,表达了一种年轻皇帝想要建一番功业的雄心壮志。

因此,最后这一句诗中的“铁笛”,其实是用元文宗来影射康熙。那么这句的主语就是康熙皇帝了。那么康熙无烦说子房,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在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等每次取得胜利后,群臣都请求为皇帝上尊号。上尊号是因尊崇皇帝,在皇帝生前加封的称号。而终康熙一朝,群臣请求上尊号就一共有8次。

但是每次都被康熙拒绝了。拒绝的原因主要就是说,这些功劳主要都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而是因为手下的将士用命,也连累了百姓困苦。

例如第一次平三藩后,康熙说:“所奏称天下荡平,皆朕一人功德所致”,“这所奏无益”。他多次同大臣们回顾了平三藩的决策情形,表示这一场斗争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如“事有错误,朕亦自任,断不归咎于人”。现在取得了胜利,乃是“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将士用力,“疲于征调”;百姓困苦,“敝于转运”,连官员也裁减俸禄,以供军需。这是上下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若遂侈然以为功德,崇上尊称,滥邀恩赉(lài,赏赐),实可耻也”。

  再来看看,原来汉高祖刘邦也说过类似的话。

汉高祖刘邦和群臣谈论楚汉胜败原因时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

分析到这里,诗的意思就很明白了,“铁笛无烦说子房”的意思,就是把康熙比喻成汉高祖刘邦,不嫌繁琐地反复说明功劳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而是手下的将士的。

这样子来理解的话,这首诗用了秦始皇、汉高祖、元文宗三个皇帝来分别比喻康熙的文治武功、善于用人和不贪图虚名的政治胸怀。那这首诗的境界确实就一下子上去了。

好了,第二首诗就分析完了。

前面这两首诗,主要讲的是大事件,将截至到作者写作红楼梦时为止的,康熙朝的主要功绩进行了一个概括。而从第三首开始,就会挑一些不一定很重要的,但又挺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写了。

另外先补充一下,第二首诗中的“铜铸金镛”四字,后来在程高版中,被改成了“铜柱金城”。因为马援平定交趾后,在那里立了两根大铜柱以作纪念。也曾于金城击败先零羌兵。这个当然更符合历史,但这样一改,就变成了全诗重点是写马援了,而不是以秦始皇影射康熙,味道全变了。因此程高版的改动是很有针对性的,故意把这些敏感的字眼改掉。后面的诗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改动,但正因为被他这样一改,反而给了我们提示,让我们明白了原著中作者那样写的意思了。

下面看看第三首: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钟山:亦称钟阜、北山,即今南京市东北的紫金山。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刘宋)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假日)则归。后颙出为海盐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移文是官府文书的一种,用以喻对方移风易俗,故名)以讥之。”

这个典故的意思,就是说周颙这个人,假惺惺的在钟山修茅舍隐居,后来被皇帝下诏又出来做官了。他并不是真的想隐居,而其实是沽名钓誉,想学姜太公,以隐居而抬高身价而已。

那这个典故,以书中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得不出什么太大的关系。因此我认为,在这里也同样不应该用这个典故来解析的。那么应该对应的是哪个呢?我查了一下,其实还真是另有一个典故,就非常之契合这个地方了。

这个典故的主角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艺术家皇帝,南唐后主李煜。这个李煜的号,正是叫做钟山隐士!南唐当时的都城就在南京,而这个李煜本来并不喜欢做皇帝,他只喜欢隐居起来醉心于他的吟诗作画。因此他给自己起了钟山隐士这个号,另外还有叫青莲居士等,都表达了他的超然世外,不想涉入红尘的这个愿望。

但是很不幸的是,南唐的其它继承人都死光了,只剩下李煜这个独苗,他不想做也得做。结果他做了皇帝后,根本无心治理朝政,只沉迷于书画诗词和各种享乐。一心向宋朝卑躬屈膝、进贡求和。可惜宋太祖并不放过他,最后还是把南唐灭国并把李煜俘虏到北方去了。几年之后把他毒死了。

李煜和南唐的这段历史,跟明末、南明以及当时的那几个皇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木匠皇帝朱由校就和李煜颇为相似,只适合当艺术家而非政治家。南明的历史跟南唐也颇为类似。

因此这首诗应该就是用李煜的典故来影射明末及南明。嘲笑最后的那几任皇帝,本来是“名利何曾伴汝身”,不是做皇帝的料,可是偏偏被命运推上皇帝的位置,“无端被诏出凡尘”。

都是朱家的子孙血脉,想躲也躲不了,因此“牵连大抵难休绝”,最后被灭掉就“莫怪他人嘲笑频”了。

这首诗还有一个地方请大家注意,就是第一句中的“汝”字。这个字同样也是被程高本改了,改成了“女”字。那我分析原本的汝字是三点水旁,可能是影射朱三太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首诗同样还在嘲笑在康熙朝层出不穷的朱三太子案。这些人真的也好假的也好,为了名利跑出来招惹红尘事非,最后落了个凌迟身死的下场,真是不自量力,可笑之极。

同时,这首诗也回击了前面宝玉和黛玉的所谓“鸾音鹤信”、“风雷动”以及“独立名”等等的自夸,以一种轻蔑嘲笑的口吻对这两首诗的意思进行反击。

好了,这第三首诗也分析完毕。

下面接着分析第4首诗:

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同样先讲一下这首诗的典故。这首诗主要是说韩信的。淮阴,是秦代所置的县,即今江苏省淮安市,故城在其东南。刘邦封韩信为淮阴侯于此。

三齐,是指韩信平定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故称三齐。韩信破赵平齐后向刘邦讨价,要求立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大怒,大骂使者。张良急忙踩他的脚,要他对韩信暂时容忍。刘邦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当时楚汉相持不下,“天下权在韩信”,韩信的向背关系重大,所谓“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齐人蒯通劝他不如割据一方,谁也不依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否则,“勇略震主者身危”,将来必自取其祸。韩信因受刘邦之封,不愿马上背汉。后来,他伏罪被处死前说:“吾悔不听蒯通之计。”

一饭之恩,是说韩信没饭吃,在城下钓鱼,一个洗衣妇可怜他饥饿,连续多天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封王时,召见这个洗衣妇,赐赠千金以报答她的“一饭之恩”。

这首诗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有不少说不通的地方。例如,韩信被封为齐王时,离刘邦取得天下还早着呢。虽然因此触怒了刘邦,但也不见得后来韩信被萧何设计所杀,是因为这件事。主要还是得天下后韩信比较嚣张,又有一些谋反的举动,才被杀的。如果说“三齐位定”就可以对韩信盖棺定论了,不太合理。

还有,为什么说一饭之恩死也知呢?韩信报答洗衣妇的时候,还是在被封王的时候,跟“死”无论如何也拉不上边。

那么我经过分析,这首诗其实也是要“歪解”才能得出合理的意思的。

首先,作者在这首诗中,写韩信这个人,是想影射康熙朝的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个其实倒是很容易就猜到了,应该就是影射鳌拜的。

相信大家对鳌拜都很熟悉了,他是清朝前期皇太极、顺治、康熙的三朝老臣,顺治死时被托孤成为康熙朝的辅政大臣。后来由于过于嚣张,严重侵犯了康熙的皇帝权威。被康熙设计擒下,关入狱中最后老死。其党羽也被一网打尽。收拾了鳌拜后,康熙才真正得以巩固皇权,开始施展自己的治国才能。

鳌拜和韩信一样,都是国家开国功臣,在建国征战过程中立有大功。也都同样是由于不懂韬光隐晦,功成身退而没有好下场。

那么,我们从康熙与鳌拜这个角度,重新解一下这首诗,就非常通顺合理了。

第一句,“壮士”就是指康熙了,“恶犬”当然是指鳌拜。鳌拜对满清其实还是非常忠诚的,尤其是对皇太极、顺治忠心耿耿,因此说他象狗一样忠诚,但对康熙又太不遵君臣的礼,欺负小皇帝,所以是“恶犬”。

第二句“三齐位定盖棺时”,这一句看似普通平常,其实写得非常之绝妙,很有意思。完全证明这首诗就是影射鳌拜的。

那么这一句妙在哪里呢?原来,这是一句类似回文诗那样的句子,要把每个字反转顺序来读,才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怎么反着读呢?就是从第三个字“位”字开始,然后依次向前读,到了开头就从末尾接上。这样就变成了这样的一句话:

位齐三时棺盖定。

然后这样还不行,还有把一些字换成同音字。也即把“位”换成“卫”,“时”换成“死”,“棺”换成“冠”。这样就变成了:

卫齐三死冠盖定。

好了,这句话粗看还是无法理解,但我一解释大家就明白了。

原来鳌拜的老爹,就叫做卫齐,鳌拜是第三子。所以“卫齐三”就是指卫齐的第三个儿子鳌拜。然后鳌拜死了就“冠盖定”了,冠盖是什么意思呢?

冠盖,是指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仕宦,贵官。如班固的《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唐杜甫的《梦李白》诗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那么,这一句诗,意思就是康熙把鳌拜干掉了之后,朝庭之中就安定了,所有的大臣就都乖乖听话了。

呵呵原来作者在这里又设下了这么一个谜语,真是太有意思了。

然后再来看后面两句诗。显然这里作者不会去歌颂鳌拜,鳌拜也没有什么“一饭之恩”这样的故事流传。这两句其实是说康熙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康熙拿下鳌拜后,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1669)。

我们知道,许多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例如明朝的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那么康熙是个要做千古一帝的人,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的,他肯定不希望在后世评价他的史书中,留下这个杀功臣的污点。因此就籍着鳌拜为祖父辈立下了大功这个原因,没杀鳌拜,饶了他一命了。

所以,后面两句诗说的就是这件事情。意思是告诉世人,不要轻易下结论说我屠戮功臣,我跟你们大明的开国皇帝可不一样。对功臣立下的大功我可是记得的,虽然鳌拜犯下了30条大罪,可是我都仍然念其恩德饶了他一命。

最后一句“一饭之恩死也知”的这个“死也知”,意思就是要定鳌拜死罪的时候,我是知道他的恩德的。

好了,这一首又解完了。

下面接着来解第五首诗:

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風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風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一首诗,表面意思是说隋炀帝杨广的。广陵郡,隋代先称扬州,又改为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巿。605年(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调动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通济渠,自长安直通江都。河渠两岸堤上种植杨柳,称之为隋堤。又沿渠造离宫四十余所,江都宫尤为华丽。同年仲秋,杨广率萧皇后以下嫔妃、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侍从等一、二十万人大举出游江都,水上龙舟楼船相衔二百余里,挽船壮丁八万余人,两岸骑兵护送,旌旗如林,穷极侈靡,耗尽国力,所过之处百姓遭殃。

因为隋炀帝喜欢游玩逸乐,得了个“风流”皇帝的称号,所以才招来了后世纷纷讥贬。但是,杨广开凿运河,在历史上却是有功绩的。唐代参加过黄巢之乱的诗人皮日休曾写诗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首诗,表面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此诗所影射的另一层意思,也就比较容易猜到了。这是歌颂康熙兴修水利的功绩的。我们来看看关于康熙这方面的介绍:

康熙亲政后,一直对兴修水利十分关注。他晚年时曾说:“朕于河务留心最切,经历最深,往年屡次阅河时,精力尚强,亲乘小舟,不避水险,各处周览。”“黄河关系最大,……河工虽已告成,尤当时加巡视,不可疏忽。今春多风而少雨,恐秋间雨水必多。地方官宜加意堤防。”康熙不仅重视水利,而且多次亲临黄河视察。他对水利、气象等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力图使他的治河方案置于科学的基础上。在封建社会中,具有如此求实精神、科学态度的帝王是罕见的。康熙时,对为患最大的黄河开始了大规模整治工程,甚至在军情紧急之时也不终止。削平二藩后,康熙指出:“今四海太平,最重者治河—事。”终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暂时缓和了黄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胁,保证了百姓的耕种。同时,康熙又在各省兴修各项水利,江浙的海塘也在康熙年间几经修治。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你们这些汉人整天对满清的统治骂骂咧咧,说三道四,可是在我的治理下,那些修好的河道的两岸,现在的风景怎么样呢?我兴修水利的功绩你们汉人视而不见,反而只因为我们满清是异族,就惹来一直不断的纷纷责骂啊。其中第三句的“风流号”,自然是影射满清了。

好了,这一首比较简单,这里就解完了。

好了,有事停了两天,今天继续来分析剩下的部分。接下来分析到第6首,我们来看看这一首又是讲什么事的呢?

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在今南京市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桃叶是晋代王献之的妾,曾渡河与王献之分别,王献之在渡口作《桃叶歌》相赠,桃叶作《团扇歌》以答。后人就叫这渡口为桃叶渡。见《古今乐录》。 

下面就是王献之作的《桃叶歌》:

其一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其二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其三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那么桃叶渡这个地方,跟康熙又有什么关系呢?呵呵,关系可就太大了。大家来看一下:

原来,桃叶渡这个地方,是经常有人落水淹死的。大家看看《桃叶歌》的第三首,里面说“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就是这个意思。之所以经常经常有人会淹死,一个是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被挤下河中,第二是有时风浪太大,船被打翻。所以王献之要写诗安慰他的爱妾桃叶,不要害怕,放心上渡船吧,我到时会来迎接你的。

那么自从晋代以来,桃叶渡就是这么个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注意这个地方可是在南京城哦,明朝的旧都,天子脚下,江南繁华之地。可是历朝历代的政府都没有去修建安全设施。

一直到了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易木桥为石桥。

所以,这首诗的意思就清楚了。这是在讥讽历朝历代的所谓朝廷栋梁之士,只顾着题诗作画沽名钓誉,而一点也不关心民生,不关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只有我们清朝的政府才终于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

整首诗翻译一下,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渡船过江的老百姓映照在江水之上(既然“木”象征明朝皇帝,那么衰草闲花就应该指普通的汉人老百姓),总是有人落水淹死而骨肉分离。六朝以来的朝廷栋梁之士这么多,但都只顾着在墙壁上题诗作画,以为留下自己的好名声,而却没有人真正想着为老百姓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宝琴的这个讽刺的还是比较有力的,事情也确实如此。

好了,接下来看第7首。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首诗,讲的是王昭君的典故。“青冢”,是王昭君的墓。传说纷纭,一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清代宋荦《筠廊偶笔》:“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黛色,故曰青冢。”近人张相文《塞北纪游》所记略同。别有“胡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之说,当出于附会。 

黑水,即黑河,即今呼和浩特市南之大黑河。《清一统志》:“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云怨雾覆冢上。”

我们知道,王昭君是被汉元帝送到塞外与匈奴和亲的。前面两句诗,充分描写了王昭君出塞的悲哀愁苦的心情。其中,“咽不流”意思是连黑河水也哽咽着不流动了。

最后一句的“樗栎”一词,典出《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和〈内篇·人间世〉。樗和栎指两种树名,古人认为这两种树的质地都不好,不能成材。后因以“樗栎”喻才能低下。

那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引用王昭君这个典故?如果说“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是在讽刺汉人和明朝,可是明朝可没有和亲这种制度哦,用昭君的典故这怎么能跟明朝扯上关系?

其实,凡是这种解不通的地方,就需要我们来“歪解”一下了,一“歪解”,马上就通了。而且,头两句诗,写得也挺巧妙的,把康熙给隐藏在里面了,我们下面来看一下。

首先,这首诗的“昭君”,恐怕是另有所指。

《说文解字》中说,昭,日明也。因此,“昭君”,恐怕在这里是指明君,即明朝的皇帝。

然后,“黑水茫茫咽不流”这句,满清的发源地是“白山黑水”。“咽”,谐音玄烨的“烨”。因此,这句就是说,满清的大水已漫延全中国,现在已经停在了康熙这一朝了。

“冰弦拨尽曲中愁”这句,“冰”自然指满清。“弦”谐音玄烨的“玄”,“曲”字,含义很深。

“曲”和“由”是一对关系字,前者是从后者改变而来。“由”是田字出头,指庄稼地边界被打破,所有权不固定。“曲”指庄稼地边界体系进一步解体,所有权面临大范围调整。

因此,这句的意思就是,满清到了康熙朝,已经扫清了因明清交替、政权变更所带来的种种混乱和忧愁了。

最后两句,就是嘲讽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即只能传长和传嫡,而不是根据才能来挑选继承人,这个制度很可笑。因此才出现了朱由检、朱由校这两根朽木,明朝也亡于此两人之手。            

接着再来看看第8首:

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風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首诗,是讲杨贵妃的。马嵬驿,亦叫马嵬坡,在长安西面百余里处,今陕西省兴平县西,756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兵攻破潼关,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到马嵬驿,六军驻马不进,杨贵妃被迫缢死于此地。

《新唐书·后妃传》说玄宗从四川归来,过马嵬,派人备棺改葬,掘土,得到杨贵妃的香囊。刘禹锡《马嵬行》则说:“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传看千万眼,缕缉香不歇。”就是说杨贵妃的尸体不见了,只剩下一只香囊。所以说“遗得风流迹”、“衣衾尚有香”。

我在前面分析秦可卿的时候,就分析过,秦可卿的死和杨贵妃的死很相似,同时也和崇祯皇帝的死很相似,都是上吊而死,都是被逼而死。因此,这首诗是用杨贵妃来影射崇祯皇帝。另外,马嵬的这个“嵬”字,恐怕也有山上的吊死鬼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在这里说崇祯皇帝呢?从诗中的意思,可以看出是讲杨贵妃死后的事情的。而崇祯皇帝死后,先是被李自成草草葬在田贵妃墓。后来顺治时,花钱把田贵妃墓改建成了思陵。

因此,这首诗应该就是讲满清为前朝崇祯皇帝建陵墓这个事情了。

另外,在程高本中,这首诗也被改了两个字,第一句的“渍”,被改成了“积”。那么显然,“渍”乃谐音顺治的“治”,所以才被改了。

还有第4句的“衣衾”改成了“衣裳”。这个“衾”字,其中的一个意思是指盖死人的衣服。这里应该代指崇祯的陵墓。因此这个也是敏感字眼,也被改了。

今天继续。前面分析到,这第8首诗,说的是顺治为崇祯修陵墓的事。那么我们全首诗来翻译一下。

“寂寞脂痕渍汗光”这句,“脂”字有月和日,代指明朝。“渍”就是谐音顺治的“治”。

渍汗的“汗”字,可能是指大汗的意思。因为鞑靼被清朝所灭之后,清朝皇帝都兼任蒙古大汗,象顺治就被封为额耶尔札萨克汗。

因此这句的意思是原本寂寞的崇祯墓在顺治朝才风光起来。

“温柔一旦付东洋”这句,温柔这个词,其实早已用于形容秦可卿。大家请看书中对秦可卿的形容:“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和平”。既然秦可卿是影射崇祯,那这里的温柔当然也是形容崇祯了。温柔的“柔”字,是谐音朱由检的“由”字。

顺带说一下,大家还记得刘姥姥说的那个女鬼雪地抽柴的故事吗?里面说这个女鬼“梳着溜油光的头”,里面这个“油”字,显然也是谐音“由”,这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女鬼当然就是崇祯。大家看后面刘姥姥还未说完,忽然贾府南院的马棚就着火了。
这南院的马棚不就影射闯王的“闯”字吗?

“一旦”的旦字,也同样可以理解为“明”字,“付东洋”,这个很明白不用解释了。

“只因遗得風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这句,是说因为遗留下来了这个被顺治修整过的陵墓,所以现在才不断有香火来祭拜。

另外这首诗可能还同时影射康熙六次拜祭朱元璋的明孝陵这个事情。康熙极为推崇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在拜祭时,由甬道旁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至二门外,又于宝城前三奠酒,当时南京的父老百姓数万人在场,一个个感动得流泪。

下面来看第9首: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用典是出自《西厢记》,这个估计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解释了。那么这首诗又是想说些什么呢?

其实头两个字“小红”就已经是一个很明显的线索。因为红楼梦书中的丫头小红,就是影射袁崇焕的。从这个线索出发,这首诗的意思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且后文中,李纨的一番说辞也帮助我们印证了这个结论。下面就来具体分析。

首先第一句就是颇为惊心动魄的。

首先在程高本中,这第一句就又是给改了两个字,分别是“践”字和“最”字,改成了“贱”和“一”字。那这被改掉的两个字,就恰恰又是关键敏感的字眼。

这个“践”字,我估计不认真看书的人,很可能都下意识的以为就是下贱的贱字,理解为红娘身份很下贱低微。但如果是这个足字旁的“践”字的话,那可就完全没这个意思了。

大家请看,践字繁体字是“踐”,是一个足,加两个戈。是不是就是用刀割手足的意思?
这个“最”字,其实它最原始的本意,是冒犯夺取的意思。

所以“最身轻”,是不是就是不断割取骨肉,身体越来越轻的意思?

因此这第一句诗,原来是描写袁崇焕被凌迟的情形的啊,是不是挺惊心动魄的?

  “私掖偷携强撮成”,这句是说崇祯给袁崇焕定的罪的。大家看看这个罪状的原文:

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

其中,“以市米则资盗”,就是说袁崇焕“卖粮资敌”的嫌疑,不是指直接对满清卖粮,而是指袁崇焕卖粮给了蒙古的喀喇沁部,这个部落又转卖给了满清,即间接资敌。

“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是说皇太极入关围北京城的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千里驰援回京,到达京城后请求入城修整,崇祯不允。至于为什么潜携喇嘛是大罪,这个我也没搞清楚。反正原文就是这样的。有清楚的童鞋可以帮忙回复说明一下。

所以这袁崇焕的两个罪状,就是对应诗中“私掖偷携”这4字的。“强撮成”,是说这两条罪状被崇祯强安上去,是被冤枉的。

那为什么这里说“强撮成”的只有这两条罪呢?大家可以看看剩下的那些,以谋款则斩帅(杀毛文龙),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估计就都是事实了。这些倒没冤枉袁崇焕。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这两句,就是说虽然崇祯把袁崇焕给杀了,但不久之后,自己也上吊自杀,和袁崇焕做同路人去了。

那么袁崇焕的死和康熙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袁崇焕的坟,正是在康熙朝时才被大家所知。

袁崇焕被凌迟,本来是尸骨无存的。但其部下佘义士深明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北京崇文门东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至今。这个墓的所在,本来是埋葬死于北京的广东人的义庄,当初偷偷埋葬袁崇焕,当然不敢公开。直到康熙朝,这个义庄才重加葺治,修建祠堂。应该也是这个时期,袁崇焕葬于此地的消息才渐渐透漏出来。但是这个是无法考证的。所以大家看后文李纨故意提到关公的坟,又说那些坟没有什么根据,就是暗示这个意思。

今天把最后一首怀古诗解完。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風又一年。

这首诗是最后的一首,作为压轴之作,当然含义是特别深的。就好像牙牌令那段情节中,黛玉的最后那句一样,都是饱含深意。

前面的九首诗,都是在为康熙歌功颂德,这最后一首,恐怕就不会仍然简单的去歌颂康熙的哪一件功德了,而会去写些什么呢?更重要的是,作者想要在最后表达什么思想?前面九首诗,作者问什么要借宝琴之口,来为明朝的仇人满清的皇帝去歌功颂德?

其实,这首诗是一首诗中诗,在这首诗中,暗示了另外一首现代中国人都异常熟悉的词。大家看第三节开头两字是“团圆”,那当然就是说中秋团圆了,而第二句的末尾是“婵娟”,那关于中秋和婵娟的诗词是哪首,这还用说吗?当然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了。

大家请注意,我们现代人个个都是小学就背诵这首词,又有邓丽君和王菲唱过,所以才人所共知。但明末清初的时候这首词是什么样的地位,可不好说。反正肯定不像现代这么有名,所以作者当时暗示这首词还是有相当的隐蔽性的。

那么这首词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作者要在这最后一首诗中来引用它?其实大家只要转换一下角度,也就是用我们已经熟知的那些影射满清和明朝的特殊字眼,来“歪解”一下这首词,就会发现简直太绝妙了,好像苏东坡提前预见到了明清更替,专门为这个场景写这首词一样。

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下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用宝琴的口吻来“歪解”一下:

属于明朝的月亮什么时候会再来?你们汉人只能拿杯酒问问青天了。(因为明朝朱家子子孙孙全都归天了)。不知道他们住在天上的宫殿中,现在是哪年呢?我也想驾驭着清风到天上看看,可是怕这天上太冷清寂寞啊。哪里像在我们人世间,可以在清朝的治下翩翩起舞这么快乐呢?

月光已经不再照着朱明的阁楼,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睡不着(在怀念前明)。不要再悲叹和前朝的别离,怨恨我们满清的统治了。要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你们明朝也一样会兴盛衰亡,政权更替这不是自古以来的规律吗?希望汉人和满人一起和平共处,长长久久地在满清的治下生活下去吧。            

所以这首词里,既用宝琴或者说康熙的口吻对仍然不服满清统治的汉人劝解了一番,更是作者为自己在清朝出仕为官这种行为进行解释和开脱。作者的这种思想其实是贯穿全书的,例如我前面也分析过了,影射满清的薛家与贾家是亲戚,是一家人,清明更替和历史上的历次朝代更替都是一样的。因此在清朝为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前面分析牙牌令时,湘云的牙牌令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也隐隐包含了这种思想。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怀古诗本身,意思也是差不多的。

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梅花是开在冰天雪地之中,柳树是长在温暖湿润的江南水边。所以这句是说,当前的清朝已经不是梅边的冰雪漫天,而是柳边的温暖湿润,已经从以前的残暴统治变成现在的安抚怀柔了。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是说这里面谁才是值得大家永远跟随的人呢?当然是我康熙皇帝了。

第三句“团圆莫忆春香到”,是说大家中秋团圆的时候就不要记挂着前朝了。春香就是春天的香气,影射崇祯和明朝。

第四句“一别西風又一年”,西风,应该是代指满清刚刚入关的时候,现在离那时已经又过了一朝皇帝了,物是人非,前事不堪回首,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呀。

好了,这10首就解完了。大家可以也来讨论讨论,看看是不是还有更好更完美的解释。



准备开始继续更新了。

本来不会拖那么久,但是就在我准备写湘云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她并非以前想的那么简单。然后就又花了一段时间来研究。现在终于有了比较确定的结论了。

经过对湘云的研究,我确信《红楼梦》的作者确定无疑就是吴梅村。

为什么我这么确定作者是吴梅村呢?因此我发现,湘云的原形原来就是卞玉京!

估计大家都知道,吴梅村和卞玉京曾经演绎了一段颇为凄美动人的传奇爱情故事。吴梅村用他那支诗坛巨匠的如椽之笔,饱含深情地为卞玉京写下了《琴河感旧》四首、《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并序》等诗篇,诗与序皆文情并茂,而且史事俱在。

从逻辑上来分析,假设吴梅村是《红楼梦》的作者的话,那么吴梅村肯定会卞玉京这个在他生命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女子写进书中。而且一定会浓墨重彩,把这个他心目中的可爱美丽的女子写得形象完美而丰满。

而湘云正是《红楼梦》中大家公认的最为可爱、完美的女子。因此如果能确认湘云就是影射卞玉京的话,那么显然也只有吴梅村才会有动力、有激情以及有这样的文采来描写她了。

  关于湘云就是影射卞玉京这个结论,有非常多的证据,下面就一个一个地分析。首先还是先大概介绍一下卞玉京这个人,以及她和吴梅村之间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吧。

卞玉京本名卞赛,字云装,又被称为惠香。后来沦落后出家,号玉京道人。她父亲是官僚,不幸早亡,家庭也就破败。卞赛只好携妹妹卞敏一起到秦淮河上出卖色艺。姊妹两人均美慧双全,于诗词书画及琴艺,都有高妙的造诣,尤善画兰,而名传一时。

卞玉京好洁、慕道,常不施脂粉,着道袍为服,别具脱俗之美,出尘之品。她十八岁时侨居虎丘之山塘,住所纤尘不染,洁如世外仙境,时人称“爱洁无如卞玉京”。衬出其人冰心玉骨、秀逸如仙,而令观者一见倾倒,吴梅村曾赞扬她“双眸泓然,日与佳墨良纸相映彻”。

卞玉京是一位个性美女,她的性情,在微醺时候,更能发挥到极致,在宴席之上,知己之间,足够放松的她,飘逸倜傥而又不失风流妩媚,众人惊羡的注视如追光,映照着她的绝代风华。坊间于是有了“酒垆寻卞玉京,花底出陈圆圆”的说法。

卞玉京其实不完全是那么善于交际,她见到来客时,起初总是不大说话,一旦熟悉了才妙语连珠,机智幽默,让所有的人都为之倾倒。另外相处时间长了,她偶尔还会显现出怨恨的神情。问她在想什么,她却乱以它语搪塞过去。

崇祯十五年春天,苏州虎丘,吴梅村的堂兄吴继善要去成都当知县。一干人在胜楚楼设宴送行。卞玉京和吴梅村也在场。等吃饱喝足,少不得要写两首惜别的诗,卞玉京这样写道:“剪烛巴山别思遥,送君兰楫渡江皋。愿将一幅潇湘种,寄与春风问薛涛”。

应景之作,能写到这个份上,也算是才女了,满座的宾客皆做倾倒不已状,听惯了赞美的卞玉京想来视为寻常,独有一个人的青眼让她格外看重,这个人,就是吴继善的堂弟吴梅村。当卞玉京在冲动之下,问吴梅村是否有意娶她,而吴梅村的答案既非“是”,也非“不是”,而是“固为若弗解者”,装出听不懂的样子,整一个装傻充愣,把她晾在了半空。卞玉京只是叹了一口气,从此不再提起。

后来吴梅村和卞玉京仍有交往。一个是才子一个是名妓,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当然都能猜到了。但两人终于还是没有确定关系,最后在卞赛的笛声下,两人凄然分别。

吴梅村还写了几首艳词送给卞玉京:

《西江月·春思》
娇眼斜回帐底,酥胸紧贴灯前。匆匆归去五更天,小胆怯谁瞧见。
臂枕余香犹腻,口脂微印方鲜。云踪雨迹故依然,掉下一床花片。

《醉春风·春思》 
门外青聰骑,山外斜阳树。萧郎何事苦思归,去、去、去。燕子无情,落花多恨,一天憔悴。
私语牵衣泪,醉眼偎人觑。今宵微雨怯春愁,住、住、住。笑整鸾衾,重添香兽,别离还未。

《醉春风》: 
眼底桃花媚,罗袜钩人处。四肢红玉软无言,醉、醉、醉。小阁回廊,玉壶茶暖,水沉香细。
重整兰膏腻,偷解罗襦系。知心侍女下帘钩,睡、睡、睡。皓腕频移,云鬟低拥,羞眸回睇。 

第三首词被后人称为“梅村词之最艳者”。呵呵我就不解析了,大家自己体会吧。这个时候的卞玉京,对于吴梅村来说还只不过是一个妓女罢了。吴梅村是个正统的书生,也不会很有钱,也还想在官场上继续进步,因此不接受卞玉京是可以理解的。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说崇祯的爱妃田贵妃的兄弟田国舅选妃,看中了陈圆圆、卞玉京等人,因此吴梅村才不敢接受卞玉京。

不管如何,两人最终分离。其后便是国破家亡了。崇祯末年,清兵南下,秦淮河畔的绝代风尘女子大多命运悲惨,被清兵劫去献给清兵主帅多铎。而卞玉京却非常的聪明机警,她化妆改扮成道士,自带了少量钱物以及她心爱的古琴,悄悄逃出虎口,顺水南下逃生。

而吴梅村也因看清了南明朝廷的腐败,早早辞官回来老家。因此也逃过了一劫。他对卞玉京却是一直念念不忘,只是兵慌马乱,无法得到她的消息。

一直到了顺治七年(1650年),吴梅村去钱谦益的常熟老家做客,钱谦益摆酒相招,说起卞玉京正巧也在附近的远房亲戚家度假,前几天还来看望过柳如是,不妨让柳如是招呼她过来一起聚聚,毕竟大家都是老相识,坐在一起不容易。

可是卞玉京倒是来了,确先是假称要化妆,让柳如是领她直接去了楼上卧室,然后又推托身体有点不舒服,就是不愿下楼相见。

原来,她即将委身于一个富贵人家。惟一的安慰是,她答应以后亲自到吴梅村家中拜访。咫尺天涯,心爱的人就在身边却不肯露面,使吴梅村一时百感交集,他怎么也想象不出卞玉京的心事。是在怨恨他的薄情,还是自伤憔悴?这些兵荒马乱的年月,一个弱女子是怎样走过来的?如果当时他接受了卞玉京,她的命运是不是会好一点?也许,他并无能力带给她安宁幸福的生活,但有相爱的人为伴,至少会使一个弱女子在精神上得到一些安慰的。

吴梅村从常熟回来之后,写下了有名的四首七言律诗《琴河感旧》来记述其事,并借以抒发表达自己的复杂的感情。吴梅村的诗写得实在是好,无怪乎博学如陈寅恪先生,也以读钱诗“验所学之深浅”。我这里也不妨都把它贴过来,让大家也来欣赏一下:

枫林霜信,放棹琴河。忽闻秦淮卞生赛赛,到自白下,适逢红叶,余因客座,偶话旧游,主人命犊车以迎来,持羽觞而待至。停骖初报,传语更衣,已托病痁,迁延不出。知其憔悴自伤,亦将委身于人矣。予本恨人,伤心往事。江头燕子,旧垒都非;山上蘼芜,故人安在?久绝铅华之梦,况当摇落之辰。相遇则惟看杨柳,我亦何堪;为别已屡见樱桃,君还未嫁。听琵琶而不响,隔团扇以犹怜,能无杜秋之感,江州之泣也!漫赋四章,以志其事。

白门杨柳好藏鸦,谁道扁舟荡桨斜。金屋云深吾谷树,玉杯春暖尚湖花。见来学避低团扇,近处疑嗔响钿车。欲悔石城吹笛夜,青骢容易别卢家。

油壁迎来是旧游,尊前不出背花愁。原知薄幸逢应恨,恰便多情唤却羞。故向闲人偷玉筋,浪传好语到银钩。五陵年少催归去,隔断红墙十二楼。

休将消息恨层城,犹有罗敷未嫁情。车过卷帘劳怅望,梦来携袖费逢迎。青衫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记得横塘秋夜好,玉钗恩重是前生。

长向东风问画兰,玉人微叹倚阑干。乍抛锦瑟描难就,小叠琼牋墨未干。弱叶懒舒添午倦,嫩芽娇染怯春寒。书成粉箑凭谁寄,多恐萧郎不忍看。

三个月以后,也就是顺治八年的初春,卞玉京在一名叫柔柔的侍女的陪同之下,果然乘船来到吴梅村的家中看望他。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痛苦,卞玉京仍然风姿绰约。但是,她却身着黄色道袍,自号“玉京道人”。

她给吴梅村弹奏了一首又一首的曲子,然后流着泪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遭遇。身世之悲、亡国之痛还有对昔日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感慨一齐涌向吴梅村的心头,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发而为诗,写下了不朽名作《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卞玉京的来访重新唤起了吴梅村对她的爱恋。卞玉京离去的时候,他一直把她送到一百多里之外的苏州横塘。他把自己为卞玉京写下的《琴河感旧》四首诗赠给了她,还写下了缱綣缠绵的《临江仙·逢旧》: 

落拓江湖常载酒,十年重见云英。依然绰约掌中轻。灯前才一笑,偷解砑
罗裙。
薄幸萧郎憔悴甚,此生终负卿卿。姑苏城外月黄昏。绿窗人去住,红粉泪纵横。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是类似《琵琶行》那样的长篇叙事诗,把卞玉京讲述的国破家亡、红尘沦落的往事记述出来。其中讲到了卞玉京自己亲眼目睹的王孙公主初被选妃,还未及入宫却因记入籍册而被清兵掳去,还讲到了她的秦淮八艳中的几个姐妹早已香消玉殒、尽归黄土。

此后不久,卞玉京就嫁给了一个世家子弟,叫做郑建德。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她自己乞身下发,做了道士。再后来,她前往苏州投靠了与吴梅村沾些亲的医生郑钦俞。

吴梅村虽然曾在郑钦俞处与她见过面,却是“以方外礼”见的。由于国破家亡,加上这些年的不堪回首的经历,卞玉京已经对俗世的一切都心灰意冷,再也不能与吴梅村两情缠绵了。

郑钦俞对她很照顾,专门为她筑别室以居。为报答郑钦俞,她刺舌血抄写了一部《法华经》献给他。只过了十来年,她就在忧郁中离开了人世。

郑建德、郑钦俞、吴梅村相互都是亲戚,估计卞玉京能投靠郑钦俞也是吴梅村安排的。

而吴梅村也在卞玉京投靠了郑钦俞的同年,在各方的压力和清廷的逼迫下出仕清朝,写下了生命中最耻辱的一页。

上京后,他被康熙拘禁在京城。直到康熙七年九月,即公元1667年9月,已在北京苦牢拘役7年之久的吴伟业终获释放。获释后,年逾花甲的吴伟业(58岁)连家都没回,就急冲冲的来到无锡惠山祗陀庵锦树林,在一个孤零零的坟头前,老泪纵横,掩面痛哭。此时,距卞玉京死于贫病已有三四年的时间了。

为纪念这一段铭心刻骨的感情,吴梅村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并序》。

其实秦淮八艳大多都有和卞玉京差不多的风花雪月的故事,像陈圆圆、柳如是等人的经历甚至更为曲折动人。不过卞玉京占了他的男朋友是大诗人的光,把他们的故事写得这么凄美动人。所以找个诗人当男友还是很不错的,更加容易名留青史,呵呵~~~

由于《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并序》这首诗关系到我们对湘云的理解,因此这里我先把这首诗的重点句子解析一下。

这首诗前面有一大段序言,讲的内容基本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些故事,所以这里就不再重复再解了,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下面重点解释一下诗的部分:

龙山山下茱萸节,泉响琤淙流不竭。
但洗铅华不洗愁,形影空谭照离别。
离别沉吟几回顾,游丝梦断花枝悟。
翻笑行人怨落花,从前总被春风误。
金粟堆边乌鹊桥,玉娘湖上蘼芜路。
油壁香车此地游,谁知即是西陵墓。
乌桕霜来映夕曛,锦城如锦葬文君。
红楼历乱燕支雨,绣岭迷离石镜云。
绛树草埋铜雀砚,绿翘泥涴郁金裙。
居然设色迂倪画,点出生香苏小坟。
相逢尽说东风柳,燕子楼高人在否?
枉抛心力付蛾眉,身去相随复何有?
独有潇湘九畹兰,幽香妙结同心友。
十色笺翻贝叶文,五条弦拂银钩手。
生死旃檀祗树林,青莲舌在知难朽。
良常高馆隔云山,记得斑骓嫁阿环。
薄命只应同入道,伤心少妇出萧关。
紫台一去魂何在,青鸟孤飞信不还。
莫唱当时渡江曲,桃根桃叶向谁攀?

头四句很易明白,作者在重阳节登山拜祭卞玉京之墓,触景生情,表达了浓浓的思念和后悔之情。

接着第五句:“金粟堆边乌鹊桥,玉娘湖上蘼芜路”

“金粟堆”是指唐玄宗的坟墓,乌鹊桥是苏州的一条古桥,也是指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这是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比喻吴梅村和卞玉京之间的故事,并幻想终有一天两人能再度相会。

因此为什么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说湘云和宝玉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双星就是牛郎和织女,作者希望两人可以最终重新相会,并且白头到老。就个意思与本诗这一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还有湘云醉卧青石板那一段,为什么身上落满的是芍药花?我前面也曾经分析过的了,芍药,别名将离、离草,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芍药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依依惜别,难舍难分。《诗经·溱洧》:“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情人离别赠以芍药。是离别的花朵。同时也寓意伤心。古人以互赠芍药来寄思传情,也表示惜别。

显然这段情节所表达的意思也还是一样的。

  “玉娘湖上蘼芜路”这句的意思和上句差不多。“玉娘湖”出自李商隐的《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这首诗表达作者远赴关外上任,可是却怀念江南故乡的亲人,无心关注关外的政务的心情。很是切合吴梅村的情境。

“蘼芜”是引用“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句,出自汉代的一首乐府诗,讲述弃妇和故夫重逢的故事。这里也是同样表达吴、卞两人重逢的期望。

油壁香车此地游,谁知即是西陵墓。
乌桕霜来映夕曛,锦城如锦葬文君。

这四句是借前代的名妓苏小小和卓文君来比喻卞玉京。油壁车是苏小小的马车,其死后葬在西陵。

红楼历乱燕支雨,绣岭迷离石镜云。
绛树草埋铜雀砚,绿翘泥涴郁金裙。

这四句是形容卞玉京遭乱流离的情境

居然设色倪迂画,点出生香苏小坟。

这句似是赞誉卞玉京的绘画才华。倪迂就是元代画家倪瓒,性迂而好洁,人称“迂倪”。两人一样都是好洁之人。

相逢尽说东风柳,燕子楼高人在否?
枉抛心力付蛾眉,身去相随复何有?

这四句是用唐朝关盼盼的典故来概叹卞玉京命运的身不由己。            

独有潇湘九畹兰,幽香妙结同心友。

这一句是关键之句了。九畹兰典故出自屈原的《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相传,屈原在芝兰开坛讲学时,住处窗台上放着一盆兰花。当天夜里,那盆兰花放出了灵光,而且兰草发蔸抽芽,满盆盛开兰花,香气芬芳怡人。第二天早晨,屈原看到盛开的兰花,香气扑鼻,感到十分奇怪。他想,既然兰花能在这里适应生长,就让兰花香溢开去。这话很快就传到山里老百姓的耳里,他们说:“我们这个山乡,有这么好的福气,就应该改成芝兰乡”。后来,老百姓们在九畹溪两岸到处种植兰草,越种越多,越传越远,到处长出扑香扑香的兰草花。至今,人们都叫它“九畹兰”。

九畹,是面积单位,王逸 注:“十二亩曰畹。”一说,田三十亩曰畹。见《说文》。

“滋”,就是灌溉的意思。“蕙”,指蕙兰,是一茎多花的兰花品种。同时也暗指卞玉京的号“蕙香”。

而屈原种植兰花之地,是在楚国。楚国自古就在今湖南的潇水、湘水一带。因此诗里说“潇湘九畹兰”。这里,吴梅村是以在潇湘水边中植的兰花的高洁、芳香象征卞玉京的品格。

而我们也知道,湘云的名字,出自“湘江水逝楚云飞”一句,因此《红楼梦》中湘江水指湘云的“湘”,与此诗中用“潇湘九畹兰”象征卞玉京,是一致的。

其实我相信吴梅村在这里引用关于屈原、潇湘的典故,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因为屈原的作品《楚辞·九歌》中,有两篇诗歌,分别叫作《湘君》和《湘夫人》,是描写湘水的男神和女神的。可是这两首诗歌的情节写的并不是两神之间的欢爱和快乐,反而恰恰是两神之间总也无法相会的情境,以及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再接着看下面的诗:

十色笺翻贝叶文,五条弦拂银钩手。
生死旃檀祗树林,青莲舌在知难朽。
良常高馆隔云山,记得斑骓嫁阿环。
薄命只应同入道,伤心少妇出萧关。

这几句都是赞誉卞玉京修佛修道的功德的。“贝叶文”是指佛经最早记录在贝叶上。“祗树林”是指佛讲经的地方祗树给孤独园,“阿环 ”是女道士。

最后两句:

紫台一去魂何在,青鸟孤飞信不还。
莫唱当时渡江曲,桃根桃叶向谁攀?

紫台是神仙所居之地,青鸟是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渡江曲和桃根桃叶,这个有看我前面帖子的都知道了,就是王献之在秦淮河的桃叶渡给爱妾桃叶写诗的典故。桃根是王献之的另外一个妾。

好了,现在我们至少有两个证据显示湘云是影射卞玉京。一个是书中“双星”的含义,与此诗中“乌鹊桥”含义一致。一个是湘云的“湘”字,含义此诗中“潇湘九畹兰”相同。

其实关于“湘”字,恐怕还有进一步的含义。湘君和湘夫人,另有一种说法是说湘君指舜的夫人娥皇,湘夫人指另一个舜的夫人娥皇的妹妹女英。而卞玉京和她的妹妹卞敏,恰恰也是两姐妹。

所以湘云身上应该也有卞敏的身影。

好了,讲完卞玉京的故事,下面开始来看看湘云。除了上面的两点,还有哪些地方能证明湘云象卞玉京呢?

先来继续说说湘云的名字。上面说了湘云的“湘”字,那么“云”字呢?

首先,云字出自“楚云飞”,楚云的典故书中已经点明了,“云散高唐”嘛。屈原时代楚国的宋玉,在其《高唐赋》中写道,先君楚怀王,有一次出游,夜宿高唐,梦见巫山神女自荐枕席,于是云雨一番。神女临去时称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宋玉《神女赋》叙楚襄王(怀王的儿子)夜梦神女得见神女之美艳绝伦以及神女洁身自持,而拒绝楚襄王求爱之事。

所以这个典故就很清楚表明了书中影射卞玉京的含义了。卞玉京和吴梅村有过云雨之欢,后来又拒绝了吴的求爱。与这个典故大体相像。而且大家看,“湘”和“云”的典故都是跟楚国、屈原有关的。

书中明点出楚云的典故,自然是希望读者也能联想起湘江的关于屈原和楚国的典故来。

另外,卞玉京流传下来有两首诗,除了上面说过的送给吴继善的那首外,还有另外一首诗,就是她在自己自画像上的题诗:

“沙鸥同住水云乡,不记荷花几度香。颇怪麻姑太多事,犹知人世有沧桑”

“水云乡”也是有说法的,是指隐居的地方。这首诗表达了卞玉京隐居避世的思想。那么“水云乡”和湘云这个名字自然也是对得上号的了。

还有,卞玉京字“云装”。也有个云字。

说完名字,再说说其他的。

首先看性格,两人都是喜欢饮酒,酒后神采飞扬,顾盼生辉。湘云酒后是诗如泉涌,卞玉京是经常跑到酒垆去喝酒,微醺时画画一下笔就是十几幅。

两个人的样貌,湘云是主角中独没有面貌描写的,只在“醉眠芍药荫”中写了她的“慢起秋波”。而吴梅村在《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并序》中,也只有这么一句描写:“双眸泓然,日与佳墨良纸相映彻”。都是写眼睛的。

穿着方面,两个人都不喜穿女服,湘云就是经常做小子打扮,穿紧身利索的衣服。而卞玉京就是经常喜欢穿道服,扮道士。            

继续来看,我们知道红楼梦中有个丫头叫“四儿”,原名“蕙香”。这可是卞玉京的号呀。因此我们看看书中是这么来对待这个词的:

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丫头便说:“叫蕙香。”宝玉便问:“是谁起的?”蕙香道:“我原叫芸香的,是花大姐姐改了蕙香。”宝玉道:“正经该叫'晦气’罢了,什么蕙香呢!”又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蕙香道:“第四。”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

大家看明白了吧?红楼梦里这么多花花草草的名字都不说高贵,独独说“蕙香”、“兰气”,“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

这是作者心中的女神的名字,当然是好名好姓,谁的不配的呐。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段情节的前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宝玉一早跑到湘云、黛玉的房中厮混,然后用湘云洗过脸的水来洗脸,又让湘云帮梳辫子。被袭人看到,生了气就不理宝玉。然后宝玉也赌气,就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因此这一段话最开始的起因是湘云,“蕙香”、“兰气”当然也是暗示跟湘云有关了。

关于宝玉在湘云那里干的那些勾当,例如用洗过脸的水来洗什么的,我是相当怀疑吴梅村也在卞玉京那里干过。宝玉应该也在影射吴梅村自己的。

我们来看看第二十三回中的一段情节:

闲言少叙。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他曾有几首即事诗,虽不算好,却倒是真情真景,略记几首云: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風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jìshuāng】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再有一等轻浮子弟,爱上那風骚妖艳之句,也写在扇头壁上,不时吟哦赏赞。因此竟有人来寻诗觅字,倩画求题的。宝玉亦发得了意,镇日家作这些外务。

大家看这一段文字,分明就是当时秦淮河两岸青楼之中的风月描写。那些诗看起来跟吴梅村写的艳词有得一比呀。我相信多半是当时的名妓写的,所以后面才说“再有一等轻浮子弟,爱上那風骚妖艳之句,也写在扇头壁上,不时吟哦赏赞。因此竟有人来寻诗觅字,倩画求题的。”

至于是不是卞玉京所写的,那就不得而知了。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可能的。大家请留意看,第一首诗的第一行的首字,就是个“霞”字。“霞绡”是一种柔软的丝织物,这里显然是指一种床上用品。第二行的首字是个“枕”字。

而湘云的诗号是“枕霞旧友”,那这里面的含义还用的着我说吗? 

  接着继续看湘云作东的螃蟹宴一段文字:

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盂各色茶具。那边有两三个丫头煽風炉煮茶,这一边另外几个丫头也煽風炉烫酒呢。贾母喜的忙问:“这茶想的到,且是地方,东西都干净。”

大家看,这里就点出了卞玉京住处干净的特点。

然后再看看两个人的丈夫。卞玉京的丈夫叫郑建德,但两、三年后就离开了。而湘云的丈夫应该就是卫若兰,同样也是不长时间两人就分开。

一个姓“郑”,一个姓“卫”,郑卫是一个词,春秋战国时郑国与卫国的并称。
《楚辞·招魂》:“ 郑卫妖玩,来杂陈些。”

后来有成语“郑卫之音”,指郑国和卫国民间的音乐,风格通俗奔放、轻靡淫逸,《南史·萧惠基传》:“自宋大明以来,声伎所尚,多郑 卫 ,而雅乐正声鲜有好者。”

那些秦淮两岸青楼中的音乐自然就是郑卫之音了。

大家不知有没有留意到,卫若兰的名字前80回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秦可卿葬礼中来送葬的名单的最后,“余者锦乡侯公子韩奇,神威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这里只说卫若兰是个王孙公子,其他就没说了。而吴梅村提到郑建德时,同样也只提到他是个“诸侯”,具体身份不清楚。

大家再看卫若兰前面的这个陈也俊,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楚辞·招魂》中的那句“ 郑卫妖玩,来杂陈些。”后面就有个“陈”字。

“也”字,象形,本义女侌(阴)。这个“侌”字下面是个云字。

“俊”,材千人也。――《说文》;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春秋繁露·爵国》。就是一千个人中最杰出的那个人。

而卞玉京所住的虎丘就有一块很有名的大石头,叫“千人石”。所以这个“陈也俊”,就是在暗示卞玉京。卫若兰,在暗示郑建德。

为什么叫若兰呢?若,即杜若,在《湘君》和《湘夫人》中,都在最后两句提到了杜若,湘君摘采杜若留着准备送给心爱的湘夫人。而湘夫人却因为等不到湘君,把杜若采下来送给了侍女。“兰”当然就是指卞玉京了。

所以卫若兰,即暗示郑建德先后娶了卞玉京和她的侍女柔柔。            

再看看湘云的灯谜: 

湘云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恰是俗物,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一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众人道:“前头都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湘云道:“那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众人听了,都笑起来,说:“他编个谜儿也是刁钻古怪的。”

这里说大家“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是暗示了卞玉京日后出家当道士。

还有,第三十一回中,湘云长篇大论地议论阴阳,这个也是暗示她通晓道教阴阳思想。

在这一回中,湘云有这样一段话:

翠缕道:“这荷花怎么还不开?”史湘云道:“时候没到。”翠缕道:“这也和咱们家池子里的一样,也是楼子花?”湘云道:“他们这个还不如咱们的。”

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骨气,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湘云在嘲笑那些投降了满清的官员,其风骨还不如她们这些青楼里面的妓女。

我们再来看看湘云的诗吧。湘云在全书中作的第一首诗的第一个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湘云的真实身份,前两句里面更是隐藏了卞玉京的名字。我们来看一下:

神仙昨日降都门,
种得蓝田玉一盆。

这是湘云在海棠社中作的咏白海棠的第一首诗。前面贾府众人都做完诗了,宝玉才突然想起漏了湘云,就马上让贾母接湘云过来。湘云是刚刚才到贾家,就作了两首诗。因此“神仙昨日降都门”这句分明就是语带双关,把刚到贾家的湘云形容为“神仙”。

而我们来看一下卞玉京的字“玉京”的意思:

(1).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晋代葛洪《枕中书》引《真记》:“元都玉京,七宝山,週廻九万里,在大罗之上。”《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唐白居易《梦仙》诗:“须臾羣仙来,相引朝玉京。”金元好问《步虚词》之二:“万神朝罢出通明,和气欢声满玉京。”

(2).泛指仙都。宋陆游《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戏作》诗:“斥僊岂復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清龚自珍《行路易》诗:“浩浩荡荡,仙都玉京。蟠桃之花万丈明,淮南 之犬彳亍行。”

(3).指帝都。唐孟郊《长安旅情》诗:“玉京十二楼,峨峨倚青翠。”《宣和遗事》后集:“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清赵翼《因邸报秦楚蜀三省同时奏捷喜作凯歌》:“露布星驰到玉京,鐃簫大凯溢欢声。”

玉京是天帝所居之地,自然也是指代神仙。因此显然湘云诗中的前两个字“神仙”就是暗指湘云是卞玉京。吴梅村一落笔就说卞玉京是神仙,可以想见卞玉京在吴梅村心目中的地位。

再看第一句中的末尾两个字“都门”,点出了“京”字。第二句中有“玉”字。这样就点出了“玉京”两个字。“卞”字是一点加个“下”字,一点就是这位神仙,“下”就是“降都门”的降。

这样这两句诗就暗示出了卞玉京的名字。

前面说“玉京”是卞玉京的字有误,应该是她的道号。她的字是“云装”,云装一是指神仙的衣服,二是指道士的衣服,暗示的意思都类似。

再来看,吴梅村没有忘记把自己的字号也来影射了一把。我们来看看庐雪广联诗中,湘云所联的第一句诗:

难堆破叶蕉。
麝煤融宝鼎,

吴梅村的号是“鹿樵生”。上面这两句中,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蕉”,暗示了个“樵”字。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是“麝”,暗示了个“鹿”字。

吴梅村的号“鹿樵生”,是有典故的。其典故来自于蕉鹿之梦的故事。

《列子古注今译》卷三〈周穆王篇〉记载,郑国有个樵夫在野外砍柴,碰到一只受惊吓的鹿,迎上去打死了它,又怕人瞧见。匆忙中把鹿藏到干枯的池塘中 ,用柴禾盖好,高兴极了。可不久就忘记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这是一场梦,一边走嘴里还一边叨唠这事。
路上有人听到了,依着他的话找到了死鹿,拿了回去,告诉老婆说:“刚才有个砍柴的说梦见打死了一只鹿,却忘记了藏在什么地方,我去找找看竟真的找到了鹿,看来他真的在做梦。”他老婆说:“怕是你梦到砍柴的打到鹿了吧,这附近哪里有砍柴的,现在我们得了鹿,是你的梦想成真了吧?”他说 :“反正我们真的得了只鹿,管它是他做梦还是我做梦。”
樵夫回到家后,不甘心丢掉的鹿,晚上梦到了藏鹿的地方,又梦到拿他鹿的人。第二天一大早,就依着所做的梦去找,找到了那人和鹿。
俩人争执不下。就闹到士师那里。士师说:“ 你真的得到鹿,却以为是做梦,真的做梦却找到了鹿。他以为你是真的做梦却得到了鹿,而他老婆说是他梦中得了别人的鹿,不算拿别人的鹿。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清,现在只有一只鹿,你们俩就平分吧。”

此处樵夫用柴草盖住鹿,本来应该是“樵鹿梦”,但古时“樵”和“蕉”是相通的,因此“蕉”就是“樵”。

这篇故事的寓意是,砍柴的人,得鹿的人,不是把真实的事当梦,便是把梦当真实的事儿。后遂用“蕉鹿梦”等比喻虚幻迷离、得失无常,以及稀里糊涂、犹如做梦的状况。

而吴梅村自号“鹿樵生”,应该是自嘲其一生的际遇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得失无常,恍如梦幻。例如他和卞玉京之间,以及他的官路仕途,都是如此。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宝玉的住处怡红院的景观描写,就都能得到比较合理的解析了。书中是这样描写怡红院的:

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众人赞道:“好花,好花!从来也见过许多海棠,那里有这样妙的。”贾政道:“这叫作'女儿棠’,乃是外国之种。俗传系出'女儿国’中,云彼国此种最盛,亦荒唐不经之说罢了。”

众人笑道:“然虽不经,如何此名传久了?”宝玉道:“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想因被世间俗恶听了,他便以野史纂入为证,以俗传俗,以讹传讹,都认真了。”众人都摇身赞妙。

后面宝玉给此居所起名叫做“红香绿玉”,后又改名“怡红快绿”,都是强调怡红院中这个蕉棠两植的特点。

那么这里面的芭蕉,就是影射吴梅村自己,海棠,就是影射湘云。这样理解就很合理了。

而红学大师周汝昌其实也看出了芭蕉和海棠具有重要的影射含义,他认为这两者是全部大书的“核心之核心”,重要性无与伦比。这一点他确实看对了,他认为海棠是影射湘云,湘云和宝玉才是真正的金玉良缘,最后应该是湘云和宝玉成婚。这些都大致对了。

可惜他的曹雪芹作者说这个出发点错了,就始终无法做到样样都合理而完美。例如他认为芭蕉是影射黛玉,这个就显然不合理了。

全书中,湘云的诗和词,几乎每首都在暗示和追忆吴梅村与卞玉京的旧日情缘。

下面试摘录一些典型的诗句,大家体会体会: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还有她的那首词: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绣绒残吐”,有两个出处,一个是唐后主李煜的名句:绣牀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个是明代杨基的《美人剌绣》:“风送杨花满绣床,飞来紫燕亦成双。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残绒唾碧窗。”。这两首都是描写热恋情浓的男女之间打情骂俏的。书中此处借湘云之笔写出,其影射意义就最明显不过了。



确定了吴梅村就是红楼梦的作者,那么有一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也就比较有眉目了。这就是大观园的原型到底是在哪里?这个问题估计困扰了历代红学家很多年,用曹雪芹作者说是怎么也解析不合理的,甚至到最后就只好说那是曹雪芹凭空杜撰出来的。

其实只要承认吴梅村是作者,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非常之简单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卞玉京
卞玉京叹
吉由巷的风流际会
当女生主动向你表白
15位皇帝写的福字,朋友们接福啦!
卞玉京:秦淮一代名妓,与情郎错过一时,便是错过一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