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戴士和:绘画作品欣赏及观点

不描不续


    作者:戴士和
     1
  有意思的画是每一笔都有意思的。 而且那所谓的好笔墨也不是当作笔墨练出来的。画出十八描斧劈皴都不行,什么经典规范也不行,只能是自己的手对着眼,眼对着心,自己瞪眼看见自己动心的地方,好笔墨是从这里面逐渐生成出来的。手里画的不是笔墨,盯住对象,抓住感受, 这时候笔墨就变得好起来了,就变得有些意思了,就很难重复了,就不好归纳成哪种套路, 就不再“像是艺术”,而开始真的成为艺术了。
  2
  心里想到如果不是笔墨反而有可能画出好的笔墨。心里惦着的越是色彩就越是画不出好色彩,心里惦着的越是“艺术语言规律”,就离那规律越远一些。相反,写生是件有趣的事,常会上瘾,因为写生就必须跑出去——从日常的、惯性的活法里跑出去换一个活法,也从画室的积习里跑出去,忘掉日常的得失琐事。大自然每根枝条都不重复,每座山峦都让人神往。空气又好,阳光又好,背起画箱走走路,路线是自己选的,同伴是自己约的,多么开心!遇上风画风,遇上雪赏雪,所有际遇都是命运对自己的恩惠,这种写生没有预设的方案,每天迎接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就像是胸无成竹的落笔,就像是不带地图的探险随缘而行,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人生也是这样,无论有多少外力的推助介入,终归还是自己选择的每一步,无论选的好不好,终归要自己认帐,自己的故事还是自己写的。乏味吗?丢人吗?不堪回首吗?还是问心无愧?就像作画下笔一样,每一笔一划,自己下笔自己认帐。销赃灭迹涂涂改改不行,都遮不住。下笔不改才有趣味,错了没关系,再添一笔,再添一万笔都行,但是不必“描”,不必“续”。好笔墨不是说“一笔下去什么都有”吗?那是从“一笔下去不描不续”练出来的。不靠着那些“辅助线”,没那么高的“保险系数”, 惊险如此乐趣如此,错也错个明白。这种状态,下笔有如人生,下笔也不同于人生。日常的人生是逢人只说三分话的,留有余地不犯傻。险恶社会必须自我保护。遇上矛盾时摊开双手:“我没说呀,我什么都没说”。但是下笔如刀力透纸背,好像是换了一种活法。
  3
  写生带回来的画面上是新鲜的痕迹,而不是既往成熟可靠的套路。每一笔都饱含着现场的风雨,每一笔都不可重复。带着现场此时此地的一切,连同杂草残枝,连同泥沼污水,连同一路笑话一路噪声也都被“看不见的手”带进画面带进笔墨,无须遮掩。也许这不是什么圣洁的画面,但是不装孙子不作假。是真的好画,每一幅都珍贵,每一笔都有看不完的意味在里头。说到底,真要是问心无愧就不能怕“丢人”怕“乏味”怕“说不出口”。什么也不怕,最怕装孙子。最怕一面装孙子一面还顾影自怜以为“自己很圣洁”。反过来,不描不续不遮不改,错也错明白,改也明着改, 好像不机灵,其实画面好看得多,积累越久就越是明显。
  4
  口口声声说“感受”的时候也难分真假。装孙子的感受也能说得指天划地的。在苏格兰一家海鲜馆子里见过一幅旧的壁画,叫做“魅力大海”或者“大海魅力”吧,画面上画的却没有波光倒影日出日落什么的,只有几条鱼还有一艘沉船里面装着珠宝金币。我想着壁画的作者可真土啊,除了想吃就是想发财,丢人、乏味。又记得文艺复兴提香画的那些胖美女,身上的肉稀软,都是没有骨头的,每一笔每块色都是性欲都是**都是想象里提香下了手的。说她们崇高圣洁才是见了鬼,真不好意思不堪回首不敢认帐啊,大师怎么不关注那圣洁的灵魂呢?伟大的文艺复兴啊!?回过头来看一看咱们没有被文艺复兴污染的圣洁的画面,大海的波涛或者人物的风采,成教化助人伦而且指天划地说这是自己的感受,自己有金子一样的心,宝石一样的眼,与禽兽不同。
  世道变脸是太快了。前些年还都绷着脸讲崇高感呢,如今都赛着讲色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能说出几句值得人听的话的总是少数。不光是胆量,也有本事问题。

                               知音密码    

   
作者:戴士和
    要学画不写生不行,这话常说。其实,要学画不临摹也不行,临摹与写生都重要。临摹与写生并举,二者不同,但也不矛盾,不对立,画些写生,也画些临摹,互相之间正可以有些激励。
  1
  在欧洲见他们的学生临摹文艺复兴的小素描,原作只是二三十公分的小幅,纸本、炭精条,学生一模一样地先弄一块**合板,完全照那个原作尺寸打磨好,再把素描纸裱上去,很精致地染底色,做出完全一样的底子再仔仔细细画那个原大的小素描。完成的临摹简直像是复制的,甚至像是原作本身一样可爱,很可以装个框子挂墙上了!
  我就想,欧洲学生真是死心眼啊,一模一样原原本本地做临摹。换了我们恐怕就聪明得多了,一定有很多方便,很多通融,很多将就。比方尺寸,难道就不能有些出入?比方底色,也许就不一定要染,至少不一定要染到那么细致?还要湿裱,多麻烦啊?
  但是,省去了这些“麻烦”也就减少了许多“乐趣”,失去了许多“心得”。比方尺寸,那尺寸不仅仅是个视觉的大小, 而且也是画笔的大小,更是作者作画时候的身体动作幅度的大小。蝇头小楷在指头上的动作,与题写匾额时候全身的发力,在“印刷品”上真是不易分辨。这往往是看画册时候的一个误区。
  巴塞罗那存着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草图”,这草图的开幅小且运笔细致,画面分割得很冷静。与完成的巨幅相比,思维清晰得很出人意料。画幅的尺寸不简单。
  2
  临摹印刷品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临不到原作怎么办?只好拿印刷品临。人们常说,原作与印刷品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当然很相信。说印刷品总是印不出原作的色彩,我们也很相信,确实是印刷出来往往把明度反差加强了,把颜色弄偏了。
  但是,印刷品千不好万不好也不是不能临摹的理由。因为没有原作,更因为印刷品里也有些可以学习的东西,有些启发,而这点启发必须经过动手的临摹过程才能切实地体会到,光“看”是不行的。
  凡高不怎么挑剔那些“包装纸上印刷的浮世绘”。他见了就喜欢上了,就动手临了,就直截了当地“用”在画面上了,于是也就“东西方融合”,也就“后”印象了。他怎么不先去邮购好画册“追根溯源”一番?怎么不先买票来一趟东亚之旅实地原作考察,不深入探讨一下东方文明之博大精深,再消化吸收、去粗取精地学习呢?
  凡高学习浮世绘不是在做功课,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出于他自己的需要——他喜欢了,他爱了,他被激发了,他在那浮世绘里面看到自己了!兴致勃勃就动手画起来,多开心!
  写生和临摹都是学习,也都是开心的事。学习,敞开自己的好奇心,放任自己的求知欲,没有禁区没有边界,没有任何功利的计较,没有任何得失的担忧,爱学习就像贪吃一样,本是人的天性的自然的需要,可惜竟被高人们弄得变了形,教学被弄得像监狱集中营,学生们凡是有点才华的全想着怎么逃出去。咱们的学生如果像凡高那样学习浮世绘,恐怕咱们的高人们都不能允许。
  3
  临摹,是为了得到遗产的滋养,得到滋养是为了发育青年们自己的肌体,去做自己的成就。
  这和写生是相通的。写生是为了得到山川大地的滋养。而过程的主体都是人,是被滋养的人,在成长的人,贪吃的、好奇的、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这些人未来的建树远非眼前高人可以预料,因此,给凡高规定食谱也是枉然。让凡高恶补“全因素”吗?请凡高临摹安格尔吗?以“凡高的健康发展”的名义,把凡高“补成”一个别人吗?
  得到遗产的滋养,是件主动的事。凡高自己选择了那些线条,那些挣扎的突兀的线条,那些支撑着画面也支撑着每棵树每根草的线条。浮世绘被凡高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因为他贪吃。贪吃是好事情,饥饿是生命的证据。他未曾事先论证浮世绘所含维生素甲乙丙丁之功效,因此他“吃掉”浮世绘的线条也一定不符合学术之论理,也一定吃不到点儿上,吃不出深度、高度、精度和宽度来。
  但是恐怕也恰恰是这“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不够根本”的临摹,才成就了凡高,才让凡高得到了滋养,得到了聆听浮世绘真谛的密码。我想,浮世绘也正是为了凡高这样的知音,准备了他独享的密码,此外的人,恐怕又需要重新寻找,才有可能另外得到别样的密码,聆听到别样的浮世绘。
  写生不也是如此吗?
  山川为每一位知音准备了一套不同的密码,通过写生希望我们各有所悟,彼此不同。
  两套密码,分别通往遗产和山川,我们总是在找属于自己的那两套密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限印刷品:新一轮藏品
辨识书画"全部印刷"造假法
要临摹,先读画,再下笔:张际才画语录之一
媲美西方油画原作的中国临摹作品
蜻蜓
转载戴士和观点----中黄一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