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原突围,究竟成功还是失败?正反观点,见仁见智

国家建立不是简单的历程,无疑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新中国的建立便是如此,46年,两军正式开战。蒋进攻的重点放在中原解放区,对准中原军区,想要以自身的优势兵力来一举击破我军主力,自此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国军企图通过这次行动来分解中原解放区,消除我军力量,从而向我军控制的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进军,进而控制当地。

为了更好地保存我军的实力,为其他地区赢得应战的时间,根据战略部署,中原军区在原地坚持十个月,直到46年6月,政府指示,'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生存第一,胜利第一。'自此开始了盛大的'中原突围'行动。

关于中原突围,社会评论纷纷,最终此次行动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正反面的观点都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那么,我们就来进一步走近历史,来探讨一番'中原突围'行动。

'中原突围':真实的历史情况

中原突围行动指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中原军区部队为突破国军的重重包围和封锁、保存自身军队实力,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计划。可以说,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军更加愿意和国军和平共处,毕竟我军的实力相对较弱,需要一定时间来恢复抗战所耗费的精力。

因此,从另外层面来看,中原突围是无奈之举,却也是时势所趋,我军处于被动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战略转移、保护革命火种的行动。

根据战略行动计划,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简称'皮旅')伪装成军队主力,向东进行转移,借此吸引国军的注意力,迷惑、牵制对方的军力,以保证中原军区的主力部队能够兵分两路,顺利地向西进行突围。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第一纵队第一旅采用'疑兵'战略,顺利地吸引国军的兵力,将其引导到错误的突围方向,给中原军区部队转移创造机会。

经过多天的阻击战斗,牵制国军,确保主力部队顺利向西突围。而第一旅在完成掩护任务后,与敌军进行多天的周旋,最终顺利地与华中军区部队子啊苏皖解放区胜利会师。

史界评论:正反观点,见仁见智

虽说我军实力稍逊国军,但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属于我军,可以说中原突围行动仍旧起到不小的作用。但学术界对于'中原突围'行动的评论纷纷,那么最终'中原突围'行动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

正方认为,作为战略行动计划,中原军区部队顺利地牵制国军,让其无法分身去攻打其他解放区域,这也为其他地区的战略部署预留时间,减轻军队抗战的压力,毕竟其他地区的军队实力无法完全地对国军进行抵抗。

即使最后中原部队兵力受损,但仍旧保留精英力量,后期能够改制继续发挥作用。这样看来,'中原突围'行动是成功的,保存实力,同时也牵制敌方,最终顺利突围。

反方的观点也有根有据,他们提出,中原军区是战略指导中心,拥有最好的军力部署,但在这次的战略转移行动中却出现巨大损失,而且在突围之后,无法完成自身的战略任务(即建立豫鄂陕、鄂西北两个新的根据地),部队也只能改制编入其他战略部队,无法保存自身原有的实力。

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原军区部队在此次突围行动中消耗过大,损失大量精英,这样的结果只能说行动是失败的,没有实现保有中原军区部队的初衷。

这样看来,正反双方都有自身的论据支撑,彼此也无法说对方就是错误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中原突围:究竟该如何看待?

对于'中原突围'行动,没有所谓的胜利失败,毕竟这是解放战争的一部分,最终胜利归属于我军,从而建立新中国。对于我个人而言,中原突围行动的确起到作用,毕竟想要完全没有损失就掩护其他部队转移是不现实的期盼。

我军的确擅长建立根据地,那么,为何在实现战略转移之后却无法在豫鄂陕、鄂西北建立根据地呢?事实上,这都是多方面元素导致,不能完全考虑我军的实力,外部环境的因素也至关重要。

有人可能会质疑,为何在早期,我军能够顺利地在川陕地区建立根据地呢?在他们的观点认为,这二者的组织和群众基础都是同样薄弱,面临的困难也不会相差太差。

虽说乍一看外界环境差不多,但实质上还是有差异的。在早期,我国面临的是内忧外患,可以说对外抗争才是重点,内部纷争是其次的。

但在解放战争时期,内部争斗是主要矛盾,国军得到美国等的支持,能够集中精力地打击我军,这样子无疑给我军建立根据地增加更多压力,而且国军的实力远超过我军。

虽说群众基础差不多,但在对抗外患的情况下,群众也更愿意参与到抗争中,这对我军建立根据地也减少阻力;而在目前抗争局势下,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毕竟任何一方进行统治都没有多大的差异,民众的参与意愿低下,自然对根据地的建设增加难题。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国军基本都是追着我军打击,对于我军想要保留实力的'根据地'建设自然是大力打击,所以说,在中原军区部队顺利突围会,即使能够暂时地建立起新的根据地,却很快地遭受到国军的攻击,使得根据地的建设不能顺利地进行,无奈之下,只能放弃原有的根据地建设任务。

有人指出,我军高层对于当时的状况判断不准确,没能采取正确的作战方案,将现实情况看得过于严重,简单地说就是'过于谨慎',从而束缚行动的拳脚,畏畏缩缩,反而使得国军占据上风。

事实上,谨慎考虑是必要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做到'放手一搏',毕竟革命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多加小心应对才是上策。

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中原突围'的结果,而是得多方面地考虑,这的确不是一次完美的作战,毕竟我军损失众多,但它也有其积极意义,保留革命胜利果实和军队实力,让我军能够更好地牵制国军,为赢得全国胜利打下基础。

一次实操能够更好地锻炼,让我军能够更好地成长,相信这些都是任何行动都有的作用,对于中原突围行动,应该也是如此吧!

文/辕门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初如果采纳意见,也许就不用中原突围了!新四军师长感慨
解放时期的山东有多强?兵源为各根据地之最,发动150万青壮参军
当初如果采纳意见,或许就不用中原突围了!新四军师长感慨
1944年毛主席交代给王震一任务:这次可能会全军覆没,你怕不怕?
消失的国军:淮海战役国军80万,只被歼灭55万,其余25万去哪了
皮定均面对国军围追,给他们留下个大粮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