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舍的“三角恋”:爱的是红玫瑰还是白月光

不过,这自责也持续不了多久。因为我发现,关注的越多,便越发得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大师们,不管是风流倜傥,或冷峻严肃,或儒雅端庄,或古道热肠,似乎很难找出几个洁身自好零绯闻的。

今天我八卦的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爱情。

人民艺术家老舍

大龄青年成佳偶

因为父亲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只得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因此直到九岁,老舍才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好在他学习用功,又非常自律,学业不断进步,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小学校长,后来边工作边创作,同时又不断学习,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师。

等到1930年回国时,31岁的老舍成了齐鲁大学的教授。作为大龄青年,解决他的个人问题成了大家的共同目标。热心的朋友们隔三差五就会安排他和一些年轻姑娘见面。

在新旧文化交替的当儿,相亲这玩意儿是被整日高喊个性、自由、民主的青年们所不齿,但其实私底下这一形式依然盛行。缘分这东西也真的奇妙,有人千里姻缘一线牵,有人对面不相识。大龄剩男还真的遇上了大龄剩女。

姑娘芳名胡絜青,原名玉贞,笔名燕崖、胡春,号洁青。

光看这一串名号也知道,姑娘绝非嫁不出去。实在是人家小胡同学太优秀,醉心学业,无暇顾及儿女情长。

1905年出生的胡姑娘自幼酷爱文艺,嗜绘画书法,曾受著名画家汪采白(汪礼祁)、杨仲子、孙诵昭的影响。接受新式教育的姑娘有文化有思想,敢想敢做。

1930年初春,从英国回国的老舍住在白涤洲先生家中。当时,正在北京师范学校就读的胡絜青与几位女同学成立了一个文学团体“真社”。胡絜青前往邀请老舍来学校座谈文学。

这一厢年轻人初相识,那一厢长辈们却动了心思。胡母为这个25岁了还一心追逐梦想的女儿操碎了心,语言学家罗常培与胡家是世交,见此情形便做起了月老。胡母对老舍十分满意,便暗中安排老舍与胡絜青见面。

事实正如家长所愿。因为有共同的兴趣,胡絜青与老舍相相谈甚欢,并开始了书信往来。

老舍与胡挈青结婚照

在二人往来的上百封书信中,既有缠绵的情话,也有琐碎的家常,甚至还有匪夷所思的“约法三章”。老舍在信中非常坦率地提出对未来妻子的要求: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

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求爱信,在当时人们开来,这恰恰是老舍的诚实,要不现在这么多人都说,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呢?人家老舍就是奔着结婚过日子去的嘛,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有没有文采没半毛钱关系的。

也许是老舍的才华,或者是老舍的坦诚,亦或兼而有之,胡絜青终于把一颗芳心牢牢地系在了老舍身上。19314月二人定婚, 7月,在罗常培先生主持下,胡絜青和老舍在灯市口一家三层楼的旅馆里结了婚。

婚后第二天,老舍对胡絜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他又说:"咱们要和睦相处,决不能吵架拌嘴。”

作为一个传统女人,胡絜青深深的爱着老舍。婚后不久,胡絜青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后便 随老舍去往各地,在大小师范院校教授文学课。

生了两女一男的她在工作的同时,不仅把小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全心全意支持老舍的工作,真正成了夫唱妇随,琴瑟和鸣。

老舍、胡挈青《书画合璧》

毫无后顾之忧的老舍潜心创作,渐渐崭露头角大放异彩。后来,他干脆辞去教授工作,一门心思从事写作,创作除了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

乱世又逢佳人

如果不是抗日战争爆发,如果不是老母无人照顾,老舍和胡絜青一定会继续神仙眷侣的日常,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三角爱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老舍重返齐鲁大学任教。但作为坚定的抗日分子,老舍绝不会躲在后方。11月,她只身奔赴武汉,投身革命,担任过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职务,后来又随文协迁往重庆。

而胡絜青只能替夫尽孝,带着孩子去北京照顾公婆,直到1942年老人去世。在京的日子里,胡絜青多么想带着儿女和丈夫团聚啊。可是,这在炮火纷飞、危险重重的那时那地谈何容易?老舍甚至连老母去世都没能回去奔丧。

左起老舍、胡絜青、舒立、舒乙、舒雨、舒济

老舍的挚友老向看在眼里放在心中。1943年秋天,他从重庆赶到北平,专程接胡絜青母子四人南下与老舍团圆。这一走就是一个多月,中间无数次被盘问、恐吓、空袭,终于安全到达。

在我看来,久别重逢该是热烈相拥,或者执手相看泪眼吧。可是,对风尘仆仆千里迢迢赶来妻子儿女,老舍却没有表现得很欣喜;对费心费力的好友也没有半分感谢,只是说了一句:“既然来了,就让他们过来吧。”

这是不是很奇怪?其实,一点也不怪。如您所猜,老舍出轨了!

小三名赵清阁,河南人,笔名清谷、铁公、人一, 191459日出生于小官僚地主家庭里。

赵清阁的母亲聪明有才气,可惜26岁就去世了,她便被寄养在中过进士的舅舅家中,与表兄妹一起受旧诗书的薰陶,直到8岁进入省立女师附小念书。

不久,父亲续娶,父女情感逐渐疏远。当她终于有一天听到父亲和继母打算让她尽早退学嫁人时,性格倔强的她怀揣祖母仅有的四块银元悄悄逃出了信阳老家,15岁的少女开始了独自颠沛流离的生活。

命运是公平的,在让她痛苦的同时也让她拥有了过人的才情。不久,一贫如洗的她居然考上了河南艺术高中,还得到助学金。在学校里,她如鱼得水,贪婪地汲取着一切知识:绘画、音乐、文学……16岁那年,她第一次向《民报》投稿即获发表,开始了文学创作。

这个体弱多病、气质忧郁、性格孤僻的小女子渐渐成长,她向往革命,渴望自由和平等,不仅主编多家报纸的周刊,还写下大量文章揭露反动统治的黑暗。

赵清阁

1933年,在师友的鼓励和帮助下,18岁的赵清阁奔赴上海,并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插班,师从既是画家又是作家的倪贻德教授学习西洋画。求学期间的她更钟情于文学。勤奋写作成了她的日常,她也逐渐成了《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同时兼任《明星日报》的编辑。半工半读的她也因此结识了更多优秀的师友,学到了更多课本外的知识。

抗战爆发后,国家观念特别强烈的赵清阁去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大后方重庆。在这里,邂逅了同在文协工作的老舍。

她十分佩服老舍的才华,仰慕之情常溢于言表,没想到,见着女人就拘谨”的老舍也发觉,对于这个年轻的才女,自己竟有了前所未有的心动,二人相处得“分外融洽”。不久,在赵清阁主编的《弹花》上,老舍成了主要的约稿对象。

很自然地,这对单身才子才女(老舍夫人胡挈青在北京照顾公婆和儿女),很快便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二人公开同居,俨然夫妇。赵清阁有困难时,老舍第一个冲出来帮助解决;老舍生病时,留在身边照顾的也是赵清阁。期间,两人还合写了《桃李春风》,二人在创作上的配合一度被认为是“珠联璧合”。

在任何时代,做小三总是造人唾弃的。在胡挈青万里寻夫抵达重庆后,赵清阁很快便去了上海。老舍应该是真心爱着赵清阁的吧,难解相思之苦的老舍根本无暇顾及追来团聚的妻儿,直接就到了上海,一个月后,胡絜青也“追”到了上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追爱”剧。

追的人是真的昏了头,逃离的人却未必。后来老舍写信给赵清阁:“我在马尼拉(菲律宾)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

赵清阁清醒的,面对老舍的穷追不舍,她冷静理智地回答:“我们是活在现实里的,现实是会不断地折磨我们!除非我们一块儿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并且给了他了八个字:“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据说,赵清阁有一篇短篇小说几乎就是在写自己和老舍的这段过往:一个有妻儿的教授爱上了未婚少女,抗战胜利后,少女悄然离去,并留下一封婉拒书。教授读完这封信,离家出走,去上海寻找少女。而少女还是顾忌教授有家室,当教授要求与少女一起离开上海时,少女下定决心悄悄地离开了。

是啊,如果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相见不如不见。

但是,赵清阁的确是爱着老舍的。分手后,赵清阁一生未嫁,与她相依为命的是女佣吴嫂,还有书案前方的墙上老舍的手迹:"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对联边上的小字是“清阁长寿”。

晚年赵清阁

面对两个才女,老舍究竟更爱的是谁?我想,应该是赵清阁吧。毕竟,面对妻子的执着和赵清阁的逃离,老舍没有离婚,但却对赵清阁说:“我们想法子逃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个清净的住处,我著书,你作画,与清风为友,与明月为伴,任天塌地陷,我们的爱情永生!”

而当初,他给胡挈青的情书却写着:“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你不爱吭声……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彼此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

这是对二人能否共同生活理智的分析,对赵清阁,才是爱情的迸发,只是,这爱情来得委实太晚了些,做得也实在不磊落了些。

老舍与胡挈青赏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舍:究竟是死于心碎,还是死于婚外恋?
老舍的私情,女作家留书与他: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老舍为何被妻子举报后跳湖自杀?原来在多年前就埋下了种子
她与有妇之夫相爱,因不忍破坏他人家庭,选择永不相见,孤老终生
胡絜青:身为老舍原配,在35年的婚姻生活中,隐忍,崩溃,释然着
1938年,周恩来介绍了一位才女做老舍的秘书,不久两人偷偷的同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