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老师的申论讲堂又来了,今天实战教大家如何写好“对策题”
2015年919政法干警23省联考第一题

  (一)请以给定材料2中德国在我国南张楼村合作实验区项目近三十年的经验教训为依据,写一份推广建议(对策)。(20分)

  材料2:

  1988年,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把我国某市南张楼村确定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德国人的经验来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通过改善农村设施,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明显减弱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将农民成功地留在土地上的“巴伐利亚经验”。这一经验50年来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

  从地理位置看,南张楼村距离市区20多公里,当时有1021户4000多人。德国人看中的就是南张楼村的“天然劣势”:不靠城、不靠海、没有大型企业、不靠近交通要道、没有矿产资源、人多地少,属于中等偏下的农村。

  如今的南张楼村的村貌很清晰,共四个功能区。村南边是已有50多家企业的工业区,村东是大田区,村北是文化教育区,村子中心地带则是生活区。

  村内全部柏油化的街巷把这个大村分割得井井有条,村民住房多为简朴、舒适的平房,每户的大门上都有统一的门牌号,路两边都有路灯,并设置了垃圾箱。村里大部分农民所住的房子,结构和功能基本都与城里的一样,如卧室与客厅分设、有室内卫生间、配备淋浴设施等。村子北边建有小学、博物馆、文化中心和医院。一座清新典雅的红色三层楼房就是小学的教学楼,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接受被德国人称为'双元制'教育的素质教育。德国人特别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学校设有微机室、木工室、图画室、玩具室。文化中心建有一个装备了现代音响设备的大礼堂,礼堂内有1200个座位,满足一户一个的需要,每年3月在这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时,大家按号入座。村里的娱乐活动也在这里进行。 文化中心前绿草如茵的广场、造型别致的雕塑,还有现代化的体育设施,让这里看上去与城市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什么区别。村里还投资了120万元修建医院,村民的小病小痛不出村就可以得到及时救治。

  村南边是占地150多亩的民营经济园区,织布厂、石油机械厂、面粉加工厂等50多家村办企业都集中在这里。其产品销往欧洲、美国等地。去年全村的工业总产值为2亿元,纳税500多万元,占所在乡镇财政收入的90%。

  这里的工厂每年放两次假:秋假和麦假,各二十天,除此之外没有公休日。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上午7时30分到11时30分,下午12时30分到4时,余下点时间,留给农民工们去照看自家的田地。“白天进厂,下班种田,农闲进厂,农忙进田”,已经成了南张楼人主要的生活节奏,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劳动力在村里的工厂上班。

  超市、美容美发店、移动营业厅、酒店、婚庆楼等鳞次栉比,凡是村民们需要的商品与服务,基本上不用出村就可以享受到。村里设有通往附近县城的多条公交路线,即便出村也很方便。

  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南张楼村还诞生了一项新产业----旅游。依托“德国村”这一品牌,南张楼村积极打造“省级旅游特色存”建设民俗博物馆,修建中华袁氏博览园。现在,每年都有100多批人到村里参观旅游。

  二三产业的发展,几乎消化了村里全部的剩余劳动力。除了上大学后留在外地发展和210个村民仍在国外创业,其他人都在村里工作生活,全村4300口人几乎没有一个人去城里打工,从这一点看,应当说实现了项目的初衷。

  日前,南张楼村启动了社区化建设,成为周边7个村的经济、文化和居住中心。投资2000万元、正在筹建的老年公寓,将成为全镇老年人住养、医疗、康复的幸福乐园。

  要问南张楼人的生活与城里人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村民的回答很实在:“现在唯一与城里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还没有实现集中供暖。”

  村长也提到了“两点遗憾”:一是“没有听德国人的话修建停车场”,二是“没有听德国人的话将房子建成青砖小瓦的四合院式”。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人在全村规划了4个停车场。可当时村民一辆车也没有,谁也不认为修建停车场有什么用处。所以,在建设时毫不犹豫地把停车场取消了,尽管德国人一再劝说“将停车场预留地暂时建成绿地也可以”,但那时村民连“绿地”这个名词都还没听说过呢!现在,村里有各种车辆1000多辆,“车满为患”的现代人让人不禁想到了德国人的先见之明。房子为什么没有按照德方的意见建成青砖小瓦的四合院式呢?20世纪60年代以前村里的房子就是青砖小瓦式的,70年代后才开始用红砖红瓦。所以,80年代末德国人提出用青砖小瓦建房时,村里人首先想到的是“倒退”二字。村长说,“假如当初听德国人的话,将村民的住房全部建成青砖小瓦的四合院,现在恐怕光靠旅游,收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友情提示:答过题后,再看解题思路,效果更佳!

  解析:

  材料2:

  1988年,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把我国某市南张楼村确定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大背景)德国人的经验来源是(引导概括性的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通过改善农村设施(改善农村设施),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平衡农村和城市经济),明显减弱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减少城乡间人口流动性),将农民成功地留在土地上(稳定农村人口)的“巴伐利亚经验”。这一经验50年来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引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概念,介绍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

  从地理位置看,南张楼村距离市区20多公里,当时有1021户4000多人。德国人看中的就是南张楼村的“天然劣势”:不靠城、不靠海、没有大型企业、不靠近交通要道、没有矿产资源、人多地少,属于中等偏下的农村。(介绍中德合作的原因:南张楼村处于“天然劣势”)

  如今的南张楼村的村貌很清晰,共四个功能区。村南边是已有50多家企业的工业区,村东是大田区,村北是文化教育区,村子中心地带则是生活区。(介绍如今南张楼村的整体村貌)取得的成绩

  村内全部柏油化的街巷把这个大村分割得井井有条,村民住房多为简朴、舒适的平房(居住环境良好),每户的大门上都有统一的门牌号,路两边都有路灯,并设置了垃圾箱(基本生活设施完善)。村里大部分农民所住的房子,结构和功能基本都与城里的一样,如(具体阐述——可略看)卧室与客厅分设、有室内卫生间、配备淋浴设施等。村子北边建有小学、博物馆、文化中心和医院。一座清新典雅的红色三层楼房就是小学的教学楼,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接受被德国人称为'双元制'教育的素质教育。德国人特别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学校设有微机室、木工室、图画室、玩具室。文化中心建有一个装备了现代音响设备的大礼堂,礼堂内有1200个座位,满足一户一个的需要,每年3月在这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时,大家按号入座(文化中心建设现代化,满足一户一个的需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时,实现按号入座)。村里的娱乐活动也在这里进行。 文化中心前绿草如茵的广场、造型别致的雕塑,还有现代化的体育设施,让这里看上去与城市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什么区别。(文化设施完善)村里还投资了120万元修建医院,村民的小病小痛不出村就可以得到及时救治(医疗设施完善)。 (村内基本生活和娱乐设施、医疗和文化设施完备)

  村南边是占地150多亩的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民营经济园区,集中村办企业),织布厂、石油机械厂、面粉加工厂等50多家村办企业都集中在这里。其产品销往欧洲、美国等地(实现产品出口)。去年全村的工业总产值为2亿元(提高全村的工业总产值),纳税500多万元(依法纳税),占所在乡镇财政收入的90%(增加乡镇财政收入)。 (建设民营经济园区,集中村办企业。提高全村的工业总产值,依法纳税,增加乡镇财政收入)

  这里的工厂每年放两次假:秋假和麦假,各二十天,除此之外没有公休日。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上午7时30分到11时30分,下午12时30分到4时,余下点时间,留给农民工们去照看自家的田地。“白天进厂,下班种田,农闲进厂,农忙进田”,已经成了南张楼人主要的生活节奏,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劳动力在村里的工厂上班。(规范工作与休假制度)

  超市、美容美发店、移动营业厅、酒店、婚庆楼等鳞次栉比,凡是村民们需要的商品与服务,基本上不用出村就可以享受到(提供村民需要的商品与服务)。村里设有通往附近县城的多条公交路线,即便出村也很方便。(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开设多条村—县公交路线,方便居民出村)

  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南张楼村还诞生了一项新产业——旅游(发展旅游新产业)。依托“德国村”这一品牌,南张楼村积极打造“省级旅游特色村”,建设民俗博物馆,修建中华袁氏博览园。(打造“省级旅游特色村”,建设民俗博物馆,修建中华袁氏博览园。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项目——要全部抄上)现在,每年都有100多批人到村里参观旅游。

  二三产业的发展,几乎消化了村里全部的剩余劳动力(发展二三产业,消化剩余劳动力,实现村民留村的项目初衷)。除了上大学后留在外地发展和210个村民仍在国外创业,其他人都在村里工作生活,全村4300口人几乎没有一个人去城里打工,从这一点看,应当说实现了项目的初衷。

  日前,南张楼村启动了社区化建设(启动社区化建设。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项目——直接抄),成为周边7个村的经济、文化和居住中心。投资2000万元、正在筹建的老年公寓(投资筹建老年公寓。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项目——直接抄),将成为全镇老年人住养、医疗、康复的幸福乐园。从经验推导建议——文章重点:对策。

  要问南张楼人的生活与城里人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村民的回答很实在:“现在唯一与城里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还没有实现集中供暖。”(努力的方向:集中供暖)

  村长也提到了“两点遗憾”:一是“没有听德国人的话修建停车场”,二是“没有听德国人的话将房子建成青砖小瓦的四合院式”。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人在全村规划了4个停车场。可当时村民一辆车也没有,谁也不认为修建停车场有什么用处。所以,在建设时毫不犹豫地把停车场取消了,尽管德国人一再劝说“将停车场预留地暂时建成绿地也可以”,但那时村民连“绿地”这个名词都还没听说过呢!现在,村里有各种车辆1000多辆,“车满为患”的现代人让人不禁想到了德国人的先见之明。房子为什么没有按照德方的意见建成青砖小瓦的四合院式呢?20世纪60年代以前村里的房子就是青砖小瓦式的,70年代后才开始用红砖红瓦。所以,80年代末德国人提出用青砖小瓦建房时,村里人首先想到的是“倒退”二字。村长说,“假如当初听德国人的话,将村民的住房全部建成青砖小瓦的四合院,现在恐怕光靠旅游,收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两点遗憾”:忽视了停车场和四合院式房子的建设)存在缺陷。

  总结:

  第一段:给出大背景,引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概念,介绍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改善农村设施,平衡农村和城市经济,减少城乡间人口流动性以稳定农村人口,实现村民留村。

  第二段:介绍中德合作的原因:南张楼村处于“天然劣势”——不靠城、不靠海、没有大型企业、不靠近交通要道、没有矿产资源、人多地少,属于中等偏下的农村

  第三段:介绍如今南张楼村的整体村貌——取得的成功:清晰的四个功能区——村南边是工业区,村东是大田区,村北是文化教育区,村子中心是生活区。

  第四段:村民居住环境良好。村内基本生活和娱乐体育设施、医疗和文化设施完备。

  第五段:村南边建设民营经济园区,集中村办企业。实现产品出口,提高全村的工业总产值,依法纳税,增加乡镇财政收入

  第六段:规范工作与休假制度

  第七段:提供村民需要的商品与服务,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开设多条村—县公交路线,方便居民出村

  第八段:发展旅游新产业,打造“省级旅游特色村”,建设民俗博物馆,修建中华袁氏博览园

  第九段:发展二三产业,消化剩余劳动力,实现村民留村的项目初衷

  第十段:启动社区化建设、投资筹建老年公寓

  第十一~十二段:努力的方向:集中供暖。“两点遗憾”:忽视了停车场和四合院式房子的建设

  参考答案:

  关于南张楼村合作实验区项目的推广建议

  作为大中德合作实验区的南张楼村已从落后的农村成功转型,如今村貌清晰,拥有工业区、大田区、文化教育区、生活区四个功能区。为进一步扩大项目的优越效果,给出以下建议:

  1改善居住环境。建设柏油化街巷和简朴舒适的村民住房,启动社区化建设,完善生活、体育和交通设施建设,建设超市、美容美发店等,开设公交路线。2完善教学设施。建设教学楼和微机室、木工室、图画室、玩具室,进行双元制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动手能力。3建设现代化文化中心。建设大礼堂、广场和雕塑,配备音响,增设座位实现一户一座,举行娱乐活动。4实现医疗保障。修建医院和老年公寓。5重视经济建设。建设民营经济园区,集中村办企业,规范工作与休假制度。6发展二三产业和旅游新产业,消化剩余劳动力。打造旅游特色村,建设民俗博物馆和中华袁氏博览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令人向往的新农村典范――实现集体富裕的航民村(组图)
集体企业(散文)
一个胶东农村80后的记忆:自己村里小学的最后一批学生
UC头条:村里呆不下去了, 朱之文离开会对朱楼村产生什么影响? 看完懂了!
他只是一名电工,不怕出力,不怕麻烦,只为帮全村找到一条致富路
中国最“豪”的农村,72层的高楼矗立村中,中国仅此一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